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飞,男, 1968年出生。退役军人,人文历史学者,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发表过《但愿今夜没有枪声》《河东河西》《远望巴格达》《走向法庭》《蘑菇云升起之前》等文学作品。专著有《大清血地》《忠孝成山——一个家族的四百年家国梦》。现任乌当区作家协会主席。
(图为:作家冯飞)
“有什么可谈的?不就是郊区的一个蔬菜产地吗?”
二三十年前,贵阳中心城区的人们谈到乌当,总觉得此地文化相对落后,不值一提。然而进入新世纪,乌当却以“天然氧吧”的美称跻身西南养生宜居地,省内外客商纷纷来此购房养老。其实,乌当人文底蕴本身就很丰厚。上点年纪的文化人对过往历史如数家珍——“流传几百年的‘唐家顶子’,最风光的那一段在我们乌当。”“林则徐对成山唐氏家风肃然起敬,曾专门写长诗赞颂乌当诗人唐树义。”“你知道名臣张之洞吗?他是唐炯的妹夫,我们乌当女婿呢!”
2017年2月24日,《贵阳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记者郑文丰先生对乌当区作家协会“学术化写作现象”的详细报道,题目是《讲好地方故事 推开学术出版大门——记乌当区作协“突围”基层创作发展之路》。
“一个自嘲‘草台班子’的基层作家群,用一部60万字的著作,敲开了国内顶尖学术出版机构的大门。鸡年春节刚过,这部百余人参与、耗时27个月、以贵阳‘唐家顶子’为阐释对象的大型乡土历史文化著述,由商务印书馆正式推出,书名为《忠孝成山——一个家族的四百年家国梦》……”
(图为:作家冯飞主编作品《忠孝成山》)
“‘草台班子’的‘班主’—— 乌当区作协主席冯飞,是一位喜欢‘接地气’的基层作家。他牵头完成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乌当区作协‘扎根乡土、会通文史、讲好地方故事’的事例,被概括为‘基层作协学术化写作现象’,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接地气!对冯飞来说,这三个字或许是对他最准确、最客观的描述。
一、家风受益
2002年元月至2012年3月,乌当区作协副主席一直由冯飞担任。十年间,他的文学道路虽磕磕碰碰历经坎坷,却也业绩不凡:他不仅发表近十万字的散文、报告文学,创作上百副对联,还因长篇历史小说《大清血地》跻身全国知名作家之列。2003年4月出版的《大清血地》一书,曾被著名文学期刊《十月》作为优秀文学作品选载;并先后获贵阳市人民政府“金筑文艺奖”、遵义市人民政府首届“尹珍文学奖”;被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数十家文化机构收藏。2016年,41万字的《大清血地》以“网络评书”形式,被国内著名的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隆重推出。
(冯飞参编作品曾获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题词)
然而这些年,冯飞却始终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作为基层作家,怎样才能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基层作协如何开展工作?中国作家协会官网,对作家协会有明确定义,其中有两项不容忽视:“(作家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然而,作为一个基层作家协会,其究竟价值何在?生存空间又何在?
2012年开始,冯飞担任乌当区作协主席。而这时,他思考的问题也基本有了眉目。
“如果我们不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团结广大文学爱好者一道开拓进取,就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更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这是区作协理事会上,冯飞的一次即兴发言。至于如何因地制宜聚敛人气,打开基层作协的工作突破口,当时他只说出了两个字:乡土。
六十年代末,大娄山南麓,冯飞降生于仁江河畔的“杉松坝”。五百多年来,此地冯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是享誉川黔的文化世家。其佼佼者,首推清末著名诗人冯子玉。
冯子玉本名正杰,是“西南巨儒”郑珍先生的至交好友,曾以《野人堂诗集》享誉贵州文坛,生平事迹载《续遵义府志》。郑珍先生的另外一位好友、著名经学大师萧光远为《野人堂诗集》作序曰:“……子玉孝廉方正,少勤学,壮游楚粤,兼湖海荡其心胸,江山助其学问。”
享誉“孝、廉、方、正”,远胜今日模糊笼统的“德才兼备”四字。由此可见冯子玉在郑珍、萧光远心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而冯飞得享先世遗泽也是不言而喻的。1985年夏天,他在《贵阳晚报》副刊头条位置,发表小小说《但愿今夜没有枪声》时,刚满17岁。
冯飞之父乃老军人,部队驻防云南大理。冯飞曾在那里上小学,后因父亲转业,全家迁居贵阳。1986年11月,冯飞在乌当区应征入伍,到陆军第13集团军机关警卫连服役。因表现出色,入伍一年即代理班长,不久正式担任班长。1989年3月8日,冯飞随步兵149师进军西藏,执行拉萨戒严任务。在西藏风雪高原,冯飞历任红军连队步兵班长、政治处新闻报道员,成绩突出立功、授奖,1990年元月,冯飞在八角街广场火线入党。
1990年4月,冯飞退役回到贵阳。1992年元月,经中共乌当区委常委会决定,乌当区人民政府以“人才引进”形式,将冯飞由某单位宣传科调“乌当有线电视台”(乌当区新闻中心的前身),专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二、寻找成山
1994年夏,冯飞根据高祖冯开良参加太平军的故事,创作了一部中篇历史小说《河东河西》,次年2月,小说在《花溪》文学月刊发表。此事立即引起了作家李绍珊、伍元新、王蔚桦、罗大胜等文学前辈的关注。须知,在优秀作家心目中,《花溪》曾是文学圣地,能够在这个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已属不易,何况历史小说,中篇!
