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马北街、勒马南街勒马村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勒马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相传西汉末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停马驻足,饮酒赋诗曰: “勒马回头望张弓,喜谢酒仙饯吾行,如梦翔云三十里,浓郁香味阵阵冲。”勒马由此而得名,先已发现为城镇,分为北街村和南街村。
坞墙村坞墙村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宋朝开宝年间(968年—976年),此地南临涣水,是汴京通往江淮的必经水路,因此地经常起风,船主为防止风将停船吹走,在涣水北岸筑墙防风。后发展为村落,故得名坞墙村。
毛堌堆村毛堌堆村位于商丘市睢阳区毛堌堆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汉代有毛氏在土岗山建村,称毛堌堆,现已发现成为城镇,分为南街村和北街村。
宋集社区宋集社区位于商丘市睢阳区林河镇,在唐朝,宋集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村北属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村南属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因为这个村庄地处古涣水南岸,又是通往京城的交通要道,很快这里成了物资交流市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当时,两地的州官看到此处是一个风水宝地,都想把它占为己有。但是,争来争去,谁也没有争出结果,这个村庄成了“两不管”的地方。后来,两州达成协议,以此村庄东西大路为界,路北属宋州谷熟县,路南属亳州谯县。这样以来,有油水的事都来争,扯皮的事都不管。随着集镇的发展,村庄的归属问题越来越突出,两个州的州官为了争抢这个地方,官司一直打到尚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最后经尚书省裁定,这个村庄归宋州谷熟县管辖。宋州州官为了炫耀自己的胜利,并为了表明这个村庄的隶属关系,就正式把它命名为宋集,意思是宋州的集镇。
半塔村半塔村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该村境内有白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夏代已成村落。春秋时期,贵族周氏逃难来到当今的半塔村这个地方,见这里地势平缓,田亩众多,环境幽静,在原商初都城遗址处立家建村,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当时取村名周庄。唐贞观年间该村落建七级浮屠,建半截而终止,遗留半截塔一座,后该村更名为半塔,沿用至今。
郭村郭村社区位于商丘市睢阳区郭村镇,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村庄。唐代就已经建村,因郭氏居此得名郭村。
包公庙村包公庙村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包公庙村历史非常悠久,唐宋时期,这里叫王家集。宋朝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七月,包拯由监察使擢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路转运使,钦赐五品官服。包拯在大旱之年来到了京东路,饥民拦轿喊冤,求包拯救命。包拯要求各县富户和官吏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在这里依法处死了欺压百姓,罪恶滔天的“南霸 天”。宋城(商丘)县的百姓为了报答包拯于大灾之年的救命之恩,自发捐钱捐物,在拦轿喊冤的地方,为其建了一所庙宇,人称“包公庙”(后来又塑造了包公的石像来纪念),以他来巡 察的正月初九至十五庙会期,进香朝拜,以作祀念。后来包公庙成为了地方名,至今已九百四十余年了。
刘旬庄村刘旬庄村位于商丘市睢阳区李口镇,该村村名源于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相传,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刘病己因年龄小免于被杀,被送到掖庭收养,后被邴吉所救。在刘病已5岁这年,流落梁国(今商丘)睢阳城南30里,一直生活到15岁。刘病已当上皇帝后改名为“刘询”,为感恩这片土地的收留、养育之恩,他用自己的名字为该村取名为“刘询庄”,后慢慢简写成“刘旬庄”。直至明清时期,刘旬庄都被作为八府巡按的必到之处,当地官府还专门从刘旬庄到张集村方向的一条官道上放置了石柱、石狮、石马等雕像,气势十分壮观。
酂东村、酂西村酂城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酂城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秦置酂县,此地为县治,后县废城存,故名酂城。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酂城东村和酂城西村,简称酂东村、酂西村。
十八里村十八里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十八里镇,因距离永城市西城区十八里而得名十八里村。
薛南、薛东、薛北薛湖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薛湖镇,据传唐代薛仁贵征东时曾在此卸甲休整,称薛礼卸甲湖,明称薛家湖,清称薛湖集。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薛湖南村、薛湖东村、薛湖北村,简称薛南、薛东、薛北。
