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恶匪成渠:杀死日军500多人,被国共两党围剿,被日军用蒸笼蒸死

在二十世纪初期国家进入动乱的时候,我们面对着外敌侵扰,有一些人选择了与国家共存亡,他们勇敢地加入了革命,成为了保家卫国的先驱者。有一些人则选择苟且偷生,甚至于还投敌卖国,趁着乱世,还想要趁机捞稻草,大赚一笔。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恶匪成渠。成渠为了抬高威信,甚至于以酷刑杀人,后来他在杀死了五百多个日军之后,被日军捕获,并且被蒸笼蒸死。

恶匪成渠:杀死日军500多人,被国共两党围剿,被日军用蒸笼蒸死

1906年,湖北大冶西畈乡庆下村,一个姓成的农民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婴儿出生前,父亲曾经算过一卦,算命先生说:这孩子不是凡人,要干一番事业,“出将入相”。给婴儿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成渠。

很小的时候,成渠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来到自家开办的私塾读书。果然不出成父所料,上学几个月以来,成渠都是私塾里背诵古文最多,回答问题最快的学生。看着学习成绩如此优异的儿子,成父心中满是欣慰。

在长大后成为一名教书先生,教书育人。或许是内心的正义感使然,在看到祖国遭受他国的破坏时,成渠在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弃笔从戎。对于儿子的这一想法,成渠的父母自然也是表示十分同意。

谁知当兵没多久,他又坐不住了。成渠认为自己天赋异禀,聪明绝顶,只当一个大头兵任人差遣,实在是大材小用。

在家闲散度日之际,一次巧合,成渠就拉帮结派,上山当了土匪,号称“十三太保”。由于天生的好头脑,没几个月,成渠就成了土匪里的一把手,钱财权力集于一身,他一时风头无量。

恶匪成渠:杀死日军500多人,被国共两党围剿,被日军用蒸笼蒸死

1938年8月,“十三太保”在一个山村遇到一个国民党的溃兵,他们手持片柴偷袭溃兵,将其杀死,成功夺得溃兵的武器。乱世之中,有枪就是大爷,“枪杆子里出政权”,夺得武器后的成渠打家劫舍,占地为王,逐渐成了气候。

队伍壮大之后,成渠开始做大买卖,他们光天化日之下闯入富人的深宅大院,将其财物抢劫一空。

后来他们将矛头对准官府,袭击国民党鄂城县党部,肆无忌惮。

成渠害怕遭到军队攻击,就派人和国民党197师师长丁秉权联系,表示自己想抗日。

丁秉权一听大喜,就委任其担任了鄂城游击支队支队长。不久成渠又担任了鄂南抗日纵队副司令兼七支队司令。

成渠挂起抗日的招牌之后,很快他得到了官位、枪支和军饷,成为称霸一方的武装头目,队伍扩充到11000人。

恶匪成渠:杀死日军500多人,被国共两党围剿,被日军用蒸笼蒸死

成渠不是一个抗日英雄,他根本就不敢招惹日本人,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对于不服从管理的民众,以及前来与他交涉的国民党官员,他都是以酷刑杀人立威。在这期间成渠也多次与日军交手,但是他并不是为了诛杀日寇,而是为了获得日军的物资和装备。他利用了当地的地形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于还击杀了日寇五百多人,也因为这一做法令日军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成渠所处的地形易守难攻,所以日军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甚至于想到了招安的法子。

时局变化,抗战胜利在即,1945年4月2日,成渠的匪军迫于新四军的威慑,准备投靠日军,从当铺贺村移驻在靠近金牛南城畈的吴官塘村,与日军联成一体。成部驻扎后,在面临金牛街的两座小山上,团山和军台山筑有碉堡工事,村四周挖壕沟设置障碍,该村东西北有天然深沟宽港,成渠将5个大队3000多人,集中在吴官塘村。

因成渠反复无常,与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都结了仇。

恶匪成渠:杀死日军500多人,被国共两党围剿,被日军用蒸笼蒸死

但俗话说得好:“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坏人终究要为自己的累累罪行买单。可想而知,像成渠这样的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在日军高层的眼里,成渠此人是万万不能再用的,为了一雪前耻,他们准备将之前所受的屈辱全部还给对方。

日军得知成渠部的动向后,密谋“骗降”,屠杀成渠的部队,以报复之前的“仇杀”。日军一边派人与成渠联络,洽谈纳降事宜,一边密布骗局,驻武汉日军宪兵曹长古城隆卫得到金牛日军头目大冢正博的密报,即上报调动武汉叶蓬伪军2000多人和金牛日军200多人配合,计划消灭成渠游击队。

就这样,成渠被骗到了日军精心布置的埋伏圈中,待到成渠到达地点后,四面埋伏的日军瞬间冲出逮捕住他。看着眼前惨死的弟兄,成渠此刻可以说是既害怕又后悔。

成渠被装进铁笼,运到咸宁。

天谷师团长别出心裁,狂笑着命令士兵将他放到了冒着热气的蒸笼里。

成渠一见大惊失色,他杀猪似的嚎叫道“太君,不要啊,我要为皇军效劳!”

但是说什么都没用,还是在几个小时后变成蒸鸡。

恶匪成渠:杀死日军500多人,被国共两党围剿,被日军用蒸笼蒸死

得知成渠被杀,鄂南百姓拍手称快,家家燃放爆竹。

至此成渠也算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只是不知道他在死前是否有过忏悔,忏悔自己曾经做过那么多的恶事。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958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