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乡土”
总会让人热泪盈眶
而时光飞速向前跑
有些事情也随之慢慢消散
不如跟随我们的脚步
一起找回记忆中的胶南县
灵山卫概况
灵山卫镇位于胶南县东部,北倚小珠山,与黄岛区辛安镇毗连;南濒黄海,与灵山岛隔海相望;东靠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与隐珠乡相邻。面积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5公里。辖44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有居民7,693户,29,136人(非农业人口2,053人)。其中男性14,846人,女性14,290人。除壮族2人外,皆汉族。镇人民政府驻灵山卫(村),西南距县城15.1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横越镇境南部,辛(安)积(米崖)公路纵贯镇境东部。积米崖港坐落镇境东南部,是县内最大渔港,有班船与灵山岛相通。积米崖港西侧,建有货运港口大湾港。
灵山卫镇地势北高南低。北有小珠山,海拔724.9米。山体向南伸出三条丘陵带,夹有灵山卫、薛辛庄两个小平原。境内有四条季节河,均发源于小珠山,南流入黄海。东南部有唐岛湾,湾内有牛岛、唐岛,与黄岛区薛家岛镇南部的鱼鸣嘴隔海相望。
该镇属季风大陆性气候。但沿海地区具有明显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1.9℃,一月平均气温-1.7℃,八月平均气温25.5℃。春季回暖较县内西北部迟20天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以下,平均年降水量80毫米。来自胶州之冰雹线经灵山卫、杨七岭(村)一带,于白果树(村)入海。
灵山卫镇以农为主。全镇共有耕地25,746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1987年粮食播种面积32,099亩,总产9,594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357千瓦。林地面积21,818亩,木材蓄积量6,656立方米。果园1,894亩,果品总产741吨,多为苹果。全镇有机动渔船44艘,主要从事近海捕捞和养殖。1987年水产品总产量1,317吨,其中养殖品547吨。农业总收入5,72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20元。
灵山卫镇工业较发达,现有服装厂、冷藏厂、饮料厂、毛纺织厂、花边厂、布鞋厂、印刷厂、电机厂、汽车改装厂、塑料厂、台布厂、纺机厂、建筑公司、砖瓦厂、蓄电池厂、针织厂、玻璃钢游艇厂等镇办企业。1987年镇办工业总产值5,056万元。鲁梅牌橙汁获部优称号。水貂饲养量占全县半数以上。
该镇有县办职业中学一处,镇办中(农校)、小学18处,学生4,750人,教职工2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有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书店等文化机构和设施。有中心卫生院一处,床位45张,医护人员41人。各村设卫生室。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6.48‰。
镇境北部有古齐长城遗址,长约7公里。其中鹁鸽山一段高约1至2米,底宽约5米,顶宽2米。小珠山有白石洞,洞内有明末农民起义军张大雅部拴马环。
据《灵山卫志·舆地志·沿革》载:“灵山卫建于有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于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1735年)”,“明洪武五年魏国公徐达调指挥金事朱兴筑土城。以备倭。周围三里,高二丈五尺,厚半之,门四,池二丈五尺,广二丈。永乐二年(1405年),指挥金事郭崇重修,外包以砖,周方加二里,四门加楼,增铺舍十余所。后渐倾圮。弘治元年,分巡副使赵鹤龄檄指挥佥事张某重修。名其四门,东曰朝阳,西曰阅武。南曰镇海,北曰承恩”。又载:“卫与灵山隔水相对,灵山:“嵌露刻秀,俨如画屏,屹立于巨浸之上,草色山光,翠然夺目,林木茂密,不生毒虫,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灵焉”,卫以山得名”。
灵山卫镇辖境解放前属胶县第七区灵阎乡和第五区港头乡。灵山卫(含北门里、北街、西南园、西街、东街、南街、南门里)、北门外、西门外、东门外、西南庄、毛家山、月里涧、窝洛子、积米崖、大岔口、大湾、山子西、大邦地、庵上、赵家庄、鹞鹰窝、朱家庄、高家台、北窑、杨七岭、侯家河、涝山子、桃树园、小碾、李家河、柘沟子、老君城子、土楼子、台子沟、吉家林、玛琥窝、杨家洼、黄石圈、石岭子、张家庄、赵家庙、白果树、小洼、郑戈庄、开山口、大楼、小楼、蔡家庄43个村属灵阎乡。花科子、王家港、两埠岸、戴戈庄、周家夼、岔河、武家庄、扒山、荒里、臧家营、桥沟、八里庄、辛庄、四里庄14个村属港头乡。当时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人口约21,000人。
1945年8月解放。初属“海西办事处”统辖,原第五区所辖14个村划归辛安区,第七区所辖43个村划归灵山卫区。1946年胶南县建立后,台子沟、吉家林、玛琥窝、杨家洼、山子西、大邦地、庵上、李家河、柘沟子、桃树园、老君城子、土楼子、赵家庄、鹞鹰窝、小碾、杨七岭、侯家河、涝山子18个村划归薛家岛区。1949年将上述划归辛安区、薛家岛区的各村划回,并将辛安区的东于家河、西于家河、车家岭划归灵山卫区。灵山卫区时辖60个村。1949年7月灵山卫区改称第十一区,下设于家、扒山、积米崖、赵家、朱家、赵家庙、灵山卫7个乡。1955年10月又改称灵山卫区。1956年隐珠区撤销,并入王戈庄区,同时将广城、豆金河、石嘴子、(东)辛庄、烟台前、大荒、圈子、沙岭子、东岭、华山、山前、黑涧、辛屯、两河、小窑、薛家滩、孟家滩、孙家滩、高家滩19个村划归灵山卫区。
1958年3月撤区划乡,灵山卫区改为灵山卫乡,同年撤乡,建立明星人民公社,后改为灵山卫人民公社。同时将原从隐珠区划入的广城等19个村划归王戈庄人民公社,将东于家河、西于家河划归辛安公社。因村庄规划,四里庄并入辛庄,该村注销。灵山卫公社时辖57个村,45个生产大队。1960年东于家河、西于家河又划归灵山卫公社。1976年将东于家河、西于家河、车家岭划归黄岛区。灵山卫公社时辖56个自然村,44个生产大队。
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辛庄更名薛辛庄,张家庄更名张家村,赵家庄更名东赵家,朱家庄更名朱戈庄,西南庄更名西南村。
1983年行政区划改革试点,7月1日灵山卫人民公社改为灵山卫乡。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时又改为灵山卫镇,辖44个村民委员会、56个自然村。1984年后,因村庄规划,臧家营并入荒里,小楼并入大楼,鹞鹰窝并入东赵家,该三村注销。灵山卫镇辖44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
灵山卫
位于胶南县城东偏北15.1公里、小珠山东南麓、泰(安)薛(家岛)公路两侧,东邻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濒灵山湾。地处平原。为灵山卫镇人民政府驻地。设灵山卫北门里、灵山卫北街、灵山卫西南园、灵山卫西街、灵山卫东街、灵山卫南街、灵山卫南门里7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415户,5,064人,耕地4,330亩,果园130亩。农工副业并举,有机械加工厂、印刷厂、建筑公司、锻造厂、纸箱厂、汽车修理厂、纺机配件厂、玻璃机械配件厂、铸造厂、针织服装厂、塑料厂、商店、水貂养殖场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1,219元。农历一、六逢集,是县境东部较大农贸市场。
