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山东省日照市《安氏续族谱序》丁延穗

山东省日照市《安氏续族谱序》丁延穗

山东省日照市《安氏续族谱序》丁延穗

凡事创者难续者较易,惟大族之谱则创者难续者仍难。至续于十余世之后,八十余年之久,尤难之难矣。今夫人自始祖以来,若为某支,若为某派,若与某近而若与某远,俱可瞭然见之,以有谱之者也。若夫谱所未及,或一人而数子,或一人而十数孙,而子又生子,孙又生孙,延之十余世之后,积之八十余年之久,至于为百、为千、为万而不可屈指,虽有贤智亦乌能缕分条析而纪数知名也。故曰续谱之难也。

凡事创者难续者较易,惟大族之谱则创者难续者仍难。至续于十余世之后,八十余年之久,尤难之难矣。今夫人自始祖以来,若为某支,若为某派,若与某近而若与某远,俱可瞭然见之,以有谱之者也。若夫谱所未及,或一人而数子,或一人而十数孙,而子又生子,孙又生孙,延之十余世之后,积之八十余年之久,至于为百、为千、为万而不可屈指,虽有贤智亦乌能缕分条析而纪数知名也。故曰续谱之难也。

安氏,海曲巨族也,自顺治十四年迄康熙五十五年,此六十年间,而谱之、而续之、而又续之,业经三修,凡所以谱之之意与谱之之例,前序、跋已详言之,而不能不以续修期之后人。诚以后人不为继,即前人失所传,而为百为千为万之子姓涣然无统①,甚且执五世袒免②、六世亲竭之说,视一脉为路人,则有赖于后人之续修者,岂其微哉?然吾窃见安氏自康熙五十五年后,其科甲日以盛,其仕宦日以显,其侧身学校者日以增,而其丁数亦日以蕃且衍。夫以丁数之蕃且衍,又历八十余年之久,一家也或分之各村矣,或迁之他乡矣,甚或徙之别外邑矣,欲一一而谱之,详其支派别其名字,使百千万人共晓然于木有本而水有源。非仁孝之思深于不可解、手口之勤瘁于不自惜,其孰能与于斯?

涵青公有憂③焉,慨然以续修为己任,更有友昆、茂先、令德、德馨诸公相与共事,乃经营数年,卒齎志以殁,蓋④其难也。不有药廬、佩苍诸君起而继之,则是谱将何日观厥成乎?今披其谱而读之,功名官秩必录也,表前徽所以励后进也;坟墓必志也,望碑碣而景慕,对松楸以悽怆也;忠孝必书,节义必书,竖坊表维风教也;嫡庶以辨,聘娶以彰,重本宗即以笃戚属也。至若为某支若为某派,若与某近而若与某远,萃百千万人之数罗列于始祖一人之下,其分则犁然不可紊,其情则油然不忍疎。上以尊祖敬宗,下以收宗睦族,是盖不畏其难必为其难,几经焦心劳力而始克臻此。而今而后,虽处十余世之后儿孙如见鼻祖也,虽历八十余年之缺略,百世不啻一日也。

揆之涵青公之志,事允见为善继而善述,即当日鸿胪公参议公三水鸿胪诸公所委屈郑重以期之后人者,至是亦大慰于九原也。

己余曾祖母安宜人、余母安太孺人、余继室亦安孺人,姻亲累世。而襄是役者,若栩、若育英、若隆绪、若玉成、若辉莹诸人又皆从学于余,故得悉其颠末,为之序,其艰苦之略于简端云。

时⑥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季秋上浣 丁延穗箺塘氏撰

〖注释〗:

①无统,因为古文中的“统”没有“统计”意思,因此此处不能翻译为“无法统计”,而是“未能列入家族系统”的意思。

②袒免, 袒衣免冠。古丧礼:凡五服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

③憂,原意为“担心、忧愁”,此处引申为“思虑再三”。

④蓋,此处取推测之意。

⑤宜人,妇女封号。明清时五品官之妻、母封宜人。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⑥在所见到的七修族谱版本中,“时”字是正文最后一字,与“云”未断开。此“时”字应当另起一行,并空格两字,有“时间在”之意,与下一行一起表达完整的时间概念。

〖译文〗:

安氏续族谱序

一般做事都是首次做很难,再次做比较容易。只有大家族修谱却是首次做难,续谱仍然很难。至于在第十多世之后、离上次修谱八十余年之久才续谱,尤其难上加难。一个家族的人自其始祖以来,或是某支,或是某派,或与某近,或与某远,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因为有家谱的原因。如果没有续谱,有的一人有几个儿子,有的一人有十几个孙子,而儿子又生儿子,孙子又生孙子,繁衍十几世之后,时间加起来有八十多年之久,家族人口上百、上千、上万而数不胜数了,即便有贤能人士也不能理清家族的枝枝蔓蔓,无法知道家族的人口数量和具体人名。所以说续谱很难。

