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须有名,名因地生,地由名而指代。
村名就像人的名字一样,总有起名的缘由。
铜山22个乡镇、街道,
熟悉的地名村名,那些鲜活的人物事件,
让我们产生莫名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从今天开始铜山发布是沿着村庄的源头,
村名的由来,遗留的古迹,口口相传的故事,
铺陈叙事,娓娓道来,
向大家展现一部简明的乡村史,
一张精美的导游图,一幅自然蕴藉的乡村画卷,
一缕回味悠长的美丽乡愁
今天大铜带大家走进何桥镇
何桥镇
位于苏皖两省以及铜、丰、萧、沛四县交界处,南邻安徽萧县,西接丰县范楼,北靠沛县敬安镇,距徐州市区35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徐丰公路南线横跨镇区,交通便利。
何桥铜山农业大镇之一,全镇经济以种植小麦、玉米、设施蔬菜为主。生态优良,特产富饶;食用菌、富士苹果、皇冠梨、西瓜、大蒜等品牌名声远扬;何桥全羊宴名杨徐西。
镇政府驻地何桥自然村。下辖何桥、双楼、金安、袁寨、宗庄、庄里寨、付村、土楼、叶庄、苗庄、肖庄、张集、马行、段庄、赵台15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
何桥行政村
下辖何桥、曹楼、包楼、岗叉楼、新庄、马路口等6个自然村。2002年由原何桥、曹楼和岗叉楼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
曹楼:清代,曹姓人家由山西太原迁来此地定居后盖有楼房,得名曹楼。土特产:曹楼西瓜驰名乡里。
包楼:清代时期,包姓人逃荒到此,后盖有二层小楼,得名包楼。
岗叉楼:明代,由山西太原迁来的周姓人家在此盖一叉型楼,故取名钢叉楼,后演变为岗叉楼。
新庄:清咸丰年间,从后矬楼迁来几户人家定居于此,取名新庄。
马路口:清初,古黄河的水旱码头通往古镇敬安后取名马路口。
何桥:明末清初,有何姓人由山西迁来安居于小河的石桥处,因此起名何桥。何桥有美食何桥全羊宴。
双楼行政村
下辖双楼、后郝庄、前郝庄、小楼子、蒋楼、二新庄、四楼、赵庄、蒋庄、季楼、许楼11个自然村。2002年,由原双楼、四楼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何桥镇北2公里。
双楼:清代,由山西迁来李姓人家在此定居,富裕后盖楼房两座,故取名李双楼。
后郝庄:清代,郝姓人家从外地迁来,分居两处,前后相距200多米,本村在后,取名后郝庄。
前郝庄:清代,郝姓人家从外地迁来,分居两处前后相距200多米,本村在前,取名前郝庄。
小楼子:明末清初为大户李元太的寄庄子,庄内盖有小楼一座,因此得名小楼子。
蒋楼:解放前,有蒋姓人家搬到此处居住,周边村庄,叫楼的村庄居多,故也取名蒋楼。
二辛庄:清代时期,李姓迁来此处建村,因庄东南有大新庄,故取名二新庄。
四楼:明朝时期,该村有大户盖有楼房四座,故取名四座楼,现名四楼子。
赵庄:清代,赵姓从外地迁此定居,取名赵庄。
蒋庄:清代,蒋姓迁此定居,取名蒋庄。
季楼:清代为李姓寄庄子,庄中盖有小楼一座,故取名寄楼,现称季楼。
许楼:清代,许姓迁来定居并盖楼,故取名许楼。
金安行政村
下辖金安、前香铺、李楼、常庄、大新庄、洛天庄、夏口、后香铺8个自然村。2002年由原金安、大辛庄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何桥镇东3公里处。
金安:据传清代文人金圣叹获罪逃此,搭一草庵隐居,后发展成村庄,取名金安。
常庄:清初,相传此庄人居住分散,东西居住较长,因名长庄,后“长”演变为姓氏“常”。
李楼:清代李姓人家从山西迁来定居,相传李姓人多,盖了九十九座楼,故叫李楼。
前香铺:清代,魏姓在此建庄设铺做香,故称香铺,后发展成前后两庄,此庄为前香铺。
