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洲上还留着关公雕像,只是洲上村民都已搬离洲岛。
公元215年,刘备、孙权借讨荆州之争,各自隔江屯兵于益阳。这个不足万人的小城一时间成为历史的关口。两军对垒,军队人数最多时,双方各领兵上五万人。一下陡增的十万兵力,来势汹汹,战争一触即发……
这时,两岸对垒的主将是关羽和鲁肃。因为益阳对峙最后实现了和平解决,孙、刘平分荆州,这段历史被《三国演义》演绎成精彩的“单刀赴会”。而孙刘的荆州之争也在益阳拉开序幕,彼时作为长沙郡辖区的益阳成为孙刘之间势力的磨合点,他们在这里暗自较劲,谈判、讨价还价,戏码一个跟着一个。一千七百多年过去,这段历史并未被磨灭,它仍留在益阳大大小小的地名里。
以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为契机,湖南省民政厅将境域内“三国地名”作专题进行了部署。益阳对三国地名展开了深挖,全市现在能统计的三国地名约26处。清明前夕,我们在益阳市民政局及益阳市地名文化研究协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寻这些跟三国有关的老地名,试图找出三国的蛛丝马迹。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徐鲁青
△益阳青龙洲,由资江拐弯后跟志溪河交汇冲积而成,一千八百年前,它曾是关羽屯兵的地方。
青龙洲、萝卜洲、菜家洲:关羽、甘宁、吕蒙屯兵相峙
去探访益阳三国地名,我们首先去到了资江上的青龙洲,这是当年孙、刘益阳对峙,关羽驻军之地。因为关羽驻扎,又是他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洲以刀名,后人将这个洲取名青龙洲,这个地名至今已有1800年了。
孙、刘之间这场益阳对峙的起因是公元215年,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派诸葛亮兄长诸葛瑾前去祝贺并索要荆州,刘备写下要关羽交割荆州的条子。可诸葛瑾拿着条子去荆州找关羽时,关羽拒还荆州。孙权这时候一边派鲁肃去找刘备理论,一边派遣吕蒙直接领兵往长沙、桂阳和零陵郡进行“武收”。鲁肃找刘备时,刘备一直以巡查、视察之名躲避,鲁肃一直从荆州追赶刘备到长沙再到益阳,而这时吕蒙已收回了长沙和桂阳两郡,正准备攻打收复零陵郡。刘备知道这样躲避不是办法,于是让关羽领兵三万相拒于益阳,他自己回湖北公安去了。孙权怕鲁肃吃亏,先让甘宁从巴丘(岳阳)领兵两万,又从征讨零陵郡的路上“急招吕蒙”领兵两万去益阳相助鲁肃。这时,回到公安的刘备得知消息,又密调马良和武陵郡的曾巩在关羽后方的马良湖和军山铺驻军。
鲁肃是孙、刘联盟的积极倡导者,为了不把双方关系彻底闹僵,甘宁和吕蒙部队到达益阳时,他并没有打着与关羽相峙的旗号,甘宁部队的旗号是“安定社会,围剿‘黄巾’”,吕蒙部队到达时不能再以这旗号,打出曹操军队的旗号。
他们在益阳对峙的时候正是初春,这时候资江水还不到汛期,江水清澈,关羽穿着绿袍子来的,过江时,袍子染绿了江水。他在青龙洲驻军大约四个月,走的时候是农历五月十三日,益阳人把这一天当成了他的生日。关羽来的时候,青龙洲还是一片荒野,没有地名。那时没涨水的资江江心洲和陆地是可以踏着河里石头走过去的,关羽经常在青龙洲边读书,后人将他读书的地方又取名春秋阁。
青龙洲后来成了益阳繁华的村落,洲上村民最多时曾有七千多人。但由于资江涨水时这里容易被淹,村民们2006年陆续搬了出去。现在这里和关羽来时一样,几乎又成了无人洲。我们这次渡河上洲,碰上下雨天,但正是关羽当年停留在此的日子。这里风景很美,因甚少有人上岸,绿草淹没脚跟,偶尔有一群群黑山羊“咩咩”经过。在洲上偶尔能碰到还在这里养鸡鸭和网鱼的村民,只要一提及关羽,他们便热情起来。“这就是以前的关庙遗址,以前很大,香火很旺。”年过六旬的村民崔志清指着他家旁边的荒草地说道。而在关庙不远处,还有一座建于1994年的关公石像,底座上写着“关濑惊湍”,是益阳的十景之一,只是周边芦苇深深,人迹罕至,显得荒凉无比。但凑近,仍能看到一些烛台香火的痕迹。
跟青龙洲隔江对望的就是黄泥湖,当年吕蒙驻军的地方。因为他打着曹操的旗号,所以当地老百姓至今都以为是曹操军队吃了黄泥湖的萝卜。吕蒙来的时候黄泥湖正是出萝卜的时候,那么多兵在这里驻扎,每天吃的萝卜皮、萝卜缨和菜叶堆积如山,于是旁边的两个洲就取名为萝卜洲、菜叶洲。
