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氏来源歌:
黎氏来源最复杂,伏羲九夷变九黎。蚩尤九黎乱纷纷,黎阳封国灭九黎。
儋耳之子牛黎国,叔均牛耕封犂国。渠犂尉犂连合黎,俱在甘肃黎水边。
梁北有个黎丘氏,曹姓附庸小黎国。祁姓黎国在长治,黎侯丰舒居黎城。
秦国分封终黎氏,端木子贡黎阳侯。北魏素黎改单黎,成都还有草头藜。
十五支黎出中土,外加西域黎轩国。谁能解尽个中谜,上古全史了然明。
二、黎氏郡望——京兆郡、宋郡、九真郡
1、京兆郡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 “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100个县,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望”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南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後裔。姬姓黎国後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後裔黎幹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代。《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北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政权)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於、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来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他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後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归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780年)评反,追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後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777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後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後代黎幹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女婿)。
2、宋郡
宋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阏伯的封地。其後代发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时,又分支为宋国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国王族。黎侯丰舒後裔有一支以“宋郡”为堂号。
3、九真郡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化。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地。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幹的後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幹,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幹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940年生于广西阳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1400年,黎桓後裔黎季犛,篡夺大越国陈朝政权,改名胡季犛,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1407年,胡季犛、胡汉苍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1428年,爱州人、黎桓後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进士及第,任广西鬱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鬱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鬱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六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後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
