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香河县,各村名字背后的故事

淑阳镇

南台 此地原为一土筑高台,又位在城南,故取名南坛。明初,城内有民迁此居住,遂成村落,取名南坛庄。清中叶,凌姓旗人(满族)迁入此村,改名南台

​杜屯 原名足食屯.清初,村南新建一村,明朗庄.因于“狼”谐音,村民忌讳,谓之“狼”吃“食”,“足食也供不上狼吃”,遂改村名杜屯。

​郎庄 清初,有郎姓携家从江苏逃荒到此落户成村,取村名郎庄.清末,该村郎姓已无,但村名未改,沿用到今.

孟庄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孟氏从通县大沙务迁至后小庄(明永乐年间由外来张氏所建)村南落户立庄,随取名孟庄.1958年,后小庄并入,仍称孟庄.

池套 清初,有池姓在此建村,因先有邻村套里,故取村名池套.随明燕王扫北而来的王氏所建的王庄子与池套相邻,于1958年并入池套.

后套 村名来历与前套同.因此村在驿路北,故村名后套.

锉口 明初,已成村落。因地势低洼,雨季常存积水,故名矮口。原该村范、蔡两姓居多,至清初人丁渐稀,村民犯忌,故于清中叶更名锉口。

前店子 清咸丰年间,刘姓一家从刘乔各庄迁出建村,明前乔各庄.因村中有店,又名前店子.民国时,孙、刘两乔各庄并入。定名前店子。

计庄 清咸丰年间建村,距县城三里,名三里屯。后康姓日多,取名小康庄,恰巧村中接连死去几个青年男女,民疑村北有块“猪地”,言“猪吃糠(康)”才屡出逆事,遂在村北建屠夫庙一处,并改村名为系庄,意为系住“猪”。后写成计庄。

阎乔各庄 来历与段乔各庄同。清中叶分村时,阎姓户大,名阎乔各庄。

段乔各庄 元末,乔氏已建村落,名乔各庄。明时,段、阎、孙、刘等姓迁入,村名未改。清中叶分村,该村段姓户大,改名段乔各庄。

白庙 辽时,此地先建白塔一座,后就塔建庙,百姓聚居,形成村落,故取名白庙.

安抚寨 隋时,此地已有村落.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安抚将军在此安营下寨,故得村名安抚寨.

周园 明初,有周氏一家在此开园种菜,后人丁繁衍成村,初名周家园,清末简称周园.

刘庄 元顺帝时,有几户人家逃荒到此立村,后刘氏人丁繁衍,遂成大户,故村取名刘庄.原址在今村北潮白河套内,1972年搬迁至此.

西店子 明时,祖居县城内的孙氏一家,迁此开店,名孙家店。后店旁有民来居,渐成村落,因位于城西,故于清中叶改村名西店子。

许台 辽末,有一运粮官船沉入河中,打涝后与此处筑台晾米,称晾米台。后许氏迁此落户建村,取村名许家台。清末,简称许台。

胡家庄。清末,改称胡庄子。

万福辛庄 明初,有万姓军官于此建村,希冀吉祥如意,故冠以姓氏取村名万福辛庄。1972年,从今村北河套内迁到现址。

北岗子 此地原为一黄土岗。辽末,有民来居,渐成村落,因位于县城北,得村名北岗子。

朱庄 清治年间,周氏于此落户建庄,取名周庄。后大王庄朱氏迁入,成为村中大户,遂该村名朱庄 。

大王庄 隋时,已成村落。相传,隋炀帝元德太子之子代王杨侑,曾过宿此村,得明代王庄。明初,改称大王庄

城关四街 即东南街、东北街、西南街、西北街,与香河来历相同。

前小屯 明末,许姓在此建村,名许家屯。清中叶,村内已无许姓,又在江官吞村前,遂更名前小屯。

后小屯 清初,江氏在此建村,名江官屯。后因村南许家屯改名前小屯,江官屯遂改名后小屯。

河南止务 来历与河北止务同。该村位于纸务河南,故名河南止务。

河北止务 来历与孙家止务同。纸务屯分村,此村靠近烽烟墩台,取名烟墩纸务。中华民国时,烟墩纸务以纸务河为界分为两村,该村于河北,故称河北止务。

姬家止务 来历与孙家止务同。纸务屯分村,此村姬姓为庄头,取名姬家纸务,习称姬家止务。

王家止务 来历与孙家止务同。纸务屯分村,该村王姓人多,取名王家纸务,习称王家止务。

姚家止务 来历与孙家止务同。纸务屯分村,该村姚姓最多,取名姚家纸务,习称姚家止务。

宋家止务 来历与孙家止务同。纸务屯分村时,此村宋姓户大,故名宋家纸务,后习称宋家止务。

孙家止务 元时此地为纸坊。明初,山东冠县民孙、宋、姚、王、陶等姓随燕王扫北到此落户建村,名纸务屯,清康熙年间分村,此村孙姓首户,取名孙家止务。因“纸”、“止”同音,习称孙家止务。

小罗屯 来历与大罗屯同,咸丰年间,从罗家屯分出,名小罗屯。

大罗屯 清乾隆年间,此地罗姓建村,名罗家屯.清咸丰年间,又分为大、小两村,该村取名大罗屯。

蒋辛屯

程辛庄 清光绪年间,陈姓于此落户建村,取名陈辛庄,后程姓迁入并成大户,更名程辛庄。

大窑上 元时已成村落。相传,明燕王扫北时曾火烧此村,后又重建,名为火烧屯。因村民忌此村名,又恰逢村中有几户经营砖窑,便于明末改名大窑上。

杨簸箕庄 明末,有杨、程、张三家于此落户建村。因杨姓为首户,取名杨辛庄,又因杨姓编制簸箕颇有名气,于清乾隆年间,改称杨簸箕庄。

河北吴村 传为吴姓所建,名吴村。明初,有赵、李、王等姓迁入。此时,村中吴姓已无。但村名未改。清初,分为南吴村和河北吴村,后箭杆河流经此地,致使两村外迁远离,此村位于河北,故名河北吴村