《灵山卫志·卷一·沿革》载:“灵山卫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于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魏国公徐达调指挥金事朱兴筑土城以备倭”。永乐二年和弘治年间又两次扩建,外包以砖,四门加楼,街为十字,均齐方正,形若棋盘。“灵山,在卫城南海中……”卫以山得名。
荒里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5.5公里、土崮山东南麓。地处山岭。与桥沟(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100户,390人,耕地460亩,果园50亩。以农为主,有乳胶厂、铆焊厂、绒布厂等。1987年人均收入970元。
据传,明中期薛姓从今黄岛区薛家岛镇辛岛迁此立村。因坐落荒坡里,故名荒里。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荒里,宣统时称荒里庄,民国时称荒里。
桥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5.7公里、土崮山东麓。地处山岭。属荒里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户,47人,耕地96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0元。
据传,明末胡姓从邻村杨家洼迁此立村。因地处山沟,有桥,故名桥沟。
扒山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5.4公里、扒山东麓。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42户,987人,耕地1,248亩。以农为主,有金属制品厂、纺织机械配件厂。1987年人均收入860元。农历一、六逢集。
据传,明初林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西有扒山,村以山得名。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扒山,清宣统至民国时称扒山庄。
武家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5.3公里、东濒黄岛前湾,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96户,2,375人,耕地645亩,果园62亩。农工副并举,有钉箱设备厂、木材加工厂、滤芯厂、汽修厂、橡塑材料厂、建筑公司、灰膏厂、预制件厂、对虾养殖场等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1,150元。
据传,明初武、赵、陈、薛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岭,名五角九泉岭,故名五角庄,后演变为武家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武家庄,民国时称吴家庄。
八里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4.6公里、扒山西荒。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91户,659人,耕地642亩。农工副并举,有纺织机械配件厂。1987年人均收入1,089元。
据传,清初冯、张、李等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距灵山卫八里,故名八里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八里庄。
岔河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4.8公里、扒山东麓。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1户,481人,耕地445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有石料厂、商店等。1987年人均收入775元。
据传,明中期蒋姓从今薛家庄乡薛家庄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河,支流多,故名岔河。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岔河庄。
台子沟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7公里、土崮山南荒。地处山岭。与吉家林(村)、马虎窝(村)、杨家洼(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50户,185人,耕地115亩,果园28亩。农工副并举,有汽车配件厂、乳胶手套厂、日用化妆品厂等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1,179元。
据传,清中期赵姓从灵山卫东门外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岭,状如土台,又因有山沟,故名台子沟。
吉家林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5.2公里、土崮山南麓。地处山岭。属台子沟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9户,108人,耕地67亩。农工副并举。1987年人均收入1,070元。
明初,吉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山林,故名吉家林。
马虎窝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8公里、土崮山南麓。地处山岭。属台子沟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4户,97人,耕地60亩。农工副并举。1987年人均收入1,070元。
据传,明末王姓从附近花科子(村)迁此立村。因附近有狼(当地称马虎)时常出没,故名马虎窝。
杨家洼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5.2公里、土崮山东南麓。地处山岭。属台子沟村民委员会。有居民73户,276人,耕地171亩。农工副并举。1987年人均收入1,070元。
据传,明末杨姓从附近扒山(村)迁此立村。因坐落山区低洼处,故名杨家洼。
东赵家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5公里、鹁鸽山东南麓。地处山岭。与小碾、桃树园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115户,410人,耕地664亩,果园100亩。农工副并举,有橡胶厂、纺织器材厂等。1987年人均收入1,102元。
据传,清康熙年间赵姓从灵山卫南街迁此立村,取名赵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又因该村在东,更名为东赵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赵家庄。
桃树园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7公里、鹁鸽山东南麓。地处山岭。属东赵家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户,5人,耕地6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0元。
据传,清乾隆年间宗姓从灵山卫南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桃树园,故名。