黎氏郡望堂号除京兆、宋郡、九真外,还有其他堂名:
4、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
5、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
6、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后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7、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
8、乾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乾元为堂号。
9、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三、荆楚黎氏本源考(中华黎氏来源第十支)
商朝王族子姓分支黎侯国,始祖祖伊,祖己的八代孙,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
《路史》“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後。黎侯丰舒之後,有黎氏,犂氏。”这条资料,考据不精,将姬姓黎国、祁姓黎国、子姓黎国、任姓犂国,都拼成了一个黎国。 广西宾阳县《黎氏族谱》(1996年黎志健主编)“黎姓由得姓始祖、周初黎国黎侯丰舒(祖伊)之后,一直到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形成,黎氏王族聚居黎国,直到公元前514年(晋顷公十二年丁亥、次年即晋献公元年)晋国改周王朝采邑制为郡县制,黎国成为晋国的一个县(黎侯县,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为止,延续五百多年。”周武王在位十九年,灭殷前在位十二年,即公元前1141年庚申至公元前1130年辛未,建立周王朝后在位七年,即公元前1129年壬申至公元前1123年戊寅。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9年)壬申灭殷商,分封诸侯,黎侯祖伊为周武王所封,也是在这一年。黎侯国传世约十九代,六百一十五年(公元前1129年壬申至公元前514年丁亥)。
山西黎侯国祖伊世系(原载本人书稿《中华黎氏通谱》第一卷)
祖伊先祖:
黄帝轩辕氏――玄嚣――青阳――少昊帝金天氏(名贽)――燕子(玄鸟氏)――矫极――帝喾高辛氏(名夋)――阏伯――高辛氏――废帝挚――玄元――商侯子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亥――慎――上甲微――报丁――报丙――主壬――履癸――商帝子成汤――外丙――太甲――太庚――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祖己(任殷高宗武丁前期宰相)――2代――3代――4代――5代――6代――7代――8代祖伊(黎侯国始祖)。
黎侯国始祖祖伊,殷帝祖丁第九代,殷高宗武丁(公元前1332年己酉至公元前1274年丁未在位五十九年)前期宰相祖己第八代。祖伊在殷纣王时代担任管理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太庙祭器的祭礼官。公元前1145年丙辰,岐周西伯侯姬昌(谥号周文王)举兵攻灭当时担任殷朝兵马大元帅、助纣为虐的黎国靖远侯黎恭公。黎国即《史记》中的耆国,古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始祖黎阳(黄帝—昌意—亁荒—韩流—颛顼帝高阳氏—老童—高阳黎(即北正黎,任颛顼帝前期火正别称北正之官,以祖父帝号为氏姓高阳氏)――太子长琴――黎阳)于尧帝元年(公元前2383年戊寅受封耆国,封地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北黎阳镇,传至夏朝末年,耆侯助成汤灭夏桀建立商王朝有功,被商帝成汤武王改于山西。商朝时代的耆国包括今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黎城县,西部与潞国为邻,成为商王朝中心地区西部的主要屏藩。耆国被西伯侯姬昌攻灭后,祖伊恐殷纣王继续昏淫无耻,招致亡国灭族,乃奔走入朝劝谏。纣王不听,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我生岂不有命在天? ” 祖伊知其不可劝,乃萌生弃暗投明之志(事见《史记•殷本纪》、《书经•西伯堪黎》)。