大新庄:清代,敬安西南的新安集一老头有四个儿子,其大儿子在此安庄,取名大新庄。
洛天庄:明末,该庄原名南楼,后财主李洛天有钱有势,遂改村名为洛天庄。
后香铺:清代魏姓在此建庄设铺,以做香为生,名为香铺。后发展成前后两村,此庄在后,故称后香铺。
夏口:传说周朝太子的奶妈姓夏,居此庄,此处河岸有停船处,称夏口。
袁寨行政村
下辖袁寨、汪阁、单楼、卢楼4个自然村。2002年由原袁寨行政村、卢楼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何桥镇西2.5公里处。
袁寨:清初,曾任山西太原总兵袁彪,在家乡建村筑寨,称为袁寨。
汪阁:清初,汪姓人在此盖有楼阁,取名汪阁。
丹楼子:清初邓姓在此建村盖楼,原取名“邓单楼”,现俗称“丹楼”。
芦楼:唐朝卢明月、卢明星于此建楼,故名卢楼。后卢误称为芦。
宗庄行政村
下辖宗庄、总府楼、王楼、鹿楼4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东南,距镇区5公里。
宗庄:清朝时黄集大户宗家来此安庄,故称宗庄,
总府楼:相传,清朝两广总督为了治理黄河,来到此地建设了一个指挥部,指挥部有两层楼高,占地几百亩。两广总督在治理黄河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修路、建桥、减免苛捐杂税,赢得当地百姓的赞许。在黄河治理结束后总督离开,当地很多百姓入住指挥部,后来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村落,指挥部为两层楼,形式似总督府,此后得名总府楼。
王楼:清朝时刘姓在此建村,后刘姓迁走王姓迁来,改称王楼。
鹿楼:相传,明朝鹿姓人家从外地迁来定居,取名鹿楼。后鹿姓迁走,其他姓氏迁来此地,仍用原名。村中原来有庙,每年3月28日有庙会,后废。
庄里寨行政村
下辖庄里寨、小庄、后孟、单庄、李集5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东南,距镇区4.5公里。
庄里寨:清朝道光年间,庄里寨称为窑台子。当时村里有一寺庙,方丈名叫吕北条,每年正月十五庙会,方圆几十里地的百姓来此烧香拜佛,并由此形成集市,取名“吕北条”集。那时无人偷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据说:有卖粮食的卖不出就在原地划个圈,粮食放在圈内,第二天再回来卖,粮食分毫不少。
咸丰初,黄河发大水,寺庙被水冲塌,寺内钟也被冲走,水退后,寺庙选址重建,吕北条看这里位置好、地势高,便将寺庙建在这里,在搭钟的地方又立个石碑,起名“乐庆寨”。
光绪年间,社会混乱,当地大马子(土匪)结伙成群抢劫财物,闹得民不聊生,为了保家护园,寨里的人冬闲时即全民挖月河,筑土墙围子,并四角建炮楼,东西两头有寨门,寨门白天开,晚上关,晚上有乡丁巡逻、专人打更。至此,寨内百姓安乐太平、早集买卖兴隆,于是寨名由“乐天寨”改名为“庄里寨”。平常小集,逢三、六、九大会,吸引了周边几十里的商户、百姓前来赶会。
周边乡民为避乱,纷纷迁至寨里居住,并自发打井以取水(现地井仍在),当时寨子里人口大增,最多有40多个姓氏,形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寨。
庄里寨有“安清帮”帮会,会内弟子有300多人,分布在徐州以西,萧县以北,沛县以东地区,帮会每年两次香堂会,弟子全到,并接收新弟子。堂会期间举办唱大戏、玩旱船、踩高跷、狮子滚绣球等民间文艺活动。
后孟:清朝姓张的买孟姓的宅地,此地在庄里寨后边,故称后孟。
小庄:清朝,庄里寨西南角有个几户人家的小庄,故称小庄。
单庄:清朝,有山东单姓大户迁来定居,遂取名单庄。
李集:清朝,有八县人迁到此处集居成庄,李姓居多,故取名李集。
付村行政村
下辖付村、卜庄2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区南,距镇区2.5公里。
