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张骞传》连载18:猗兰殿里降大喜

《张骞传》连载18:猗兰殿里降大喜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未央宫猗兰殿里降下天大的喜事——刘启的又一位皇子诞生了。这个孩子刚生下来就长得十分壮实,哭声特别洪亮,宫中接生的老妇高兴地对景帝说:“请皇上为皇子赐个名字吧!

汉景帝心中早就有了主意,王夫人妊娠时曾梦见太阳入怀。昨夜景帝也做了一梦,有一头红色小猪从天上降落宫中,紧接着高祖又向他托梦嘱咐,让他将王夫人所生之子取名为“彘”。景帝仔细一想,民间的小孩出生后都喜欢取个低贱的小名,目的是企望孩子有个富贵美好的将来,便用了这个名字。

王夫人对这个皇子抱着很大希望,视如珍宝。提起这位母亲的经历言两语说不清楚,如果顺藤摸瓜,可追溯到楚汉相争时期。早在项羽分封诸侯王时,被封为燕王的臧荼,有个孙女叫臧儿,本是大家闺秀,可命运一直不好。她爷爷臧荼当燕王不久,便投降了汉朝,但至汉高祖五年(前202),却不安分守己,又参与叛乱,被高祖刘邦平定。侥幸活下来的臧儿不得不沦为乡野王姓之妻,家境一落千丈,可她放不下架子,依然做着富贵美梦,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王娡身上,王娡生得俊秀漂亮,人见人爱。天有不测风云,臧儿夫亡,为了生存又转嫁姓田的家里,生了两个儿子即田蚧与田胜。有一天,臧儿去问卦,方士最会察言观色,开口就说她的前房女儿命中注定福寿齐天,将来定是皇室之人,前途无量。于是,臧儿就通过一名相识的宫女千方百计地把女儿送到太子刘启身边,适逢选秀又被选中,而且得到宠爱。她和刘启生了三个女孩,分别是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王娡最后一次怀孕,对刘启说她梦见太阳入怀,刘启以为这是大贵的征兆,但孩子还未降生,文帝晏驾。刘启即位不久,皇子出世了,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刘启当了皇帝,但皇后却是薄太后安排,立了薄氏的内侄孙女为后。薄皇后入主后宫,却一直没能为景帝生个一儿半女,按照礼制,注定了她失宠的命运。薄太后病亡,她失去了靠山,不久就被废掉皇后称号,离开了正宫。

在皇位的继承上,一般是嫡长子(皇后所生)优先,如果皇后无子可在嫔妃儿子中择长而立,但实行起来困难很多。一是由于皇帝周围的特权者,常为个人私利破坏祖上规定而立幼不立长;二是立长不等于立贤,所以矛盾斗争较多。薄皇后无子,妃子中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按惯例被立为太子。

栗姬是景帝当太子时的宠妃,人很漂亮,又为景帝连生三子,景帝对她宠爱有加,她却目中无人、度量狭小,不能母仪天下,根本不配新立为皇后。由于王夫人生子有功,景帝就封刘彻为胶东王。

长公主刘嫖是窦太后的独生女,可以随便出入宫闱,与景帝关系非常密切,故后宫姬妾们都巴结她,长公主十分得意。她和陈午生下一女,取名阿娇,一心想让女儿做将来的皇后,见刘荣已成为太子,就想将阿娇许配于他,托人向粟妃提亲。

栗妃明白长公主的用意而断然回绝,碰了钉子的长公主便当着王夫人的面问胶东王:“彘儿长大了要媳妇吗?”小刘彘回答:“要媳妇哩。”长公主指左右侍女几十人,问:“你想要哪个做媳妇儿?”小刘彘摇摇头:“我都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阿娇问:“你看阿娇好不好呢?”他笑答:“当然好啊!如果娶阿娇做媳妇儿,我就造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一听太高兴了,多次请求景帝定下这门亲事。

景帝怕栗妃多心,也曾劝过她:“你看,王夫人、程姬等,都是朕的嫔妃,她们的子女全是朕的骨肉,一旦你身为国母就要有容人之量,待她们亲如姐妹,应教育太子爱护她们,大家和睦相处,朕百年之后方能安卧九泉。”然而栗姬听不进去,反而对景帝不满:“你对那几位妖姬的关心真是令我吃惊,连百年后的事都安排好了。实话告诉你,等我总揽后宫,定要好好调教她们。”

此事传到长公主耳中,她马上到宫中对景帝添油加醋道:“栗妃背地里总是咒骂人,特别是对王夫人恨之入骨。要是她当了皇后,恐怕又有'人彘’的惨剧发生了。”

长公主说的“人彘”事件,是指高后吕雉虐杀戚夫人的事。由于刘邦宠爱戚夫人和她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雉一直怀恨在心,刘邦一死,吕后就把戚夫人的四肢砍断,又挖去其双眼,让她吞服哑药,卷进草席扔进粪池里凄惨死去,戚夫人的儿子也被吕雉用鸩酒毒杀。

