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中华罕见稀有姓氏—閤姓,中华閤氏宗亲安徽分会

中华罕见稀有姓氏—閤姓,中华閤氏宗亲安徽分会

安徽閤氏简谱

——中华閤氏宗亲安徽分会

第一章:姓氏起源及宗亲概况

閤姓,是“门”内一个“合”,属中华罕见的稀有姓氏,读音为:xiá,同霞,不同于合、阁姓。网络上一些关于合、阁姓的报道与我族无关,有些是宗亲误写为阁所致。由于姓氏罕见,电脑字库中只可找到繁体门的“閤”,字典中未收录作为姓氏时xiá的读音,容易误读为:阁。前些年,银行、社保、民航等大多数机构的电脑字库中无法找到该字,直至今日,仍然无法找到简体门的字。准确来说,在电脑上还找不出我族正确的姓氏写法。为便于认读和参与社会交流,一些族人更是直接将姓氏改成:阁、霞、夏、门合等字样,成为閤氏族人心中永远的痛。

关于姓氏起源的三个版本:1.据传祖先本姓合,是皇帝的老师,皇帝登基后赐姓,在合字外加个门,赐读音念xiá,表示只给皇帝一人上课,足不出户,以显矜贵和吉祥。2.祖先本姓合,寒窗十年一举高中,因为官清廉,步步高升,孰料官场风云莫测,因秉公办案,得罪了朝廷贪官奸臣,招来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之祸。后人退隐深山,在合字外加个门,读音念xiá,躲过杀身之祸。3.先祖姓阖,阖字在古音中念xiá,阖和閤属通假字,随着汉字的演变,在姓氏中由阖变成閤,延续至今。针对以上几个版本分别有如下观点:帝师之说缺乏资料佐证,目前追查到明朝没有找到皇帝的老师姓合,唐宋元朝皇帝老师的名单查找有难度,暂时搁浅。第二个版本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几乎所有的族人都这么描述姓氏来历,查阅中国历史,株连九族的刑罚在历史上屈指可数,且与合姓无关,若真有此故事,至少不是株连九族。第三版本有史料佐证,阖在古音中念xia,我族人在明朝史料中记载的全都是阖,名气最大的数二世祖阖胜先,还有阖之奇、阖谨、阖凝兆等人。阖改为閤发生在明末清初,并非远古,现在台湾和南洋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中,阖閤通用。关于姓氏起源的定论,由于年代久远,相关资料的匮乏,研究工作面临巨大难题,暂无定论。

依据当前研究成果表明,我祖是1369年从江西筷子巷过籍到今日的湖北随州市,这之前可能是来自江苏省苏州市一带,苏州市姑苏区至今仍有閤村坊巷。历史上阖姓并不陌生,阖闾,即吴王阖闾是大家熟知的,无锡、苏州有阖闾村、阖闾接路、阖闾水关等地名。江西省樟树市有閤山镇和閤皂山风景区,该乡镇和风景区与我族有无关联无从查证,当地发音为ge。到达随州的是閤左川、閤右川二兄弟,閤左川留居在随州市府河镇,因左川先祖的到来,閤家河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之前已成为地名,是族人公认的閤姓发源地。左川墓葬閤家河王家湾,逢清明时节,大量的族人仍在墓地上坟,香火旺盛,当地宗亲反映,墓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损毁之前还清晰可见。族人曾商议对该地进行扩建,以便于后人祭拜瞻仰,因场地征用等原因暂时搁置。

