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马汀:猪龙河古韵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乡的轶事、典故、俚谣,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而且一股隐隐的眷恋和寻根溯源的欲望,随着时光流逝,风云变幻,不但没有淡漠,反而更加浓烈。耄耋之年,心力日拙,便产生一种亟待承前启后的急迫感。所以,我急于把童年时代的父亲口授、耳闻目睹,和先贤诗文,连缀成篇,留给后人。唯此方觉对得起那片灵动的故土。

我的童年的故乡原属老淄川县东北乡。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个颇有情趣的俚谣典故。说的是古时候淄川县有个在京城做官的人,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朝廷,要充军发配。另一位也在京城做大官的老乡,二人情意相投,为其不平,就想方设法帮他解脱。于是,老乡就构思了一段俚谣,向朝廷描述了一个“荒僻凶险”的地方作为发配之地。俚谣大意说:

铜帮铁底猪龙河,万丈高的无影山。

长城(昌城)风吹(沣水)无兵去(五炳旭),张昭(张赵)炒米,糊了天(湖田)。

双钩(双沟)吊桥(窎桥)吐骨堆(土孤堆),前有(千峪)井筒恶豹川(王宝山)。

大红狗(大洪沟)、小红狗(小洪沟),吃得路绝人稀。

这段俚谣听起来惊险骇人,毛骨悚然,朝廷就决定将“罪臣”流放此地。其实,俚谣中说的猪龙河、无影山、昌城、沣水、五炳旭、张赵、炒米、湖田、双沟、窎桥(现用“吊桥”二字)、土孤堆、千峪、井筒、王宝山、大洪沟、小洪沟等等,都是原淄川县东北乡的一些地名、庄名,而且都是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只不过巧妙地运用了夸张、谐音等修辞手法,听起来都那么凶险骇人,结果,“罪臣”被发配回了淄川老家。老乡帮老乡,情深谊更长,也显示了淄川老乡的聪明才智。

说起这些地名村庄,不少是我童年时代所熟悉的。我可以说是生活在猪龙河的怀抱里,踏着无影山的根基,听着猪龙河、无影山的神秘故事长大的。我曾在沣水上过学,也曾到昌城、张赵、炒米、洪沟走过亲戚,还曾到高家炳旭逃难躲鬼子------所以,对那片故土的眷恋之情难舍难分,而且一直怀着一股寻根溯源的强烈愿望。时过境迁,风云变幻,一切都旧貌换新颜了——有的已是面目全非,有的早已踪影全无,再不挽留,恐怕后人更无法知晓了。

为了留住那片故土,我写过《童年记忆中的猪龙河》、《无影山追踪》。余兴未尽,又有幸见到一些前人有关诗文,倍感亲切,更加珍惜,遂拾掇成篇,以了却夙愿,亦备后人追根溯源之需。

猪龙河,《淄川县志》古称“丰水”,初名德会水,又名沣水、珠龙河、朱龙河、猪龙河等。据明代嘉靖年间《淄川县志·山川》载:“丰水,在县治东北三十里丰泉乡,流渠若带,灌溉良田,旧有水硙(wei 即石磨),民甚利之。”由此可知,猪龙河发源于沣水,流经我村“打磨子”(翟家庄)向北流去。直到我的童年时期猪龙河还是“流渠若带”,沿河都戽水浇地,灌溉良田,百姓深受其利。“水硙”,老百姓叫“水打磨”,猪龙河流经的村庄都曾有过,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猪龙河流经张店穿过胶济铁路桥洞处还有一座水打磨。后来水打磨没有了,但这个地方至今还叫“水打磨”(现淄博中心城区柳泉路铁路桥处)。五十岁以上的张店人恐怕还都记得。由此得知,猪龙河可以说是我的故乡的母亲河。

猪龙河的源头在沣水,古称丰源,又名泉合头,当地称龙湾。虽然早已难觅踪迹,但前人有过不少诗文记载,因为它曾是明清时期淄川县著名的八景之一,故有不少文人仕宦为此而歌,实录几首浅析如下:

丰源牧歌 明·陈时万

林麓饶丰润,江南宛不殊。

雨倾红菡萏(han dan荷花),晴映绿荑芜(ti wu嫩草)。

紫犊吪(e歌唱)绿水,黄童唱弄(逗)雏。

淄川遍丰水,那复患(忧)催租。

显然这是一首优美恬淡的田园牧歌。作者陈时万,浙江槿县人,是明嘉靖年间的淄川县令,自然尽情歌颂了美若江南的丰水之物阜民丰、安居乐业的历史背景。“淄川遍丰水”,实际是对整个淄川县富庶优美的称颂。

游丰泉 明·沈渊

结驷(四马并驾)向山坞,追游意不疏。

烟花团野竹,树色隐吾庐。

春半初惊鸟,溪深可钓鱼。

隐怜兹地胜,欲去倍踟蹰(徘徊)。

作者沈渊,是当时的新城县(今桓台县)仕宦。结驷出游,见山环水绕,鱼鸟翔泳,美景如画,丰泉之美令人神往,所以,他早就“隐怜兹地胜,欲去倍踟蹰”,正是慕名而来,流连忘返。

丰水牧唱 明·吴俸

北关迤逦(yi li曲折连绵)绕河湾,丰水迢遥(tiao yuan遥远)菡萏间。

落日前川望晴色,牧童声带夕阳还。

这是作者吴俸的《淄川八景》诗八首之一首。《淄川八景》分别为:《郑公书院》、《季子石桥》、《万山樵歌》、《丰水牧唱》、《梵刹浮屠》、《文庙古桧》、《般阳晓钟》、《昆仑山色》。吴俸,浙江黄岩人,是明末淄川教谕(相当于教育科长)。此人“诗思玄微,语特古淡,幽情逸致,三春葩卉。”此诗是描写丰水的田园牧歌之典范。丰水之“迤逦”、“迢遥”,牧歌悠扬,堪称淄川东北隅之胜景,故为“淄川八景”之一。“淄川八景”,虽因时而异,尚有不同所指,但都没有排除“丰水牧唱”一处。

丰水 清·王塼

平畴(田地)开远浦,雨过濯(洗)沧浪。

菰(水生蔬菜,即茭白)底鸥掠起,芦根荇引长。

喷珠千顷碧,漱玉百泉凉。

胜迹凭谁问,仙洲照夕阳。

作者王塼(tuan),淄川吊桥人,是清康熙年间的一名庠生(秀才)。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把丰水的美景写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所以,作者慨叹“胜迹凭谁问”!又特别点出“仙洲照夕阳”。这“仙洲”喻指神仙住的地方,又实指丰水下流三四里,明清时期傍水而建的一处著名私家园林——“仙洲园”,另有仙洲村,更衬托出丰水之美。

清代乾隆年间的《淄川县志·山水》又载:“地理志云:‘德会水,出昌国西。’按德会水,即今丰水也。源出县北三十五里范王庄南,名泉合头。源可三亩余,珠泉迸发如珠串。邑人往往构亭下流,丰芑园、仙洲园在焉。北流两岸仅二三尺,雨涨洪涛,自昔无溃啮(决堤)之患。土人谓为铜帮铁底,又呼为 朱龙河。淄之水皆入孝水(孝妇河),此水独入乌河。”

这段史料记载给我们传递了不少有关猪龙河的信息:

1、丰水,古称德会水,又称朱龙河,即今之猪龙河。发源于淄城北范王庄之泉河头,而流经古昌国城西。

2、“自昔无溃啮之患”,是丰水(猪龙河)的一大特色,即自古以来,河岸有一层地毯似的“羊皮草”牵连护堤,河床黑土质地,即使洪水漫灌,也不会溃堤,所以,自古有“铜帮铁底的猪龙河”之称。

3、丰水顺流而下还有两处著名景点——“丰芑园”、“仙洲园”。这就是王塼《丰水》诗中所说的“仙洲照夕阳”之所在。可惜,仙洲园、丰芑园之景观早已难觅踪影了。不过,幸有前人留下诗文可供后人品味赏鉴。

2013年6月27日草

2021年12月15日修订

注:本文资料多见于姜艳平(淄博市图书馆馆长)《历代名人咏淄博诗注析》有关猪龙河畔的古诗,以及部分网络查询。连缀成篇,以利传承。

马汀:猪龙河古韵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1960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200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016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