马北村、马南村马桥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马桥镇,宋朝时,此地因水草肥美适合养殖被划为官马牧地,故得名马村。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跨包河建五孔砖石拱桥一座,马村遂改名马村桥,后简称马桥。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马桥北村和马桥南村,简称马北村、马南村。
裴桥村裴桥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裴桥镇,原名叫三家村,明代因裴姓村民重修塔岗桥,而更名为裴家桥,后简称裴桥,沿用至今。
蒋南村、蒋北村蒋口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蒋口镇,因位于沱河东岸,明后期有蒋姓人家在此渡口以摆渡为生,故称蒋口。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蒋口南村和蒋口北村,简称蒋南村、蒋北村。
太丘村太丘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太丘镇,因境内地势高,并有纪念太上老君景点,故称太丘。
东街村、西街村顺和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顺和镇,相传,西汉吴王刘濞战败后,首级埋于此地,故名“埋头集”。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时改名“顺和”,沿用至今。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顺和东街村和顺和西街村,简称东街村、西街村。
苗南村、苗北村苗南村和苗北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苗桥镇,宋称苗庄,南临运粮河,河上筑铁桥,故名苗桥。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庙桥南村和苗桥北村,简称苗南村和苗北村。
酂南村、酂北村、酂西村酂南村、酂北村、酂西村位商丘市永城市酂阳镇,传说隋炀帝曾经沿汴水行舟,巡游江南,在这里设村镇。“酂”为地方组织单位之一,100家为酂,当时此站位于汴水的北面,山南水北为“阳”,故称之为“酂阳”。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酂阳南村、酂阳北村、酂阳西村,简称酂南村、酂北村、酂西村。
马牧村马牧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马牧镇,据传说此地为伊尹牧马的地方,随着人口聚集,逐渐形成集镇,马牧由此得名。
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着名丞相、政治家、道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约公元前16世纪初,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双桥村双桥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双桥镇,因境内有河流大涧沟穿过,沟上曾有2座石桥,故名双桥。
条河村条河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条河镇,因此地有条碱河得名条河村。
新桥村新桥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新桥镇,古称费亭,位于浚河南岸,先建有石桥,后新修砖桥,故得名新桥。
黄口村黄口村位于商丘市永城市黄口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东汉时期称“渡口”。相传东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被黄姓摆渡老翁相救渡河,刘秀称帝后,下旨把渡口命名为黄口,沿用至今。
安平村安平村位于商丘市柘城县安平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汉末此处逢集,因买卖公平,交易平安,商贾管此地叫安平集,沿用至今。
伯东村、伯西村伯岗村位于商丘市柘城县伯岗镇,据传,秦末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高筑霸台,留下霸王岗遗址,后发展成为集镇,演绎为伯岗集。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伯岗东村和伯岗西村,简称伯东村、伯西村。
慈圣东、慈圣西、慈圣南、慈圣北慈圣村位于商丘市柘城县慈圣镇,民间尊孔子为慈善圣人,此地建有慈圣庙以作纪念,村以庙得名慈圣村,又因地理位置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村。
胡襄南街、胡襄东街、胡襄西街、胡襄北街胡襄村位于商丘市柘城县胡襄镇,相传西周封舜后裔胡公于此,筑胡襄城,故名胡襄集,现在发展成为城镇,因地理位置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街村。
陈青集村陈青集村位于商丘市柘城县陈青集镇,清初,知县陈丁俊迁于此地,将此地更名为陈青瑁堆集,后简称陈青集,沿用至今。
洪恩村洪恩村位于商丘市柘城县洪恩乡,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唐朝是此地建有洪恩寺,村以寺名,称洪恩村。
界沟村界沟村位于商丘市虞城县界沟镇,因此处有古虞国边界御敌的壕沟而得名界沟。
大杨集村大杨集村位于商丘市虞城县大杨集镇,原称菩萨堌,后因村内有明代刑部尚书杨东明庄园改称大杨集,沿用至今。