付村:明末清初,从山西迁来付姓人家定居此处,后取名付村。
卜庄:解放前卜庄原为黄集卜家的寄庄子,故称。后卖给宗庄的宗家,而庄名未改。
土楼行政村
下辖土楼、杨杜楼、油坊、郎庄、朱集、大庄6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区南,距镇区3.5公里。
土楼:清朝时期,该村原有一个土楼,取名土楼。
杨杜楼:清初,从外地迁来杜姓人家,并盖有楼房,谓杜楼,后杜姓渐少,杨姓增多,改为杨杜楼。
郎庄:相传,清朝以前有个京官郎千,失庞遭贬,落户此村,故称郎庄。
油坊:明末,从山西迁来侯姓人开有油坊,故得名油坊。
朱集:清初,该村朱姓大户曾设集市,故名朱集。
大庄:清朝,该庄原为宗台子的寄庄子,因村很大,得名大庄。
叶庄行政村
下辖叶庄、小南庄、邓楼、前矬楼、后矬楼、朱楼、小圩子7个自然村。2002年由原叶庄、矬楼二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何桥镇西南,距镇区3.5公里。
叶庄:清朝时期,村中叶姓地主土地众多,为显自己实力强大,而改村名为叶庄。
小南庄:解放前原为朱楼村南场,后来住了人家,户数不多,称小南庄。
邓楼:清末邓姓从丰县迁来,并盖有楼房,取名邓楼。
前矬楼:清代该庄原是丰县大财主的寄庄子,因楼矮小故叫锉楼,后黄河改道后,李家让佃户在堤南建立两庄,为前后锉楼,该庄在前面称前锉楼。
后锉楼:同前锉楼,因在前锉楼后,故称后锉楼。
朱楼:清代从外地迁来朱姓人家建有高楼,故称朱楼。
小圩子:清朝道光年间,包楼村前有个前包楼,因遭抢庄子被烧,住户搬此,建有土圩子,故名小圩子。
苗庄行政村
位于何桥镇区西南,距镇区4公里,下辖苗庄、祝口、袁集3个自然村。
苗庄:明末,苗姓人从山西迁此定居,取名苗庄。
祝口:清代,为河岔之口,因靠近祝姓的寄庄子,故名祝家口,后简称祝口。
袁集:清中,袁总兵寄庄子,百年前梁中山在此起过集市,故名袁集。
肖庄行政村
下辖肖庄、朱窑、朱酒店3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区西南,距镇区5公里。
肖庄:清朝时代,肖姓从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庄名,故称肖庄。
朱窑:明朝,朱姓从山西太原迁来此处设有砖窑,取名朱窑。
朱酒店:明朝,朱姓从山西太原迁来此处酿酒,设有酒店,取名朱酒店。
西张集行政村
下辖张集、秦庄、宋庄、杨庄、黄庄、朱马庄6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西南,距镇区9公里。
西张集: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尚未改道,有张氏三兄弟张新榜,张新科,张新会由安徽渡河来到此处,看此处地势高亢,平坦,平均高于地面2至3尺,且前面有一条月牙状河道,是人居住的好地方,遂安庄住下。此后不久,外地逃荒人群不断迁来,开荒垦地,打渔摸虾。因方圆十几里内没有集市,附近居民的农牧副渔产品就在河边交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小集市,名为张集。后来清朝政府把张集村纳入敬安镇管辖,取名为张集寨。张集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改为张集村。因在铜山县境内共有三个张集,1990年经县地名办公室确定改为西张集村。
秦庄:秦姓早居,以姓取名秦庄。
宋庄:1938年日本鬼子进驻张集,侵占了宋家房屋。但是宋家四兄弟为躲避鬼子,在张集月牙河西岸暂住,以后,其他姓氏不断来到这儿,形成了一个小宋庄。
朱马庄:因朱姓先居,先名朱庄。据说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一马氏在朝为官,获罪于朝廷,为避朝廷追捕,逃难来此,改为朱姓。后来朝廷赦免其罪,村名也就称为朱马庄了。