纣王廿七年乙丑(公元前1136年),祖伊携带朝歌太庙祭器礼器投奔周武王。纣王三十三年壬申(公元前1129年)商历二月初四日甲子,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在朝歌西南郊外牧野打败殷商大军,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同年,周武王封祖伊为黎侯,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至今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存古黎侯国遗址)。黎侯国公元前1129年壬申至公元前718年癸未存世四百一十一年,被西南毗邻的潞国攻灭。黎侯国灭亡一百二十五年后,于公元前594年丁卯在晋景公的扶持下复国,又传世八十年,于公元前514年丁亥被晋顷公改编为晋国的黎侯县,以国相称,前后共存世四百九十一年。公元前514年起,黎侯国虽然已降格为晋国的黎侯县,但其世袭领土仍归黎侯宗室拥有,直至公元前310年辛亥,黎定公管辖的黎侯县被赤狄攻灭,黎侯国宗室世袭领土才彻底失去。同在公元前1129年壬申,在原耆(黎)国南部,周武王还分封有另一个黎国,开国君主是尧帝后裔祁氏的一支,仍称黎国,下传至黎庄公被西北毗邻的潞国(赤狄别种)攻灭。亡国的黎庄公君臣投奔姻亲卫献公(公元前576年乙酉至公元前559年壬寅在位十八年),卫国不理不采。现存《诗经》中“式微”、“旄丘”二篇,即随黎庄公岀逃的大臣所写,充分表露了他们当时那种国破家亡又投亲无着的绝望心情。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西南三十里尚存祁氏黎国遗址。
姬姓黎国(北正黎)后裔见载浙江宁波、福建宁化、江西宁都、广东新会待举公、化州黄竹发祥公、广西兴业县俊一公、横县百合雷震公等地黎氏族谱及越南前黎朝、后黎朝。子姓黎侯国后裔见载四川渠县状元村、湖南临湘、华容,湖北仙桃沔城、监利、洪湖,江西新余修水、广西荔浦蒙山等地黎氏族谱。祁姓黎国后裔见载河北鄚州、广东高明廉江等地黎氏族谱。
黎侯祖伊世系(黎开文据《荆楚黎氏族谱》推排)。
黎侯国前期存世四百一十一年(公元前1129年壬申至公元前718年癸亥)。
西周时代:
受姓始祖黎侯,字祖伊,殷高宗时代宰相祖己(殷帝祖丁之子)的八代孙。以国号为氏,为子姓分支黎氏始祖,公元前1129年壬申至公元前1124年丙子在位六年。娶辛国公主辛氏,生子:宗侯。
第二世黎宗侯,祖伊太子。周成王元年丁丑(公元前1123年)至周昭王十三年辛丑(公元前1040年)在位八十四年。娶庸国公主,生子:元。
第三世黎元侯,周昭王壬寅十四年,袭侯爵。妣鲁侯幽公之女,生子:守。
第四世黎守侯,周穆王丙申十七年,袭侯爵。妣齐侯献公之女,生子:明。
5代失记。
6代黎元侯,宗侯玄孙。周昭王十四年壬寅(公元前1039年)至周穆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986年)在位五十四年。娶鲁国公主鲁幽公姬宰(公元前988年癸巳至公元前975年丙午在位十四年)之女姬氏,生子失记。
7至8代失记。
9代黎守侯,元侯曾孙。公元前985年丙申(周穆王十七年)至公元前936年乙酉(周共王十二年)在位五十年。娶齐国齐献公姜山(公元前859年壬寅至公元前851年庚戌在位九年)之女姜氏,生子失记。
10至11代失记。
12代黎明侯,守侯曾孙。公元前935年丙成(周共王十三年)至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元年)在位九十五年(? )。娶祭国祭公(周公姬旦后代)之女祭氏,生子失记。
13至15代失记。
16代黎文侯,明侯玄孙。公元前840年辛酉(共和二年)至公元前829年壬申(共和十三年)在位十二年。娶卫厘侯(公元前854年丁未至公元前813年戊子在位四十三年)之女姬氏。生子:巽侯;生一女,嫁给陈国陈厘公妫孝。
17代黎巽侯,文侯太子。公元前828年癸酉(共和十四年)至公元前786年乙卯(周宣王四十二年)在位四十三年。娶秦国秦仲(公元前844年丁巳至公元前822年己卯在位廿三年)之女嬴氏,生子:煌。
18代黎煌侯,巽侯太子。公元前785年丙辰(周宣王四十三年)至公元前773年戊辰(周幽王九年)在位十三年。娶鲁国鲁武公姬敖(公元前825年丙子至公元前816年乙酉在位九年)之女姬氏。生子:朴侯。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
19代黎朴侯,煌侯太子。公元前772年己巳(周幽王十年)至公元前752年己丑(周平王十九年)在位廿一年。娶卫国卫武公姬和(公元前812年己丑至公元前758年癸未在位五十五年)之女姬氏。生子:宏侯。