左川公的儿子閤胜先曾任明朝监察御史,娶了七房夫人,育有十个儿子,这奠定了后期人口发展壮大的基础。閤右川去了四川,据说在四川的人口发展了不少,有族人反映,他们是閤右川的后代,从四川回迁到随州。1661年,郑成功抗清失败,携三万军民迁往台湾,今天台湾南部高雄一带的閤姓族人,可能是当年从四川移居台湾的,未移居的族人是改姓霞了还是灭绝于历史上的大屠杀?四川省江油市有霞姓族人,和我们有无关联有待后续跟进调查。我们曾经和台湾海基会和高雄户政所取得联络,民众资料属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无法提供具体姓名住址信息,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台湾方面不能提供联系方式。由于两岸交流的不便,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遇冷,目前具体情况不详。台湾有族人的存在有很多事例可以佐证:有族人去高雄旅游住宾馆登记时,服务人员能准确读出姓氏读音,反映该地有族人存在;閤明利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一台湾籍同学肯定他遇见过这个姓氏,但无法回忆具体人名以及提供联系方式;查阅台湾姓氏资料,閤姓在列。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案例数不胜数,同在明朝著名案例还有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相传该地移民后裔小脚趾开裂、站立时喜欢双手背在身后、上厕所大小便称解手。官兵为防止移民途中逃跑,往往采用反绑形式,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上路。由于路途遥远,时间长了,背手成为习惯,以后迁民仍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上厕所时称要解手。还有为了防止逃跑,把左脚小拇趾的指甲盖砍成两半,现在山东等地的人左脚小拇趾还有一个小豁口,据说都是从山西洪洞迁徙过来的。这个故事我们不去论证真伪,洪洞移民同样发生在明朝初期,和我们家族的移民历史无关。

经过600余年的发展,族人含家属总人口约万人,所有人均是閤左川、閤右川的后裔,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其中祖居地湖北人数最多,安徽其次、河南第三。其他省份的族人多是近代因升学、婚嫁、参军、工作调动、购房等原因迁徙的散居户。湖北主要分布于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其中以閤家河村为最,随县、广水市、安陆市、枣阳市、应城市等地均有分布。安徽族人是1866年后清政府组织的移民迁徙过去的,目前分布于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县、宁国市。河南省主要分布在桐柏县,因临近随州,属自然迁徙。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閤家河村的族人数量呈逐渐减少态势,面向全国各地发展,这应该算是十分积极的现象。

閤氏家族派字为:左胜主如凝,之文朝世昌,如腾文士閤全自,正大光明,承先启后,文章道德,华国精邦,忠厚纯良,福禄祯祥,继往开来,世代永昌。过去家谱的传播只能是手抄可能有误加上交流不便,局部地区的派字略有不同,例如随州北部为:腾文士有光,自正大光明,二个光字的应用有所区别,前一个光字在中间,后一个光字在后,例如:閤光现(相当于全字派),閤增光(光字派)。总体上看,閤氏家族的派字在各地保持的十分良好。“忠厚纯良,福禄祯祥,继往开来,世代永昌”这十六个派字是近代由閤大勇先辈提议并经认可的。从有记载的始祖閤左川开始,共繁衍25世,即“承先启后”的“后”字辈,当前在世的涵盖了“自正大光明,承先启后”共九代。

閤氏宗祠已损毁,遗址位于今府河镇閤家河村委会北邻。随州北部殷店镇尚有一处半损毁的祠堂,该祠堂建于1903年,使用的砖块是专门定制的,上有“閤氏祠”字样,墙壁夹层内有一块碑石,上面记录了一些家族历史和祠堂建设过程(详见后续碑文分析)。其他地区已知的分祠、家祠堂遗址不少,例如閤家畈村、宁国市戈驻村等地,大多毁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

近年来,一批热衷于家族发展的热心人士为家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但不限于閤大勇先辈、閤明文、閤明军、閤明洲、閤明主、閤金鹏等人。成立了“中华閤氏家谱编篡委员会”,致力于家谱编篡,开通家族网站,到国家部委协调纠正姓氏读音,增补进相关权威资料等工作,成效显著,例如现在手机或电脑上用某些输入法键入:xia即可找到閤字。未来出版的字典中,可能会增加閤字作为姓氏时的读音注解。各地先后成立了随南、随北、安徽、河南、广东分会。天下閤氏是同一先祖,我们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族人们跨区域的互动交流日益增多,“让閤姓不再孤单”和“我姓閤我自豪”的核心价值观正深入到每一位族人心中。

