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人们都在夸日本。说他们捐助物资时,用的标语很有文化。
但是,夸着夸着就变味了,开始把那些捐赠标语和“武汉加油”作比。
甚至直言,中国人需要日本人来教中文。这样的观点下头,还有上万人点赞。
其实他们搞错了。
在古诗词这块,我们可能真正需要学习的对象,不是日本,而是我们自己的老祖宗。
再来回顾一下,捐赠箱上那些诗意的“标语”:
这句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完整诗句是:“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而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而且,后来也辟谣了,写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诗句的物资,是海外华人捐赠的。
这样的辟谣至少说明,我们依然有人如此珍视美好的语言,老祖宗留下的精华还有人在传承。
但也有让人难过的地方,即,那些美好的语言从日本转了一圈再回来,就有大量的年轻人认不出了。
他们甚至连百度一下、进一步了解的意愿都没有,就急着下结论,进行评判。
一直记得读书时,一位老师说过,民国时期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的文化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尽管我是学中文的,却也时常为了自己读书少、语言贫乏而惭愧。
意识形成语言,语言塑造意识。语言关乎细腻、丰富、多层次的认知,关乎真诚地表达,关乎我们精神世界的模样。
语言的力量会渗透在方方面面,而语言退化,则意味着认知、表达、精神的退化。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长大,面对自己所不了解的内容,连探索一番的意愿都没有就急着大放厥词;看到长一点的文字内容,就放弃不读;单纯沉溺于快餐文化,以及各种不需要思考的网络爽文;面对激动人心的事也好,面对愤怒之事也罢,只会高喊:卧槽。
特别是在教育部发布的新版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明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相比之前的教材,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学习语文变得更难了。
而面对上下五千年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我们又如何提升自家孩子的文学修养呢?最好的方法,是从国学启蒙传统诗词开始。
说起传统诗词,上一次让我们全民关注,还是《中国诗词大会》才女武亦姝。
这个爱读诗的女孩,笔下的文字不是诗,却照样充满了动人的诗意。
小山村中洗衣做饭的场景,一般人不会在意,在她笔下是这样的:“因为是饭点,路上的人不多,时而有男人或女人,接了水拿进屋子去。空气中处处氤氲着饭菜的甜香。脚下的石板早已没了棱角,温和而恬静得像固体的阳光。”
简直是美到极致对不对,这就是诗词的魔力。
它能够让我们沉下心,进入到一个自成一体的宇宙,看到这个世界更加丰富、细腻的一面。
从诗词到整体传统文化,这几年都在回归。整个教育层面,都开始重视孩子学习诗词,重视国学教育了。
教育部在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关于国学教育的部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在这样的语境下,一些父母的意识是有了。不过,也会产生疑惑。
我身边就有一位朋友很苦恼,为了给3岁的孩子做启蒙,费了不少劲,不知道怎么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年龄的读物,面对海量的书和音视频资源,也不知道怎么分辨好坏。
今天,我们就结合孩子的年龄,以及国学启蒙路线,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
A
启蒙读本《千家诗》
适合年龄:2岁+
国学启蒙从哪里开始?小宝宝可以读诗吗?
当然可以,就从《千家诗》开始。《千家诗》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起被誉为孩子四大启蒙读物,简称“三百千千”。很多父母都听过另外3本,唯独对《千家诗》不熟悉。
可以来感受一下:
《千家诗》被选为启蒙读物是原因的,它最大的特点是诗文的选目简单,大多选自唐宋时期的名篇,都是山水田园、思乡怀人这种类型的,简单好理解,适合给两三岁孩子磨耳朵,熟悉韵文旋律。
我的个人经验是,每次带孩子出门散步的时候,每天早晨起来或者睡觉前,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读一首诗给孩子听。
记住,这里不是要求孩子背,是大人饱含感情地念给孩子听。
小小孩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一首诗歌听几遍可能就背住了。但父母切不可为了这点小成果,给孩子制定背诵任务,因为很可能引发孩子的反感。
语言的魅力在于耳濡目染,在于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美好语言的浸润中,这就足够了。
B
初级读物:《声律启蒙》+《诗经》
适合年龄:4岁+
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接下来可以让孩子读一读《声律启蒙》,虽然不是诗,却是诗的前身。
《声律启蒙》是教孩子对对子的,在唐代就有了。我们熟悉的那些诗歌大家、创作者们,也都是从小通过这本书进行声律的学习,才能开始诗歌的创作。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教材,也有《声律启蒙》选段,孩子一入学就要学起来。
《声律启蒙》第一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是不是很美?里头有自然,有人文,有语言,有历史,有神话,也有情感。
至于《诗经》,则有太多版本了。
我个人觉得,版本的选择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父母能够诵读给孩子听,并且充分享受《诗经》中那些美好的意蕴。
我家老大,也是4岁左右,我陪他读了小一年的《诗经》。那本《诗经》并非精装版,都是文字及简单的注释,但是胜在书不厚,拿起来趁手、方便。
就这样,到了他读小学以后,某一天,翻开那首《七月》,他仍然能够通读下来,读完还赞叹:好美!