北头百户 村名来历与北三百户同。明燕王扫北时,有强、杜等姓从南京迁此立庄,因此地原为第一百户所,故名头百户。清顺治年间,满族王氏迁入成为庄头,改村名头摆虎。因南邻杨簸箕庄认为与已不利,在村北建一打虎庙,至此头摆虎庄复名头百户。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北头百户。

北三百户 元世祖迁都燕京(今北京)后,曾于此地屯兵,设百户所,此为第三百户所。明燕王扫北时,有山西洪桐县民焦、杜、师等姓迁此立庄,村名仍沿用三百户。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北三百户。

王店子 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中王家开店,故名王家店。村附近原有金来坨、马神庙两村,因村小常遭偷抢,于清初并入王家店,三村合一改名王店子。

北李庄 原李晋王之裔,率众归明,于此给闲地一区,以养其家口,后成村落,名为李晋王庄。清中叶简称李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改为北李庄。

苍头 相传,此为奴隶居住之地,故称苍头。后成村落,村名未改。

岭子 唐王东征于此地扎有前、后营盘。后成村落,故有前营、后营两村,前营为汉民,后营均系回民。后营财主安罗山因铸假钱被抄,安氏变回民为汉民,领其眷属迁到前营落户,遂得村名领子,后改为岭子。

梁家务 传为梁姓所建,故名梁家务。唐薛仁贵征东时,曾于村西筑古城一座,村貌日盛,至贞观年间又有翁、程、张等姓相继迁入。辽时,已成较大集镇,后因淑阳建镇,致使该村发展迟缓,但村名沿用至今。

大荒庄 明嘉靖年间,王、麻、周三姓于此建村,因周围土地荒芜,杂草丛生,便取名荒庄。后来,为区别县南荒庄,更名大荒庄。

百家湾 此村临水,唐时聚居百家,后因泛红沦入水中,形成曲臂河湾,故得名百家湾。今百家湾村,为元时所建,因座落在百家湾边上而得名。

后建各庄 清中叶,董姓等几家从建各庄迁出,在村北另建新村,取名后建各庄。

前建各庄 据传于明洪武年间董姓所建,原名箭杆庄。清初,取其谐音,称建各庄。清中叶,因建后建各庄,故改为前建各庄。

王庄子 乾隆年间,有刘、牛、赵三姓在此建村,初名小百家湾。后因临近唐王点将台,便改称王庄子。

双营 元世祖迁都燕京后,此为屯兵军府所,设有东、西两营,明初,有高、马、陈等姓随燕王扫北来此立庄,得名东营和西营,后并一村,更名双营。

前骆驼港 原有一土岗紧靠萧后运粮河,辽时常有运骆驼的船只于此暂住,故称骆驼港,后成村落,名骆驼港。明初,因建后骆驼港村,遂改名前骆驼港。清初,由于村址低洼,南迁一里。