我们是稀有姓氏,新华字典中未收录閤字作为姓氏时的正确读音,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多年来一直被他人称为阁姓,例如身份证办理、银行卡开户、购买机票、参加高考等。为便于交流,一些族人将姓氏改为阁、夏等字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和读音的规范,还需要逐步将姓氏改回正确的写法:一是阁、夏本来就有这些姓氏,改姓是一大忌。二来时间久远会让人本末倒置,误导后人数典忘祖。当然多年以来一直使用别字,要改回来也非易事,这需要当事人的努力和坚持。三则一定要保留祖上传下来的姓氏,作为一种特色,便于他人的记忆和熟知,发扬光大。

第二章:家族LOGO释义

一、閤氏家族标识释义:

1.整个LOGO以古篆体的“閤”为主体元素,体现閤氏源远流长和悠久的历史,寄望家族繁荣鼎盛,世代永昌。

2.圆形外圈的回形纹饰寓意家族成员紧密团结、抱团合力。加以英文的注解为便于家族参与国际交流。

3.中间的“閤”又是一个对称的鼎状,寓意閤氏族人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的精神气概。

4.主色调采用深红色,红色象征希望和活力,红色象征着吉祥富贵。红色是血液的颜色,体现天下閤氏是一家的血脉亲情。

本家族LOGO方案是由广东分会发起,完成招标、评审、定稿并支付费用,报经中华閤氏家谱编篡委员会批准,在家族中推广使用。

二、LOGO尺寸规划:

(图案略)

可根据实际应用场合,同比例放大和缩小。

三、多种应用场所:

主色调为深红色,同时增加中国红、黑白、反白共计四种颜色。不同的应用场所可使用不同的颜色。例如会标、服装、建筑物、名片、信封、碑文等。

(图案略)

四、各机构LOGO适用示例:

例如:中华閤氏家谱编篡委员会、中华閤氏商业联合会,各地分会等。

(图案略)

五、其它添加背景色效果:

应用时进行深化设计。

(图案略)

第三章:家族派字

派字又称字派,字辈、排行等,自一世祖閤左川、閤右川开始,目前共计繁衍25代,已出生的最晚派字为后字派,目前后字派族人已经成年。

由于种种原因,我族派字存在一定的争议,史料中记载的閤胜先和閤凝兆相隔200年,中间仅隔四代人,这和历史上的早婚习惯是不符的。又有观点认为,家族派字中多计算了,有些不能算是一代。种种问题需要后期去研究定论,为便于统计,我们以閤大勇先辈整理的派字为准,有定论后再更改。

派字重复问题:第4世和11世的如字派重复二次,第7、13、26世的文字派重复三次,第9、46世的世字派重复二次,第10、49世的昌字派重复二次。字派的重复会造成祖孙同辈,不便于记忆,我们认为应当集家族力量重视此事予以修正为宜。

派字选择:派字选择应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和熟知为宜,同时要考虑宗亲取名时的便利,减少同名的机率,兼顾男女通用性。以“正大光明承先启后”为例,正大光明是很容易记忆的,但“后”则给取名带来一定困扰,选择空间受阻。使用字派的目的是防止家族成员辈分混乱,避免由于无字辈或不按字辈取名而导致的秩序不清,同时也方便族人们寻根问祖。

最近,随州市府河镇余氏家族发生一起失散多年的聋哑人寻亲成功案例,主因是该聋哑人写出亲属的名字中含有字派,根据字派锁定了大致区域,在我族人的协助之下,寻亲成功。

第四章:閤氏家族简谱

(略)

第五章:中国閤氏族人分布状况调查报告

(略)

第六章:安徽族人迁徙历史及现状分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安徽閤氏族人为什么会从千里之外的湖北来到安徽,之前咨询了大量研究史料的专业人士,均没有准确的说法,近期有了一些新发现。

经查阅史料记载,天平天国定都于南京改称天京。太平天国战争历时十余年,波及16省,地处天京南部的宣城成为双方拉锯战场。数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受战争的破坏最为严重,战争引发瘟疫,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上书清政府,从河南、湖北等地移民。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豫南鄂北地区人口损失无几,当地的早婚习俗,又使得人口激增,形成一定的人口压力,故此,湖北、河南农民成为战后招垦的重要对象。

