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姓氏释义

《说文》注解:“吴,是姓,也作地名,吴的本义是大声说话。”“吴”字是由旧字体“吳”而来。甲骨文中的吴字,乃是一个倾斜着脑袋的人,正在手舞足蹈地大声说话的形状。吴作为地名专指江浙,这是一个借象形的会意字。古代中原人对江浙一带的语音不好理解,只有依赖他们的手势和大声强调才能沟通。吴氏族的族徽的形成与此有关,早期吴氏活动过的地方被称为“吴”,在此建立的国家称为吴国,最终成为了姓氏。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1.源于姜姓

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2.源于姬姓

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3.源于吴回

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4、源于姚姓

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发祥于江南的我国著名吴姓,地灵人杰,名人不绝于史。本次为大家介绍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敬梓。

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于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国人来说,“吴敬梓”这个名字,说出来就绝对耳熟。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至今仍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编订时必选,其中《范进中举》等章节,更是以其满篇嬉笑怒骂,在多少中小学课堂上引来声声欢笑。照一位高分考生的话说:语文课上学《范进中举》,就是课业考试压力无比重的学生时代里,难得全班集体笑到捧腹的时候。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可是,就是这位文笔无比风趣幽默,字字乐天情怀的吴敬梓先生,真实历史上的人生,却何止是离世时的这一场贫寒凄凉?五十四年的人生,简直世态炎凉尽尝。

他的家族自清代起,就是世代官宦,父亲吴霖起也是个为官清廉的好官。衣食不愁的官家少爷吴敬梓,从小除了才华惊艳,更养成了豪爽的性情。外加看够了父亲在官场上受的窝囊气,因此早早断了科考入仕的念想,常年醉心于诗词歌赋。不到二十岁年纪,就是当地的风流才子。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待到父亲去世后,守着父亲留下的两万两白银的产业,吴敬梓少爷的风流人生,一度也更放了羊:就这么折腾到三十二岁,曾经吴敬梓无比憧憬的风流才子生活,成了惨淡模样:发妻在家产纠纷里忧愤离世,家产更是折腾到精光,昔日喝酒吹牛的朋友们,也是纷纷躲猫猫。曾经名扬四方的风流才子,这下成了当地有名的败家子,甚至走到哪里,都有乡邻背后戳脊梁骨,告诫家中子弟千万别学他。为了不做反面教材,心灰意冷的吴敬梓也就愤然离开家乡,带着第二任妻子迁到南京秦淮河畔居住。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但在历经生活巨变后,吴敬梓的心态,却也是从来没变:就是再苦再穷,吴敬梓依然是那个豁达开朗的吴敬梓。有钱时可以纵酒狂歌,没钱时也会苦中作乐,比如每年冬季,没钱取暖的吴敬梓,就喜欢在南京城外绕城外,边跑还边一路唱歌,美其名曰“暖足”,手里稍有点闲钱,就去参加江南当地的诗文活动,依然是妙笔生花的才华,出手就震撼全场。竟能力挫那些有钱金主,成为江南文坛公认的领军人物。

也就是这一段穷到任性的人生里,中年以后的吴敬梓,却也有了个更重大的追求:看尽了世态炎凉,见惯了争名逐利的悲剧,那就写一部前所未有的奇书,将这误人一辈子的名利场,狠狠骂个淋漓尽致。没错,这就是他穷尽一生的震撼力作:《儒林外史》。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为了这个梦想,从三十二岁迁居南京起,穷困中的吴敬梓,就开始了疯狂的写作状态。以他那时的名号,倘若卖文为生,收入也可以很丰厚,可为了他心中的这一部书,多少好机会他都主动放弃,哪怕一度到了要自己种菜为生的地步,他也没有放弃呕心沥血的构思。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反复推敲,环环相扣的章回体式,上一章主人公在下一章退居次要的全新写法,打磨出这一部别具一格的精品。

最为重要的是,虽说这部书假托为明朝的时代背景,但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却都是清朝康乾时代的人情百态,每一个叫人忍俊不禁的桥段,道貌岸然的官僚老爷们争名逐利的嘴脸,还有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故,字字句句,都是吴敬梓生活变故中的亲历所感。他以豁达的胸襟,把人生的辛酸苦辣化作嬉笑怒骂,成就文学史上的独家惊艳。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当时社会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胡适曾言:“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适在《吴敬梓传》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堂号

总堂号:延陵堂

分堂号:至德堂,源远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三让堂,崇礼堂,让德堂,思让堂,均安堂,履成堂,敦厚堂,德让堂,源德堂,树德堂,仁泽堂,世享堂,世德堂,世笃堂,世让堂,永思堂,永怀堂,至德祠,自求堂,孝言堂,孝敬堂,吴诒堂,奉先堂,尚德堂,金陵堂,怡清堂,治平堂,承先堂,思源堂,泉源堂,徐伦堂,振宜堂,伦叙堂,纯修堂,报本堂,敬思堂,敦行堂,敦叙堂,敦伦堂,道生堂,渤海堂,瑞本堂,槐庆堂,饴远堂,雍睦堂,义顺堂,源一堂,经远堂,聚庆堂,德礼堂,澄澜堂,笃叙堂,泽远堂,济美堂,识春堂,怀仁堂,宝诰堂,继述堂,观止堂,观乐堂(共66个)

郡望

延陵县,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吴兴郡,汝南郡,武昌郡

姓氏文化探源——吴姓

堂号典故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逝世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53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