20代黎宏侯,朴侯太子。公元前751年庚寅(周平王二十年)至公元前720年辛酉(周平王五十一年)在位三十二年。娶晋国晋文侯姬仇(公元前780年辛酉至公元前746年乙未在位三十五年)之女姬氏。生子:惠侯。
21代黎惠侯,宏侯太子。公元前719年壬戌(周桓王元年)袭封黎侯。次年被毗邻的赤狄别种潞国(隗氏,子爵,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与黎侯国接境,东南与祁氏黎国接境)驱赶而失国。
黎侯失国一百二十五年后在晋景公扶持下复国。
公元前718年黎惠侯失国。此后历经一百多年,至晋景公姬据时代(公元前599年壬戌至公元前581年庚辰在位十九年),潞国国君潞子隗婴儿娶晋景公之姐伯姬为夫人。潞子婴儿势力衰弱,潞国宰相丰舒专权用事。丰舒欲斩断潞国与晋国的姻亲之好,诬称伯姬有罪,威迫潞子隗婴儿用绳子缢杀夫人伯姬。公元前594年丁卯春,潞子婴儿与宰相丰舒到郊外狩猎,君臣二人醉后以弹打飞鸟作赌取乐。丰舒射弹,误伤潞子一眼,掷弓于地,一笑了之:“弹得不准,臣当罚罪一卮。”(弹得不准,尚伤潞子一目;弹得太准,潞子岂有命乎)。潞子不堪其虐,又力不能制,遂写密书送晋国,求妻弟晋景公起兵讨伐丰舒之罪。
晋景公亦怒姐夫潞子隗婴儿不能保护伯姫,准备伐潞。大夫们都劝说:“不可!丰舒有三项显著的才能,且等他的后任当潞国宰相时再去讨伐吧。” 谋臣伯宗进言:“若戮丰舒,兼并潞国,恩及旁国(指潞国东北毗邻的原黎侯国及东南毗邻的黎国),尽有狄土,则西南之疆益拓,而晋之兵赋益充。此机不可失也。” 又指岀丰舒犯五大罪:“一、不祭祀;二、酗酒;三、废仲章(黎惠侯嫡长曾孙)霸取黎氏世袭土地;四,迫死伯姬(晋景公之姐、潞国夫人);五、弹伤国君隗婴儿的眼睛。丰舒倚仗自己才能岀众而抛弃美德,更增其罪。将来继任的潞国宰相如果敬奉神明,好德行义,巩固潞国命运,那时怎么对付潞国?现时不讨伐有罪人,却说等将来讨伐其后继人,以后就算有借囗去进攻,恐怕也攻不了吧? 倚仗才能和人多,这是亡国之道。以前商纣王自恃才能自恃人多,结果亡国。” 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建议,仼命荀林父为大将,魏双之子魏颗为副将,岀兵车三百乘,讨伐潞国。丰舒亲率潞国兵马拒于曲梁(广平府永年县)。
公元前594年丁卯六月十八日,荀林父在曲梁打败丰舒。丰舒逃奔卫国。时卫穆公姬速(公元前599年壬戌至公元前589年壬申在位十年)与晋国结盟,囚绑丰舒献给晋军。荀林父令缚至晋国首都绛都,杀之。
公元前594年丁卯六月廿六日,晋军长驱直入潞城,灭潞国。潞子隗婴儿迎于马首,荀林父数其诬杀伯姬之罪,并执以归。托言曰:“黎人思其君久矣。” 乃访黎侯之裔,割五百家,筑城以居之。名为复黎,实则灭潞也。隗婴儿痛亡潞国,自刎而死。潞国人哀悼他,为他立祠。今山西省黎城县南十五里有潞祠山,即其地。
公元前594年丁卯七月廿七日,晋景公恐荀林父有失,亲率大军屯于稷山。荀林父至稷山献捷。晋景公立了黎侯,然后才回国。(参见《左传》、《东周列国志》)至此,商王族子姓分支岀来的黎侯国始祖祖伊,从公元前1129壬申受封为黎侯,传至黎惠公在公元前718年癸亥灭于潞国,共历四百一十一年。又至公元前594年丁卯七月廿七日,黎仲章在晋景公扶持下复国,中间巳失国一百廿五年,失记五代。
晋国附庸黎侯国存世八十年(公元前594年丁卯至公元前514年丁亥)。
21代黎惠侯,宏侯太子。公元前719年壬戌(周桓王元年)袭封黎侯,次年即公元前718年癸亥晋封黎公,被潞国攻灭。娶郑庄公(公元前743年戊戌至公元前701年庚辰在位四十三年)之女姬氏。生子失记。
22至26代失记,失国一百廿五年。
27代黎仲章,黎惠公六代孙。被潞国宰相丰舒夺去世袭居住地。
28代黎侯,仲章之子,惠公七代孙。公元前594年丁卯七月廿七日,在晋景公扶持下复立黎国。公元前594年丁卯至公元前582年己卯在位十三年。生子:襄公。
29代黎襄公,黎侯太子。公元前581年庚辰(周简王五年)至公元前552年己酉(周灵王二十年)在位三十年。娶郑穆公(公元前627年甲午至公元前606年乙卯在位廿二年)之女姬氏。生子:砺公。
30代黎砺公,襄公太子。公元前551年庚戌(周灵王廿一年)至公元前497年甲辰(周敬王廿三年)在位五十五年。娶鲁国鲁昭公姬禂(公元前541年庚申至公元前510年辛卯在位)之女姬氏。生二子:拨、弥。
晋国黎侯县存世一百四十五年(公元前514年丁亥至公元前310年辛亥)
公元前514年丁亥(晋顷公姬去疾十二年、黎砺公三十八年),晋国率先实行封建郡县制,取代世世相沿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黎侯国被改编成晋国的黎侯县(即今山西省黎城县)。黎侯县的统治者仍然是黎侯国宗室的世袭公爵。又传世一百四十五年,至约公元前370年,赤狄攻灭黎侯县,黎侯国的世袭领土才彻底消失。
31代黎拨公,砺公太子。公元前496年乙巳(周敬王廿四年)至公元前468年癸酉(周贞定王元年)在位廿九年。娶蔡国蔡昭侯姬申(公元前518年癸未至公元前491年庚戌在位廿八年)之女姬氏。生子:庄公。