西北街村、西南街村站集村位于商丘市虞城县站集镇,因明清此地设驿站得名站集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站集西北街村和站集西南街村。
孙聚寨村孙聚寨村位于商丘市睢县,元朝初年,孙氏家族由山西迁移至睢县城西南二十九里孙楼。明初,有个叫孙聚的人,是山东丘子县知县,重义轻财,乐善好施,归仕时,在孙楼筑寨,随后其后代将孙楼改名为孙聚寨。明朝中期,张寨、王寨、小金港由于家族迁移等原因并入孙聚寨,更名为重兴集。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打到睢县,官府命修寨防备,为纪念孙聚,又更改回原名孙聚寨。
白庄白庄位于商丘市睢县长岗镇,起初为明初白氏由山西洪桐迁移至睢县,又筑楼,名村为白楼;大雁常来此地,为人惊叹,视作吉祥庇护,更名为雁白楼;明万历时建双塔,更名为双白塔;清咸丰时筑寨,更名白家寨;又后来,寨主更名为白庄,延续至今。
稍岗村稍岗村位于商丘市虞城县稍岗镇,属明代所设“三岗十八堌”之列,因居南面得名稍岗村。
会亭村会亭村位于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村落。春秋时期,这里有一座黍邱亭,是当时地方官员议事的场所,故名会亭。
马南村、马北村马南村、马北村位于商丘市夏邑县马头镇,相传北宋康王赵构被金兵追至河边,正巧有匹马在此。他跨马过河后只剩一个马头,才知这是泥马,后为马头建了座寺庙,称马头寺。村以寺名,称做马头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马头南村和马头北村,简称马南村、马北村。
桑西村、桑东村桑堌村位于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这里是商王成汤祷雨的地方。相传商王成汤在坛上堆满桑树枝做的柴薪,自扮为祭天牺牲,登上祭位,走上热火熊熊的桑柴堆,向天祈雨。这时突然狂风骤起,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至,旱象迅速解除。
《淮南子主术训》说:“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即此。此后,殷商及后裔春秋宋国奉为圣地,以神祭之,“相奉商林”,旧时有祷雨台,今仅有遗址。桑堌村名字来源于此,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桑堌东村和桑堌西村,简称桑东村、桑西村。
将军寺王楼村将军寺王楼村位于商丘市夏邑县骆集乡,原来叫王楼村,在唐贞观二年(628年)有一寺院 ,叫做善觉寺。此寺因唐朝名将尉迟敬德而出名。当时尉迟敬德率军东征平冦。路经古倭昌城,即商汤灭夏时古都城。今骆集一带,偶遇重病,百药无效,即到善觉寺拜佛求神许愿。病即愈。为报答佛神大功大德,尉迟敬德解囊捐钱,重建寺院,再塑神佛金身。当地善士为颂扬尉迟敬德平冦有功及建寺大德,故将善觉寺更名为将军寺,村名变为了将军寺王楼村。
张弓南村、张弓北村、张弓东村、张弓西村张弓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张弓镇,据传说,夏末商汤伐桀征葛。葛城南有一个叫张弓的人将自制美酒献上,商汤品尝后赐酒名“张弓酒”,赐其村名为“张弓村”,后改为张弓集。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村,即张弓南村、张弓北村、张弓东村、张弓西村。
李窑村李窑村位于商丘市睢县胡堂乡,明朝万历年间,举人黎国俊由县城迁移至此地,后裔在黎国俊后,再无出举之人,遂以烧窑为业,得盛名,被称为黎窑村。清朝乾隆年间,李氏家族为了躲避水灾由河北大李庄迁到黎窑村,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黎氏消亡,更名为李村。后周堂大屯赵氏村民迁移至此地,仍称李窑。
柳河村柳河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柳河镇,相传古黄河堤上柳树丛生,后来由河北迁来数户人家,沿河岸居住,就将此处取名为柳河村。
逻岗村逻岗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逻岗镇,原名涝岗。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巡逻部队曾在此驻扎,将此地更名为逻岗,现已发展成为东西南北四个街村。
石桥集村石桥集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石桥镇,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祖籍山西洪洞的孝廉刘石桥迁居于此,逐渐发展成为村落,村以人得名石桥村。
黄岗村黄岗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黄岗镇,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此处土岗上建一寺庙。因寺前有棵黄楝树,故名黄岗寺,村子以寺得名黄岗村。
华堡村华堡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华堡镇,原名为花包庄。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筑堡建寨,易名为华堡寨,简称华堡村,沿用至今。
火店村火店村位于商丘市夏邑县,明洪武二年,王姓从山东诸城迁此垦荒,火烧芦苇数十里,露出原建火神庙一座,来客在此留宿,起名火神店。简称火店。
刘八楼村刘八楼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刘楼乡,明朝初年刘姓先祖由山西迁入,盖楼房八座,称刘八楼,村子因而得名刘八楼村。
乔楼村乔楼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乔楼乡,清朝初年,因村中富户乔老大建楼房一座,人们称此地为乔楼而得名乔楼村,沿用至今。