关羽作为益阳人崇拜的主神,祭拜他的庙宇众多。而跟他有关的地名除了青龙洲,还有诸如马迹塘、石码头等。
△去往关羽当年屯兵的青龙洲需要摆渡。
主持碧津渡、茶亭街“单刀赴会”的其实是鲁肃
闻名世界的“单刀赴会”出自《三国演义》的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小说里的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上演了一幕精彩的对谈。关羽在这次商谈中成了英雄,而鲁肃成了鼠目寸光、软骨胆怯的反面教材。
其实历史上主导这次商谈的是鲁肃。在孙刘两方屯兵相拒于益阳时,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险境。当时鲁肃作为孙刘联盟的倡导者,他为了维护两军联盟不给北方的曹操可乘之机,决定首先打破两军对垒的僵局,和关羽商谈。在《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关羽和鲁肃“单刀会”的地点就在今天的益阳碧津渡附近。对关羽来说,碧津渡是当时的“龙潭”,但为了大局,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前去赴约。“单刀赴会”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类似赴“鸿门宴”的描述,如关羽在鲁肃拿出签字借据的质问下,无言以对。鲁肃又说:“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话音刚落,关羽身边坐着的一个人高声说了句:“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史书没有记下鲁肃的辩驳之言,只载:“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其后,“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这是用眼示意高声说话的人,于是,匆忙离开了会址。
“单刀赴会”似乎没有结果。然而事实上,经过这次会谈之后,双方局势得到缓和。随后,孙权和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也因此,孙刘联盟继续维持。
现在益阳的碧津渡早已没有渡船,渡口也成了资江风光带两岸的风景点。风光带上保留了“单刀赴会”的元素,在资江北岸(对岸)的大渡口,当年关羽乘船处,如今立着关羽的雕像,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至于茶亭街,是会谈的中心地,是明朝时期为了纪念“单刀赴会”建起来的一条街,益阳的茶文化也在这里崛起,茶厂、瓷厂都办在这里。“茶亭”历朝都有修盖,如今,它坐落在龙州书院内。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发生在益阳,这是益阳古城墙上留下的一幅雕刻画。
跟鲁肃有关的鲁肃巷、鲁肃堤、铁铺岭
孙、刘相峙于益阳。鲁肃是最为关键的人物。他是这场对峙的导演、监制,甚至开头、结尾亲自出演。
“长沙郡当时在孙权的势力范围内,他们改为汉昌郡,鲁肃任太守,所以鲁肃当时追刘备到益阳时,直接驻扎在当时的益阳县衙,也是现在的铁铺岭。”益阳地名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邓亚龙介绍。益阳处境微妙,对峙时,孙刘对其都有管辖。
鲁肃驻扎的铁铺岭,就是2013年开始发掘的兔子山遗址处,除此之外,它还有狮子山、营盘岭、棉花山等名字,它位于益阳南岸龙州书院对面。在益阳地名里这是个有趣的地方。因为走上铁铺岭的这个山坡后,那么一大片居民区,门牌号都是“滨江路79”。找到铁铺岭古城遗址碑刻,才发现,这个地方至少有12个文化层,“大概鲁肃也能占一层,它驻扎时,这里的营盘山、三里桥、团洲、茶亭街、碧津渡、甘垒夜月、诸葛井等都跟他有关。”邓亚龙说,单刀赴会茶亭谈判结束后,刘备因汉中战事吃紧,作出妥协让出三郡,关羽撤出益阳。这时作为汉昌郡太守的鲁肃有近四千守备军留在益阳,他将多半军队留在南岸的铁铺岭。这时益阳已经从孙刘荆州之争的军事前方变成军事后方,鲁肃在益阳的陆贾山与三里桥之间,利用桃江和安化(三国时期都叫益阳)所产的褐、赤铁矿,安化的杂木炭为原料,以孙吴人本身的冶炼技术生产战士的头盔——兜鍪。这是一种既可以防身又能当锅盆,还能作为战时密码的军备物资。鲁肃在这里生产了多少兜鍪无从得知,但这座山也因此改名为“铁铺岭”。虽然这里的地名变更无数,但到清朝晚期,这里又因得天独厚的炼铁资源生产“南锅”,当时还占据了半个中国锅市场,又恢复了“铁铺岭”的名字。