冯飞的成长一直受到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1年3月,经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和乌当区委宣传部扶持,冯飞带薪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大清血地》。2003年4月,该书一出版就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李绍珊、伍元新、王蔚桦、罗大胜等前辈对该书夸赞不已。
(图为:作家冯飞作品《大清血地》)
多年后,冯飞回忆成长经历时不胜唏嘘:“无论顺境逆境,我都得到文学前辈和各级领导的理解、包容和关心。乌当区新闻中心的彭世洪、耿礼元、申进、邹婷等历届领导的知遇之恩,我更没齿难忘!”
(图为:作家冯飞作品《大清血地》获首届尹珍杯遵义文学奖铜奖)
冯飞对贵阳文化世家“成山唐氏”关注已久。《大清血地》一书中,成山老人、清代名宦唐炯也是冯飞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但是长期以来,关于成山的具体位置不详,渐成“世纪之谜”。
2013年是贵州建省600周年。《贵阳日报》的“黔说六百年·城记”栏目,为挖掘贵州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平台。经乌当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传媒中心主任邹婷多次协调和请求,《贵阳日报》同意给乌当区提供两个整版,宣传当地人文历史资源。随后,邹婷主任把撰稿任务交给了冯飞。与此同时,时任中共乌当区委政研室主任的曹酉找到冯飞,希望区作协担负《寻找我们的村庄》一书的编撰工作。于是,冯飞在为《贵阳日报》撰稿的同时,约请一批创作骨干展开《寻找我们的村庄》的编撰工作。在这当中,冯飞担负了“成山之谜”的探访任务。
毫无疑问,邹婷、曹酉两位主任,为冯飞后来的“成山之旅”提供了最初的机缘和动力。乌当区摄影家协会的主席余正发、副秘书长李雁秋,志愿者江兰、姜传华(警官)、汪政洪(法官)、何明军(年轻中医)、唐大喜(个体户)等,为冯飞提供了各种帮助。水田镇竹林村村民李新发老人,不计报酬冯飞担任了向导。
“成山老人”唐炯的坟墓,是这个团队寻访的主要目标。然而“文革”中,唐氏祖墓遭严重破坏,大部分墓碑被捣毁无存。没有墓碑,唐炯的安息之地何以佐证?从 2013 年夏天到 2014 年春天,在酷暑严寒的季节转换中,在荆棘密布的山野里,这个团队奔波了整整八个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4年3月21日,冯飞在水田镇竹林村后山找到了唐炯父亲唐树义的碑阴残片,唐炯家族墓的具体位置由此确定下来。随后,唐炯后人、新闻记者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接踵而至。《贵阳日报》《贵阳晚报》和《贵州都市报》及网络媒体,陆续报道了冯飞找到唐炯家族墓的消息:《“唐家的顶子”在乌当找到文史研究实物》《清代名宦墓群 藏在草丛中》《一块残碑揭开世纪成山之谜》《我省史学专家揭开“唐家顶子”之谜》。
竹林村蔡家寨一下子成为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年6 月 23 日,贵州省文史馆组织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对成山唐氏故居、祖墓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中共乌当区委宣传部联合召开“成山文化研讨会”。会上,省文史馆馆长顾久及黄万机、谭佛佑、张祥光、梁太鹤等著名学者肯定了“成山在乌当”的观点;并从考古学、史学、文学、书法等角度对成山文化展开了多学科的分析与论证;还对成山文化的研究和品牌打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破解“世纪成山之谜”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价值?著名学者、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先生在《贵州日报》发表的文章《成山,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可以代表学术界释疑解惑:“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冯飞先生,倾情于家乡文史,悲悯乎史迹漫灭,细绎史籍,遍寻旧址,终于在省城东北贵筑水田坝,觅得160年前西南巨儒郑珍先生所书残碑。……后又经对残碑上方的五座墓葬进行论证分析,判定其中两座为唐树义、唐炯的墓葬。蔡家寨唐氏家族故居——唐家大院,正是当年那座赫赫有名的成山草堂!”
