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姓氏旦谈|“韩”字有两种释义:一是水井周围的栏圈,一是鞣制皮革、加工皮衣

甲骨文“韦”字

小篆“韩”字

金文大篆“韩”字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韩”字是一个形声字,原字形由“倝”(gàn)和“韦”组成,“倝”为声,“韦”为义。

“韩”字最初的字形,是在繁体字“韓”字的右边“韋”的上面多了一个“人”字旁(具体形状为“攵”字去掉下面的“乂”字)。

后来,因为这个字笔画实在太多了,写它耗费的时间较多,不便于文字记录,而且也是为了书写方便,大家干脆就把这个“人”字旁给省掉了。

其实,现在看来,省掉“人”字旁的书写家们真是天才。因为省掉后,“韩”字并没有被混淆为别的字,区别度仍然很高,完全符合后人进一步精简汉字的思维。

当然,“韩”字后来又经过多次简化后,就成了现在的字形。

不过,“韩”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有“人”字旁的。

“韩”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如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是比较罕见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说法。

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学者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一书,一向是中国较早解释汉字的权威典籍,如今,许多考证汉字的文章都要参考这本书。

在《说文解字》里,对“韩”字的解释是:“韩,井垣也。”

“井”字很好理解,就是水井的意思。那么,“垣”字呢?再查《说文解字》:“墙也。”

如此一来,“井垣”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木栏。

许慎为什么要把“韩”字解释为井垣?这还得从“韩”字的另一个组成部分“韦”字上来说。

“韦”字的解释较多,其中有一种解释是:“计算圆周的量词。通围。”也就是说,“韦”字可以通假为“围”字。

我们继续研究“韦”字。从“韦”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来看,它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口”,上为“五(去掉上面一横)”的变体,下为该字的反写形状。

“韦”字的这个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很相似(中间的“口”字可以看做是水井)。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县白营镇等遗址内,的确也发现了水井。

井的四壁用“井”字形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sǔn,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法的凸出部分)扣合。

再结合“韦”字中通假“围”的解释来看,“韦”字与水井的关联度极高,可以说是从井的圆周而衍生出来的含义。

如此一来,经过上述的解释,许慎对“韩”字的解释,就能说得通了。

那么,是谁发明了井的呢?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认为,是一个叫韩流(韩荒)的氏族。

中国古代经典国学名著《山海经》中记载,黄帝和元妃嫘祖有玄嚣和昌意两个儿子,昌意被贬到若水(今四川汉源县境内)居住,昌意生了一个儿子叫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

《山海经》中的这个记载,与司马迁的《史记》的说法不同。《史记》说颛顼是昌意的儿子,而非孙子。这里,我们不过多纠缠争议。

韩流长大后,自己领导了一个氏族,这个氏族就以他的名字为名,叫韩流氏族。

那么,韩流又是怎么得名的呢?有研究者认为,他有可能就是因为发明了挖掘水井而被称为韩流的。

有研究者认为,韩流氏族后来就以韩为姓,由此诞生了第一批韩姓人。

其实,公正地说,这种诞生韩姓的说法是一种附会,很不靠谱。在远古时代的的人,基本上还没有固定沿袭某个“姓”的意识,最多就是沿袭了“氏”的称谓。

我们可以假设,从韩流的得名可以知道,他是因为发明水井而被称为韩流的。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如果他发明的是马车,那他就不会叫韩流,而叫马车了。

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合情合理?再反过来看从韩流诞生韩姓人的说法,是不是觉得有些说不过去?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说法。

袁义达、邱家儒在《中国四百大姓》为“韩”字的本义解释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即从被第一种说法忽略的“倝”字和“韦”的另一种解释入手。

“倝”是一个会意字,只有一个意思: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芒四射、闪耀的样子。它用在“韩”字里,既贡献了读音,也贡献了含义。

“韦”字的本义是熟兽皮,即兽皮去毛熟治的皮革。

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说:“(兽皮)熟曰韦,生曰革。”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皮革”,其含义即由此而来。

“倝”和“韦”合起来组成“韩”字,本义是鞣制皮革、加工皮衣。

古代有以此为职业的一个氏族,遂以“韩”为氏族名称,居住地被称为韩,建立的国家也称为韩,最终以韩为姓。

至于这两种说法谁更靠谱,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在此仅作讲述,不作定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897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