明末清初时清军、内乱、张献忠等在四川的争夺战造成多次大屠杀。康熙平乱后发布《招民填川召》,规定新移民可免几年赋税,100年间大约有600万人迁入四川,其中湖北湖南就有300万。大规模的移民潮影响到了湖广行省本身的人口结构,遂又有江西填湖广情况的出现,这就是家族资料中记载我们从江西迁到随州南部的原因之一。当然,那时候江西是作为一个中转平台,凡是从该地出发的移民均可拿到政府的路条和盘缠,视同移民身份。并非所有的移民原籍地就是江西,我们閤姓的发展历史极有可能和江西无关。

清廷于同治五年(1866年)谕令各省招垦荒田,给予优惠政策,例如三年免租、划线为界、插草为标等政策,具体一点来说就是几年不交税赋,看中哪一块田地和无人居住的房屋用线圈起来,插上草作为标记政府就给予认可。其时,湖北省大旱,直到农历五月十三始降大雨,才整田栽插老秧,秧刚栽罢,政府就催逼上路,“一担箩筐下江南”的故事由此而生。移民横跨几十年,閤大勇的二伯閤正祥属于后期到安徽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大移民政策已经结束,政府仅允许有亲属投靠的人士,这和閤大勇在《我的回忆》中描述二伯“给当地姓閤的族人閤自寿做儿子”是吻合的。今郎溪县閤氏族人来到江南的时间也稍晚一些,大约在清朝末期。

有传闻閤氏族人来到江南是因为逃难和躲避自然灾害,这和真实的历史是不相符的,族人迁徙是政府有组织的行为,发给路条(相当于今天的户口迁移证明)和路费。有点是可以想象的,参加移民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优越,否则又怎么会拖家带口远走千里之外去谋生?行进路线大约是从府河镇乘船一路南下到武汉,从武汉乘船到芜湖,由芜湖步行到宣城,全程大约700公里、耗时一个月。杨柳镇余家冲閤承冰介绍,他们家流传的说法,先祖携子来江南,孩子在轮船上满周岁。府河过去的水量充沛,近几十年间还有轮船航行,我国的航海业比较发达,早在明朝就有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内河长江里航行自然不在话下。

我们曾拜见时任宁国府官员章绶的后裔,章绶是1888年宣城志的主编。他们家谱记载,1860年前后,受战乱影响引发瘟疫,宁国府人口从战前120多万人锐减到不足20万,移民之后该官员主要工作任务是处理“土客之争”,“土”指当地人,“客”就是我们的先祖湖北人。

太平天国战争对皖南人口造成的影响,数广德州最为严重,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因“皖南诸郡户口凋敝,而广德一州为尤甚, 于是募民开垦以实其地”。广德州属广德、建平(今郎溪县)。宁国府属宣城、宁国、南陵、泾县、旌德、太平等八州县。起因之一是皖南地区的广德州、宁国府,是太平军屏护天京的外围据点,控扼由皖入苏、浙的通道,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争夺的重点地区,两军在此拉锯不断,破坏最为惨重。 广德移民来源广泛,除“河南、湖北、浙江、江苏、湖南及江北各属人民”外,还有江西、山东移民。在广德移民中,“湖北人居其四,河南人居其三,江北人居其一,浙江人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这是光绪年间各地移民所占比例,以后随着移民的续迁及各自发展的不同。至民国年间,各地移民所占比例发生变化,河南移民跃居首位,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其它各地移民,“湖北人居其二,江北人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