小朱庄 康熙年间,一朱姓在此建庄,名小朱庄。后与前骆驼港合并,称前骆驼港后庄。1961分村,仍称小朱庄。

小尹庄 明崇祯年间,尹姓在此落户建村,因村小,得名小尹庄。

北四百户 来历与北三百户同。明洪武年间、庹、杨、贺、张等姓随燕王扫北来此立庄,因属地四百户所,得名四百户。1982年更名北四百户。

闻庄 明嘉靖年间,闻姓在此落户建村,故名闻庄。

打鵏户 此地原低洼积水,杂草丛生,常有地鵏鸟于此栖息,初詹氏在此落户,以打鵏鸟为业,至元初形成村落,人称打鵏户。

小祁庄 清雍正年间,贾姓在此建村,取名小新庄子。清中叶,从大祁庄迁入祁姓一家,渐成大户,遂更名小祁庄。

祁羊店 清初,由祁氏所建,取名祁家庄,后称大祁庄。清乾隆时,村东又有回民在道旁开设羊店,渐成两村,道东为大羊店,道西为小羊店。抗日时期,三村合并为祁羊店。

姬庄 清初,姬、杨、马三姓在此建村,时姬姓为首户,故名姬庄。

匠庄 顺治年间,沈氏三兄弟随清军入关,在此落户成村,且三人都是木匠,故名匠役庄,后简称匠庄。

挠子庄 清咸丰年间,有外国传教士在此设天主教堂,后教民迁来渐成村落,人称“毛子庄”,后取谐音为挠子庄。

北五百户 村名来历与北三百户同,有马姓随明燕王扫北到此立庄,因位排第五百户所,故名五百户。1982年更名北五百户。

北六百户 村名来历与北三百户同。明洪武时,陈、马、杨姓随燕王扫北到此立庄,因该地原为第六百户所,故得名六百户。1982年,更名北六百户。

小马房 清康熙年间,有李、稿二户从大马坊迁出立庄,取名小马房。

大马坊 元世祖迁都燕京后,曾在此屯兵牧马,时此地建有马棚。明洪武年间,有李姓随燕王扫北在此立庄,初取村名大马棚,后改大马坊。

后场 原为北六百户村后场院,初有看场人居住。清中叶,渐成村落,得名后场。

蒋新屯 明初,蒋姓于此落户建村,取名蒋家辛屯,清中叶,改称蒋辛屯。

赶水坝 顺治年间,有李姓三户在此建村,因无子,人称三绝户村。后有十户相继迁入,因村屡被水围,村民赶水叠坝,遂得名赶水坝。

凌家吴村 清初,常、王、良三户在此居住。有祖居长白山凌家沟的满族凌氏随清军到此落户,因东临河南吴村,遂取名凌家吴村。

河南吴村 来历与河北吴村同,清初,该村从吴村分出,因位于箭杆河南,取名河南吴村。

郭辛庄 此地原为西汪庄,清咸丰时,有郭姓一家在庄旁建村,名郭辛庄,后因郭姓繁衍成大户,故两村合称郭辛庄。

渠口镇

荣各庄 辽时,有邳、张两户从渔阳院迁此立庄,起名紫阳院。后为求荣华富贵,于清中叶改为荣各庄。

西魏各庄 来历与东魏各庄同。解放前夕魏各庄分村时,该村居西,名西魏各庄。

东魏各庄 元代,此地已由魏氏建成村落,名魏各庄。明燕王扫北时,马、罗、彭、李等姓从南京到此落户,后魏姓已绝,但村名未改。解放前夕分为两村,此村居东,名东魏各庄。

槐园 原为东汉渔阳太守张堪的花园,后花园已无,但遗留古槐却枝繁叶茂,因此得村名槐园。新中国成立前夕,与渔阳院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渔阳院 东汉渔阳太守张堪,曾在此建别墅一处,人称渔阳院。后成村落,亦称渔阳院。

小七里庄 清末,赵姓从七里庄迁出于此立庄,取名小七里庄。

大七里庄 明燕王扫北时,赵氏三兄弟从南京到此建村,取名麒麟庄,明末取其谐音七里庄。因小七里庄建,遂改称大七里庄。

北张庄 清中叶,张、季两家于此立庄,名张季庄。后张姓户大,改名张庄。1982年更名北张庄。

青户庄 建于清初,当时仅十几户人家,企望将来达到百户,遂取邻村青寺的“青”字,定名青百户庄,后简称青户庄。

唐屯 明末,唐、贾两家在此建村,起名唐贾屯。后称唐屯。

青寺 隋唐之际,村西建广严寺一座,寺僧环海聚徒多行不法,民称“黑寺”。环海被杀后此地成村,取名青寺。

西河头 清光绪时,已有村落,时村南窝头河内货船如梭,后金庄于村东河上建桥一座,运输船只因桥洞太低穿不过去,只能到此停船卸货。至此,该村成为最西端的货运码头,人称此地西河头。该村由此得名。

大鲁家口 来历与东鲁家口同。1949年鲁家口分村时,该村为大鲁家口。

东鲁家口 传为鲁氏所建.因西有渠口,取名鲁家口.明燕王扫北时,有薛、宋两家从山东迁入,但鲁姓已绝,村名仍称鲁家口。1949年分为两村,此村居东,名东鲁家口。

戴家阁 后汉时,戴姓居此。因村内建观音阁一座,故名戴家阁。

牛济河 辽时,此为萧后运粮河码头,有牛姓官员于此掌管杀牲祭祀河神之事,后人烟聚居成村,名牛祭河。明时改成牛济河。

小高坨 清末,有尤、刘两家从宝坻县八门城迁居此地,因地处高台,西有大高坨村,故名小高坨。

王刘圈 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在渠口以西办农场时,此地有村名圈里。洪武年间,王刘两姓从南京小瀛洲迁此定居。清初,分为王家圈和刘家圈。解放后,两村合并为王刘圈。

邵庄 元时已有村落。永乐年间,邵家兄弟三人奉诏从湖南邵阳迁居此村,渐成大户,改名邵庄。

店子务 金时,店宅务官员在此经管官房地基,征收官钱,逐渐成村,人称店宅务。后为店子务。

康庄 永乐年间,康氏三兄弟从山东逃荒到此立庄,起名康庄。

金庄 燕王扫北时,金氏兄弟二人从南京逃荒至此落户建村,起名金庄。

炭户庄 明末建村,因村中有座“仙人观”庙,故起村名仙人观。顺治年间,给皇宫烧炭的几家李姓旗人迁入此村,便以其职业改名炭户庄。

高山庄 清中叶,高氏于此立庄,名高辛庄。清末,村东、西各出现一个与村正道相对的豁口,村民意以高山挡豁,以图吉利,遂改名高山庄。

韦各庄 此地原有七里庄河.明末,周、高两家在此以渡船为生,因两姓恰与“舟”、“篙”谐音,尚缺船“桅”,便取“桅”的谐音,定村名韦各庄。

邱庄 明末,邱氏一家于此落户建村,起名邱庄.后王姓迁入,邱姓已绝,仍沿用其名.

卢庄 金庄佟姓佃户卢氏在此建村,起名卢庄.

许庄 明末,有许氏从宝坻县圈子村迁此落户建村,起名许庄.

北渠口 村名来历与渠口同,因村处渠道北口,故名北渠口.

三岔口 村西原有一河在此分支,形成河岔.明中叶,有张氏于此建村,因南临北渠口,故名三岔口.