31代黎弥,字钮,砺公次子(即《东周列国志》中数次向齐景公献计欲陷害孔子的黎弥)。鲁昭公廿四年癸未(公元前518年)五月,黎砺公携次子黎弥岀访齐国。齐庄公在齐国首都临菑城北廓设宴款待黎砺公父子。宴终,齐庄公到崔府,被崔杼弑死。黎砺公与齐国新君齐景公订立盟约后才回国。而黎弥从此留居齐国,开族于山东。公元前512年己丑(周敬王八年),齐景公封黎弥为齐国上大夫。妣张氏,生三子:黎亨、黎利、黎贞,皆受封为齐国上大夫,入齐国籍而居焉。
32代黎庄公,拨公太子。公元前467年甲戌(周贞定王二年)至公元前399年壬申(周安王三年)在位六十九年。娶晋岀公姫凿(公元前474年丁卯至公元前457年甲申在位十八年)之女姬氏。生子失记。
33至34代失记。
35代黎项公,庄公曾孙。公元前398年癸未(周安王四年)至公元前323年戊戌(周显王四十六年)在位七十六年。娶魏国始祖魏都(即魏文侯,公元前424年丁巳至公元前387年甲午在位卅八年)之女魏氏。生子失记。黎项公之妹嫁陨国国君陨子。公元前376年乙巳,韩、魏、赵瓜分晋国。
36至37代失记。
38代黎怀公,项公曾孙。公元前322年己亥(周显王四十七年)至公元前311年庚戌(周赧王四年)在位十二年。娶韩国韩昭侯(公元前358年癸亥至公元前333年戊子在位廿六年)之女韩氏,生子:定公。
39代黎定公,怀公太子。公元前310年辛亥(周赧王五年)袭封,同年,赤狄攻灭黎侯县,黎侯国宗室的世袭采邑封地彻底消失。娶赵国赵肃侯(公元前349年壬申至公元前326年乙未在位廿四年)之女赵氏,生子:论。
战国末期、秦朝、西汉时代 (公元前310年至公元24年)。
40代黎论,字少卿,定公太子。饱读经史,轻财好义,失国后隐居大名府界北(今河北省大名县北)。娶妻蔡氏,子息不详。自黎定公失国,以下计漏记六代一百七十多年。
41至46代失记。
47代黎爵,字汝敬,黎论八代孙。西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壬戌至公元前158年癸未在位)前元十五年丙子(公元前165年)亲策贤良,拜黎爵为中大夫,由山西迁居陕西京兆府长安,为三秦望族,京兆始祖。娶潮氏,生子:召。
48代黎召,字翁甫,黎爵之子。西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乙酉至公元前141年庚子在位)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以黎召世家忠孝,诏封乡饮大宾。娶宰相周亚夫之女周氏,生子:彻。
49代黎彻,黎召之子。恢廓大度,学贯五经。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辛丑至公元前87年甲午在位)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举贤良方正。娶左内史倪宽公之女倪氏,生子:云明。
50代云明,字伦仲,黎彻之子。学问宏通,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拜任博士官。娶朱氏,生子:传。
51代黎传,字瑞卿,云明之子。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亲策贤良方正。娶左内史倪宽公孙女倪氏,生二子:清、美。
52代黎清,字伊,黎传长子。名经节俭,诸儒称之。娶太子洗马杜陵公之女杜氏,生子:致。
52代黎美,字子思,黎传次子。汉武帝元鼎三年丁未(公元前114年)任古楚太守,入籍居焉,为荆楚黎氏太始祖。娶刘氏,生子:能(谱系另载)。
53代黎致,字东鲁,黎清之子。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乙未至公元前74年丁未在位)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诏授贤良文学。娶谏议大夫杜延年公之女杜氏,生子:统。
54代黎统,字长庆,黎致之子。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戊申至公元前49年壬申在位)五凤元年甲子(公元前57年)任中郎将。娶肖望公之女肖氏生一子一女。子:曲。
55代黎曲,字朗明,黎统之子。太学生,汉宣帝地节三年甲寅(公元前67年)亲策贤良,拨任北海郡太守。娶京兆尹张敝公之女张氏,生子:应。
56代黎应字明乡,黎曲之子。汉成帝建始三年辛卯(公元前30年)赐任永镇将军。娶谏议大夫刘辅公之女刘氏生子:诚。
57代黎诚,讳崇之,字子侯,黎应之子。继述诚善,居家孝友。汉哀帝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以文章扬名于世。娶黄门侍郎杨雄公之女杨氏,生子:顺。
东汉时代(25至22O年)。
58代顺字允让,黎诚之子。处士,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四年戊戌(38年)举贤良方正。娶耿庵公之女耿氏生子失记。
59至61代失记。
