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地处湘南一隅的桂阳,历史上因大山阻隔,物资输入输出不畅,于是,自给自足的桂阳人就用本土食材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和小吃,逐渐形成了桂阳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和文化,继而塑造了桂阳人共同的饮食观念和美味标准。从本期开始,本号将陆续推出《桂阳味道》系列文章,敬请关注。【本篇作者雷永清】
桂阳风味鸭吃营养要吃鸡,吃味道要吃鸭,这就是桂阳的风土人情。
桂阳吃鸭主要在端午和中秋这两个节。在这两个节中都要包粽粑,女婿要给丈母娘送鸭和粽粑,尤其是定婚还未结婚的准女婿是必定的。由于送礼的带动,家家户户都会杀鸭、包粽粑过节。
形成这些生活风俗显然与当地的生产季节和条件有关,少水的北方,哪来的水鸭,只能吃烧鸡;南方水草丰富,才能养鸭。能养鸭又为什么偏偏在这两个节呢?
桂阳是在四清即社教运动时推广双季稻的,以前均只种一季中稻。但好田也不会让它闲着,冬天下种大麦、小麦,割麦后,犁田插水稻。那时说,“上午高(立)夏,下午割麦”。之后是“莳田割麦,累死少‘八八’”。“八八”是曾祖父母,能有四世同堂,一定是很年轻就做了父母。这样一个月左右就莳完田了,也就到了端午节了。
莳下田的禾苗正生根发蔸,老水鸭就不能下田了。老鸭生完蛋又无去处,只好做盘中餐了。这就是桂阳立夏吃鸭蛋,端午吃鸭的习俗。
端午后天气暖定了,小鸭也孵出了,正好下禾田吃掉虫虾。两个多月后,小鸭到了中鸭,刚出初毛,这时已有人割禾了,鸭在稻田里捡食遗漏的稻谷。割禾要割一个多月,最迟的是“八月糯”,也就到了中秋节,鸭子正好长成。鸭子长成后就大得慢了,母鸭以后要生蛋,公鸭除留种外就是白养,因此,在中秋节时,除做种的公鸭都要卖掉,这就形成了中秋吃鸭的风俗。
包粽粑纪念屈原只是文化人的说辞,实际是端午时节,田莳完了,人也闲了,将剩下的糯种包粽粑包掉。中秋季节后,割完禾了,也是人闲了,收了新糯包粽粑。八杆子也打不着的粽粑与鸭,被桂阳人的生产生活连在了一起。
端午天气暖定,老鸭是在水中游的,炖老鸭是凉补。中秋节是新鸭的成熟季节,新姜也正好上市,仔鸭配子姜,其味无穷。
桂阳人吃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塘市为代表,也是桂阳大部的做法,即炒血鸭;第二类就是南乡地区的太和鸭。
炒血鸭就是煮熟鸭后上鸭血,利用血清将汤汁附在了鸭肉上,与用小粉挂糊的功用相同。杀鸭时,要将血打散,不让它凝结。而鸭肉要剁成小块,也就是通常说法,“横切牛肉斜切猪,直切鸡来乱砍鸭”。乱砍也不是真的乱砍一气,还是要砍成大小基本一致的丁块,砍得好的要块块带皮。
血鸭关键是要炒爆,炒干鸭肉中的水份,锅底无水份只是油时,就会出现吧啦吧啦的油爆声。这时就加盐、佐料和水焖了。上了血的鸭肉味道特别鲜美,以至有的人鸭肉不上血就宁愿不吃。
有的鸭很肥,油多,血就上不起。这时,农村对肥鸭的做法是在鸭肉中加姜荪、芋头杆或米蕉粑吸油。平时无人吃的姜荪、芋头杆,吸了鸭肉汤后成了美味。
太和鸭不同于血鸭的关键就是大块,大块能保持鸭肉的原味不失。大块鸭肉要汤多才能浸没来煮,汤多了就无法上血了。无法上血也不会浪费鸭汤,南乡人就在鸭肉中加入米粉,成为米粉鸭。
原来的太和鸭,只有爱幼的鸭帕头(大腿和翅根),敬老的胸肉、不可分的鸭头、翅等一些大块头。现在干脆来个大卸八块,即大腿连后膀,大转弯连背肉,胸肉与头尾。这么大块的肉是无法炒的,只能油炸。太和鸭本出自炖老鸭,由于油炸,就不分老新鸭了。
不管是血鸭还是太和鸭,都是建立在鸭味的基础上,因其独特风格而成为名菜。
桂阳除这两类外,还有南北山区,即峒山里和瑶山里的鸭什(读杂),这也是公鸭长成了就要宰杀,用竹片撑开,撒上盐,晾干,等到客人来了才煮。鸭什味是好,就是成本高。而鸡什是不能招待客人的,只在自己无菜炒时应急,因鸡什是病鸡、刚死鸡晾干的。这是山区物资贫乏、出入不便造成的。
桂阳以前有赶鸭的习惯,即在河边、塘边将水鸭养至半大,这时有人割禾了,就开始赶鸭了。早晨赶鸭走几里地,中午、下午放鸭觅食,人则扎篷住下,下午围栅栏,天快黑时将鸭赶入栅栏内,罩上大网。第二天,朝着县城或人口多处又赶几里。一个多月,到了目的地,鸭也长大了,中秋节也到了。这种养鸭方式流传着许多传说。
浩塘镇元山村,说成沿山脚,说祖先是在宏龙斗(地名)看鸭的,无田无土。附近姑娘见他老实肯干,即使没有田土也要嫁给他,姑娘的父亲只好说,“山那边沿山脚下有几块土,你们去种吧”。结婚后,就将这个地方叫沿山脚,住了下来。有子有孙,几块土不够了,就朝山上开去。开到山腰,因为山成了土就不是山,是山脚了。一直开到山顶,连山也没有了。如此,开出了一个“九窝十八斗”来。
何家渡的何姓祖先,原在舂陵河上游新田那边撑船看鸭,有天鸭就是不上岸,沿河而下,无可奈何跟着鸭子顺流而下,也不知过了多少天,走了多少里,下到何家渡处,鸭子不走了,这才住了下来,并在此摆渡。
一听这些传说,就知道是因为鸭的味道而杜撰的。用鸭的美味引申出自己祖先的勤奋和为子孙择到了福地。
洋鸭,又名番鸭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016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汉代:凉州之畜为天下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