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沂源村庄大全:西里镇(下)

沂源村庄大全:西里镇(下)

苗庄北山(Miáozhuāngběishān)苗庄北山位于苗庄西北部,韩王崮之阳。莱(钢)——韩(旺)公路经村中,居落呈松散状。与苗庄组成村民委员会。400 人,6 个姓氏,江姓居多。耕地 20 公顷,属山岭地带。

清同治年间(1862—1874 年)居民多从苗庄迁此立村。村旁高氏碑载:“吾高氏自莱芜龙泉庄於清同治年间迁居沂水县苗庄。 ” (今沂源苗庄)以地貌、方位取名。

郝家南山(Hǎojiānánshān)郝家南山位于苗庄西南部,苗庄河南侧山腰处。 与苗庄组成村民委员会。 110人, 3个姓氏,郝姓居多。耕地 9.07 公顷,属山岭地带。

清宣统年间,郝氏由苗庄迁此定居。以地貌、方位、姓氏取名。

小南峪(Xiǎonányù)小南峪位于苗庄南部,松柏崖西麓。与苗庄组成村民委员会。60 人,4 个姓氏,江姓居多。耕地 2.67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宣统年间,居民由苗庄迁此立村。以方位、地貌取名。

南月庄(Nányuè Zhuāng)南月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12.1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727 人,12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196.23 公顷,耕地 32.47 公顷,河谷平坦地为水浇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

相传东汉末年建村,圣佛洞碑载:“圣佛洞创修于唐贞观二年(628年),重修于玄宗二年(713 年)。”原名魏家庄。金星村位于其东。以吉祥言“金星照月”更名月庄。1982 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原徐家庄乡月庄村重名,更名为南月庄。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柳光峪(Liǔguāngyù)柳光峪位于南月庄西部,与南月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5 人。耕地 6 公顷。张姓于民国初年迁此建村。土薄贫瘠称溜光峪,沿革为现名。

李家庄(Lǐjiā Zhuāng)李家庄(前程)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5.5 千米,孤山之阳,凤凰山之阴。村民委员会驻地。357 人,8 个姓氏,孟姓居多。总面积99.75 公顷,耕地 7.95 公顷,属半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花椒等。

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年),程氏迁此建村,取名程家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李氏兴,更名李家庄。张氏碑记年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 。 ” 1982年地名普查, 因与悦庄镇李家庄重名,更名前程。根据村民意愿,后又复称李家庄。

清泉(Qīngquán)清泉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6.2千米,曹家顶之阴、 阎王鼻子山西麓。 村民委员会驻地。426人, 7个姓氏, 朱姓居多。 总面积185.81公顷,耕地 9.78 公顷,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 桃、 葡萄、 花椒等。

据朱氏谱碑序言称 “我朱氏先祖八公讳世法, 由滕县红坦庄, 来兹沂邑。厥后似续繁多,居地渐成村落,因姓命名立号为朱家庄焉。自公迄今历二百年。”原村名朱家庄。1982 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悦庄镇朱家庄重名,以村内有清澈常流之山泉,造福于子孙后代,遂更为现名。考古发现,该村古遗址属西周、战国、汉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北山(Xújiāběishān)徐家北山位于清泉北部,与清泉组成村民委员会。70 人,2 个姓氏,徐姓居多。耕地 5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徐氏家谱》载:“清乾隆年间迁此立村。”徐氏碑立石年代:“清康熙年三十一年(1692 )”。以姓氏、地貌取名。

泉头(Quántóu)泉头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北侧。村民委员会驻地。 533人, 10个姓氏, 许、 董、 刘姓居多。总面积 54.48 公顷,耕地 5.36 公顷,属河谷平地,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据原碑文考证,元朝至正年间(1314 年)陈氏迁此立村。水源充足,自流浇灌,利于农作物、 蔬菜生长。 靠近集镇, 经商者甚众。以村东北部有一清泉长流,久旱不涸,故名。

桑树峪(Sāngshùyù)桑树峪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12.9 千米,双泉山东麓。村民委员会驻地。1111 人,6 个姓氏,公、张姓居多。总面积 243.96 公顷,耕地 35.42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村南山涩树庵。原有五角古枫树传为汉植。峪内旧时多桑树。相传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于此,以桑椹充饥而得名。该村炮楼修建于民国年间。2012年7月, 被列入沂源县近现代史迹保护单位。2017年3月, 该村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黑山子(Hēishānzǐ)黑山子位于桑树峪北部,与桑树峪组成村民委员会。345 人,9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22.67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乾隆四十二年(1717年)建村,以村旁黑色岩石而得名。

