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现今也被称作“名字”。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所以说,一个人的“姓名”对于自己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我们既然说到了“姓名”,就得先说一说“姓氏”。“姓氏”不同,家族也不同,在的文化领域,“姓氏”对于一个家族则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中国人对于“姓氏”的重视,经久不衰,小孩子口中常常念及的《百家姓》就是一个体现。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前一阵,媒体大炒特炒的“改姓”事件,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其中一起事件,发生于长丰县,位于安徽省境内,国内第一个被作为“姓氏改革”试点地区,这场改革在当地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有关于性别平等的“姓氏革命”。改革内容主要是:“如果,刚出生的孩子,姓氏选择跟随母亲的姓氏,政府会奖励给这个家庭1000元。”

此事一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另一起事件则分别发生在陕西商洛市商州区、河南郑州、荥阳地区,涉及的人群则是这里很多姓“苟”的人群。因为“苟”字的读音,与动物“狗”的读音一致,所以,这个姓氏的人们经常会成为旁人开玩笑的对象,哪怕去游泳,“苟”姓人士,也经常被戏称“狗刨”。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所以,很多“苟”姓家族的人对此十分不满。

如今,全国还约有33万“苟”姓人士,这其中,很多这个姓氏的人,公然提出坚决不能让后代再姓“苟”的说法,他们宁可不给孩子上户口,都不愿意让孩子也遭受这样非常不礼貌的玩笑对待。就在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的时候,历史学者们,也开始帮助“苟”姓人群追本溯源,以求能找到他们先祖的姓氏来源。

好在,十分幸运的是,“苟”姓人的先祖们,其实,原本并不姓“苟”。原因是:在后晋统治时期,当时的皇帝晋高祖名字叫做石敬瑭,因名字中有一个“敬”字,所以,为了避免和皇帝的名字起冲突,以至于,多数的“敬”氏族人,都将自己姓氏中的“敬”字的文字旁去掉,改成了“苟”姓。

历史明鉴之后,如今姓“苟”的人们纷纷改姓为“敬”,追本溯源,重新改回自己祖先的真正姓氏。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的确,姓氏对于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来说,都十分重要,它不光代表着中国文化独有的一面,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发生了这两起“姓氏风波”之后,则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姓跟氏是一回事吗,还是姓是姓,氏是氏呢?”

我们可以查阅历史,仔细研读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一段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姓”字的本意,其实,就是女人生的孩子,这一点,在“姓”字本身就可以很容易理解。现在的姓氏,早已被连在一起使用,但是,在古籍中,甚至,“姓、氏”二字的本意来看,其实,“姓”与“氏”两者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并不能当做一回事来看待。

“姓”字是一个会意字,“女”、“生”为姓,本意就是:女人生的孩子,生下来后,要和母亲取一个姓字。尤其是“生”字,在甲骨文中,“生”字的模样就像植物萌芽时的样子,这也就代表着:“万物繁衍、生生不息,人类繁衍、代代相传”的意思。

并且,对于“姓”字的解释,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著作《说文解字》中,也曾有过非常明确的解释,大体的意思也是强调着:从“姓”的本意上阐明人类皆是由自己的母亲所生,所以,要跟随母亲的“姓”。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古人的名字远远比现代人的名字复杂的多,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要由姓、氏、名、字、号组成,如果,你经常阅读古籍,对此也并不陌生。单从古人的名字的组成来看,就可以知道,姓和氏其实是两回事,而且,姓产生在前,氏则出现在后。

据专家考证,早在中国还是以母系社会为主要社会形式的时候,就有了“姓”这一说,而且,当时的孩子都要随母姓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孩子,都是同姓。而且,“姓”字本身更是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家族基因的一种延续形式。

一些古老的姓氏中,不难发现,有很多都是有“女”这个偏旁部首的,比如:姬、姜、姚、妘等等,这是因为:在最初的社会中,血缘关系的确定,是由女性来决定的。而且,在母系社会中,多数情况下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最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和姓有关的“名”也就应运而生了。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并且,“姓”与“氏”不同,其社会作用也不同。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人类的不断繁衍,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伏羲的氏族社会时期,因为,统一为祖先繁衍出来的子孙越来越多,所以,每一个家族也就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支,他们开枝散叶也逐渐散居到了各个不同的地区。

