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逢原尹氏家乘》与《尹氏绛公宗谱》

图文:尹文军

公元1356年,江西吉安路东固发生动乱,战火波及泰和县(当时叫太和县)云亭乡,逢原尹氏家族受到影响,多间房屋被烧。其中,先世流传下来的族谱被烧毁了,只有若干户的经单簿幸免于难。于是,重修族谱,就成了逢原尹氏家族子弟的重任。

逢原的尹存仁(号安所,生于1319年),自幼随父善卿公游历四方,见多识广,一直将族中大事放在心上,并且根据先辈回忆,指导长子尹铎(字天传,号传心,生于1338年)搜集、整理出若干世系资料,又在晚年屡次叮嘱其孙尹子源(号岩泉,生于1364年):本族自河南迁居安福诚门,再搬到泰和,务必重修族谱。

《逢原尹氏家乘》与《尹氏绛公宗谱》

子源公,自幼好学,写得一手好字,成家后耕读两全。进入明成祖时期,他被推荐到翰林院预修《永乐大典》,受福清河泊官。闲暇之余,他着手整理祖父遗留下来的资料,参考族中尚存的经单簿(也叫荐亡录),终于重修族谱。1413年,他拿着族谱请赵王府伴读先生钟启晦(江西泰和人)与同宗礼部主事尹昌隆(江西泰和灌塘人)分别撰写序文,得到他们的赞誉。但是,这个族谱只是手抄本,并未刊印,传给了第四子尹燦(字奂重,号遥庵,生于1399年)。

奂重公的儿子尹直(字正言,号謇斋,生于1427年),高中景泰甲戌(1454年)进士,累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在朝为官期间,直公利用闲暇,将祖父遗留下来的族谱予以续修、增订,题名为《逢原尹氏家乘》,并且经常更新,多次请人撰写序文。

《逢原尹氏家乘》与《尹氏绛公宗谱》

1456年,直公官居翰林院编修,请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萧镃(江西泰和人)撰写序文;

1467年,直公官居翰林院侍读学士,请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定之(江西永新人)撰写序文;

1476年,直公官居礼部右侍郎,请翰林院侍讲学士兼修国史经筵官丘濬(广东琼山人)撰写序文;

1479年上半年,直公因父亲奂重公去世而在家守制已有两年多了,将《逢原尹氏家乘》刊印,并撰序。

《逢原尹氏家乘》与《尹氏绛公宗谱》

1482年,直公官居南京吏部右侍郎,将《逢原尹氏家乘》主要世系图与若干诰敕、序文刻在石碑上,放置在宝奎堂,供后人瞻仰(见图一)。碑石明确记载:“节度府君讳崇珂,宋保信军节度、钤辖吉州兵马,是为吉之始祖;天长府君讳绛,宋景德二年进士、天长主簿,是为泰和始祖。”

综上所述,泰和逢原尹氏在子源公、直公祖孙二人手上,各修一次族谱,并最终在直公主持下予以刊印,定名为《逢原尹氏家乘》,主体是本宗世系,并收入了大量的名人序文、赞词以及朝廷诰敕。此后,《逢原尹氏家乘》的影响非常大。例如,直公次子尹达(字寔大)担任汉阳府推官期间,将其带到汉川池口尹家传阅。到了1564年,尹氏家族纂修《五修通谱》之际,泰和逢原派世系就是根据《逢原尹氏家乘》编写的。在发展过程中,不少族裔从泰和逢原迁出,徙居他乡,也相应地将《逢原尹氏家乘》带过去。如今,作为泰和逢原尹氏分支之一,江西万载潭埠尹氏1841年的族谱中就保存了《逢原尹氏家乘》当年的原本(见图二、图三)。

《逢原尹氏家乘》与《尹氏绛公宗谱》

此后,泰和逢原尹氏先后四次参加纂修通谱(含五、六、七、八届),这期间就没有纂修支谱了。

1885年,参与过《八修通谱》的尹东郊(兴国藻溪派族人),主持纂修《尹氏绛公八修宗谱》,直到1888年告竣(见图四)。

1943年,由逢原本村的尹拔奇主持纂修《尹氏绛公九修宗谱》,次年告竣(见图五)。

1995年,由尹万生(吉安篛陂渡派族人)、尹志炎(泰和上双溪派族人)主持纂修《尹氏绛公十修宗谱》,次年告竣(见图六)。

《逢原尹氏家乘》与《尹氏绛公宗谱》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届《尹氏绛公宗谱》,均遵奉先辈流传下来的九世一提板式,即九格半格式。绛公八修谱,还保留了湖北汉川池口尹氏的“五志”资料,在九修谱之际,理事会认为池口已经独修,于是将其“五志”全部删掉了,只是保留了世系。在十修谱之际,由于经费短缺,理事会决定略古详今,将世系谱的古代齿录全部简化,一般人物只留名字,近现代以来的人物齿录才作详细记载。

《逢原尹氏家乘》与《尹氏绛公宗谱》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069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