小圈 清中叶,有王姓从王家圈迁此建村,因位于王家圈北,故名北圈。后有许姓从许庄迁入,于清末繁衍成大户,便改称许圈,后又称小圈。

东梨园 来历与西梨园同,该村在东,称东梨园。

西梨园 东汉渔阳太守张堪,于此辟为梨园,后成村落,名梨园。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村东王家固考中贡生,村西刘晓延亦中举人,两家不睦,故分村为东、西梨园。此为西梨园。

孙各庄 辽时于此建塔两座。元末,车、郑两家在此建村,名双塔寺。明洪武年间,孙姓一家迁入,渐成大户,清初改名孙各庄。

温庄 明末,有温、王二人逃荒至此,见有土井一眼,遂于此落户建村,名温王店,后简称温庄。

魏家滩 原为河滩地。元末,有魏氏在此建村,取名魏家滩。

小河各庄 明末,有丁、卜、葛、骆四户在此建村,因处萧后运粮河与青龙河两河之间,又邻河各庄村,故名小河各庄。

宣教寺 隋唐之际,此地建寺院一座,名宣教寺。初有几家佃户经营香火,后渐成村落,取名先有寺。唐中叶,佛教宣传日盛,遂改名宣教寺。

阎胡套 明万历年间,有阎、胡两家在此建村,因在和套内,取名阎胡套。

渠口 据香河旧志载,东汉渔阳太守在此地组织开渠种稻,因该村处于水渠南口,故名南渠口,后简称渠口。

谭家务 宋宣和年间,有谭氏在此落户建村,冠以姓氏,取名谭家务.

蔡庄 清光绪年间,蔡姓于此建村,故名蔡庄.

黄沙务 据传,隋末唐初,此为古战场,因战时地上沙飞蔽日,后建村,取名黄沙务.

卸甲庄 相传,隋末唐初罗成在此与敌军交战,因寡不敌众,而丢盔弃甲。后此地形成村落,取名卸甲庄。

固庄 明初建村,因村址建在凸岗处,取名古庄。清乾隆年间,淤泥河改道,村遭水围,恰似古字添框,村民为求吉祥,免除水患,遂改名固庄。

窦庄 村名来历与韩庄同。韩窦庄分为两村后,因此村窦姓为首户,故名窦庄。

韩庄 清顺治年间,有旗人韩、窦两姓随清军入关,在此落户建村,取名韩窦庄。后分为两村,该村韩姓为大户,故名韩庄。

躲各庄 乾隆年间,该村东鲍邱河为香(河)宝(坻)县界,一座九孔石桥将两县连接。时河东(属宝坻县)韩窦庄王氏逃避官租,躲到河西(属香河县)筑室匿居。后韩窦庄民纷纷效仿,相继而至,遂成村落,称为躲各庄。

石虎辛庄 相传,隋末罗艺镇守北平时,曾卜茔于此。后有李、陈两户在此看坟,渐成村落。因坟前有石虎、石人、石马等物,村民选石虎为冠,便取名石虎辛庄。

钱旺乡

袁官屯 传明初有位官人名袁茂,携家眷于此落户,后成村落,故名袁官屯。

大高坨 传咸丰年间闹水灾,使此地形成黄土高坨,后坨上形成村落,取名高坨。清末,小高坨村健,改称大高坨。

义井 唐初已有村落。传唐王征高丽至此,军马渴甚,忽掘见井及石槽,水清且甘,足一军之用,故称此井为义井。村由此得名。

焦康庄 该村系萧后运粮河北岸,常有脚夫于此聚居。元时形成村落,人称扛脚庄。明末,官宦张进齐居此,因忌其名据谐音改称康(扛)家庄和焦(脚)家庄。1938年两村合并,名焦康庄。

富各庄 清初,旗人赵、李等姓随清军到此落户立村,为祈求富有,取名富各庄。

成自务 传为程姓所建,名成自务.明初,又有阎、王、焦、白等姓随燕王扫北到此落户,后成姓已无,但村名未改。

大六王庄 元末已成村落。明燕王扫北时,有六个王爷带兵于此歇息。遂得村名六王庄,后小六王庄于清末建村,则改名大六王庄。

小六王庄 清中叶,六王庄人勾玉唐,迁此立庄,取名小六王庄。

大河各庄 辽末,此村处于萧后运粮河与青龙河之间,便得名河各庄。明末,小河各庄建,亦改名大河各庄。

达古庄 明燕王扫北时,此为东营营盘,后成村落,故名东营。清初,因村西建郎庄,村民忌讳,谓之“狼怕打鼓”遂改名打鼓庄,后简写为达古庄。

东马家窝 相传,唐代牛姓在此建村 ,名牛家庄。清中叶,牛姓仅剩一户,后因火灾,阖家迁至成自务落户。至此,牛家庄改名东马家窝。

西马家窝 原为萧太后运粮河北岸的囤粮码头。辽末形成村落,名码头。传此地多沙,行走艰难,时常卧马误车,遂称此地为马来卧,明时演变为马家窝。清末,与郭家庄、贺家庄合并一村,又因东马家窝建村,故改称西马家窝。1962年,分姜吴街、后大街、和平街、西大街四个行政村。

土堡子 村北原有一大黄土岗,明永乐年间朝官付家于此立坟,派李姓家奴看管 ,后周氏迁来成村,取名土堡子。

田贾庄 明永乐年间,一武秀才田雍在此建村,名田庄,后田雍盟弟文秀才贾氏在村东落户建村,名贾庄。1949年两村合并,称为田贾庄。

马房顶 原为马家坟地,初有看坟者居住,后孙、赵两户来居,明末渐成村落。因村建于坟旁高岗,得名马坟顶。顺治年间,齐姓迁入,遂改名马房顶。

北刘庄 明洪武年间,山东季姓一家逃荒来到淑阳镇刘庄落户,一年后迁至此地成村,亦取刘庄为名。后来,又有张、王等姓迁入,但村名未改。1982年地名普查时,系县内重名,改称北刘庄。