上蒲扇峪(Shàngpúshànyù)上蒲扇峪位于桑树峪南部。与桑树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35 人,5 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 8.67 公顷。清乾隆年间,一名医在此救死扶伤。后人卢德全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为表彰名医功德,创立“蒲利镇碑记”,以示缅怀。以山峪状如蒲扇而得名。又与近邻蒙阴县蒲扇峪区别而得名。

山东头(Shāndōngtóu)山东头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5.1千米,阎王鼻子山东麓。村民委员会驻地。388 人,8 个姓氏,肖、杜姓居多。总面积 84.03 公顷,耕地 6.01 公顷,属低平山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

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年)杜氏祖迁此建村。因座落在阎王鼻子山东麓而得名。

山西万(Shānxīwàn)山西万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6.5 千米。莱(钢)——韩(旺)公路北侧。村民委员会驻地。274 人,5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73.32 公顷,耕地 3.68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花椒等。

据《李氏家谱》载:“吾李氏,於清乾隆年间自临沂白崖庄迁团山庄。”原名团山庄。后以处孤山西麓,故以吉祥言更为现名。

上马庄(Shàngmǎ Zhuāng)上马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南8.2千米,东(里)——公(家场)公路经村前。村民委员会驻地。533 人,9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162.58 公顷,耕地 26.53 公顷,属平坦山岭地,水源丰沛,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苹果、 桃、 葡萄等。 农历三、 八逢大集,为西里镇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

据王氏谱碑载:“吾祖自清雍正八年(1730 年)因年荒岁饥,由文村庄迁居马庄。”相传汉代此地水草丰盛,盖邑王师在此屯兵养马。村前马泉河,建村后称马庄。后胡、蔡、徐三姓建村后,分别称胡马庄、蔡马庄、徐马庄。本庄改为上马庄,以示区别。

南山(Nánshān)南山位于上马庄南部,与上马庄组成村民委员会。 95人, 3个姓氏, 潘姓居多。 耕地6公顷,属山岭地带。民国初年建村,居民多数由上马庄迁此。以方位、地势取名。

石拉(Shílā)石拉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10.5千米,老子崖之阴。村民委员会驻地。740 人,王姓居多。总面积 310.55 公顷,耕地 63.17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苹果、桃、葡萄等,花椒为林果生产一大优势。清咸丰年间王氏迁此建村。以村周围石头多,故取名石拉。

黄家洼(Huángjiāwā)黄家洼位于石拉西北部,与石拉组成村民委员会。110 人,2 姓,孙姓居多。耕地 10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孙氏谱碑载:“原籍山西,故居喜鹊窝。

明洪武初叶,奉法迁於山左。兄弟叔侄七人,不忍远离,亦不得不离,乃散处兰、郯、费、莒,蒙、日间、沂邑南横疃其一也。 有七弦古琴一张。 迄今尚存,传闻系我山右故物。本朝雍正八年避黄疃水患,徙一支於岳庄,居数世。至乾隆五十有三年,我馆祖自岳庄来此遂居焉。”相传最早由黄氏建村,以地貌取名。

尚书沟(Shàngshūgōu)尚书沟位于石拉西部,与石拉组成村民委员会。 130人, 4个姓氏, 张姓居多。 耕地12公顷。村旁建有水库, 灌溉方便。 清代建村。 尹氏碑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立。”以位于小河上游,史称上水沟。后沿革为现名。

下河(Xiàhé)下河位于石拉东南部,与石拉组成村民委员会。220 人,6 姓,王姓居多。耕地12.33 公顷。 清代建村。 现存王氏碑记年: “清光绪丁亥年(1887 年)立。”以处石拉小河下游而得名。

石炕子(Shíkàngzǐ)石炕子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南8.3千米,团园崮之阳。 村民委员会驻地。 665人, 10个姓氏,胡、刘姓居多。总面积 168.79 公顷,耕地 8.55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

相传明崇祯年间(1626—1641 年)建村。据刘氏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碑序言称:“吾刘氏太高祖振居蒙邑闫文少庄,迁於北楼村十数载,吾祖乾隆年间又移於沂邑西北乡石坑庄百余年矣”。以村前有一石块似炕,故名。

