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军
在我的老家鲁中一带,过年有“请家堂”的习俗,并且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
何谓“家堂”?家即家族史,是血统传承繁衍过程的记载,堂即庙堂,也就是家庙或祠堂。“请家堂”就是把已故的老祖们请回家来过年。
年三十清早起来,先是打扫卫生,贴春联,然后写家族的牌位。将一张火纸叠成类似于船帆的式样,对照族谱按辈份用毛笔一个个写上祖先的名字,如太祖讳XXX、高祖讳XXX等,左侧少下一点则是先祖妻室的名讳。旧时农村很多女人没有名字,就以XX氏注明,但是必须男方之姓在前,女方之姓在后,如男方姓刘女方姓张,即写“刘张氏”,最下端正中间写“之灵位”。每个牌位都是竖写。写好后把纸牌插放在一个特制的底座上,牌位就做好了,然后按尊卑顺序摆到八仙桌上,便开始“请家堂”。
家人拿着打好的火纸、香和鞭炮,出家门到一个路口,先点燃三支香,双手握于胸前,遥对祖坟,拜几拜,口中念念有词,告诉先祖,后辈子孙接他们回家过年了。然后点燃火纸,燃放鞭炮,手握点燃的香往回走,遇到路口或拐角处,就在某个标志物上插支香作“路标”,引导先祖们行走。
到家后,先把香插入八仙桌上的香炉里,然后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木棍,意思是老祖宗们到家了,过年期间不再出门。时间久了,作为一种约定即成的习俗,路过的人只要看见谁家门口有根木棍,便知道这人家 “请家堂”供养了。
先祖到家后首先泡一壶新茶,摆些糖果、瓜子、小点心,意思是让老祖宗们先喝会茶,聊聊天。待午饭的时候便开始“坐席”,和现实中的人一样,每个牌位前放一个酒盅、一双筷子,斟满酒并上菜,有整鸡、整鱼、方肉、豆腐丸子等,至少8个以上,多者不限。做完这些,重新点燃三炷香插入香炉,把茶水、酒在八仙桌前“浇奠”了,再磕三个头,“请家堂”的仪式告一段落。
家堂桌子摆上后,不管是谁,进了家门第一件事,是先给老祖们磕头拜年,然后才去干别的。
初一早上吃饺子,水饺煮好后要先盛一碗放到家堂桌子上,让老祖宗们先“吃”,然后一家人再吃。吃完饭后,便相互串门拜年。本家族的男女老少及有亲近关系的人一群群地结伴而行,相互到各家家堂桌子前磕头,并且念叨着:“过年了,给老祖宗磕个头”,讲究点的还要再上炷香,添点酒、茶,进行“浇奠”。此时如有心愿,就在心里许下,一年里老祖宗保佑。
给老祖们磕完头,才转过身再向老人长辈磕头拜年。对小孩子,长辈则随手掏出红包,给压岁钱。收到钱的孩子连声道谢,年龄大点或上了岁数收不到钱的则随机插话取笑,欢声笑语,热热闹闹。
“家堂”在家里要一直摆到过完年。我老家那地方过年,从三十开始一直到初二才结束,所以家堂桌子在家里也要摆3天,初二下午天黑之前才“送家堂”。
相比“请家堂”“送家堂”的仪式、规模要宏大热闹得多。“请家堂”是各分支自己请,“送家堂”则不管本族有多大、几个分支,都要集中到一起。下午4点多钟,最后一次上香、斟酒、倒茶,然后磕三个头,告诉老祖宗,过完年了,要送他们回去了,就开始“起”家堂桌子。先把酒、茶“浇奠”完了,把香熄灭,再把牌位一个一个收起,放到篮子或簸箕里,与提前打好的火纸一起拿到村里固定的大空场子集合。
待各分支都到齐了,便把各自家的牌位、火纸、香等堆到一起,家族大的堆得像小山似的;另一边则是各家带来的鞭炮、礼花等一字摆开,专门安排小青年准备燃放。待主持人宣布“送家堂”开始,这边就把牌位、火纸、香点燃,那边也随之响起震天的炮竹,家族大的持续多半小时不止。此时,男女老幼倾家出动,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最壮观的还在后面,待鞭炮放完,牌位、火纸烧完,主持人高喊一声:“磕──头──了”,所有人便齐刷刷地五体投地送老祖宗上路……至此,过年完毕,开始走亲访友。
“请家堂”是乡风民俗,不是封建迷信,表达的是思念,是寄托,是慰藉,是尊老家风的传承,本质上不忘根,不忘本。多少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无处不在,但“请家堂”却一成不变地延续,成为一种深深根植于灵魂的家族文化。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835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