三、成山“忠孝团”
2014年元月2日以来,冯飞先后在《贵阳日报》《文史天地》《乌当文史》《林中泉》等报刊杂志和贵州史学会会刊,发表了解读成山之迷的《品读乌当乡土密码》《忠孝成山家国梦》《唐炯与郑珍笔下的乌当》等论著。受到了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其成山文化研究成果,无疑为增强乌当本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诠释版本。2014年4月17日,乌当区人大常委会组织数十位人大代表,对文物保护工作开展视察。冯飞受邀以研究者身份,就“成山忠孝文化”进行了讲解。接下来,水田镇竹林村“唐家大院”(即成山草堂,下同)、“唐炯家族墓葬群”和唐炯办团的“朝阳寺”遗址,先后被市、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12日, “贵遵高等级公路复线”工程全面动工。为了保护“唐炯家族墓葬群”,公路指挥部对竹林村蔡家寨的唐氏墓葬群地段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为文物改道。
(图为:《博文群书》给予成山文化高度、客观评价)
许多人和冯飞一样受到了震撼。久违的“唐家顶子”居然有如此巨大的“爆发力”,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还有哪些值得开掘呢?如果说,寻找成山是冯飞的一个梦想,今天他已梦想成真。《大清血地》出版后,冯飞已不再写小说。然而关于成山,关于他的“乡村故土梦”,却如磁场般引来好奇的目光。贵阳、遵义、重庆、昆明、兰州、武汉、加拿大、美国……众多文化人被这“磁场”所吸引,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忠孝文化”朋友圈。当年,唐炯以保卫桑梓为目的,率领一支起名“忠孝团”的队伍在省城周边浴血拼杀、建功立业。如今,以专家、学者、作协会员、大学教授和唐炯后人为主体的“成山文化微信群”和乌当区作协QQ群——“成山忠孝团”,正是由此演化而来。若是唐炯先生英灵有知,九泉下足堪笑慰!
2014年9月底,冯飞受乌当区委宣传部和成山唐氏家族共同委托,主编、主撰大型历史文化著述《忠孝成山——一个家族的四百年家国梦》。2017年元月,冯飞主编、主撰的大型历史文化著述《忠孝成山》一书,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也是近七十年来,贵州作家第一次在该馆出版的大型学术著述,著名学者、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先生和云南著名学者杨德昌先生分别为该书作序。包括黄万机、谭佛佑等知名文史专家在内,海内外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作家及成山唐氏后人参加了该书的撰稿、编辑和校审工作。
(图为:冯飞获科研成果奖项证书)
3月21日,由贵州文史馆、贵州省作家协会、乌当区委、乌当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忠孝成山》首发式,在乌当区隆重举行。著名学者顾久、熊宗仁、黄万机、谭佛佑和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总编辑丁波、编审郭玉春等莅临会场,同省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和成山唐氏后人一起出席首发式。规模如此隆重的学术活动,省城贵阳并不多见。那么,《忠孝成山》魅力何在呢?这里仍以顾久先生的文章作答:“坦率说,因为近年学术界浮躁风气猎猎,哗众取宠者多多,粗浅之作频频,我对其质量是有些担心的。……而今日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的老中青三代,如黄万机、谭佛佑、王尧礼、冯飞等,尽皆珍视传统、学正养厚的学者。大家历时数年,艰难备尝,终成正果——《忠孝成山——一个家族的四百年家国梦》。”
(图为:冯飞受聘钟中人文艺术培训中心聘书)
结束语:正果的延续
目前,清代名宦唐树义、唐炯父子遗著《梦砚斋遗稿》、唐炯遗著《成山庐稿》整理点校工作已接近尾声。两部著作皆贵州重要文献。商务印书馆将两部遗著的整理点较列为2018年重点计划,并委托乌当区文联、乌当区作家协会负责具体实施。预计2018年5月出版精装点校本。
(图为:《梦砚斋遗稿》审核稿)
(作者:罗进 编辑\照片收集:曹伟)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2982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