这不能不让我惊叹于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以及小孩子的潜力。
所以,我的建议是,孩子从4岁左右,就可以跟父母一起读这些有韵律的经典诗词了。
当然,除了上面两本诗词外,还有两本比较推荐的初级读物,就是《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
《幼学琼林》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内容则包括万象。
《龙文鞭影》中的“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字面意思是,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寓意是,孩子看了这本书,就能成为千里马。主要介绍中国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C
诗词诵读:《给孩子的古诗词》
适合年龄:5岁+
学龄前后,孩子需要一本优质的古诗书,进入全面系统的学习了。
为什么这套书业界口碑这么好,就得说起这套书的作者,当今中国古诗词讲坛影响最大的叶嘉莹先生了。
她编著这套书的时候已经92岁了,她说“我想给孩子留下一部好作品”,然后亲自从那么多的古诗词中,甄别,挑选了218首给孩子。
名家选诗篇好在哪呢?有两个方面。从单独来看,选的篇目水平高。从整体来看,比较全面,名家名作,风格流派,都有一定的呈现。
这是一个吟诵版本的古诗书。关于古诗的吟诵,很多人并不熟悉。叶嘉莹先生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阐述她对吟诵的看法。
她说:“为什么大家对于诗都隔膜了,都不理解了,是因为我们吟诵的传统隔绝了。”
吟诵,是中国诗的一个特色。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像鱼在水中游泳一样,被那个情调和氛围包围起来,就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没有了吟诵和声音,就会缺少那种呼唤起你的感受的那种力量,没有了声音,古诗也就缺少那么一份感动的生命了。
多么幸运,我们还可以在这本书里听到92岁的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我们的父母有必要陪孩子一起,去聆听,去感受。
这个阶段,除了古诗,也可以读一读宋词,接触一些小古文,比如《小古文100》。
这里我们要提醒的是,古文和外语一样,非常强调语感,只靠听是不行的。所以,在孩子识字以后,可以鼓励他们经常出声读一读,有助于培养古文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D
经典阅读《论语》
适合年龄:9岁+
孩子入学后,我们会发现每个单元要学习背诵的格句警言中,很多来自于四书五经。
比如:
“言必行,行必果”——《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孩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可以在父母的伴读下,接触一些有点深度的国学大部头。
有专家学者这样总结,了解孔子可了解诸子,由儒家可了解百家。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为十三经,又以四书五经为首。四书五经又以《论语》为首,所以可以先从读《论语》开始。
《论语》是一部浓缩的人生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涵盖万有,可以帮孩子明理启智。
如今的网络上,隔阵子会流行一些句子。
韩国女星雪莉过世时,网上到处有人在说着伏尔泰那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前阵子袭医事件后,鲁迅先生的那句“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又开始刷屏。
有自媒体作者预料: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估计又要成网红词、烂大街了。没办法,我们选择少啊,肚子里没货啊。
我认同这位作者的说法。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和语言是太贫瘠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
而我们的传统诗词,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很简单的字词,却能够传递出隽永的气韵,传递出沧桑感和时代感,传递出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传递出强大的穿透力。
所以,千万别让我们的孩子有一天,想开口表达却只会“一脸懵逼”、“词穷”,别让我们的孩子因为习惯了速食文化而变得对表达没耐心,甚至根本不想去理解语词里复杂的宇宙。
让孩子从读诗开始,进入国学文化的学习,做那个懂诗的人,有耐心的人,做擅长表达、懂得思考的独立的人。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092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