62代黎暴,字燕然,黎顺玄孙。处士,东汉顺帝二年丁卯(127年)官拜中郎将,娶光禄大夫樊英公之女樊氏,生子:忠。
63代黎忠,字立堂,黎暴之子。处士,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己亥(159年)任彭城郡太守。娶朗陵侯荀相淑公之女荀氏,生子:载甚。
64代载甚,字庆友,黎忠之子。处士,东汉平帝熹平五年丙辰(176年)举孝廉,任永康郡太守。娶太子太傅胡广公之女胡氏,生子:玟。
65代黎玟,字温恭,载甚之子。太学生,为人多奇策,时董卓专权,乱汉献帝(189年己巳至220年庚子在位),公隐居南阳。岁饥兵荒,乡人甚恐,公善,解囊以安贫乏,悉以粟周济。娶侍御史樊典公之女樊氏,生子:仲。
三国蜀汉时代(220至265年)。
66代黎仲,字汝南,黎玟之子。处士,三国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甲寅(234年)任蜀汉南阳郡太守。娶长史张裔公之女张氏,生子失记。
晋朝时代(265至420年):
67至68代失记。
69代黎进,字释之,黎仲曾孙。处士,东晋成帝咸和二年丁亥(327年)博士。娶议郎段灼公之女段氏,生子:华。
70代黎华字荣高,黎进之子。学问深邃,东晋成帝时(326年丙戌至342年壬寅在位),天下纷争,中原大乱,公隐居自善。娶阮孚公之女阮氏,生子:先。
71代黎先,字惟德,黎华之子。为人多奇策,膂力过人。晋安帝时(397年丁酉至418年戊午在位),兵挠晋室。晋室安友屡劝公岀仕,因亲老不许。娶刘氏,生子:嶷男。
南北朝时代((420至589年):
72代嶷男字浩然,黎先之子。北魏郑(今河南郑州)人,魏太武帝时从破平凉有功,任燕郡太守。娶赵氏生子:镇。
73代黎镇,嶷男之子。官拜北魏散骑员外郎。娶王氏生子:琼。
74代黎琼,字宝珊,黎镇之子。任北魏魏县县令、鹿城郡太守。娶叔孙氏,生子:景熙。
75代景熙,字季明,黎琼之子。少好学,博闻强记,后授安西将军。天和三年戊子(568年)受北周魏武帝宇文邕晋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娶中郎将袁盎公之女袁氏,生子:源。
隋朝时代(581至618年)。
76代黎源字木本,季明之子。性严肃,教诲子弟不使少闲。隐居不仕诰,封茂才(秀才)。娶宰相杨素之女杨氏生子:经。
77代黎经,黎源之子。
唐朝时代((618至907年):
78代至84代失记。
85代黎干,讳垣夫,黎经九代孙。公深沉有大略,博学宏词。唐代宗十二年丁巳(777年)举孝廉,任京兆尹多年(777年九月至?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本支黎氏以“京兆堂”为郡望堂号自此公始。娶朱泌公之女朱氏,生子:培。( 注: 此京兆尹黎干的前任京兆尹黎干乃祁姓黎国后裔(775年至777年任职,780年庚申被诬陷赐死,后平反,追封兵部尚书、太傅、京兆郡侯、赐葬于四川戎州城西。) 。
86代黎培,京兆尹黎干之子。生子:瑞。
87代黎瑞,字瑞楷,黎培之子。唐文宗(828至840年在位)亲策制举人,任开江县县令。娶宰相李德裕公之女李氏,生子:政。
88代黎政,黎瑞之子。唐昭宗光化三年庚申(900年)举孝廉,官拜散骑常侍,由四川避地来居江西新喻县递步村。至今常侍坛旧迹存焉。娶张策公之女张氏,生子:植。
五代十国时代(907至960年):
89代黎植,黎政之子。生子:嵩。
宋朝、元朝、明朝时代:
90代黎嵩,黎植之子。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年)由江西迁回四川戎州(今宜宾市),后迁居广安府渠江县。公从商兴家,致巨富,广施舍,生性仁慈,赈济乡里。娶高氏,生子:文万。
91代文万,字学陶,处士,黎嵩之子。北宋太祖开宝二年己巳(969年)吕蒙正荐举贤良方正。娶冯囗公之女冯氏,生子:明达。
92代明达,文万之子。处士,迁居四川广安府渠江郡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后改名状元村),性至孝,自力耕樵营生,隐居不仕。娶妻黄氏,贤淑端庄,有孟母之风,严教有方,生子:錞。
93代黎錞,字希声,明达公之子,四川广安府渠江郡宋场乡黎家山寨(即今四川省渠县宝城区宋场乡状元村)人,精通理学,于北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癸未科(1043年)状元及第,官拜朝议大夫,旋告终养。北宋英宗赵曙治平三年丙午(1066年),欧阳修为中书令,皇上(英宗皇帝)向他询问: “蜀中(四川)有何名士? ” 欧阳修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二子皆名载一时也。”帝征之“善”,溢眉宇曰:“如洵之文学,黎之经术,诚盛世之名也。”同年,下诏召黎錞入翰林院,以备顾问,辟为侍讲学士,掌制诰兼太常礼院。世称“黎錞以经术扬名于世”,即此。
