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家村,探花江国霖故里
迎着冬日细雨,车驶出大竹县城,朝东南迤逦而行,过高穴镇,翻铜锣山,穿文星镇,还没有进入童家镇地界,“欢迎来到探花故里”的大字便映入眼帘,告知即将到达此行目的地——第四批国家传统村落大竹县童家镇童家村。
童家村因清朝时有童姓大户居其地而得名,系清朝道光年间探花江国霖的故里,东、南、北分别与童家镇的印盒村、天星寨村和任家村接壤,西邻高穴镇月光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4000余人。
童家村传统院落的特色
童家村三面环山,大部分为深丘,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村内分布着朱风清、朱裕康、朱裕成、朱发祥、江文烈、江文和、拱桥湾院子、桥头坝院子等民居和江国霖故居。修建于清朝,选址重视风水,顺应天然,依山就势,自然飘逸,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环境观和生态观。建筑式样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建筑结构大多为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坐北朝南,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面阔三间或五间。堂屋左右为正房,挨正房为转角。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直下两竖列称厢房,东西厢房各以小堂屋为中心,讲究对称排列,即厢房挨转角一间称小二间,再下为小堂屋,又称横堂屋,再下又称小二间。四合面(又称四水归堂)靠下小二间又是转角,挨下转角一间称下小堂屋,中间便是大门和过廊。建筑屋顶以坡屋面为主,砖瓦搭建,屋顶多为悬山顶,有屋领,坡面大,坡度较缓,利于排水。建筑立面以木、砖结构为主,有竹编夹泥墙套白的,也有采用木板壁的。
房前都有阶沿,堂屋正前为大阶沿,面阔三间的为两柱,面阔五间的为四柱。阶沿是居民休闲、聊天、议农事、下地收工临时放农具、雨天晾晒和堆码粮食的重要场所,一般宽3至4米,可逢事设席。阶沿的材质不一,但多以石料采用水磨工艺拼砌。厢房前为小阶沿,宽窄不定。阶沿外的院坝,多用长方形石板拼铺而成。四壁多用木板装成图案形,为采光需要,在壁面设计安装推窗或固定窗户,俗称窗格子。夹壁多用篾编,外糊草泥或用石灰粉刷。梨园坝民居的窗棂雕刻精美,寓意深刻,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吉祥图案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福禄双全、双龙捧寿、多子多福、三阳开泰、卍字格、历史人物等在这里随处可见,其雕刻手法有镂、透、圆,或兼而用之,边版装饰则多用浅浮雕写意如意或缠枝花卉。中堂之中梁,多画有太极图或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
童家村山环水抱,竹木掩映,青石小路蜿蜒于房舍之间。立于高处俯瞰,河流、树林、田园、炊烟、小路尽现视野;鸡鸣、犬吠之声不绝于耳。村落内部居住环境清爽,盐井沟“龙嘴”流下一条山溪,蜿蜒贯穿于村落之中,成为村民饮用水的源泉,村民家家开门出户下溪沟,洗衣淘菜,舒适方便,条件难得。民居院落或左右为邻,或上下相望,不远不近,若即若离,成为人居房屋私密紧圈的较好条件。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国霖故居