安氏是海曲的大家族。自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起到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这六十年间,修谱、再续谱、又续谱,已经经历三次了。那些修谱的意义、修谱的体例,前面的序、跋都已经说得很详细了,然而却不能不把续谱任务寄希望于后人。假如后人不接着做下去,前人有关资料一旦丢失,那成百上千上万的安姓子孙名字就列不到家族系统中。甚至由此造成有些人持“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六服之外亲情就没有了”的说法,把血脉同胞视为路人的情形。要想不出现这种情形,有赖于后来的修谱者的努力,这样的事还小吗?但我看到安氏家族自康熙五十五年后,取得科举功名的越来越多,做官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学校里学习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家族人口繁衍规模也越来越大。因为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且历经八十多年之久,一家或者分散到各村,或者迁徙到其他乡,甚至迁徙到别的县,把他们一一列到家谱上,详细表明其支派和名字,让许许多多的人看到家谱领悟木有本而水有源的道理。如果没有牢固而深厚的仁孝思想情感,如果没有不顾四处采访记录之苦的精神,又有谁能做到呢?

涵青公思虑再三,毅然决然把续谱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友昆、茂先、令德、德馨诸公一起努力。未料想才推进几年,涵青公竟怀着未达成的志愿去世,大概是因为修谱太难了。如果没有药廬、佩苍几位参与进来,继续其未了的工作,那家谱何时才能大功告成?现在翻阅这部家谱,功名和官员的职位和品级全部录入,这是彰显前人榜样来激励后人呀;坟墓所在都标志出来,以便于后人上坟扫墓表达敬仰和悲伤、怀念之情;有忠孝和节义品行的都记录下来,这是在树立典型维护社会道德风尚;辨明嫡庶,注明聘娶,重视本宗便于笃爱亲戚和家族成员。至于有的是某一支,有的是某一派,有的与某人近,有的与某人远,把这些成百上千上万的人,集中起来列于始祖之下,他们的辈分清晰而不乱,亲情自然产生而不消散;对上尊敬祖宗,对下促进宗族凝聚与和睦。因为不畏艰难,所以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经过长久的劳心费力才达到目的。自此以后,虽然在十几世之后,但子孙读到族谱如同见到祖宗;虽然有过八十多年未修谱,但有了此谱,即使一百世也像一天一样。

推测涵青公的志向,修谱这事要做得十分妥当,表现为既善于继承前人,又善于自我记述。这也是当年鸿胪公、参议公、三水鸿胪诸公想方设法、慎之又慎地把任务交予后人时的期待。现在看,他们在九泉之下会感到极大的欣慰。

我的曾祖母是安宜人,我的母亲是安太孺人,我的继室也是安孺人,累世都是姻亲。而参与修谱工作的安栩、育英、隆绪、玉成、辉莹等人又都跟着我读书学习,所以我知道安氏修谱的全过程,因而为之作序,将修谱之艰难在这里概略地说一下。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季秋上浣(1798年农历九月上旬)丁延穗箺塘氏撰

安氏,海曲巨族也,自顺治十四年迄康熙五十五年,此六十年间,而谱之、而续之、而又续之,业经三修,凡所以谱之之意与谱之之例,前序、跋已详言之,而不能不以续修期之后人。诚以后人不为继,即前人失所传,而为百为千为万之子姓涣然无统①,甚且执五世袒免②、六世亲竭之说,视一脉为路人,则有赖于后人之续修者,岂其微哉?然吾窃见安氏自康熙五十五年后,其科甲日以盛,其仕宦日以显,其侧身学校者日以增,而其丁数亦日以蕃且衍。夫以丁数之蕃且衍,又历八十余年之久,一家也或分之各村矣,或迁之他乡矣,甚或徙之别外邑矣,欲一一而谱之,详其支派别其名字,使百千万人共晓然于木有本而水有源。非仁孝之思深于不可解、手口之勤瘁于不自惜,其孰能与于斯?

涵青公有憂③焉,慨然以续修为己任,更有友昆、茂先、令德、德馨诸公相与共事,乃经营数年,卒齎志以殁,蓋④其难也。不有药廬、佩苍诸君起而继之,则是谱将何日观厥成乎?今披其谱而读之,功名官秩必录也,表前徽所以励后进也;坟墓必志也,望碑碣而景慕,对松楸以悽怆也;忠孝必书,节义必书,竖坊表维风教也;嫡庶以辨,聘娶以彰,重本宗即以笃戚属也。至若为某支若为某派,若与某近而若与某远,萃百千万人之数罗列于始祖一人之下,其分则犁然不可紊,其情则油然不忍疎。上以尊祖敬宗,下以收宗睦族,是盖不畏其难必为其难,几经焦心劳力而始克臻此。而今而后,虽处十余世之后儿孙如见鼻祖也,虽历八十余年之缺略,百世不啻一日也。