袁庄 明时,此为帝王给公主作聘礼的胭粉地,四角筑土墙为界,不纳皇粮。经营此地的管家姓袁,故名袁庄。

钱旺村 明永乐时,平氏在此立庄,名平旺庄。顺治年间,有钱姓几家随清军入关,在庄东落户,时此地有马棚四所,得名马房四。清末,钱姓已成大户,更名钱家马房。1938年,两村合并,取名钱旺村。

安头屯 刘宋

黄庄 明永乐时,黄氏一家从南京迁此建村,得名黄家庄。后简称黄庄。

顾家屯 明初,此地已有村落,名北务。康熙年间,李八侯谋反,罪在灭村,时其兄白马李七侯在朝闻讯送信,使村民幸免于难。为纪念李七侯顾家之意,更名顾家屯。

东口头 东口头来历与何家口头同.明初,武姓在此建村,名武家口头,因在西口头东,遂于清光绪年间,更名东口头.后有苏家口头(前口头)、余家口头(北口头)并入,仍称东口头。1962年东口头再次分前、北两个口头村

商汪甸 相传,燕国君死于此地,得名伤王甸。后村民忌讳“伤”字,又借村周围地洼多水,更名商汪甸。

东兴隆庄 康熙年间,杜、姚两家建村,为求兴隆昌盛,取名兴隆庄。1982年改东兴隆庄。

赵营庄 洪武年间,百户赵文通一家于此建村,取名赵营庄。

东太平庄 清初,该村属商汪甸,也称西小庄。光绪年间,有一叫郭恩普的当上皇粮庄头,西小庄从商汪甸析出,(求太平无事),取名太平庄。1982年改名东太平庄。

孙营庄 燕王扫北时,该村由千户孙年所建,取名孙营庄。

杨营庄 来历与韩营庄同。该村由杨姓另立,名杨营庄。

韩营庄 唐代,该村由营氏所建,名营庄。后韩姓从山东迁居此村,宗族繁衍,遂成大户,故单独立庄,取名韩营庄。

西口头 辽时,萧后运粮河长在此决口,人称此地为口头。明嘉靖年间,何姓在此落户建村,名何家口头。因在武家口头西,便于清光绪时更名西口头。

庞营 元世祖迁都燕京后,此地为屯兵营盘。明初,庞姓于此立村,取名庞家营,后简称庞营。

前独立庄 明燕王扫北时,有何、李、赵三姓从山东迁此建村,因建在独立庄前,取名前独立庄。

后独立庄 元代,一吴姓翰林携家仆到此立庄,名独立庄。明初,前独立庄建,此村更名后独立。

小青庄务 清乾隆年间,有翟姓一家从青庄务迁此居住,并与刘宋张氏、渠口喻氏一起立村,因临近青庄务,遂名小青庄务。

大青庄务 洪武年间,孟、程、裴、阚四姓随燕王扫北铸打兵器,后于此落户建村,因村外青草荒地之中,得名青庄务。后小青庄务建,遂改称大青庄务。

铁佛堂 传东汉中叶,发大水冲来一尊铁佛,村民为其建洪济寺一座,故村得名铁佛堂。又传,铁佛欲去东光县,村民挽留不成,便用铁链锁住一臂,也未能如愿,铁佛挣脱离去,仅留一臂。但村名未改。

前彭家务 元时,彭氏于此建村,名彭家务。康熙年间,后彭家务建,便更名前彭家务。后彭姓户绝,村名未改。

小店子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民张氏迁此建村开店,取名店子上,因该村建在河两汊间的高坨上。外延受限,致使富户迁离。到1945年改名小店子。

后彭家务 清初,有窦、李两家从彭家务迁此建村,初名后小庄。清康熙年间,庄姓迁入遂成大户,更名后彭家务。

黄院 相传,此处有皇姑庵一座,内有皇家女修行,后庵旁形成村落,明皇姑庵。据说皇姑死后葬于村西,为防盗墓又改名黄家院,后称黄院。

南刘庄 明初,刘姓从山东至此落户建村,名刘庄。1982年更名南刘庄。

南王庄子 清中叶,王、庄两姓在此建村,名王庄子。1982年地名普查时系县内重名,故改称南王庄子。

后井亭 明中叶,冯姓在此立村,因位于金鸡店(后改金辛庄)南,井亭(即中井亭)之北,故称金鸡亭。清中叶,更名后井亭。

前井亭 嘉靖年间,王、庄、刘三户在此建村,名小庄子,后小店子张姓迁入成为大户,改名张辛庄。清中叶,更名前井亭。

中井亭 相传,该村有一井,水甜爽口,村民为井修亭,故村名井亭。因南有前井亭,北有后井亭,故取名中井亭。

金辛庄 明初,有刘、周、杨三姓从山东逃荒至此建村。时村北有一土岗,名卧龙岗。相传岗上晨有金鸡鸣啼,故取村名金鸡庄。清末改名金辛庄。

石辛庄 清乾隆年间,由石、殷两户在此立庄,名石殷庄。后取谐音更名石辛庄。

孙家庄 洪武年间,正千户孙英,带尹、曹、陈三户佣人于此建村,取名孙千户。后孙英被杀,更名孙庄子。1962年改称孙家庄。

安头屯 唐末已成村落。该村有一李存孝,后为晋王李克用养子——十三太保。相传其父原为坟地一石人,李存孝幼时怒将石人之头打落。待李回家祭祖时,又给无头石人重新安头,故得村名安头屯。1962年,分为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4个行政村。