宣城县(今宣州区)同治初年,宣城县移民以“湖北客民最为强盛,河南客民少于湖北”,此外,更有江西、福建流民,同时,江苏及本省安庆、庐州、徽州、和州等府州人民也大量迁入,这些移民在县城及孙家埠(今孙埠镇)等地分别建立江苏会馆、安庆会馆、庐州会馆和徽州会馆。 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部和南部。今水东、新田、洪林、棋盘等乡镇为湖北移民的聚居地,尤其是水东镇,全镇五万人口中,湖北籍人占百分之七八十;河南移民分布在东部的洪林、丁店、建国等乡镇;江北移民分布在县城及南部的夏渡、金坝、向阳、峄山等乡镇;徽州移民因经商关系,主要集中在县城及集镇。 宁国县战后大量湖北、河南、湖南、浙江、福建及本省安庆(含潜山、桐城、怀宁等县)和江北(含合肥、庐江、巢县、无为、和县、含山等县移民的迁入,在县内形成五方杂处的格局。据民国年间调查, 宁国县移民,以“湖北人为最多,安庆所属各县次之,庐江、和县又次之”。 南陵县移民主要分布在县境的西北、西南和东南的丘陵地区。江北移民人数最多,分布广泛,以县城及附近乡村最为集中;湖南移民聚居在县境南部丘陵地区的三里、峨岭等乡镇;湖北移民分布在城关北门画眉嘴、葛林乡的千峰及何湾乡的何湾村、椿树园等地。泾县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土客矛盾激化,光绪九年(1883年7月) ,泾县不得不发布告示,以使“土客相安,永泯诈虞”,相对于宣城、宁国、南陵等县来说,泾县外来移民较少。据民国年间调查,泾县“农民籍贯多本地人,客籍以无为、合肥、巢县、芜湖、南陵、宣城、桐城等县为多,湖北黄梅人亦有之。旌德县光绪中叶,时人指出“旌德多鄂、赣、怀、桐客民”。此外,还有湖南、山东和河南移民。太平县(今黄山区)太平县因地处宁国府南部,战后虽有移民迁入,但数量不大,主要以江北移民为主。还有少量的河南移民。太平、泾县、旌德等县,山多地少,人们多聚族而居,如旌德“人烟凑集,城乡皆聚族而居,近来生齿愈繁,大族人丁至有万余,其次不下数千,即最少亦三二百人”;宗族势力强大,外来移民很难插足,即使“他姓有迁入者,则受其欺侮排斥”,移民的分布因而受到影响。

光绪初年(1874年)皖南地区虽已停止招垦,政府禁止外地移民迁入,但对有亲朋可依者仍予放行。太平天国结束日期是1864年。据估计,清末皖南地区的外来移民及其后裔约有102万人,从而使人口凋零的局面大为改观。然而,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土著和移民之间、移民与移民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原因是首先战争的影响在东部的地区广德州、宁国府较大,其次皖南多山地,可耕种的地较少,没有大量移民的必要。

大量湖北移民的到来,保留了湖北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我们小时候被他人称为湖北佬。今日宁国市全境内湖北话几乎是官方语言,宣州区范围内湖北话通用,以水东、杨林、孙埠、杨柳、高桥、洪林等乡镇尤为突出。当地人笑称:湖北佬湖的很,意指湖北话很正宗。广德、郎溪二县通行湖北话,但该二县发音略有区别,可能接近河南南部南阳一带口音。宣城是个语系繁多的移民城市,形成同村不同音、同村多种音的格局,宣州区本属于吴语系,演变成有江北佬、安庆佬、湖北佬、此地佬等口音。在今天的宁国市河沥溪办事处,还保留有一条楚风浓郁的湖北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几乎全部是应山人的后代。宁国市和广水市(前应山县)是结对的友好城市。

閤氏族人迁徙安徽和河南桐柏、随北情况有所不同,上述二地基本是一二个人繁衍壮大,例如随北始迁祖閤腾周,几百年来发展了几百人。安徽族人迁徙时以家庭和个人为单位,人数不少,相互之间可能并不认识,这种不相识持续一百多年,这期间最多仅仅是偶遇一二次同姓。直到最近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相互走动才打破,之前大家并不知道宣城有这么多族人的存在。我们在采集家谱数据时,个别宗亲甚至认为他这个姓是天下唯一或全国少有。