小碾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6公里、鹁鸽山东南麓。地处山岭。属东赵家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户,93人,耕地112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700元。
据传,清乾隆年间,宗姓从灵山卫南街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碾,且比邻村小,故名小碾。
柘沟子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属李家河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8户,63人,耕地101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870元。
据传,清末宗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沟,遍生柘树,故取村名柘沟子。
老君城子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公里、戴戈庄水库西侧。地处山岭。属李家河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4户,50人,耕地8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870元。
据传,清末侯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山岭环绕,俨然如城,又因有大石,状如老犍(牛),故名老犍城子,后因含义不好,改称老君城子。
李家河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3.6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与土楼子(村)、老君城子(村)、柘沟子(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49户,176人,耕地241亩,果园60亩。以农为主,有纺织机械配件加工厂、建筑队等。1987年人均收入870元。
据传,清中期李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地处河畔,故名李家河。
土楼子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3.4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属李家河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3户,159人,耕地207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870元。
据传,清末侯姓从邻村侯家河迁此立村。因此地有一片土埠,状如楼,登之可望海,故名土楼子。
大邦地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2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属山子西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7户,148人,耕地172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850元。
据传,清中期夏明文从今黄岛区辛安镇上庄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当地最大的地块,故名大邦地。
山子西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西北4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与大邦地、庵上3个自然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36户,122人,耕地148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850元。
1949年,夏、赵、胡等姓分别从附近大邦地(村)、东赵家(村)迁此立村。因坐落在山岭西侧,故名山子西。
庵上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4.2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属山子西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户,101人,耕地128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850元。
据传,清末胡姓从附近杨家注(村)迁此立村。因位于一座庵的北面,故名庵上。
戴戈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3.8公里、扒山南麓、辛(安)积(米崖)公路东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80户,1,085人,耕地1,254亩。农工副并举,有窑厂、机械加工厂、石料场、木器厂、电镀厂、汽车配件厂、建筑公司等。1987年人均收入1,070元。
据传,明初戴姓员外率族人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戴家庄。后在书写中演变为戴哥庄,五十年代初,又改为戴戈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戴哥庄。
侯家河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3.3公里、小珠山东麓。她处山岭。属杨七岭村民委员会。有居民58户,164人,耕地164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1元。
据传,清末侯姓从杨七岭(村)迁此立村。因地处河畔,故名侯家河。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侯家庄,清宣统时称侯家河庄,民国时称侯家河。
杨七岭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3.3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与侯家河(村)、涝山子(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该村有居民80户,300人,耕地300亩,果园10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1元。
据传,清初侯姓从今青岛市沧口区营子迁此立村。因此地有七道山岭,居民养羊者较多,故名羊七岭,后演为变杨七岭。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至民国时期称羊七岭。
涝山子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2.8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属杨七岭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3户,50人,耕地5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01元。
据传,清末侯姓从杨七岭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澥涝地多,故名涝山子。