中营 隋时,已成村落,名万年香。唐王东征时,在村北扎营,遂名中营。

刘庆庄 元时,已有村落,因临近萧后运粮河,一次涨水官船入村,赠一石磬和一旗杆,故得名留磬庄。后据谐音改为刘庆庄。

庆功台 相传,北宋时已有村落,村东建有杨家将的点将台和练兵场。击退契丹兵后,皇封点将台为请功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在请功台设坛,改名庆功台。

程官屯 明初有村,名陈各庄,后程、关两家成为大户,便改称程关屯。清中叶,程姓有人在朝为官,又改为程官屯。

小陈庄 清中叶,陈姓从八户搬到辛立屯落户,后因坟地之故,又迁此地另立新村,取名陈辛庄,后改称小陈庄。

八户 战国时,此地已有村落,名兴隆镇。后因战争仅幸存八户,重建时便起名八户。

北务屯 该村南原有青泉寺的南务屯。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因地震起火将村庄和寺院烧毁,村民迁此建新村,取名北务屯。

辛立屯 明末,满族新氏从东北迁此落户建村,因临北务屯,遂名新立屯,后改成辛立屯。

倪庄 永乐年间,倪守谦太守在此建庄院一所,后成村落,取名倪庄。

东张庄 明末,吴三桂手下将领张氏与大刀将邳克能交战,兵败身亡葬于此地,其后裔从通县东坝迁此立村,取名张庄。1982年改名东张庄。

马庄 清初,马姓从关东逃荒至此,以卖油饼为生,取名马家庄,1956年简称马庄。

王家务 元时建村,初为东围场,明时此为贡地,因由王姓经营,得名王家务。

德幸庄 清末,已有村落,因村址建在废河的河心,得名河心庄。后取谐音,改成德辛庄。

小刘庄 清初,山东大周庄周姓逃荒至此,租神机马房刘家土地耕种,成村后起名刘庄。1982年改名小刘庄。

西太平庄 明燕王扫北时,小米屯(原属香城乡)被毁,该村李姓移居田各庄,因遭歧视,遂与田各庄程氏一起迁此建太平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系县内重名,便改名西太平庄。

东王各庄 来历与西王各庄同。1947年分村时居东,称东王各庄。

西王各庄 元末,有王姓二弟兄建村王各庄。永乐年间,又有山东大柳树村高、周两家迁入该村。1947年土改时,分为两村,此村居西,改称西王各庄。

南孙家庄 明万历时,孙氏在此建孙家庄。1982年改名南孙家庄。

荆庄 明燕王扫北时,南京小瀛州荆姓迁此成为首户,取村名荆庄。

大田 洪武年间,杨姓在此建村称小杨庄。后林停口李氏迁此落户,由于村周围地势低洼、故改小杨庄为大滩。解放前夕,改称大田。

幞头屯 辽代,萧后运粮河流经此地,初有翟姓老者搭棚摆渡,名翟家铺。后因该村多出官吏,其头上均系有幞巾,故于明永乐年间改名幞头屯。

吴庄 乾隆时有吴氏在此建村,取名吴庄。

尹庄 道光年间,尹氏在此立村,取名尹庄。

北村 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高姓到此落户,因在幞头屯北,故取名北村。

刘宋 传说北宋末年,金掳微、钦二帝于此村留住,得名留宋。时微宗作《望仙乡·杏花》一诗,该村又称望仙乡。清雍正时,取谐音,改写成刘宋。

五百户镇 钳屯

高辛庄 清中叶,有高氏在朝为官,因有功绩,朝廷于此赐地二百四十顷,由佃户辛氏掌管耕种,后成村落,得名高辛庄。

仉村 永乐年间,孔氏从山西迁此立庄。后于村中修小庙五座,排列好似凤凰展翅,便取名凤凰村。清道光时,因仉姓迁入,取名仉村。后仉姓已无,但村名未改。

曹庄 此地原曹姓场院。明初,有民定居,渐成村落,得名曹场,后称曹庄。

兴隆庄 乾隆年间,有七户人家在此落户,力求吉祥兴旺,取名兴隆庄。

夏辛庄 燕王扫北时,催粮官夏石猴于此建村,时夏家有宽敞场院,故名夏场庄。清末,改称夏辛庄。

南蔡庄 此地原为骡子王村王家菜园。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何姓三家于此看园种菜,初名菜何村,后改为蔡庄。1982年更名南蔡庄。

骡子王 明初,已有村落,名王家庄。崇祯年间,村有王员外(名朝恩),其家喂养九十九头骡子,便得名骡子王。

黄营 唐王征东时,此地扎有营盘,后黄姓迁此立村,名黄家小营,后简称黄营。

六百户 辽应历六年(公元956年)已有村落,因村中有塔,遂名塔屯。清初,凌姓迁入成为庄头,便改为六百户。

西张庄 燕王扫北时,张姓于此建村,名张庄。后因村中赵家开香铺,曾称香铺张庄。1958年。为与香城屯乡张庄区别,改名西张庄。

土山 嘉靖时,丁姓于此建村,名丁家庄。清初,村遭洪水冲毁,村民迁至高岗重建新村,便以地势取名土山。

四百户 明万历时,由史姓等八家所建,名史家务。清初改称四百户。

三百户 明嘉靖年间,已成村落,时村西筑有防洪堤坝,形似墙壁,由此得名洪壁屯,清初改称三百户。

马各庄 明中叶,有吴、马两户人家,从马各庄(今七百户)迁出,在此另立新村,取名小马各庄。清初,大马各庄改名七百户,此村则称为马各庄。

七百户 元代,此为屯兵牧马场.明燕王扫北时,吴姓从山东乐陵县大吴庄迁此建村,名马各庄.后因建小马各庄,便改称大马各庄.清顺治时,旗人迁入并成为庄头,遂改名七百户.后分东七百户河西七百户两个行政村.