童家村传统村落以清朝探花江国霖故居(又称江家老湾)为代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国霖(1811—1859),字雨农,号晓帆,父亲江溶(一名江大溶),清朝庠生,曾在乡里作塾师。母邓氏,亦略知书。江国霖小时候随父学习,15岁成为秀才,16岁补博士弟子。绥定知府孙益廷对其深为赞赏,推荐到绥定府学深造,奖给助学补贴。道光十一年(1831),乡试中举。十八年(1838),取为进士,殿试一甲第三(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广东惠州知府、雷琼兵备道、广东安察使、布政使、代理广东巡抚等职。咸丰九年病故后,灵柩运回大竹葬于八角庙。江国霖在粤做官10年,未置田产,薪俸多接济别人,曾为家乡捐俸银万两,使大竹每年得以多取一名秀才。一生所著诗文极多,经精选留存编有《梦溪斋诗集》《随月山房文集》等书若干卷。广东惠州士民曾为其画像供于三贤祠中。
江国霖为宋朝右丞相江万里后裔,其入川始祖江世开在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来到今大竹周家镇八角高立口落业。江世开笃信“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将两个儿子送进私塾,其中一个儿子叫江永志,便是江国霖的曾祖父。江永志又把儿子江镇歧送进私塾,考入县学,中秀才并为佼佼者,后为国子监岁贡。江镇歧育有四子:江汉、江浦、江溶、江洛,其中江溶为江国霖之父。八角庙东三里的宝珠寺雷和尚是一个高明的风水先生,与江镇歧为莫逆之交,他认为高立口难出人才,江家必须搬家到今童家盐井沟。于是,江家在盐井沟下龙嘴开阔处买下一幢旧宅,几经改造扩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修起一幢大院,名江家老湾,以别于高立口的江家老屋。为三进四合院民居,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20世纪六十年代,因“破四旧”运动,江家老湾部分建筑受到损毁。
江国霖故居青砖碧瓦,雕梁画栋,青砖上垛,堂屋二进;阶沿、天井、地坝一律条石铺就,古色古香,整齐有致,是一座川东农村较为豪华典雅的老式住宅。堂屋紧接龙脉,坐西朝东,背后是连绵起伏如巨龙下海的若干山峰,左右两口古井时为龙眼,对面便是一个状如写字台的硕大山头,左侧是一片可供巨龙翻腾的开阔地,右侧有一条可供巨龙下海的小溪,从龙嘴里流出,清澈明亮,潺潺流淌,终年不断。现存门房、前房、正房和厢房为砖木建筑结构,抬梁式,硬山顶。其中门房为六架椽屋用3柱,通高5.70米,面阔3间15米,进深1间8.35米。前有院坝,均有板石平铺,长23.5米,宽19米。前房通高5.70米,面阔3间15米,进深1间11.75米。前有天井和石砌台面,天井宽3.70米。正房通高5.70米,面阔3间15米,进深1间11.75米。前有n字形廊道、踏道和天井,天井宽4.20米,左右两边有厢房1间。门房、前房、正房左右有风火墙,通高9.30米,宽11.75至8.38米,墙上开有1门和2窗。整个建筑设有排水明沟和暗沟系统。北面还配有二进式厢房。江国霖故居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雕饰精美,用料考究。
江探花留在村里的传说故事
童家村里出了探花,是当地的大事、喜事,也给当地留下诸多逸闻趣事。站在江国霖故居的地坝里,江国霖第六代孙江文哲、童家村党委书记舒华等村民如数家珍,向笔者讲述一个又一个江国霖的传说故事。
江溶祀祖。江国霖的父亲江溶是个穷秀才,一家人全靠江溶教私塾挣钱度日。一年的腊月三十天,江溶获得苦教一年薪水回家过年,途中碰见一位女人带着一个小孩,母子俩哭成一团,问其缘由,原来是小孩父亲重病在床,无钱医治,不得已,这位女人只好将小孩卖与他人,并送往买家。亲生骨肉,难舍分离,为此,母子痛哭。江溶便将当年所得四两银子全数给了那位女子,让小孩父亲求医治病,母子俩感激不已。
江溶两手空空回到家中,妻问原因,江溶诉说路遇情形,妻子闷声不语。江溶便说道:“我们将究过吧。”妻说:“那过年烧纸敬神怎么办?”江溶说:“不要紧,你在家中烧水煎茶,我去河中打鱼捞虾,我们就以茶代酒,以虾当肉敬奉祖宗好了。”妻道:“纸呢?”江溶愣了片刻,说道:“有办法。”
