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时光|我尝到江南粽子的味道

觉民

前不久,我从江南来到成都金牛区出差,办事后在街头闲逛,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就随意在街头买了几个肉粽。初一入口有些诧异:这味道怎么跟我江南老家的味道有些相似呀?没想还真巧,我无意中听那位姓赵的老板娘讲起他们老粽子的渊源故事,竟真的源自我们江南。

我老家吴地昆山之“贞丰里”素有“水乡泽国”的美誉,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将一个四面环水,桥连街巷,石阶通幽的江南小镇,构筑成一座烟雨濛濛的水墨图画。

清末,位于周庄中心的双桥有一户周姓人家。其家殷实,家风严谨,重勤慎食。早年,周家有一陈姓家佣,心灵手巧,善做各种美食,常用当地糯米、红豆、红枣或虾仁、肉类等,用草本植物叶将其包制成粽子,调节周家早餐结构,家人为此甚喜,主仆和睦,其乐融融。

周家有一小女,天生伶俐,碧玉之年拜师奶妈学艺,做得一手好香粽。成家后的周家小姐,随夫蒯氏入川。入川后蒯周氏志趣未改,将故土制粽技艺结合川味特点,精选优质糯米、甄挑生态粽叶、辅以上乘狗猪内、牛鲜肉、畜蛋、果仁、鲜花、五谷等,加以川人习惯用心包制,所制粽子清香扑鼻、晶莹剔透,唇齿留香。家人、街坊赞叹不已。

后来,周家之女长大成人后,再承周氏技艺及制粽要旨,其名远播。时逢时局动荡,其家随父去西昌、到冤宁,居无定所。老板娘向我感慨道:当年离开江南故地,辗转四川各地,沿途艰辛难言……记得无数次行旅中伴有浩大的移民潮,攀援于蚕丛山道,一路上,如果不是善良的赵家人把自己带得不多的粽子分送给同路伙伴,让大家勉强果腹,不知有多少人根本走不到四川他们的新家园呀……赵家粽子在四川艰难“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赵氏后人举家迁回成都营康西路,以此为生,取名赵粽子。后来,第四代传人赵萌在嘉兴口味比如招牌肉粽、蛋黄鲜肉粽、板栗大肉粽、清甜豆沙粽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川派粽子。

我没想到,百年赵粽子渗入这么复杂的历史滋味。他们向食客展现的不仅仅是源自江南的家传粽子,而是一段曲折的历史根脉和美食文化。多年前端午期间,赵棕子还成为川内唯一受邀参与中国龙舟节(金堂站)赛事的百年老粽子,为川人争光。

“悠悠吴地情,蜀都粽飘香”。赵粽子历经四代,承载着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

这些年的走南闯北中,我发现在纷繁的传统节令食物中,月饼、汤圆、水饺早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唯独粽子保留了手工制作的传统。那天在营康西路,赵萌还对我“科普”道:在北方,粽叶裹上糯米就算是粽子了,讲究一点的掺上些绿豆,放上一颗红枣或豆沙,吃之前在白糖里打一滚儿,甜得发腻,北方人却情有独钟;南方的粽子也有甜的,不过多数以咸粽为主,馅料里藏着乾坤———咸蛋黄、鲜肉、叉烧、冬菇、瑶柱乃至鲍鱼;个头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有锥形、四方形、椭圆柱形;包粽子的叶子除了粽叶外,还有芦兜叶、竹叶,南方人吃粽子,不分节气和季节,也就是平时早茶中再平常不过的一道传统小点。

那天,看到赵粽子店铺摆满蛋黄鲜肉粽、板栗大肉粽、清甜豆沙粽,我特意多吃了几个。也许,这些其实早已跟江南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美食,让我穿越时空追溯到江南小镇,牵扯出我对家乡的深深迷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798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