关羽撤出益阳后,下半年,鲁肃就过江去鲁肃巷主政。在益阳的北城内,现在还留着鲁肃巷、鲁肃堤的地名。鲁肃堤在益阳北岸资江大堤上,是城墙式大堤,它在两岸高楼映衬之下,古朴、壮观。但它并不是鲁肃筑的堤,这是明清时期为防洪水入城,演变过来的“鲁肃堤”。有了这一道西北的长堤,加上南边的资水屏障,这实际上已经是益阳“城”的雏形,老益阳由乡野变城镇。堤以鲁肃命名,大概也为了纪念他。
而在鲁肃堤旁,资阳区东门外古城墙边上,还有一个“鲁肃巷”。这个新制标牌立在那里有些突兀,但这个地名在益阳已经流传1800多年。鲁肃在公元217年病逝,他在益阳待的时间不过两年,这里曾经是他住过的巷子。这条巷子现在除了一人行的水泥道路,左右两边还留着两堵破败的城墙,周边是菜地。“这靠外的墙就是原来的鲁肃堤,当年鲁肃建它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挡水御洪,因洪水来自东南面,此堤却是拦挡的西北面,是防武陵太守曾巩的。”靠菜地处还有一堵矮墙根,邓亚龙介绍,那里可能是鲁肃的“点将台”,而现在鲁肃巷的菜地曾是鲁肃的住处,他曾在这里种菜养鸡,当地还流传着“鲁肃种的韭菜长得特好、还叫邻舍割吃”的传说。
△益阳鲁肃堤旁关于马连湖的介绍。
36岁男子吃凶数的习俗是因为马良?
赤壁之战后,作为为刘备献策,先孙权夺取荆州江南四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的马良,在益阳人心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马良”命名的地名就有马良湖、马良村、马良南路、马良北路,连社区、卫生院、派出所、商店等都以“马良”命名。甚至,男子36岁吃凶数的习俗也跟马良有关。
益阳当地民间说法,马良湖是因为三国时期蜀国名臣马良就死在这湖里,因此得名。又以马良湖为源地名,衍生了其他冠以马良的次生地名。可马良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记载中,似乎与益阳没什么关系。但清乾隆年间《益阳县志》卷十九有载:“马良湖俗名马常湖,亦马氏五常之意,在治北二里,汉将马良驻兵于此,故名。相传湖中有巨锅,为千人锅,每风雨至,辄有声。”从中可知,马良可能在孙、刘相拒于益阳时,作为关羽的密调部队驻兵益阳,但他当时并没有死于此湖。马良死于公元222年,当时刘备刚称帝三个月,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悍然发动了攻打东吴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东吴领兵的大都督是镇西将军陆逊,陆逊面对复仇心切的刘备,一开始便采取了拉长蜀军补给线的战术,吴国军队一直撤退到猇亭,后退了七百里,而刘备所占领的这七百里,因战线拉长,便感到兵力严重的不足。因为马良的才干和深谙江南四郡风土人情,刘备便派他到武陵联结“蛮夷”助蜀伐吴。马良成功地让五溪蛮夷、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顺从蜀汉,归来后,深受刘备器重。但夷陵之战,刘备战败,36岁的马良也死于这场战争。
至于马良怎么死的,史料中并未提及。但在长沙、益阳、常德一线,男子36岁要吃凶数的习俗至此流传下来。“益阳人男子36岁要吃凶数,旧时就是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越多人越好,这一天,还要为自己准备一副没有上漆的木棺材。”刘亚龙说,当地有俗语:“三十六不隔板,你呀真大胆。”36岁对当地男子来说是个劫数。此外,在益阳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每年端午划龙舟,一般地方是撒粽子,但在马良湖上进行,大家撒腊肉,也是为了纪念马良。益阳民间对马良的钟爱,可见一斑。
现在,资江会龙大桥以北的马良大道,一直通往迎风桥,而将其分为马良南北路的长春路一带,至少有十多个以“马良”命名的地名,这曾是马良湖、马良村,现在属于马良社区。
△将军水府庙。曾供奉过甘宁,作为庇佑的“江神”。图/记者伍婷婷
将军庙的将军是谁?
