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老南阳,地名为啥这样起

但凡生活过的地方,人们总会记得城市的名字、知道门前那条街或小巷的由来。因了地名,思念变得具体,乡愁有枝可依。

老南阳,地名为啥这样起

那么,南阳为何称为“南阳”?老城地名为啥那样取?提及这些,就要探讨地名文化的问题了。日前,由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南阳师院环旅学院联合举办的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在师院学术报告厅开讲,南阳民间文化学者郭文学对地名文化特别是南阳地名进行了详细讲解。

老南阳,地名为啥这样起

地名虽是代号,却与历史、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地名是什么?“地名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对自然环境、地理实体的命名。从宇宙到海洋、山水、交通(道路)、城乡(街区、街巷、地标性建筑等))直至某一土丘或是一棵树木。”郭文学说,地名是人类进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对周边自然环境、地理实体的区别标示,“地名与人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郭文学说,在原始社会,人类为捕猎野物、生产劳作,必须确定方位,也就产生了东南西北方向和距离及左右之分。因此以后有了“南辕北辙”这样的成语。到了明朝,“左右”有所变更,最终确定右为上。在封建社会里,等级森严,以北为上,最高统治者是“南面为王”。此外,唐诗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把到江南称为下江南。我们使用的地图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南阳之名的由来,“居汉水之北、中国之南”

南阳为什么起名“南阳”?汉冢乡为啥叫“汉冢”?那么多村庄为何叫“营”“屯”?对此,郭文学一一作了讲解。

郭文学说,“南阳”最早见于史册是《战国策·秦策四》,《史记》也有记载:“南阳居汉水之北,中国(中原古称)之南,旧名‘阳地’,故以为名。”张衡《南都赋》中亦云:“陪京之南,居汉之阳”。由诸多文献可知,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且自秦置南阳郡后,虽朝代更迭,区域划分不断改变,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村落地名,郭文学说,多与姓氏、地貌特征、寺观、石刻等相关。元末明初经历战乱后,中原人口严重不足,为此明洪武年间,官府从山西洪洞县大规模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移民。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先是占地,随后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等。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这主要是明朝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此外,村落名字可能与墓地有关,比如现宛城区溧河乡的疙瘩王营,疙瘩是指村边的大型汉代墓冢;汉冢乡原名大姑冢,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姐刘元葬于此,故称大姑冢。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汉冢。

老城区内,街道巷道夹道还有“门儿埫”

提及老城区,郭文学说,隋文帝开皇三年,更荆州为邓州,将南阳郡治移穰,改宛邑为南阳县。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金以南阳县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申州为南阳府,直至民国初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因交通、通讯还极不发达,远郊农村的老年人还在把南阳城称作南阳府或府城,并以能到南阳府走上一趟引以为荣。”

在明洪武初年郭云建南阳府城墙后,南阳城垣始有规模,街道名称大约始于斯时,城区街道基本上是四纵四横,如通淯街(今新华路中段)、郾城府街(今民权街)、通贤街(今联合街)等。明末,南阳城遭战乱毁灭。清代在废墟上重新建城,产生了一些新的街巷名称,而这些地方明代时大部分是郡王王府所在地,如明顺夹道、吉庆巷、江浙馆街(今新夹道)、油坊坑街等;一些街道也更变了名称,如王府街(现和平街)、通书街(现书院街)等。

老南阳,地名为啥这样起

郭文学说,“门儿垧(shang)”是南阳方言中城乡通用的区间域名,泛指住户家门前的空间及邻近的街巷,如:称邻里之间是 “一个门儿垧哩”,到户外为“上门儿垧”。

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都是地名惹的祸

郭文学说,“襄阳说”说襄阳汉代时是南阳郡属地,以证明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其实,根据诸多史料,秦汉时期,襄阳属于南郡,并不属于南阳郡辖区。此外,“襄阳说”认为卧龙岗位于宛,宛非南阳。事实上,作为历史地名,南阳之名《战国策》就有明确记载。庄王九年(前688年)楚灭申,置宛邑。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秦取宛。秦初置南阳郡,以宛邑为郡治。故《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其实,宛邑在战国之前已称作南阳之名,“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确凿无疑。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206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