各个分支的子孙,“姓”还是一样的,但是,为了互相区别于自己的分支,就采用了“氏”的标记方法,用以家族内部的区分。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中,族人们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姓中衍生出来的不同的支系。

这样的取名方法,也就促使了很多家族更加兴盛。

历史上,也称这个时期为“氏族社会”,而且,这个时期开始实行“族外婚”习俗。家族里的规矩是:同一个氏族的男女是不能结婚。而在古籍《国语·周语》中,就曾强调过:“姓是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祖先的名字,所以,多少代之后都不会改变,而族人中,也会有不同的分支归属,则用氏来区别。”

由此可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确是“姓”出现在前,“氏”出现在后。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但是,自秦汉之后,“姓”与“氏”则被混为一谈,逐渐融合了。

周朝之后,姓氏制度已经发展的的相当完善了,甚至,已经成为了国家宗法制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也明文规定:国人之间不可以在同姓之中嫁娶,也就是“礼不娶同姓”。姓氏制度的传承,开始对于当时的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婚姻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古籍中有云:身份高贵者,名字中有“氏”称;身份低贱者,名字中则无“氏”称。在先秦时期,男子们用“氏”做名字,女子们用“姓”做名字,但是,这也仅仅是在贵族中,才有权这样使用。而平民百姓,是没有名字可言的,各自的称号都是用职业作为区分,比如:姓丁的厨子,就起名为庖丁,姓孟的俳优,就起名为优孟。

商朝、周朝以前,姓则用来区别婚姻,所以,就衍生出了同姓、异姓、庶姓的姓别分类。“氏”则在家族内区分族人的身份,高贵者名字里有“氏”,贫贱者名字里则无“氏”。所以,当时的婚姻制度中,强调:“氏同而姓不同”的情况,二人可以成婚,“姓同而氏不同”的情况下,二人则不可以成婚。

等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之间的区分,开始慢慢的变得流于形式了,后来,也就渐渐合二为一了。尤其到了秦国灭六国之后,六国的王宫贵族在流离之时,有的以国号为姓,以姓为氏,有的则以国号为姓,以氏为氏,从此,“姓”与“氏”的区别就变得模糊了,渐渐地开始合二为一了。

而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更是在其《史记》中,将“姓”、“氏”彻底的混为了一个概念。比如:现今社会人们熟知的孔圣人,大都认为:孔圣人字仲尼,姓孔氏。其实,真实的孔圣人原本姓子,孔则是他的氏称。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点,那就是:历史上的“敬”姓一族,曾两此无奈改成“苟”姓。

其实,古代一些家族改姓的问题,来源于中国古代特有的“避讳”这一礼仪制度。古代人,名字避讳的规矩很多,大体上则是:要求人们名字中的用字,要忌讳“尊者”、“亲者”、“贤者”。所以,大多数改姓的家族,都是为了避祸或是为了避讳当时在位的皇帝的名讳,才不得已而为之的。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比如:商纣王时期,比干的儿子本来姓“子”,但是,当比干受害之后,他的儿子为了避祸,就在自己的姓后面加了一个小字,改姓为“孙”。再比如:司马迁受到宫刑惩罚之后,他的儿子们有的在“马”字前加了两点,改姓“冯”,有的则在“司”字左边填了一竖 ,改姓“同”等等。

每一位帝王登基之时,都会有一些因为和新任的君王名讳相同而改姓的家族,可想而知,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君主君临天下,就会发生多少次家族改姓的事情。当然,改姓也有避祸的效果。在古代,战火纷飞,局势动荡,哪怕是天下太平之时,也会有很多家族为了避开祸端而改姓,这也就是“隐姓埋名”的最初原因吧。

你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姓氏”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吗?

翻阅历史,细心的历史爱好者往往会发现,其实,姓“敬”的家族,他们的改姓风波最为曲折。这个家族就曾遇到过两次帝王名讳与家族姓冲突的情况。之后,这个姓氏被迫改来改去,流传至今,“苟”姓家族的人们,对于自己的姓氏问题有这么大的意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尊重中国传统、尊敬中国先祖的中国人,哪一个不愿意认祖归宗呢?

参考资料:

【《春秋》、《左传》、《通志·氏族略》、《国语·周语》、《史记》、《说文解字》、《中国姓氏大辞典》、《古文字类编》、《姓字古义析证》】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01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