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一步一景,村庄变得更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步一景,村庄变得更美

远望云松村。 徐德艺摄

一步一景,村庄变得更美

“艺乡建”团队设计、当地村民制作的竹制品。 罗瑞仪摄

一步一景,村庄变得更美

云松村中的艺术展示平台。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的帮助下,浙江绍兴越城区坡塘村云松自然村刮起“艺术风”。创作创意作品、建设展示平台、设计微型景观、开发产品……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变得更美,带动增收,云松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家住浙江绍兴越城区坡塘村云松自然村的陈荣苗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做了大半辈子的竹制品,如今成了艺术品,还能用来开店赚钱。

“村里毛竹多,这些竹制品都是就地取材。”在工艺品店铺里,陈荣苗介绍着琳琅满目的竹制工艺品,不时有游客进进出出,他说,这样的改变还要从艺术团队的到来说起。

艺术团队和村民同吃同住

2020年初,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艺乡建”团队来到云松村采风、调研、开展作品设计。村里人不懂:艺术团队为啥要来我们村?

一进村,“艺乡建”领队陈炯就出了个主意。“陈教授让我们动员村民,把绸布挂到茶园上方。”坡塘村党委书记罗国海回忆道:“大家难免有疑惑,挂几块布能有啥效果?”

直到去年5月,村里的百亩茶园飘起了柠檬色的绸布,一件名为《看见风》的艺术作品就此诞生,还被不少媒体报道,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网红景点。

“随后的几个月里,1万多人陆续来到云松村。”罗国海说:“没想到我们这个小村庄也能这么热闹。”这次,云松村村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后来,艺术团队又在村里挨家挨户收集‘有故事’的布料,大家这次就很配合,我还从女儿出生的襁褓上剪了一块。”这块布见证了陈荣苗一家的往事,也让他成为创作团队的一员。最终,大家将云松村每家最有意义的布料缝制在一起,形成了一件别致的公共艺术作品《百家布》,全村人都是创作者。

罗国海说,大家从新鲜到感动,从疑惑不解到积极参与,那段时间,艺术团队成员和村民同吃同住,大家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山水之美融合生活之乐

向村落深处走去,云上乡村艺术馆、云上舞台、云上直播间等艺术展示平台在沿途自然衔接,将山水之美与生活之乐融合起来。

沿着陈家岭古道迈上茶园观光台,百亩茶园映入眼帘,这里是云松村的标志性景观。极目远望,一把直径约两米的茶壶悬空倒挂,壶嘴喷射出一道水柱,在蓝天和茶山映衬下,化为烟雾散在空中。

罗国海说,这是去年7月村委会自主打造的微景观,取名“云壶飞瀑”,现在已成为村里新的打卡点。在他看来,艺术之所以能在云松村从无到有并“开花结果”,是因为大伙儿都变“文艺”了。

这其中,就包括陈伟国、潘林娥夫妇。艺术团队进村前,夫妻俩主要经营运输,“听说有人来村里带着我们一起搞艺术,一开始挺不理解的。”陈伟国说。

茶园那件《看见风》的艺术作品,村里拉上陈伟国一起参与。后来团队又给他们支招,让他们试着在短视频平台记录云松村的生活日常,并建议他们摆起糍粑小摊。“上次就有个小姑娘特意跑来买糍粑,说是我们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陈伟国说:“过去的想法太片面。”

村里还开始主动尝试“微改造、精提升”,将水管上色做成竹节形状,通过手绘美化井盖,破旧水表箱成了象棋盘……罗国海介绍,类似创意还有很多,“只要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村里很多地方都能变成景观。”

风貌变得古朴清新又文艺

如今漫步村中,老物件装饰的景观小品、独具创意的墙面设计、老台门里的咖啡馆、村屋改造的书屋……云松村里一步一景。陈荣苗的工艺品小店也在其中。去年9月,村里特意打造了这个店铺,村民有手工艺品都可以放在这里售卖。有了小店,陈荣苗的观念也渐渐改变——以前缺啥做啥,现在竹艺制品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需求,迷你版的竹水桶、竹扁担、竹制水车作为产品,也受到游客喜爱。

“前段时间还有游客打电话来,让我做一套竹制酒杯。”这给陈荣苗带来新的灵感,也带来新的收入。自从开店以来,靠着售卖竹艺制品,他已增收5000余元。

沈菊英也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的心愿。“我原来在城里打工,看到老家越来越好就回来了。”沈菊英的家就在茶山脚下,位置非常好,罗国海鼓励她开餐馆。“会有人来吃饭吗?”带着迟疑,去年10月,她的餐厅成了云松村第一家农家乐。

“有个外地姑娘来吃饭,说是特意来打卡的,我才知道还有这个新词。”50多岁的沈菊英正努力尝试新花样,“摆盘、包装都要讲究,我们还专门为店员定制了民俗服装。”沈菊英说:“罗书记让我们结合云松村的历史文化研究几样特色菜,可以给游客讲讲云松村的故事。去年中秋、国庆,平均每天营收三四千元,一天要备20多桌菜。”

如今的云松村,古朴清新又文艺,成为观光、团建的好去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2021年坡塘村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实现高增长。截至目前,村里依靠新兴业态成功帮助近200人实现就业。”罗国海很自豪。

提及未来,罗国海打趣说,要将文艺进行到底。“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心齐力量大,我们得继续做出辨识度,让更多村里人留得住,让更多城里人愿意来。”

(方彭依梦参与采写)

制图: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5日 14 版)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047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