头百户 明燕王扫北时,有周姓从安徽徽州迁此占产立庄,因元世祖屯兵曾在该地设第一百户所,故名头百户.

后马房 来历与前马房同.因该地原为后马棚,立庄便称后马房.

前马房 元世祖迁都燕京后,曾在此屯兵养马,建有前、后两个马棚,此为前马棚。明燕王扫北时,有百姓占产立庄,故名前马房。

孙小营 明永乐年间,孙姓三户从南京迁此建村,因村小又临庞家营,故以姓氏起名孙家小营,后简称孙小营。

八百户 来历与九百户同。明燕王时,赵氏迁此立庄,名八百户。清中叶,又有雁翎庄并入,仍名八百户。

十百户 来历与九百户同。河南薛、郑两姓迁此地(原第十百户所)落户。故名十百户。

九百户 元世祖迁都燕京后,在此屯兵为第九百户所。明燕王扫北时,山西洪洞县民李氏迁此立庄,便取名为九百户。

五百户 唐代建村,明龙子务。元中叶,该村前设屯兵百户所。日久年深,此处渐成五百户村。清末,赵氏又于五百户村西立庄,名小赵庄,民国时,龙子务、五百户、小赵庄合为一村,便沿用五百户为村名。

刘庄 清初,杨、贾、黄、韩等十二户在此居住,因均属神机马房刘家佃户,故名刘庄。后与霍辛庄、赵庄合并为霍刘赵村。

赵庄 清初,孙、朱、雷、等姓从山东逃荒到此,租种下伍旗赵家耕地,因均是赵家佃户,故取名赵庄。后与霍辛庄、刘庄合并为霍刘赵村。

霍辛庄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霍姓在此落户,故名霍辛庄。后与赵庄、刘庄合并为霍刘赵村。

南张庄 顺治时,神机马房(今属武清县)张姓佃户在此居住,人称马房张庄,又名旗人张庄.清末简称张庄.1982年改称南张庄.

南周庄 清初,有周姓于此建村,名周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系县内重名,改名南周庄.

南石辛庄 燕王扫北时,山东石家楼石氏不辞辛苦来此立村,名石辛庄.1982年更名南石辛庄.

田各庄 洪武年间,有田、王(回族)等姓从南京迁此立庄,名田王庄。清初,回民王氏反回教为汉民,迁到北务屯落户,遂更名田各庄。

香椿营 永乐二年(1404年),回回火器营吴、王、李、马、常五员战将在此建村。因此地原有数株香椿树遮阴蔽日,故命村名为香椿营。

董家湾 清初,董姓于此建村,时村东有一泓积水,上下不通,故以姓氏起名董家湾。

于辛庄 清中叶,于氏在此落户,艰辛耕种,聊以糊口。后成村落,取名于辛庄。

二百户 相传,此地有寺一座,因寺西有民散居,村址形似羊角,遂名羊角庄。明初,有山西洪洞县民杨、宋两家迁入,至顺治时,又有李姓旗人落户此村,遂更名二百户

后家湾 燕王扫北时,后姓从湖北迁此建村,因村在青龙湾畔,故名后家湾。

茅草店 清中叶,已有村落,名太平庄。道光年间,有一南方文墨书生夜宿该村,见环村荒草凄凄,曰:“此乃茅草店也”,遂改村名茅草店。

红庙 明初,毛、李、董三户在此建小庙一座,门窗皆红,人称红庙。后成村落红便成村名。

李辛庄 清初,李姓从宝坻八门城迁此立庄,取名李辛庄。

前延寺 清初,圣延寺陈姓几家迁此立村,因地处圣延寺村前,取名前延寺。

贾庄 清中叶,贾姓于此建村,起名贾庄。

坨子 明初,有张、常两家在此建村,因村址建在大沙坨子上,得名坨子上。后简称坨子。

窝头 此地原有一圆锥形高坨,状如“窝头”(玉米面饽饽)。明时,李姓到此建村,起名窝头。

起河屯 该村旁有一死河汊,人称“死河”,遂名死河屯。清中叶,村民忌讳“死”字,更名起河屯。

西延寺 来历与东延寺同。新中国成立前夕,圣延寺分村时,该村位西,名西延寺。

东延寺 隋时,已成村落。传唐太宗东征得胜而归,经此建寺留名,取圣德无边之义,赐名圣延寺。村名遂为圣延寺。解放前夕,该村分为两村,此村居东,名东延寺。

叶屯 燕王扫北时,叶姓从山东邺县迁此立庄,名叶家屯。清末改称叶屯。

池屯 燕王扫北时,池姓从山东迁此建村,名池家屯。清末简称池屯。

张庄 燕王扫北时,成姓迁此立庄,起名阜成屯。清咸丰年间,张姓庄头迁入,遂改名张庄。

尚店 明末,李姓从平谷县迁此建村,因村坐落在运河堤下柳林边,故名河柳村。传清乾隆帝下江南,途经此村夜宿,改名尚店。1972年,兴隆庄、刘宋庄并入该村,仍名尚店。

雀林院 相传,此地有座庙宇,院内林密枝茂,百鸟栖息,故寺院得名雀林院。明初,庙旁有民定居成村,亦名雀林院。

西刘庄 永乐年间,刘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名刘庄。民国时,小雀林院并入此村。1982年地名普查时系县内重名,更名西刘庄。

