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惠阳新圩: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勇立潮头再闯新路

  102年前,卢伟如在这里出生、成长,国难日益深重的时候,他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革命;77年前,东江解放区路东各界人士国事座谈会在这里召开,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0年前,这里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早早开启工业化进程,成为当地的制造业大村……

  任时代变迁,红色血脉一直在新圩约场这片热土代代相传。约场村位于新圩镇西南部,地处深圳、东莞和惠州的“三角地带”,被当地人誉为“金三角”,亦是新圩镇西南片区的中心。进入新时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约场人,通过激活低效厂房、盘活土地资源等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约场着手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修缮革命旧址,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激活发展动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惠阳新圩: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勇立潮头再闯新路

卢晓衡所著的《走出湾塘——卢伟如的革命人生》一书。本报采集

红色记忆

  一座围屋

  孕育卢伟如绚丽多彩的革命人生

  从新圩镇约场村委会办公楼出来,左拐进入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走上几十米,就能看到位于道路右侧的卢伟如故居。卢伟如故居位于约场村湾塘村民小组7号,是一座占地约170平方米的围屋,二进五间,屋前有晒场,如今四周种满了龙眼等果树,在周围高楼的簇拥下,这里倒有几分闹中取静的感觉。

  约场村党支部书记傅奕军介绍,卢伟如故居所在地原是池塘中间的一座小山包,100多年前,包括4户卢姓在内的7户人家将小山削平、拓宽后建造房屋,池塘由此变成弧形的弯弯水带,故取名“湾塘”。

  1919年10月,卢伟如就出生在湾塘这座围屋里。15岁小学毕业后,他走出湾塘,先后在象山乡村师范学校和惠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习。求学期间,卢伟如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并于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学生运动领导者之一。1938年6月师范毕业后,他参加了中共广东省委短训班,结业后任惠阳县平山镇抗敌后援会党支部书记,由此开始投身革命。

  卢伟如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险无数,也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调中央军委工作,历任军委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1982年调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5年1月在工作岗位上逝世,被认定为因公牺牲。

  卢伟如戎马一生,其中最为惠州人所熟知的便是其有关“秘密大营救”的那段经历。卢伟如任广州军区副政委时,曾把这段经历整理成一篇回忆录,这是他一生留下的唯一回忆录,其中提到:“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回想起这段经历,仍然感到很有意义。”

  1941年底,香港沦陷,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遭受大肆搜捕。危难之际,一场由中共组织的“秘密大营救”迅速展开。时任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的卢伟如和时任惠阳县梁化区区委书记的陈永,奉命潜入惠州城,装扮成由香港来惠州做买卖的商人,把东湖旅店的二楼全部包下来,设了一个秘密联络站,用于接应工作。

  那时,卢伟如才22岁,没有结婚,单身一人住高级饭店,容易引起怀疑,为此,组织上将其未婚妻叶景舟调来,让两人“突击结婚”,以更好地掩护工作。此后几个月,卢伟如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数次化险为夷,秘密接应护送了邹韬奋、茅盾、胡风、柳亚子、张友渔、廖沫沙等数百位文化界人士和民主爱国人士。

  “秘密大营救”的任务胜利完成后,卢伟如被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改编为东江纵队)任第三大队政治委员,积极参与抗日战争。27岁时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而后一直在北方生活了30多年,很少回到家乡。

  今年76岁的卢月桂是卢伟如的堂侄,他记得卢伟如在1979年前后回来过一次,“那次,他专门提到想吃咸菜和盐焗鸡,可见他很想念家乡风味。”

  1985年1月12日,已在广州工作的卢伟如,再次回到湾塘看望家人和乡亲,并鼓励大家要“勤劳致富”。这是卢伟如最后一次回到湾塘,5天后的1月17日,他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过来。

  卢伟如的长子卢晓衡在《走出湾塘——卢伟如的革命人生》一书中提到:“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多少物质遗产,却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绚丽多彩的革命人生。”