安徽族人迁来之后,祖辈一直以务农为生,少见政界大佬和商界巨贾。宁国戈驻村族人反映,他们先辈来的时候扎个大辫子,在宁国府谋事,这应该算是听到的最积极的消息。宁国府和宁国县是有区别的,宁国府驻地在今宣州区,遗址为现国购广场、过去的宣州区政府,宁国府相当于今天的宣城市,并非是指过去的宁国县。戈驻这位先辈当时是在宁国县衙还是在宁国府供职无从查起。在150年间,族人们经历了清朝政府政权灭亡,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解放后的58年大饥荒。改革开放以后,族人们的生存条件大为改观,一些族人开始走出世俗布衣的小农生活,经考学和经商务工改善了生活品质。目前居住在宣城市区和县城的宗亲不完整统计至少200人以上,还有很多人走出安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住生活。相比祖居地的族人有副军、正厅、正处级干部和商界大佬,安徽族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现今安徽族人中,在族谱上能和祖居地衔接起来的仅有三支,一是水东镇閤选家族。二是閤自寿家族。三是杨林乡閤成奎家族。其他家族均无法衔接,这是目前家族工作中最困难最艰难的事,既然是认祖归宗又无法找到上代很是遗憾。这种情况不仅在安徽存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也是如此。原因在于过去大家都在忙于生计,忽视了家族的事情。有些则是长辈去世的早,没留下有价值的线索。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家谱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先辈们把家谱和祖宗牌位视为危险物品付之一炬,有些则上交政府统一销毁。想想这些真是留下无尽的遗憾,期待科技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例如种族鉴定技术和文物的出土等,能让每个人查清来龙去脉。

我们曾经尝试和祖居地衔接家谱,祖居地一些年长者知晓有族人下江南一事,和安徽有联系的不多。仅有几条零星的价值:现居閤家河村沙窝的閤海波(明字派)反映,他家有个先辈下江南去了,家里人找了很多年了无音讯,线索中断。现居随州市(老家董家岗村)的閤明主反映,他小时候听爷爷说,爷爷的爷爷(全字派)下江南去了,后来失去了联系。现居深圳(老家严家畈村)的閤明波反映,他有个老长辈下江南去了,但后来被家人找了回去,现墓葬在严家畈村唐个咀。水东镇有族人到了江南后又回到府河的事迹。

族人到江南后,理论上讲和老家有过联系,但具体信息有限,列举二件:1.水东镇閤光宝,上世纪60年代,曾给湖北写了一封信,收件地址为湖北省随州市洛阳区府河公社供销社閤姓人收,该信件被当地閤光明看到,来往了五六封信后中断。老人故去后会有孝单,上面记录的地址留下了宝贵的线索。2.閤明东的太太閤正祥,年轻时从湖北离家出走来到江南,侄子閤大勇退休后一直在关注着此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广德县水东镇邮局写了一封寻亲信,该信辗转寄到了王家滩閤明东父亲閤光裕手中,信件原件閤明东已捐赠给安徽分会,待日后条件成熟进行陈列展示。1992年,閤大勇、閤振(正字派)、閤理凡(正字派)一行三人来到安徽寻亲。在这之后,郎溪的閤光斌、閤光钦,宣州区的閤明东、閤明宽、閤明进、胡安心、閤光涛等人开始与老家宗亲进行登门走访互动。近二年以来,族人的相互走动开始频繁起来(详见后续的宗亲活动报道)。族谱的中断,并没有阻隔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天下的閤姓都是由閤左川、閤右川二兄弟繁衍而来。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们的根在閤家河,根在湖北。为了延续血脉之情可以通过和祖居地及全国各地的閤氏宗亲结对认亲的方式延续亲情。閤姓是小姓,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未来人对生育欲望的下降,发达国家的人口呈负增长,靠人口规模发扬壮大几无可能,只能走精品路线,全面提升族人的综合能力,走在时代的前言,树立极佳的社会口碑,提高族人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安徽族人更应该抱团合力,加大相互走动频率,促进年轻一代的互动、红白喜事的参与、节日走访等方式,让閤姓不再孤单,让閤姓感受到家族力量,增加族人的荣誉感和对家族事物的参与感。未来条件成熟时,我们可以建设安徽閤氏祠堂,树立家族的精神核心,祠堂可以发挥很多作用,例如举办一些孩童的兴趣班,红白喜事酒席的举办场所,建立家族图书馆,族人活动议事等。可以在安徽组建家族歌舞队、各类球队、举办论坛邀请成功人士来讲座、开办閤氏家族报等方式,也可商讨族歌、族舞、家规家训等。把家族元素植入到每一位族人的细胞中去,让族人以家族为骄傲和自豪。