赵屯 燕王扫北时,赵姓在此建村,取名赵家屯。后简称赵屯。

草寺 旧传,唐代此地有寺一座,前殿供养一灵芝仙草,得名灵芝寺。明初,有李氏从刘庄迁寺旁居住成村,取名草寺。

钳屯 燕王扫北时,董姓于此建村,名董家屯。顺治年间,太监钳氏来此落户,改名钳屯。

荒凌庄 辽时,该村周围荒草丛生,得名荒庄。后为与蒋辛屯乡荒庄区别,改名南荒庄。清中叶,六百户凌姓守坟人又在村旁建凌庄。到1958年凌庄并入南荒庄,遂改荒凌庄。

南太平庄 清初,有王、李、代、葛、方五户迁此落户,渴望太平,起名太平庄。1952年与双街合称双太庄,1962年分村仍称太平庄。1982年改名南太平庄。

东双街 清初已成村落,因村内只有小街两条,故名双街,1952年与太平庄合并,称双太庄,1962年,两村分开,该村仍名双街。后为区别武清县双街,改名东双街。

刑家营 燕王扫北时,邢氏在此建村,得名刑家营。

西王家务 明初,王、张两姓于此落户,因王姓为首户,取名王家务。1982年更名西王家务。

吴打庄 原为打渔庄和吴辛庄两个村.打渔庄建于明中叶,因村名多以打渔为生而得名.吴辛庄于清顺治时吴姓所建,便以姓氏命名.1947年两村合并,得名吴打庄.

前土门楼 来历与后土门楼同.土门楼分村,该村在前,故名前土门楼.

后土门楼 明初,此地已成村落,因村内有古寺山门一座,得名古门楼.清时门楼倒塌,易名土门楼.后分两村,因此村在后,故名后土门楼.

李庄 辽时,为李氏所建,取名李庄.

安平镇

成辛庄 乾隆年间,成氏一家从阜成屯(今张庄)迁此立村,取名成新庄。后写成成辛庄。

小友垡 清初相传,有兄弟二人在此一高埂上立村,名埂子上。后分立门户,兄弟间互让土地、财产,遂更名友垡。1923年分为两村,此为小友垡。

草沙河 明末建村,因靠运河地多沙土,遂名小沙河。1955年,为别于武清县小沙河村,更名草沙河。

延福屯 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民周、马、成、李等四家奉诏至此立庄,取福禄绵长之义,定名延福屯。1962年分为一大队、二大队两个行政村。

谢屯 明中叶,谢姓在此立庄,取名谢家屯。清中叶简称谢屯。后谢姓迁出,村名未改。

赶古庄 清中叶,此村建三官庙和五道庙,意为驱妖逐鬼,故名赶鬼庄。后村民忌讳“鬼”字,更名赶古庄。

扁城 相传,明嘉靖时,此地为相国严嵩别墅,严家小姐常去花果园(今安平四街)游玩,遂于沿途修两道护墙,以防百姓窥视,因形似城墙,呈扁形,人称扁城。明末,此成村落,故名扁城。

安平 相传,唐术宗征东至此,风沙陡起蔽日,因而驻防.待东征归来,于此建大云寺一座以镇之,赐名安平.后寺旁形成村落,亦名安平.后分为一街、二街、四街、后庄、东庄五个行政村。

甘露寺 相传,运河套内有寺院一座,名甘露寺。后寺旁形成村落,以寺作名。因该村常遭水害迁至现址,仍用原名。

周庄 洪武年间,南京水溪门外脏水桥人周氏,随燕王扫北来此立庄,取名周庄。

西贾庄 初为贾氏所建,名贾庄。明初,张、马等姓迁入,贾姓户绝,村名未改。1982年改名西贾庄。

曹店 清初,曹氏在此开店,人称曹家店。顺治时,李姓从圣延寺迁此落户成村,仍名曹家店,后简称曹店。

谭庄 明洪武年间,安徽凤阳府小泥沟人谭亮,带二子于此立庄,取名谭庄。

北太平庄 清同治年间,张太和中举人,从王家摆迁此立庄。为取太平盛世之义,得名太平庄。1982年更名北太平庄。

三间房 清中叶,郭、暴、张三姓于此建村,名三姓庄。清末改名三间房。

王指挥庄 燕王扫北时,锦衣卫指挥王云寺(湖南长沙府雉鸡坨人)随军于通县旧城南门外三间房落户,其后裔世袭指挥。明末,王家迁此立庄,故取名王指挥庄。

枳根城 清中叶,此地已成村落,因四周土岗环绕,上面枳根棵子丛生,好似城墙护村,遂名枳根城。

堡上 元时,此地设有急递铺,由朱姓经管,人称朱家铺。明代成村,名铺上。清中叶改名堡上。

陈辛庄 燕王扫北时,陈姓从山东迁此建村,故名陈辛庄。

孙家务 传为孙氏所建,名孙家务。明末,刘、张两姓从山西迁入此村,时孙姓已无,但村名未改。

鲁家务 元末,鲁姓在此建村,故名鲁家务

高庄 洪武年间,山西洪洞高氏(名仕义)迁此落户立庄,起名高庄。

乔庄 燕王扫北时,乔姓兄弟二人从湖北孝感县迁此建村,取名乔庄。

王家摆 隋时,京杭运河开通后,两岸交通受阻,初有王姓二人开设摆渡,于岸西安家,后成村落,故名王家摆渡。清末简称王家摆。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41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