阳驿东村、阳驿西村阳驿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又称阳驿铺村。因秦朝末年,官府曾在此地设立驿站,又因为地处睢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而得名阳驿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阳驿东村和阳驿西村。
牛李庄牛李庄村位于商丘市睢县,明初李河春家族由山西洪桐县迁移至睢县,名为李河春村,嘉靖年,睢县水患,李氏家族迁移到土岭上定居,土岭似牦牛,更名为牦牛岭村。解放后,因为村名不雅观,更名为牛李庄。
孔集村孔集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原名褚堌村。唐褒圣侯孔德伦奉敕迁此居住,孔德伦是孔子的33承嗣嫡代孙,孔姓日益繁衍,遂将此地改名为孔家集村,简称孔集村,沿用至今。
赵东村、赵西村赵村集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赵村乡,据传,很早以前,有赵姓迁于此,取名赵村。后来,这里有了集会,便称为赵村集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赵村集东村和赵村集西村,简称赵东村、赵西村。
人东村、人西村人和集村位于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清咸丰三年(1853年),杞县知县杜峰岭出面调解,使相邻任庄、陈庄和阎庄三村言和,筑寨合一,并兴集会,取名人和集。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人和集东村和人和集西村,简称人东村、人西村。
张水集村张水集村位于商丘市夏邑县岐河镇,元代称十景。元末村民张兴仁从山东避难在此建村,后成集市,称兴仁集。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后改名张水集,沿用至今。
龙东、龙西、龙南、龙北龙塘村位于商丘市民权县龙塘镇,相传,西汉末年,刘秀从南阳到河北招募新兵,经过此地时,被王莽军队围困,全靠岗陵坡塘水草而脱险,故将此地命名为龙塘。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龙塘东村、龙塘西村、龙塘南村、龙塘北村,简称龙东村、龙西村、龙南村、龙北村。
双塔村双塔村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双塔镇,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村人宋庠、宋祁两兄弟同榜中进士。村中遂修六棱十三级砖塔一对,名“双状元塔”,塔高约20余米,塔身有台阶,可拾级至塔顶,旧时人称之“双塔秋风”,列“杞县八景”。村以塔得名为双塔村。
朱王村朱王村位于商丘市睢县西陵寺镇,朱王村来源于宋代理学家朱熹后裔。明初,由山西洪桐迁移至睢县,以姓氏为村名,为朱村。明天启年间,杞县李店村王氏家族投亲于此,居住在村子东面,最后经过一些其他原因,两姓分开,王氏另立一村为王庄,解放后,两庄合并为朱王。
伯西村、伯东村伯党村位于商丘市民权县伯党乡,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据传说,隋未农民起义军首领王伯当曾屯兵于此,并留下子一子嗣,在此繁衍生根。故原名伯当集,明代更名伯党,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伯党东村和伯党西村,简称伯西村、伯东村。
林东村、林西村林东村、林西村位于商丘市民权县林七乡,清乾隆后期,此处为黄河渡口,有林氏村民在此摆渡为生,因其排行第七,故名林七口,后来逐渐行成村落、集镇,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了林东村和林西村。
褚南村、褚北村褚庙村位于商丘市民权县褚庙乡,相传,唐高宗时,褚遂良受封河南郡公,曾到此处,在此建褚遂良庙一座,简称褚庙,村以庙名,得名褚庙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褚庙南村和褚庙北村,简称褚南村、褚北村。
潮东、潮西、潮南、潮北潮庄村位于商丘市睢县潮庄镇,此地因濒河潮湿,村民围村筑寨而得名潮庄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村,简称潮东村、潮西村、潮南村、潮北村。
西陵东、西陵南,西陵北西陵村位于商丘市睢县西陵寺镇,据清代光绪《续修睢州志》记载:西陵,在州西三十里,与东陵对峙。这里所说的东陵和西陵分别指的是宋襄公和后汉高祖刘知远的陵墓。因为西陵在此,所以此地得名西陵。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西陵东村、西陵南村、西陵北村三个村。
匡城村匡城村位于商丘市睢县匡城乡,此地为承匡故址,据《路史》、《左传》、《战国策》记载,承匡为宋国王城灵都之地。相传东周时,秦康公假借刚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承匡筑城。秦时,将承匡城置为县城,不久因城内低洼积水迁往襄陵(今睢县北湖),城遂废。承匡现存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最高处10米,城东西宽2华里、南北长15华里,成正方形,面积20平方千米。城墙西南角有一高大土台,当地人称“冢子”,又叫补天台。台上有关帝庙,庙旁植五棵高大柏树,当地老百姓叫它“五柏一所庙”。冢子下有女娲洞,又称45里狼烟洞可通至杞县圉镇,匡城村就是古代的承匡城。
白庙村白庙村位于商丘市睢县白庙乡,唐代时期,村北建有一座白玉阁庙,故名白庙村,沿用至今。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205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