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扬帆起航,逐梦九天!作为2021年“中国航天日”协办单位之一的南京理工大学,在用什么方式追逐这场世纪之梦?又是如何诠释和继承这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紫金山麓,风景秀丽,作为“南理工一号”小卫星总设计师和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的廖文和行色匆匆,无暇欣赏校园内景色,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上,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科技引领探苍穹
南京理工大学,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航天领域,南京理工大学的科学研究、重大工程应用上成果突出,不少学生毕业后在航天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卫星领域,目前各国都在争相发展,有着很广阔的前景。南京理工大学可自主设计1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平台,包括小卫星的各个系统都是自主研发。“从2015年开始,我们已先后发射了10余颗小卫星。”廖文和表示,这种小卫星在距地面90公里到320公里的空间内,从事环境探测、气象观测等任务,具有成本低、研制快等优点,未来可取代卫星的部分功能,甚至还可组网,运用领域极为广泛。 小卫星只是南京理工大学在航天领域研究的方向之一。事实上,在未来空间的载轨服务和操控领域等多个方面,南京理工大学的多项科技都处在前沿,还承担了多个航天项目。
航天精神葆长青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航天精神,不同的历史时期还赋予了不同内涵。廖文和表示,最早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航天传统精神,在高科技领域,国外全封锁,什么都要靠自己,必须得自力更生;后面是“两弹一星”精神,归纳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再往后,是载人航天精神,归纳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廖文和介绍说,自力更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创新科技和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去掌握去攻关,航天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打破国外垄断和封锁,突破“卡脖子”领域自主攻坚,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也正因此,在南京理工大学航天科普教育里面,尤其注重和传承自力更生这种精神。 未来,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培养航天领域高层次拔尖人才,同时要突出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小卫星设计制造体系,服务国家安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九天梦想励后人
逐梦九天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去实现。 南京理工大学在航天工程教育上开创了全新模式,依托于研制的小卫星,开发了一整套为青少年开展航天科普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不仅来听课,还全程参与小卫星的制作发射。”廖文和表示,小卫星看上去很小,但里面的系统、部件很多,学生参与时,按照不同的系统分成好几个组,每个组都有老师带队,共同设计或者参与测试、调试、组装、总测等,还会邀请一部分学生去火箭发射基地,现场观看小卫星发射,全程体验航天领域里面的高科技。 此前北京八一学校的学生,在南京理工大学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参与研制了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并成功发射。今年10月份,南京理工大学还将和其实验小学,一起完成科普教育卫星的制作,取名“田园一号”,这也是中国第一颗小学生参与研制的科普教育小卫星。 南京理工大学通过“课程设置——参与制作体验”这种模式开展的航天科普教育,目前已有分布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地200多所中小学参与,参与人数达10万人。 “通过参与小卫星的制作,让学生明白要干好事情就得细心周到,这对他们的人生观起到了很大影响,有些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甚至还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廖文和表示,发射科普小卫星,可以影响和带动航天知识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吸引和推动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到航天事业中来。在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场活动中,南京理工大学还将与江苏省国防科工办等单位合作,举办科学营、模拟飞行训练、兴趣小组等丰富有趣的科普实践教育活动,为青少年种下航天梦的种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季燃冰 周天琦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239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