杨黄庄:杨黄庄原为两个庄,分别居住在中间南北路两侧,路西杨姓居多,故名杨庄;路东黄姓居多,故名黄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杨黄西庄划归张集大队。因两庄人数不多,为便于管理,两个庄合并为一个生产队,统称杨黄庄生产队,现为杨黄庄村民小组。
马行行政村
下辖马行、彭庄、后郭庄、前郭庄、赵集、王庄6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西南,距镇区7公里。
马行:很早以前,这里本是黄河故道,有一年黄河发大水,由于水流的冲击,便在马行的原址上打出了一个深窝子,后来黄河水退去,在那个深水窝里搁浅了很多鱼,被一个姓马的人发现了,于是他卖鱼获利,从而开启了鱼行,渐渐的形成了村庄,被叫作马鱼行,后改称为马行。
王庄:明末清初,王庄一带的土地都属于离此地五里远的秦庄大地主王家。此庄的原址是王庄大地主的打谷场,清朝末年,王大地主家的亲戚因年景不好,从沛县敬安前来投奔,被王家大地主安排到打谷场居住,帮助地主收种庄稼,时间久了便形成了一个村庄。由于感恩王家大地主,便取名为王庄。
前郭庄:唐朝大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被封为汾阳王,堂号汾阳堂。七子八婿,同朝为官,甚是威风。清中朝,郭子仪的后人,其中一支展转迁移来到黄河故道,繁衍生息,一前一后形成了两个村落,取名为前郭庄,后郭庄。堂号都是汾阳堂。
后郭庄:同前郭庄,因在后,称后郭庄。
彭庄:清末,黄河改道后,有彭姓来此开荒落户,故取名彭庄。
赵集:清末,黄河改道后,赵家从马坡迁居此地,后人员发展较多,曾设集,取名赵集。
段庄行政村
下辖段庄、解放庄、董庄、路庄、赵庄5个自然村。2002年由原段庄行政村、董庄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何桥镇区西南,距镇区约10公里。
段庄:段庄是个古老的村庄,原以段姓为主体命名为段庄,后来段家考取了一名状元,当他升到山西巡抚的时候,把段姓家族全部搬迁到山西太原居住。赵姓家族原住在段庄后面,村名为赵口,当段姓家族迁走后,赵姓家族马上搬到段庄居住,认为这里风水好,能出大官,故仍用段庄的村名至今,当时赵口无人居住,村庄也就消失了,段庄没有姓段的,也就是这样来的。
解放庄:明末清初,也称和尚村,因为当时村内有一座寺庙,且有住持,当时的老庙在徐州白云山,据老人讲,本村属于白云山寺庙的寄庄,当时寺庙占地一百余亩,本庄人都是他们的种地户,所以起名和尚庄。1965年社教运动时提出“破四旧、立四新”,当时和尚属于四旧之列,于是,1966年8月将村名改为解放村。
路庄:成村于清末,以前没有路庄,村民都在和尚庄居住,后来姓路的人家与老和尚闹意见,不和,于是搬出和尚村,居住在现在的路庄村,后来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就取名为路庄。
董庄:清咸丰年间黄河改道后,此处形成荒地,无人耕种,姓董的人家从山西搬到此处居住,从此就命名为董庄。
赵庄:地处江苏和安徽两省以及丰县、铜山、萧县三县交界处,成庄于清末时期,当初只有十几户人家,一百多口人,村里大多数人姓赵,所以取名赵庄。
赵台行政村
下辖赵台、朱庄2个自然村。位于何桥镇区西南,距镇区11公里。土特产富士苹果、桃。
赵台:清初,赵姓人在此筑台建房安家,取庄名赵台子,后简称赵台。
朱庄:清代,有山东迁民来此安家,因朱姓人最多,取名朱庄。
内容出自:《村庄的故事——江苏铜山村名、地名趣谈》
材料提供:张宜民
编辑:张茜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82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