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刊登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战疫纪实——《一场靠特色攻坚的阻击战》
决战最前沿
“最重要的不是‘几0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
“不管是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青年一代一定是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先锋力量。”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后,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的75名“90后”们,倍感振奋。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他们同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发挥了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员为患者进行会诊。
红色基因连接历史与现在
“在这个战场上,身边党员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感情,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队员、肿瘤放疗科主管护师马骏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可以感召一群人、带动一群人,汇聚起更强大的战疫力量。田慈、王慧、梁超、白洁、李娜、杨林承……还有更多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像马骏一样,受到身边共产党员的精神感召,在抗疫一线庄严地提出入党申请。截至3月10日,11名同志在抗疫一线光荣入党,71名队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专家,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已经连续在武汉奋战了50余天。17年前,当时31岁的沈宁就曾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17年后,沈宁作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联合病区队长,再次来到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月25日,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领导在网上参加了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接收预备党员大会,见证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沈宁、张佳男、李少云、梁超4位同志在武汉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月28日,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员杨航、赵志伶、夏云霞3位同志成为中共预备党员。3月9日,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接收队员王慧、李娜、田慈、李宇轩4位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
疫情防控是一场生死之战,只能胜,不能败。每个支部都是一座堡垒,可以团结一群人、组织一群人,凝聚起众志成城的战疫伟力。3月6日,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第6党支部党日活动在武汉防汛纪念碑前举行。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兼第6党支部支部书记、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晓宁带领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袁晓宁说:“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我们要在抗疫中坚定地向前走,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三院方案”体现北大优势 中国经验与全球分享
“俯卧位通气,身体向下趴。肩髋垫软枕,胸腹部悬空。两臂环绕枕,深吸慢吐气。”这是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编写的顺口溜,配以“趴着比躺着更好”的宣传海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掌握俯卧位通气方法。
北医三院肾内科护师张洁介绍,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支持治疗手段之一,俯卧位通气具有改善通气血流比值,提高氧合指数,从而促进肺恢复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应用于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救治中。
在武汉战疫的50多天里,有太多这样的情节值得记录——从三次48小时内开辟重症传染病病房,到优化患者收治与分层救治流程;从感染防控监督管理,到医生规范化诊疗培训;从加速研究疾病特点,到总结推广救治经验……每一处都凝聚了137名援鄂医疗队队员的智慧和心血。
“那时并不清楚病人到底有多大的量,就知道有重症病人需要被收治,我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回忆初到武汉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领导组组长、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用了两句话概况:同舟共济,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背后,是强大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2月14日清晨,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查房工作准时开始。一位68岁男性患者在几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且纯氧的条件下,血氧饱和度仍难以维持在90%以上,病情有所恶化。沈宁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葛庆岗迅速组织会诊。经过对患者病情细致全面的评估,他们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启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中午12点30分,气管插管开始。10分钟后,在北医三院急诊科医生李姝、ICU医生李超和护士徐阳等人的配合下,插管成功,并顺利连接有创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该医疗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首例有创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成功实施。
在重症患者救治的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2月25日,北医三院胸外科医生白洁轮休,他刚想去吃午饭,就接到值班医生赵志伶的电话:“39床气胸了,我把片子发给你,赶紧看看。”看到胸片,白洁紧张起来,病人左侧张力性气胸,肺组织压缩明显,得马上处理。往嘴里塞了几块巧克力,白洁匆匆奔下楼。
15分钟后,白洁来到病房,准备胸腔闭式引流。对白洁来说,这只是个小手术,平时仅需要不到10分钟,但穿着隔离衣,操作难度增大,但高危操作不能马虎丝毫。随着全部操作完成,患者胸腔内气体不断排出。走出病房,白洁的后背早已湿透。
在武汉,危重症病房开始有序工作后,作为全国产科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中心主任,乔杰院士第一时间深入前线,了解孕产妇感染情况,深入调研分析,指导工作,特别受邀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风险是什么》的评论文章,并参加国新办组织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和面向全球的网络直播,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经验。她总结的孕产妇、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纳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三米阳光”护理理念温暖武汉一线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员、急诊科主管护师崔曼用画笔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援鄂瞬间。
无论是参与筹建新病区还是独立接管,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涉及收治的患者都以重症、危重症为主。当危重症和传染性交织在一起,需要采取的治疗手段更复杂,护理的工作量极大,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极高。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护”。面对危重症患者,除了基本护理,护士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时刻关注和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等。“此时,是真正检验临床技术水平的时候。”北医三院肾内科护师张洁在援鄂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真正理解了优质护理的真正意义,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感受到专业性,切实为患者提供服务。
护理的专业性要有精细化、定制化、人性化的措施提供保障。成立重点患者纵向结对护理管理小组,建立危重症患者访视制度,实施全面整体、一对一、个性化护理,保证护理连续性;组建血糖管理、营养管理、康复指导等专业治疗小组,对合并不同学科疾病的患者,一人一策进行护理;制定中心静脉导管换药、气管插管配合与护理等标准化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近日,北医三院医护人员编写的《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和《新冠肺炎常用护理技术手册》两本护理专著已正式出版,全文电子版面向社会免费阅读。
抗击疫情不仅是一场医疗战,也是一场心理战。“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也是一剂良药。”医疗队出发前,医院护理部主任李葆华就给护理团队起名“温暖武汉的三米阳光”,希望援鄂护理团队把北医三院的“三米阳光”护理理念带进新冠病区,关注、关心、关爱三米内的所有人。
“外面的早樱开花了,叔叔快点好起来,回家看樱花啊。”“阿姨,都能扛过来的,您要加油!”护士们鼓励的话语在隔离病房的每个角落流动。他们将这样到患者身边面对面交流鼓励称之为“话疗”。这里首位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时,护理团队提前制作了“毕业证书”。患者小丰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是护士,这几日的相处中,被三院的护理文化深深感动。”
“三米阳光”早已跨越三米的物理距离,洒向抗疫前线的每个角落。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正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高效的措施,冲向最后的胜利。
来源 | 光明日报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清风计划#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66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