在益阳找寻三国地名时,几次遇见将军庙的路牌,但真正去找“将军庙”时颇费周折。益阳将军庙中的“将军”是谁?
答案出人意料,它是吴国折冲将军甘宁。
甘宁跟益阳的交集,史料可查的是公元215年,孙权、刘备僵持于益阳之时。那时为了增加鲁肃的后备力量,孙权派遣在巴丘的甘宁领兵2万赶赴益阳。他到达益阳后,鲁肃将其部队安排在资江南岸铁铺岭以东的三里桥,三里桥得名于来益阳驻扎的队伍很长。而甘宁垒,则是他为了跟关羽对峙,在驻扎地旁搭建的瞭望指挥台,这处人造堡垒后来成为益阳十景之一。
冒雨找到将军庙,这已不仅是一座庙,而是一个地片名。它在老益阳人概念中,是韩家码头上面,接龙堤下面的整片地段。现在的将军庙已经成为“将军水府庙”,它在一处破烂的红砖房里,周边大多已经拆迁,庙里掉落地上的“有求必应”牌匾颇为惹眼。但在不远处,蓝色的“将军庙”路牌依旧醒目。将军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供奉的是甘宁,那时,它是益阳最豪华和最高的建筑,两层半楼。因此庙的显赫,以至于将周边一平方公里的地域都叫将军庙。为什么会这样?从益阳地名文化研究协会的调查结果中得知,原来,这是甘宁后人出巨资修建的。从这里经过的船只大多是下长江,所经之处是以前吴国地盘,甘宁本身就是吴将,把他当江神更为灵验。地名专家们通过走访发现,在益阳赫山区有甘家仑和甘家垅村,当地甘姓村民称是甘宁后人,自称有族谱派系为证。他们是什么时候迁到这里的,“大概早有安排,甘宁在夷陵大战去世后,他的后人就陆续迁来了,从他跟关羽对垒的地势来看,他的对垒地就是黄泥湖乡的甘家垅。”邓亚龙说,他们通过《吴志·甘宁传》与《三国志》中对甘宁性格的评价得知,他轻侠客好杀人,喜欢修建比较坚固的“碉堡”“藏舍亡命”防身,另外,还养了很多“保镖”防身。“可能他去世后,家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当时就来到了益阳。”
到了清朝,青龙洲修建上武庙纪念关羽,跟将军庙隔江相望,避免犯冲,后来将甘宁送回西陵(重庆)老家为神,另请比甘宁和关羽都小一辈的吴国水军都督丁奉为资江通航保护神,将“将军庙”改成了“水府庙”。此后,“水府庙”因为种种原因被拆毁,到1984年,将军庙下边300米的益阳市皮件二厂倒闭,厂部留守人员将厂房改成“水府将军庙”,留存至今。
益阳两处诸葛井,皆已废弃
寻找益阳诸葛井不是易事。这两口以诸葛亮命名的井因为年代久远皆已废弃,甚至不复存在,但“诸葛井”地名流传千年。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打败曹操,刘备先孙权夺取荆州江南四郡。当时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但是益阳属于长沙郡,诸葛亮要来长沙郡调赋税充军粮,益阳是必经之地。《益阳县志》曾记载:“棉花岭上的一口方井,相传为诸葛孔明建安十三年所凿。”棉花岭就是此前提过的铁铺岭,益阳县衙所在地,诸葛亮来益阳住县衙,凿井也是可信的。但民间传说益阳有两口诸葛井,都是东汉末年,诸葛亮来益阳,发现城中居民饮水困难,便亲自查找地下水源,掘井供人们饮用。益阳百姓念其德,称为诸葛井。这两口诸葛井,一处在城内贤街(今床单厂车间),明朝崇祯年间进行过疏浚,而另一处在城内魏家巷,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在。
△在益阳资阳区,魏家巷的前身是魏延巷,但因为魏延被认为有反骨,后来改为魏家巷。
寻找魏家巷这口诸葛井颇费周折,因为史料不曾说清楚它的具体位置。为了找到这口井,地名专家走访很多人才弄清楚,它介于益阳水巷子巷尾和姚家巷头号之间的曹氏祠堂内。
三国时期开凿的诸葛井,一直是公共水井,但到了清朝中叶,它要收费。“传说诸葛井的水喝了聪明,尤其是考庠生、秀才、举人的人喝了,会考出好成绩。于是,读书人包括想聪明些的人,甚至还有外地人都争着来这取水。但这井当时在曹氏祠堂屋边,曹氏祠堂的人便用围墙把它圈了起来,并规定取水的人要出钱方可打水。”邓亚龙说,卖诸葛井水的现象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井水收费后来打水的人也络绎不绝,但相比之前,有秩序得多。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益阳,曹氏族人离开,诸葛井被占用。直到1946年重建益阳城时,当时的县长明令禁止不准私圈诸葛井,它才得以公用。可扫盲运动时,很多过不了关的成年人又打起喝“诸葛井水”的主意,为破除迷信,这口井被石板和水泥封严。