薛辛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3.4公里、辛(安)积(米崖)公路东侧,东邻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315户,1,260人,耕地1,718亩,果园100亩。农工副并举,有砖厂、油漆厂、经编厂。1987年人均收入1,166元。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薛姓从陕西韩城县迁至薛家岛,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又迁此立村。因是新建的村庄,取名新庄,后演变为辛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薛姓居多,更名为
薛辛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辛庄。
北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西北2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4户,184人,耕地101亩。以农为主,有采石场和水貂养殖场。1987年人均收入890元。
据传,清中期张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系朱姓所有,故名朱家窑。清末,因比邻村小,改称小窑。解放后因坐落在灵山卫北,又改称北窑。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小窑,民国时称小窑庄。
周家夼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1.9公里、朱戈庄水库东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3户,560人,耕地350亩,果园20亩。农工副并举,有砖瓦厂、建筑队、水貂养殖场等村办企业。1987年人均收入770元。
据传,元代周姓从四川迁此立村。因坐落在岭下低洼处,故名周家夼。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周家夼。
两埠岸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2.6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北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76户,752人,耕地839亩,果园4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920元。
据传,明代万姓从今胶州市迁此立村。因此地有两个土埠,又有庞,故名两埠庵,解放后演变为两埠岸。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两埠庵,宣统年间称两步庵庄,民国时称两步庵。
石岭子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西北2公里、小珠山东麓。地处山岭。属黄石圈村民委员会。有居民46户,204人,耕地165亩,果园2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660元。
据传,清中期侯姓从附近朱戈庄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岭,石多,故名石岭子。
王家港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2.5公里、塔山东北侧、泰(安)薛(家岛)公路北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25户,531人,耕地528亩,果园30亩。以农为主。1987年人均收入1,020元。
据传,清初王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临近海湾,有港汊,可停泊船只,故名王家港。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王家港。
朱戈庄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北1公里、朱戈庄水库南侧。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87户,623人,耕地420亩。以农为主,有翻砂厂。1987年人均收入810元。
据传,明初朱元英、朱元福兄弟二人从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朱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朱戈庄。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均称朱家庄。
高家台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北1.1公里处。地处丘陵。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155户,605人,耕地570亩,果园70亩。农工副并举,有木器厂、水貂养殖场等。1987年人均收入1,280元。
据传,明初高姓从今胶州市三里河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岭如台,故名高家台。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至民国时称高家台。
小洼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西南3.6公里、朝阳山东北侧、泰(安)薛(家岛)公路西侧。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8户,305人,耕地412亩。农、牧、渔、副并举。1987年人均收入750元。
据传,清乾隆年间高、刘、范、王、李等姓,分别从附近高家台(村)、灵山卫迁此立村。因地势平坦低洼,且比邻近村小,故名小洼。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宣统年间称小洼,民国时称小洼庄。
白果树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西南3.8公里、泰(安)薛(家岛)公路北侧,南临灵山湾。地处平原。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210户,730人,耕地828亩。以农为主,兼有渔业和水貂养殖、砂石开采、锻造、机械加工等工副业。1987年人均收入1,105元。
据传,清康熙年间孙姓从今胶州市宾贤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白果树,村因以得名。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白果树,宣统年间称白果树庄,民国时称白菓树。
大湾
位于镇人民政府驻地灵山卫(村)东南2公里、瞭望山西南侧,南濒灵山湾。地处山岭。设一村民委员会。有居民64户,270人,耕地134亩。农、渔、工、副并举。1987年人均收入1,210元。
据传,明初隋、陈二姓从灵山卫南街迁此看山、捕鱼,遂在此立村。因临近海湾,张姓多在此泊船,故名张家湾,别称张八湾。解放后称大湾。
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间称张家湾庄,民国时称张八湾。
今天我们回顾了灵山卫镇区图及概况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走进
张家楼镇、大珠山镇、大村镇、泊里镇等
重拾泛黄的记忆
请继续关注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046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