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英:如何加强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
当前针对农民的社会养老标准并不健全,之前国家建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用来解决不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其中参保对象主要是城市的未就业居民与农村地区的农业居民(农村地区还有大量非农业居民)。因此,如要提高标准,就要城乡联动。在农民转变为现代专业农民之前,有必要通过社会统筹账户的操作,使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超过社会平均增速而加快增长。
客观地说,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空间。第一,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部分还要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他们将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他们的配偶如果未就业,就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国家还有养老的补充机制,例如城乡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为符合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标准的支持对象提供保障。第三,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的就地从业条件。从家庭农场兴起、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发育等现象来看,不少地方正在往这方面发力,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入农业产业链兼业,这些都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办法。此外,还涉及养老保险与其他制度衔接的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用某些渠道的资金替那些收入极低的农民缴纳了个人账户基金,以后能不能筹措其他资金按较高的标准缴纳,而不是单靠征地款?
原文链接:如何加强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实现全方位的教育覆盖网络。
扎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建立适应儿童青少年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线下线上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构建和谐、开放、支持的家庭氛围。扎实做好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加大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工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督导。鉴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长期干预的费用很高,建议医保部门研究政策,能将这部分费用纳入医保保障范围,并扩大心理疾病治疗药品进入医保保障的范围,缓解家庭压力。
原文链接:儿少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要放在第一位,主要是改变预期,真正让老百姓提高收入。我不认可完全靠提供消费贷款的方式来拉动消费,消费贷款过多容易出问题。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差距,“十四五”期间的发力点就是提高消费占GDP的相对比重。
同时我也想强调,发达国家消费占GDP70%以上的格局不见得是最合理的,可能有些太高。比如这些国家就出现了投资不足,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个阶段。一般来讲消费占比在60%-70%之间是比较合理的。中国消费占比现在是50%左右,但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消费数据是40%左右,很可能是低估的。中国统计的家庭消费是靠入户调查完成的,很多人不愿意参与入户调查,即使参与也可能低报收入和消费。
原文链接:李稻葵:消费是根本和基础,要放在第一位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要求我们改变经济发展动力,树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从理论、制度、科技等各方面创新,通过理论发展、制度支持和科技应用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协调发展”要求促进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协调,加强薄弱领域,减少不必要的损耗,破解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政藩篱等问题,将碳减排问题进行统筹部署与管理。“绿色发展”要求处理好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工业化以来的碳排放已经造成明显的全球变暖现象,制定明确的碳达峰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方案正是中国试图重新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努力。
另外,要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碳减排只有通过全社会的技术革新、能源转型和低碳设备设施普及才能实现。
原文链接:以新发展理念和科技创新推进碳达峰
一是要把握好自主可控、安全有利的原则,在国际循环中分辨是非、分清利弊,比如招商引资要注重导入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流入宜谨慎,对债务资本泛滥侵入要阻挡;二是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不同地区城市、行业企业就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开展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优势明显的行业如汽车、家电、建筑业等应鼓励其参与国际竞争,对优势不明显、成长中的行业企业实行国内培育;三是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将东部地区的行业企业产能尽量导向中西部地区,通过国内大循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向东南亚以及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扩散;四是应大力开拓欧盟、东亚、“一带一路”沿线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建立与拓展更广泛的国际经贸合作“朋友圈”,实现国际循环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再平衡。
原文链接: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理解“新发展格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其中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中华儿女拥有共同的文化心理,也即对中华民族拥有高度一致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清晰的精神标识,是流淌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最热腾的精神血液,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最顽强的精神脊梁。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
原文链接:共同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和魂
5G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改变是颠覆性的,但越是在这种剧烈的变革中,公共关系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却与5G的三“不变”相呼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共关系姓“公”,“在阳光之下运行”是公共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助力公开透明,公共关系才能发挥自身作用,体现自身价值。坚持以内容为本质。产出优秀的内容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也是公关人的职业本源和看家“铁本领”。坚持以创新为生命。公共关系一直是一项前沿和创新的事业,它从来都强调必须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行。公共关系自诞生之初就要求用好最新技术与方法,为最前沿的社会实践服务。因此,创新是公共关系的生命,技术的创新正是公共关系永恒的不变。
原文链接:董关鹏:公共关系是5G时代的必修课
中国古代历来就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根本稳固了,国家就会安宁;如果根本动摇了,枝叶就会摇动。心中有民需内化于心。民心不可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做任何事情,要顺民心合民意,“凡事必先审民心”,公道自在民心。心中有民应外践于行。心中有民的理念还需要官员外践于行,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会收到真正的效果。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只有与民众一块苦一块过,才能真切体会“民生之多艰”,才能知道民众想什么、盼什么,才能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原文链接:心中无民莫为官
中国需要创建自身的法哲学,这是中国法学走向成熟的前提和标志。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研究作为一种法哲学理论,表达了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
它以实践概念及其拓展为基础,生成了内在于法之本性的思维方式,构建了自身的理论系统。它不仅对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法律世界具有良好的解释力,而且还追求一种恰当的法律生活,这或许可以被理解为理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法学研究的实践导向的现实性在于它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世界,摈弃了生活中的杂多对理论认知的干扰,抛却了教条主义理念的思想束缚,从而能够透视法律生活的内在机理,在认知合理性的前提下谋划理想的法律世界。而理想性并不局限在法律规则世界的谋划与司法决策的合理性设计,更为重要的在于对法律生活恰当性的操持,这便预示着法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法学研究的实践导向既可以解释固有的法律生活,也可以建构我们未来的法律生活。
原文链接:认真对待法学研究的实践导向
“危险话语”是西方学者对西方政界和学术界在描述和分析中亚地区形势时所构建的一套话语体系,这些话语动辄认定中亚地区发展前景黯淡,从而留下了一种中亚地区危险重重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矛盾意象。“危险话语”建构并维持着美国决策者、学者与大众针对中亚地区的一种极富危险的意象,进而影响美国中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与之相关的是,在西方“危险话语”广泛流传的舆论环境下,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等行为体与中亚五国作为“新大博弈”的行为主体通过复杂互动,导致中亚地区出现一种“套娃霸权”格局,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套娃秩序”。所谓“套娃霸权”是指中亚地区多种类型的霸权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重叠在一起,包括作为全球霸权的美国、作为地区霸权国的俄罗斯、具有次地区霸权抱负的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一个作为“崛起中的全球与地区霸权”——中国,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亚地区的形势发展。而“套娃秩序”则是指在包括中亚在内的欧亚地区,域外行为体与本地行为体之间形成一种类似于套娃式的层层关联的秩序模式。
原文链接:区域研究中的中层概念创新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968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