诸葛井真正毁弃是1954年发大水,西门贺家桥以上的城镇全部泡在水里,而城内因有四大门,则全部关闭用泥封死,可这时抢险的人发现,诸葛井倒涌水上来,成了一个危险的管涌,于是,抢险队立即组织人用沙子卵石包括石灰全部填充堵死,也就是这之后,这口诸葛井便很少有人提及了。
现在的诸葛井遗址在一栋拆迁了的民国建筑内,那天,地名专家带我们前去,仍没有找到它的蛛丝马迹。
争议
《三国演义》的“陆口”就是益阳的陆溪口?
在这次益阳三国地名普查中,地名专家们发现了一个颇为争议的地名——陆口。他们认为,孙权、刘备讨借荆州,关羽、鲁肃相拒于益阳这段历史中提及的“陆口”就是益阳的“陆溪口”而非湖北嘉鱼县的陆口。
“陆口”地名曾频繁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章节中。但不管是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中“吕蒙辞了孙权,回到陆口”还是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躯》中提及的“陆口”,罗贯中始终将“陆口”设定到湖北嘉鱼县。其实,并非如此。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荆州地图和三国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荆州(今湖南部分)》地图上看,陆水、陆口都是三国形成之后的地名。关羽、鲁肃相拒于益阳时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那时候荆州地图中没有陆水名,更没有陆口一说。那时,鲁肃屯兵陆口,显然不是嘉鱼县的陆口。那时嘉鱼县还没陆口,它只有隽水或蒲圻口。其境内陆口得名是在吴国疆域稳固后,为了纪念功臣和历史事件而命名,嘉鱼县城内的吕蒙山以“吕蒙”命名,而隽水改名陆水河是因为陆逊驻军屯田在此,为了纪念他而改名。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章节中:肃乃辞孙权,至陆口,召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修下请书,选帐下能言快语一人为使,登舟渡江。江口关平问了,遂引使者入荆州,叩见云长,具道鲁肃相邀赴会之意,呈上请书。云长看书毕,谓来人曰:“既子敬相请,我明日便来赴宴。汝可先回。”这里的陆口并不是小说中说的嘉鱼陆口。古荆州走水路经过南郡、南平郡、石首、巴陵、蒲圻才到达嘉鱼陆口,全程水路一千多华里。关羽接到鲁肃的邀约回复的是第二天就去赴宴,按当时的交通出行没办法到达。而当时关羽驻军的益阳青龙洲到鲁肃驻军的陆贾山下陆溪口,只有十里路,一天则可到达。
而《三国志·鲁肃传》中:“备既定益州,权求于长沙、零陵、桂阳,备不承旨,备遣派关羽争三郡,权遣鲁肃往益阳与关羽相拒”。这时候,鲁肃追刘备讨要荆州已经到了益阳,遭到关羽的抗拒,关羽要向鲁肃索讨占据的失地。鲁肃这次讨荆州“文武并进”,吕蒙“武征”,已经相继拿下长沙、桂阳两郡,这时候鲁肃“屯陆口”就是驻扎到他任汉昌郡太守最西端的领地——益阳。
当时益阳的陆口叫陆溪口,是从陆贾山脚流下来的陆溪跟资江交汇处。如今城市发展,陆溪被填平成关公路,而当年的“陆溪口”变成现在的龙洲广场。
互动
湖南的三国地名还有哪些?
益阳的三国地名普查结束,因为文章篇幅有限,三国地名也不能一一呈现。但如果你的家乡也有三国地名,请添加湖湘地理微信(xxcbsjx),将它的故事和来历告诉我们吧。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43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韦姓女宝宝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