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王安石当国(担任左丞相)。黎錞反对王安石变法,与之言论不合,力求外放为官,以“龙图阁侍制”的身份岀任四川眉州太守(“眉州”:唐宋时代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乐山地区峨眉县、夹江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眉山县、彭山县等地)。公刚而仁明,正而不阿,政绩卓著,惠洽民心,民皆信服。既满将代,民相卒请,又留任三年,民益信服。黎錞公主持修建“远景楼”于眉州州治北面的北塘,楼上刻有他所著的《远景楼赋》流传于世。苏东坡为此而作《远景登楼记》,并传于世。公曾筑雪于台前,与民偕乐。
北宋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黎錞公蒙诏擢升为“直宝谟阁学士、签书枢密”。而公志在传学,故逾岁即告老致仕(退休)。渠江郡是公之故乡,元丰四年辛酉(1081年),黎錞以“金紫光禄大夫司空兼侍中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归隐渠江(即今四川省东部渠县)讲学,后转锡州(今江苏省无锡市),遂南迁于常州府(今江苏常州市),建经术坊于常州市珠玑五巷。卒,赐葬祭。妣苏氏夫人,封“广安郡君”,乃知邑州军事苏灵公之女、兄苏明公从妹(堂妹)也。公之墓,俱有陇西李忠定缮写墓志铭。妣韩氏生二子:建、沛。
附:希声公远景楼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著,黎开文加现代标点符号断句):
吾州之俗,有迁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而相助。盖有三代(夏商周)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天圣:北宋仁宗皇帝赵祯1023至1032年所用年号)以前,学者循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吏,皆狭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富且贵,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必岀数十百人为农,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岀钱以赏众。七月既望(十五日),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赏众之钱,买羊豕(猪)酒,礼以祀田祖作乐,饮酒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盖其民皆聪明才,知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公,轼先君子(苏洵,苏轼父亲)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卒而留之。上(皇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岀任)徐州,吾州(眉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为文以为记。嗟夫!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尝见其处而不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之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仁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
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谕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 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乡,布衣幅巾,从邦君子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大宋元丰岁君戊午(北宋神宗皇帝赵顼元丰元年戊午即1078年)七月望日(十五日)。
尚书礼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徐州军事(四川)眉山人苏轼记。
94代黎建,黎錞长子,生子:梁。
94代黎沛,黎錞次子。
95代黎梁,黎建之子,生子:献。
96代黎献,黎梁之子,生子:物。
97代黎物,黎献之子,由四川渠县迁居江西。生子:东。
98代黎东,黎物之子,生子:志。
99代黎志,黎东之子,生子:胜。