惠阳新圩: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勇立潮头再闯新路

卢伟如故居现状。新圩镇今年对其进行修缮。

惠阳新圩: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勇立潮头再闯新路

卢伟如故居现状。

  一栋楼阁

  镌刻抗战时期的红色记忆

  在距离卢伟如故居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魁星阁,它不仅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是路东国事座谈会旧址,镌刻着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印记。

  魁星阁是一栋3层楼阁式硬山顶建筑,坐北向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魁星阁楼前两棵大树,绿意盎然,走上二楼,东墙上嵌有三方石碑,碑文阐述建阁原由、时间、经过及筹款数额。从碑文可知,魁星阁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建成后又历经数次迁址和重建,现存的这栋楼阁是光绪十五年(1889)完工的。

  魁星,通奎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这座魁星阁应是当时约场学子供奉和朝拜魁星的场所,科举制度废除后,魁星阁这一功能渐渐消失。

  抗战时期,这里成为一个重要的会场。1944年3月29~4月1日,中共广东省临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东江解放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以东江纵队政治部名义,在惠阳县约场乡魁星楼召开东江解放区路东(即广九铁路以东之东莞、宝安、惠阳诸区)地区各界人士国事座谈会。中共广东省临委书记、东江纵队政治委员尹林平和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阶层、各党派及开明士绅、名流学者代表,区、乡政权的农(渔)、青、妇抗日群众团体的领导人。

  会议呼吁改组国民政府,改组统帅部,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成立东江解放区路东的最高新政权机构——东江解放区路东行政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路东行政委员会的章程草案及民主选举办法。1945年4月23日至27日,由尹林平主持在惠阳县麻溪乡召开了路东区首届参议会,会议参照国事座谈会决议通过的选举方式,选举产生了路东行政委员会,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联合抗日的各阶层人士组成的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

  东江解放区路东各界人士国事座谈会,是华南第一个国事座谈会。它对华南实行“三三制”联合政府的建立,对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实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次座谈会后,惠东、路西和博罗县等地相继召开抗日爱国各界人士的国事座谈会,在东江解放区掀起了民主建政、减租减息、建立农民抗敌会的热潮,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多年过去,魁星阁前的两棵大树更加郁郁葱葱,魁星阁经历风雨沧桑,虽稍显颓败,但除第二层被改为水泥地板外,其他结构基本保持原貌。傅奕军介绍,魁星阁前原有一座三圣宫,“文革”期间被拆毁,但魁星阁一直得到当地群众的保护。后来,魁星阁周围建起了小学,魁星阁还曾用作教师宿舍。再后来,小学搬迁,原校址被改建成一家幼儿园。如今,魁星阁已成幼儿园一景,在幼儿纯真的笑声中,任时光静静流淌。

惠阳新圩: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勇立潮头再闯新路

魁星阁。

保护传承

  保护红色资源

  修缮加固卢伟如故居

  时光荏苒,卢伟如牺牲至今已有30多年,家乡人民一直怀念他,他的革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据了解,卢伟如一生淡薄名利,以普通一兵自居,生前极少谈到个人经历,更不愿意“张扬”个人事迹。他逝世后,党史部门想要编辑出版他的传记,无奈收集素材甚为困难,即使后来他的战友和部下陆续撰写了一些回忆和纪念文章,但也尚不足以编辑出版传记。

  直到2008年,卢伟如的长子卢晓衡退休后开始搜集、整理素材,走访有关单位和他父亲的战友与同事,历经2年多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走出湾塘——卢伟如的革命人生》一书,真实全面记录了卢伟如的人生经历,才让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这位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十多年来,这本书已经再版多次。”傅奕军介绍,依托此书,当地以多种形式向年轻一代讲述卢伟如的革命经历,传承革命精神。