到时,江溶备齐竹叶、清茶和焙制的虾米供到神像前烧纸叩头,念道:“岁末祭祖宗,砂罐熬清茶;竹叶当纸钱,铁锅煎鱼虾”,没等江溶说完,只听窗外传来一女人声音:“来年生贵子,翌日点探花。”江溶转身而望,却不见人影,只见茫茫雪花,园中桃树枝头唯有伶俐小鸟一只。江溶甚是惊奇。果然,第二年江溶妻却生下一子,取名江国霖。
江家轿子苟一抬。江国霖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在书房一待就是一整天,却很少出门。五六岁时的一天,他捧着书,从书房走了来,一边看书,一边吸收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来到离家二十来米的远盐泉河边。这里,青竹摇曳,田畴葱茏,溪水淙淙,鱼游虾嬉。江国霖却无暇顾及。正在河边淘菜的邻居苟一忽然听到“大人来了,大人来了,我们快点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知道是落汉(当地人对死去小娃娃的称呼)在说话;但还是抬头环顾四周,既没有看到成年的大人,也没有看到当官的大人,来的只是个毛头小孩江国霖。苟一的对江国霖说:“你以后当了官,成了大人,轿子我来抬。”果然,江国霖科举高中探花,当了大官,轿子真的由苟一来抬。在江国霖的关照下,苟一当了县令。江国霖父亲去世后,回家守孝,苟一也辞去了官职。
江国霖踩桥。童家当地流传着“修桥铺路,儿女一大路”的话语,说的是做功德,子孙繁衍。这年,在离江家湾4里远的地方,众人捐钱捐物、出功出力,修了一座桥,名叫魏家拱桥。通行前,当地人在桥的两边架设栏杆,希望有名望的人来踩桥(剪彩),可是等了一天都没有见到人来。快要天黑时,在外地读书的江国霖放学回家,从桥上经过。而且,这天也只有江国霖一个人过了这座桥。
江国霖巧答县令。江国霖小的时候,由父亲江溶背着他到大竹城赴考,爬山涉水,晓行夜住,来到一座桥边,父亲江溶对江国霖说:“脚踏板板桥”,江国霖听后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道:“步步高升”。到了大竹县城,主考的县令见江国霖年级这么小来参加科考,有些不相信,对江国霖说:“我出道题,你来答,答对了,就算你过关,可参加科考。”江国霖回答:“大人,您请出题。”县令说:“傍着大竹城墙转三圈。”江国霖略加思索,就围着县令转了三圈,然后对县令说:“大人,我已答题完毕。”县令见此,对结果非常满意,但还是故意问道:“如何解释?”“大人,整个大竹都归您管,何况城墙。我围着您转三圈,不就是转了大竹城墙?”县令觉得江国霖机灵聪明,立即通过放行。
江国霖题写槛联。江国霖之父江溶,晚年得子,甚是宠爱,悉心教育,而江国霖自幼聪颖,读书发奋,虽获取其父所有知识,但仍感不足。这时,恰遇县城开办了一个学馆,聘请学问高深、曾中举人的卓丙田来馆中教书。江国霖得此消息,便拜辞父母到馆中求学,可惜学费太贵,无法入馆就读,只好在馆外偷听学习。
不久,大竹城里修了一座关帝庙,竣工后,要写副楹联,主持和尚深知卓丙田文采书法堪称一流,便请他题写。人们听说卓先生为庙书写槛联,纷纷前来观看,以饱眼福。江国霖也挤在了围观人群之中,只见卓先生展纸提笔,却许久不落笔,知是这副对联难写,便挤到跟前道:“先生,写嘛。”卓丙田一看,是经常在馆外听课的那孩童,便问道:“你想帮我写?”江国霖回答道:“我想写。”卓卓丙田道:“好,写来看看。”江国霖毫不推辞,爬上凳子,提笔便书:
倘若奸诈,任尔叩头亦枉然;
只要诚心,见我不拜又何妨。
卓丙田连连点头称“奇”:意奇,语讽人情世态;字奇,笔势盘龙卧虎。此后,卓丙田便将其收入学馆,支付学费,悉心培养教育。江国霖成了卓丙田的得意门生。
耕读传家匾额。清朝道光年间,江国霖参加殿试,一举夺得一甲第三,被皇上钦点为探花。报喜人从京城骑马飞奔而来到江家湾报喜。这时,江国霖的父亲在外教书,而母亲正在清明会上的一块田里提着粪桶淋茄子,看着报喜人到家门口了,母亲准备回家换衣服,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去接待报喜人,可是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提着粪桶去接待。报喜人一看,深为敬佩,立即吩咐制作一块“耕读传家的匾,送到了江家。