揆之涵青公之志,事允见为善继而善述,即当日鸿胪公参议公三水鸿胪诸公所委屈郑重以期之后人者,至是亦大慰于九原也。

己余曾祖母安宜人、余母安太孺人、余继室亦安孺人,姻亲累世。而襄是役者,若栩、若育英、若隆绪、若玉成、若辉莹诸人又皆从学于余,故得悉其颠末,为之序,其艰苦之略于简端云。

时⑥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季秋上浣 丁延穗箺塘氏撰

〖注释〗:

①无统,因为古文中的“统”没有“统计”意思,因此此处不能翻译为“无法统计”,而是“未能列入家族系统”的意思。

②袒免, 袒衣免冠。古丧礼:凡五服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脱上衣,露左臂,脱冠扎发,用寸布从颈下前部交于额上,又向后绕于髻,以示哀思。

③憂,原意为“担心、忧愁”,此处引申为“思虑再三”。

④蓋,此处取推测之意。

⑤宜人,妇女封号。明清时五品官之妻、母封宜人。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⑥在所见到的七修族谱版本中,“时”字是正文最后一字,与“云”未断开。此“时”字应当另起一行,并空格两字,有“时间在”之意,与下一行一起表达完整的时间概念。

〖译文〗:

安氏续族谱序

一般做事都是首次做很难,再次做比较容易。只有大家族修谱却是首次做难,续谱仍然很难。至于在第十多世之后、离上次修谱八十余年之久才续谱,尤其难上加难。一个家族的人自其始祖以来,或是某支,或是某派,或与某近,或与某远,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因为有家谱的原因。如果没有续谱,有的一人有几个儿子,有的一人有十几个孙子,而儿子又生儿子,孙子又生孙子,繁衍十几世之后,时间加起来有八十多年之久,家族人口上百、上千、上万而数不胜数了,即便有贤能人士也不能理清家族的枝枝蔓蔓,无法知道家族的人口数量和具体人名。所以说续谱很难。

安氏是海曲的大家族。自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起到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这六十年间,修谱、再续谱、又续谱,已经经历三次了。那些修谱的意义、修谱的体例,前面的序、跋都已经说得很详细了,然而却不能不把续谱任务寄希望于后人。假如后人不接着做下去,前人有关资料一旦丢失,那成百上千上万的安姓子孙名字就列不到家族系统中。甚至由此造成有些人持“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六服之外亲情就没有了”的说法,把血脉同胞视为路人的情形。要想不出现这种情形,有赖于后来的修谱者的努力,这样的事还小吗?但我看到安氏家族自康熙五十五年后,取得科举功名的越来越多,做官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学校里学习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家族人口繁衍规模也越来越大。因为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且历经八十多年之久,一家或者分散到各村,或者迁徙到其他乡,甚至迁徙到别的县,把他们一一列到家谱上,详细表明其支派和名字,让许许多多的人看到家谱领悟木有本而水有源的道理。如果没有牢固而深厚的仁孝思想情感,如果没有不顾四处采访记录之苦的精神,又有谁能做到呢?

涵青公思虑再三,毅然决然把续谱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友昆、茂先、令德、德馨诸公一起努力。未料想才推进几年,涵青公竟怀着未达成的志愿去世,大概是因为修谱太难了。如果没有药廬、佩苍几位参与进来,继续其未了的工作,那家谱何时才能大功告成?现在翻阅这部家谱,功名和官员的职位和品级全部录入,这是彰显前人榜样来激励后人呀;坟墓所在都标志出来,以便于后人上坟扫墓表达敬仰和悲伤、怀念之情;有忠孝和节义品行的都记录下来,这是在树立典型维护社会道德风尚;辨明嫡庶,注明聘娶,重视本宗便于笃爱亲戚和家族成员。至于有的是某一支,有的是某一派,有的与某人近,有的与某人远,把这些成百上千上万的人,集中起来列于始祖之下,他们的辈分清晰而不乱,亲情自然产生而不消散;对上尊敬祖宗,对下促进宗族凝聚与和睦。因为不畏艰难,所以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经过长久的劳心费力才达到目的。自此以后,虽然在十几世之后,但子孙读到族谱如同见到祖宗;虽然有过八十多年未修谱,但有了此谱,即使一百世也像一天一样。

推测涵青公的志向,修谱这事要做得十分妥当,表现为既善于继承前人,又善于自我记述。这也是当年鸿胪公、参议公、三水鸿胪诸公想方设法、慎之又慎地把任务交予后人时的期待。现在看,他们在九泉之下会感到极大的欣慰。

我的曾祖母是安宜人,我的母亲是安太孺人,我的继室也是安孺人,累世都是姻亲。而参与修谱工作的安栩、育英、隆绪、玉成、辉莹等人又都跟着我读书学习,所以我知道安氏修谱的全过程,因而为之作序,将修谱之艰难在这里概略地说一下。

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季秋上浣(1798年农历九月上旬)丁延穗箺塘氏撰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39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