  4月15日,惠阳区委教育工委、区关工委、区教育局联合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活动来到约场中学。约场中学特别提出要专题讲讲卢伟如的革命故事,这一提议也得到活动主办方的支持。在讲座中,“五老讲师团”以惠阳红色革命历史沿革为背景,以卢伟如的革命人生为主题,辅以丰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约场师生更加深刻了解家乡的革命先辈。

  “这个讲座反响很好,不少学生都为家乡有这样一位革命先辈而感到自豪。”约场中学校长张巧明说,接下来,约场中学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师生分批到卢伟如故居参观学习,通过现场教育,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惠阳革命史和中共党史。

  张巧明表示,约场中学还将以卢伟如的革命故事为题材,编写校本教材,为青少年树立榜样,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更多的传承活动在继续。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新圩镇把修缮卢伟如故居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重点推进。“卢伟如故居是名人故居,也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好该建筑对继承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记者了解到,卢伟如故居建成百余年来,没有遭受过严重的破坏,但因年久失修整体较为破旧,有些地方甚至损坏严重。傅奕军介绍,修缮卢伟如故居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卢家后人的大力支持,第一期工程计划投入100万元,主要对故居的房屋进行修缮加固,对故居前广场进行修整,恢复其原来的半月形池塘。

  “目前已经开始对故居周围环境进行清理,争取6月底完工。”傅奕军说,修缮工程完成后,将由相关部门对卢伟如的生平事迹进行陈列布展,把故居打造成惠阳的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新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新圩将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本土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以红色基因激活发展动能,助推新圩实现高质量发展。

惠阳新圩: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勇立潮头再闯新路

约场民乐广场。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新圩是惠阳最大的镇,也是惠阳乃至惠州著名工业大镇。上世纪80年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招商引资、租地办厂,“三来一补”纷至沓来,新圩率先富起来了。作为新圩双中心之一的约场片区就是其中先富起来的代表。约场片区与东莞清溪、深圳龙岗相邻,包含约场村、红田村、红卫村、南坑村4个行政村,卢伟如故居所在地——约场村湾塘村民小组,则是约场片区的中心地带。

  历经30多年的发展,凭借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约场人的勤劳努力,约场村成为新圩的工业强村。不过,临深临莞,对约场产业来说是优势也存在劣势。没有形成高端产业园区,产业不聚集、功能不配套……粗放式发展困局掣肘着约场发展。

  傅奕军说,近年来,约场不断谋划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目前,约场村正对现有厂房、仓库、住宅区进行全面摸排,以激活低效厂房、盘活土地资源、“三旧”改造为抓手,通过重大平台“筑巢引凤”,为引进高质量项目腾出空间。同时,抓好“个转企、小升规”工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约场村也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0年12月25日,位于约场村村委办公楼会旁边的民乐广场正式建成开放。这是约场村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一村一广场”的民生实事。广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小舞台、小公园、健身区域及休闲小道。整个广场被绿树花草环抱,环境优雅,是约场群众休闲娱乐及强身健体的好去处。

  傅奕军介绍,民乐广场修建之前,这里是一处杂草丛生、“脏乱差”的荒置地。为改变这一现状,切实提升约场片区人居环境,新圩镇主要领导亲自领衔督办,镇挂点领导和驻村部门、村“两委”班子多次共同研究广场设计方案,听取党员、村民代表、社会乡贤意见,将修建广场纳入约场村当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全力推进。

  民乐广场共投入建设资金约200万元,其中热心企业、本地乡贤、党员群众共捐资约70万元。民乐广场的建成,弥补了约场村长期缺乏村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的境况,大大改善了约场村的村容村貌。

  “接下来,我们计划将民乐广场与附近的卢伟如故居连片打造,把休闲健身和革命传统教育融为一体。”傅奕军说,“希望以此让卢伟如的革命故事广为传颂,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赓续不断。”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文/图(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李芳娟 通讯员张智军 黎一星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55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