100代黎胜,黎志之子,由江西返迁四川渠县,生子:伯贤。
101代伯贤,黎胜之子,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生子:鹏。
102代黎鹏,伯贤之子。生二子:发祥、发扬。
元朝时代(1271至1368年):
103代发祥,黎鹏长子。生三子:命表、隆光、昭武。
103代发扬,黎鹏次子。生三子:华一、华二、华三。
104代命表,行大,发祥长子。迁沔始祖。元朝皇庆二年癸丑(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由原籍四川巴县始迁江西,继迁湖南湘阴,再迁沔州入监邑闸门口。生二子:太铭、太舫。
104代隆光,行二,发祥次子。葬老沔城东。
104代昭武,行五,发祥第三子。迁沔始祖。元朝至正元年(1314年)以正千户授职江南沔州、监利、江陵、潜江。生三子:安德、安秀、安义。
黎命表、黎昭武二公后裔,有的迁居越南、柬埔寨、泰国、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等诸国。
104代华一,发扬长子。由川始迁居江西,明朝永乐二年迁华容,子玉居华容三都望夫山。
104代华二,发扬次子。葬老沔城东。
104代华三,发扬第三子,与华二兄由川同迁湖南临湘。二人裔孙散居湖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另有自华容迁湖北潜江直路河、荆门州。
105代太铭,命表长子。原居监利闸门口。其裔孙至今已有二十五代。主要分布湖北监利、潜江直路河、汉阳三里坡、襄阳、宜城小河及湖南安乡白螺湾、澧州弼巷口南盘等地。
105代太舫,命表次子。(待考)
105代安德,昭武长子。生四子:兴福、兴寿、兴宗、兴祖。(宗、祖二公居四川)
安德公原迁湖北沔州汉广门外营坊院,后代转迁各地。其裔孙至今已有廿五代,主要迁徙分布在湖南临湘、华容、澧州、汉寿龙阳镇五洋大连章,湖北嘉鱼、监利、洪湖、仙桃、荆门、恩施蕉庄,四川眉州、巴县、渠县,重庆市,陕西西安、京兆、江西等十多个县市。
105代安秀,昭武次子,原迁居湖南澧州桃花滩。后迁监利青泛湖黎家大湾,其裔孙至今已有二十五代,主要分布在湖北监利龚场、朱河、柳关、沙河寺,谷城县、汉川余家场、潜江市、仙桃西流河、荆沙市、江陵纪南黎家窝,陕西白河,福建惠安等地。
105代安义,昭武第三子。原居湖北沔城上关,其裔孙已有二十五代,主要分布在江西修水县、铜鼓县、新余县,湖南的岳阳、临湘黎家山、澧州弼巷口、安乡县,湖北洪湖沙口、峰口、下新河、柴林河,仙桃西流河、沙湖、沙嘴笆篓湾、新里仁口,汉阳三里坡、安陆王家巷等地。
106代兴福,安德长子,生四子:黎俊、黎杰、黎俭、黎伦。
106代兴寿,安德次子,迁居湖南省华容县,生四子:黎仁、黎敏、黎浚、黎淳。
湖南省华容县黎兴寿支系:
106代兴寿,安德次子,迁居湖南省华容县,生四子:仁、敏、浚、淳。
107代黎仁,兴寿长子。
107代黎敏,兴寿次子。明代宗景泰五年甲戌科(1454)进士。
107代黎浚,兴寿第三子。明英宗天顺六年壬午科(1463年)进士,后中武状元。生子:民献。
107代黎淳,兴寿第四子,明英宗天顺元年丁丑科(1457年)状元,封左庶子。葬地在今广西柳州。生二子:民牧、民表。今广西荔浦县福建黎氏宗祠奉黎淳为始祖,内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笔题写的“黎氏状元碑”,2008年被人撬去(《广西日报》曾登载)。
108代民献,黎浚之子。明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举人,任河南省许州府知府。
108代民牧,状元公黎淳长子。明景泰年间(1450至1456年)举人,任江西南康府知府。
108代民表,状元公黎淳次子。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至1456年)举人,任明朝廷北京户部主事,著名文学家,着有《寻乐山房诗集》。 *** 同名同姓、广东省从化县黎氏第十三代黎民表,字惟敬、号瑶石山人,监察御史黎贯之子,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试第二名举人,授翰林院孔目、吏部司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擢升南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官至河南省布政司参议,著有《瑶石山人稿》、《梅花诗稿》、《谕后语录》、《养生杂录》等。
荆楚黎氏——黎峰俊编辑整理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148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蛇年女孩宝宝贾姓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