现阶段家族工作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难度的,用“巨大”二字是丝毫不过分的。我们家族上一次编纂家谱的时间未知,至少在150年以上是事实,这么多年以来,肯定有很多热衷于家族事务的宗亲在筹划着此事,均以失败告终,原因在哪?唯一的原因是难度太大。结合安徽情况,我们的工作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专职人员的缺乏,任何事情都需要组织者来组织来号召,年长宗亲大多数以务农为主,具备一定文字功底和组织能力的不多。工作还得依靠年轻一代来主持,年轻一代又肩负着家庭建设之重任,对家族事务的过多投入,一定会影响工作进而拖累家庭,招致家族成员的阻挠和非议。

最佳方式是由离退休的年长者来全职主持日常工作,年长者德高望重,时间充裕,通过宗亲会拨付一定的工资和经费,确保工作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2.费用的保证,目前所有的工作经费全部依靠安徽分会成员和部分宗亲捐助以及当事人的自我消化,这种捐助无法形成制度化,不能保证持续性,一旦没有工作经费,工作自然无法开展。例如祠堂的建设,仅靠分摊集资肯定是解决不了的,寄望家族有商界名流的大额捐赠。在他族中,捐赠百万千万的事例数不胜数。无论何时,家族成员均可向安徽分会捐赠。

费用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年费制度,例如每家每户按照标准和实际财力自愿缴纳年费。分会定期公布年费使用情况,接受监督。此办法目前最大的难度在于,部分宗亲对家族意识淡薄,也没有从家族中感受到什么温暖,谈钱伤感情是不可避免的。

3.工作深度,这个是在人员和费用二个大难题没解决之前面临的更大问题,宗亲会到底能给宗亲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上述的一些想法如得到落实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这需要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方可登峰造极。

以追溯姓氏历史为例,大量的史书需要去查阅,各地的县志需要去阅读,这个工作量是惊人的,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建树。虽然互联网很发达,在面对古籍和繁体字以及家族研究方面,互联网又显得极其渺小和脆弱。做家族历史研究,必须尊重事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些往家族过分贴金的行为应予唾弃。

家族工作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参与家族工作也能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一是在参与家族工作中能强化抗压能力,此项工作对当事人是个极大的考验和锤炼。二是通过家族工作可以结实广泛的人脉资源,宗亲遍布各地,这种人脉资源远比其他领域来得轻松,质量更高。三是树立一定的口碑,赢得族人的尊重。参与家族工作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捐建一座祠堂、赞助一次宗亲聚会、向分会捐款、制作一批带家族标识的宣传品(例如茶杯、信纸信封、服装等)分发给宗亲。经济能力不允许的,可以出力参与一些家族史的研究,参与各类活动的接待工作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家族处处都是暖意融融。

当然,目前宗亲工作还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例如2015年,我们在接待湖北联亲考察团时,所到之处宗亲们拿出了最热烈的欢迎态势,体现了安徽族人最鲜亮的一面,给考察团每一位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岗、水东、梅林、宁国、郎溪、孙埠等地的宗亲为做好接待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宗亲们的热情和期盼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压力所在,做不好实在是愧对大家,做到很高的高度实在太难了。

我们这一代人,百年之后都是先辈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显得极其渺小。当代人由于基础薄弱,祖辈务农出身,有大的建树还是相对艰难的,但我们要为后人们树立榜样,为后人们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家族历史,为子孙后代的繁荣鼎盛夯实坚定的基础。例如优生优育、子女培养、配偶选择、工作能力提升、传统文化学习等方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56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