景帝终于下定决心,非但疏远栗妃,还把她儿子刘荣的太子身份废掉,降为临江王,而让胶东王刘彻接替了太子之位。王夫人深知宫闱斗争的残酷,总是提醒刘彻让他谨言慎行,以免皇储位置风雨飘摇。刘彻颇有悟性,才干出众,深得景帝喜爱。不久,王夫人被景帝封为皇后,她的哥哥王信也跟着当了侯爷。

刘彻成为皇储,景帝用心培养,希望他成为未来的明君。在窦太后那里,他接受了黄老思想的熏陶,从景帝那里又受到刑名思想的影响,卫绾和王臧又教授他儒学的精髓。

不久,景帝因病驾崩,太子刘彻继承皇位,在未央宫承明殿前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接受群臣的祝拜,在一片山呼万岁的声浪中,感受到皇权的威力。他所下的第一份诏书,是几张册封诏令。先封母亲为皇太后,窦太后为太皇太后,封阿娇为皇后,入主中宫,兑现了他小时候“金屋藏娇”的诺言。接着又封舅父田蚧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封外祖母臧儿为平原君。

初登皇位的刘彻是个热血少年,充满活力,抱负可谓远大,一心要在先帝为自己搭好的历史舞台上,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干出一番大事业。他的治国方式与先帝不同,首先是大力选拔人才,诏令丞相、御史、列侯、二千石及诸侯国相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其次是教化民众把德行置于重要位置,建立帝王宣明政教的明堂。第三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对董仲舒的上书极为重视,亲自批阅,召见面谈。经过三次论策,儒学在武帝朝廷的地位迅速提高,并成为治国的思想基础。

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武帝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制度。武帝以前中央大官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一般官吏多是郎官出身。郎官虽是个小官,人数很多,但若不是官吏出身或具有中等财产的人,是很难进入郎官群体的。武帝见官吏来源紧缺,竭力推行“察举”制度,命令各级官吏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才。董仲舒、公孙弘就是经过“贤良”的策试而选拔出来的。对那些具有一定条件而未被举荐的人,则由朝廷征召,凡合格者立即授官。像东方朔、主父偃、朱买臣等著名人物,皆由上书言事、奇才超众而被朝廷重用。因而,汉朝官员增加较快,且都有真才实学,能独当一面,执政成绩卓然。

但历史也给武帝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妥善处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据传,匈奴人是夏后氏的后代,早在唐尧、虞舜以前,匈奴就有山戎、猃狁、獯鬻等部落居住在北边蛮荒之地,以畜牧营生,爱养马、牛羊等,有些匈奴人还善于养骆驼和驴骡。他们不从事农耕,而是随水草而到处迁移,没有什么城镇及固定居所,但牧场各有范围,没有文字、书籍,把说话视为交流工具。

这是一个能骑善射的群体,自小就学拉弓射箭,射鸟射鼠,稍大后能射兔子、狐狸。凡男子全是披甲的骑兵,在草原上横冲直撞,争强斗胜。风俗和汉人相异,平时游牧,射猎禽兽,生活紧张时便侵袭征伐,这是他们的风俗,使用的远程兵器是弓箭,近战兵器是金属长刀和铁柄小矛,只要有利可图,根本不在乎亲情和文明礼仪。从君王至平民全吃牲畜肉,穿牲畜皮,外披带毛的皮袄。匈奴尊重健壮之士,轻视年老体弱者,健壮者吃肥美佳肴,老年人喝残汤剩羹。父亲去世,儿子就把后母作为妻子;兄长去世,活着的弟弟就娶已故兄长的妻子为妻。

匈奴的内部领导机构设置为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还有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等。他们把贤能称为“屠耆”,常任命太子为左屠耆王,官职大的可领兵一万以上,小的可领兵数千。

匈奴的最高领导称“单于”,含有“大王”的意思。秦时匈奴的单于是头曼,他有个太子叫冒顿。头曼所喜欢的阕氏生了个小儿子,他想废掉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便派冒顿到月氏做人质。此时,头曼加紧攻打月氏,目的是激怒月氏人杀掉冒顿,然而冒顿却逃回来了。冒顿很聪明,也很冷酷,他在训练部下骑马、射箭时发布命令说:“大家要随着我的响箭齐放箭,谁不射就处死他。”有一次,冒顿亲自射向他的好马,手下的亲信不敢射,立即被处死了。又一次,他跟部下打猎,突然用箭射他最爱的妻子,手下人十分害怕,不跟着放箭的又被砍了头。最凶狠、残酷的是冒顿随父亲头曼去打猎,趁父亲不注意,他一箭射向头曼,部下也跟着放箭,将其射杀。接着冒顿骑马回家,把母亲和弟弟全部杀光,自立为单于不久,冒顿领兵占领了东胡,抢走了百姓和牲畜、财产。接着向西攻打,赶走了月氏,又向西兼并了楼烦、白羊,占领了秦将蒙恬所夺回的全部土地,迅速强大起来,拥有能拉弓射箭的士兵四十多万。从此,匈奴单于的矛头便指向了繁华富庶的中原地带。

面对这样的强敌,年轻的武帝一直在寻找对付的良策。

来源:《张骞传》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180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