江国霖阅卷遇鬼。江国霖任江南主考时的一天晚上,正聚精会神地阅卷。突然,一只手从窗户伸了进来,抓住江国霖正在批阅的试卷。江国霖一惊:何人竟敢深更半夜私闯官府,抢夺试卷?抬头一看,不见人影,只见一只纤纤玉手。江国霖迅速提笔,在那只手上写了个“山”字。顿时,那人就被山压住。江国霖问道:“你是何人?为什么来抓卷子?”那人回答道:“主考官大人,我是您批阅那份卷子的女客,他嫌弃我,把我整死了,另外讨了小老婆。大人,这个人中不得举啊!”“了你心愿。”江国霖说完,便又在那人手上写了个“山”字,重叠起来就是一个“出”字,鬼忽地不见了。
探花咸菜童家麻花名声在外
童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传统饮食习惯以及名人影响相关,童家麻花、探花咸菜的制作技艺流传至今,有一定的影响力。
童家麻花。童家村所在的童家镇的风俗在端午节吃麻花,于是从清朝年间开始,就有人制作麻花。当时纯属于传统手工制作,即手工和面、打板、切条搓麻花,最后用油炸而成。那时场镇上有十几户人专门制作麻花,到2000年后每户在端午节前两个月时间里制作麻花所用面粉至少是七、八千斤,获纯利8000余元;到2010年,制作麻花已成半机械化,用机器和面、打板,然后再手工搓,用油炸制成。为适应现代人的品味,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品种,增加了鸡蛋麻花,选料精细,工艺精良,色泽金黄,酥脆香甜,风味醇厚,颇有盛名。主要销售于相邻乡镇和大竹县城、广安市邻水县丰禾一带,年销售额达10万余元。
探花咸菜。青菜为时令蔬菜,无法长期保存,当地人经过不断摸索,制作成了咸菜。他们先将青菜洗净穿串晾干,而后切碎,加入盐巴、辣椒粉等调料,拌匀装坛压紧即成,5天后即可食用。此菜味道可口,老少皆宜,四级都可适用。江国霖居于偏远山区,自幼聪慧好学,赴京赶考,因家庭窘困,盘缠自然不多,又为沿途充饥,遂自带咸菜、麦粑,以麦粑为主食,以咸菜为辅食,一口咸菜一口麦粑,而高中探花。后人为了纪念江国霖,故而命名为探花咸菜。
盐泉县消失探花题匾仍在
童家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这里,石壁盐井常年产盐,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设置过盐泉县。从此,食盐煎制一直未停,明清时期,曾课银五钱,到1958年大办钢铁时,才废井停止煎制食盐;这里古树、古桥、古井、古匾、古碾等留存其间。
位于敞口堂水库旁的古树,有300多年的历史,树干高大挺拔粗壮,需要五个成年人才能环抱,青葱苍翠,老远可见,烈日当空时,站在树下,凉风习习。数百年来,古树常年有白鹤栖居,飞翔于天空大地。
5组任家河石桥旁的黄葛树,胸径3至5米,树龄高达350多年,树根下,立着一块功德碑,不少已经风化,碑文有些模糊不清,但还能依稀看出黄、姚、朱等姓村民捐助修建任家河桥的情况;两边石柱上还刻有对联,分别是:众姓同心成善果,万世共乐王道平。
江国霖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即将北上前,为江家老塆堂屋手书一幅中堂,上款为“道光壬寅季秋月”,正中是“赐锦堂”三个大字,下款为“国霖敬书”。“赐锦堂”三字笔力雄健,丰茂庄严。江家将其制作成牌匾,悬挂于堂屋正中。这块匾,历尽折腾,今被大竹县一文物爱好者收藏。
(作者: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得到李雍、刘劲松的帮助,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资料。特此致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258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问姓年带童字男孩怎么取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