闫家顶子(Yánjiādǐngzǐ)闫家顶子位于石炕子南部,与石炕子组成村民委员会。76 人,5 个姓氏,闫姓居多。耕地 9.3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闫氏碑记载: “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年) 迁此” 立村。 以姓氏、地貌取名。

双胜(Shuāngshèng)双胜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南 2.3 千米,小红山西麓,南(麻)——崔(家峪)公路西侧。村民委员会驻地。543 人,4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186.02 公顷,耕地 19.07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花椒等。

据《张氏家谱》载:“清光绪年间张氏祖由西里迁此”建村。以村东山庵处两座小庙而得名 “双庙” 。 1958年以吉祥言更名为双胜。

山后(Shānhòu)山后位于双胜北部、大四山之阳、小红山之阴。南(麻)——崔(家峪)公路经村中。与双胜组成村民委员会。106 人,2 个姓氏,徐姓居多。耕地 9.2 公顷。属山岭地带,宜花椒树栽培。

据《王氏家谱》载: “清光绪三年(1877年),王氏祖由苗庄迁此”建村,因位于小红山之北得名。

张岭子(Zhānglǐngzǐ)张岭子位于双胜东南部, 南 (麻) ——崔 (家峪)公路东侧。与双胜组成村民委员会。80 人,张姓。耕地 7.1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张氏家谱》 载 : “清光绪年间始祖由后西里迁此” 建村。以姓氏、地貌取名。

苏家上峪(Sūjiāshàngyù)苏家上峪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南 9.1 千米。由清明沟、核桃洼、榆树洼、上峪、南上峪、核桃峪组成。1039 人。总面积 324.73 公顷,耕地67.72公顷, 属山岭地带。 原属金星头居民点。曾建有金矿。1949 年立村自治,以苏姓命名,冠以方位得名苏家上峪。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村民委员会驻清明沟。

清明沟(Qīngmínggōu)清明沟位于片村中部、苏家上峪村民委员会驻地。152 人,4 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 8.53公顷,属山岭地带。明嘉靖年间张氏迁此居住。以吉祥言取名。

核桃洼(Hétáowā)核桃洼位于片村北部,与苏家上峪组成村民委员会。232 人,8 个姓氏,韩姓居多。耕地15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韩氏碑载:“清康熙年间迁此居住。”以峪中多核桃树而得名。

榆树洼(Yúshùwā)榆树洼位于片村北部,与苏家上峪组成村民委员会。281 人,5 个姓氏,傅姓居多。耕地24.47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道光年间傅氏迁此居住。以多榆树而命名。

上峪(Shàngyù)上峪位于片村南部,与苏家上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48 人,3 个姓氏,苏姓居多。耕地10.93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末苏氏迁此居住。以方位、地貌而得名。

南上峪(Nánshàngyù)南上峪位于片村南部,与苏家上峪组成村民委员会。60 人,3 个姓氏,蹇姓居多。耕地 6 公顷。清代蹇姓建村,以地处上峪之南而得名。

核桃峪(Hétáoyù)核桃峪位于片村西南部,与苏家上峪组成村民委员会。 75人, 5个姓氏, 张姓居多。 耕地8.53公顷。清代张氏迁此立村,以峪内多核桃树而得名。

太平官庄(Tàipíngguān Zhuāng)太平官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9.7千米,青苹顶东麓。村民委员会驻地。633 人,5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192.79 公顷,耕地 28.22 公顷,属山岭地带,缺乏水资源。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桃、苹果、葡萄、花椒等。

明代建村。据《李氏碑》载:“吾祖万秋公,於清道光年间,自北楼迁沂邑,卜居於青头山之东麓。”以吉祥言取名。

青草峪(Qīngcǎoyù)青草峪位于太平官庄西北部,与太平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10 人,4 姓,李姓居多。耕地 14.7 公顷。清末(1909 年)建村。以处青草顶山东麓峪内而得名。

后漫(Hòumàn)后漫位于太平官庄北部,与太平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97 人,7 个姓氏,王姓居多。耕地 15.87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代建村。据《王氏家谱》载:“王氏祖从博山交岭迁居于此,百有余年。”因村处后山漫坡而取名。

唐庄(Táng Zhuāng)唐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南 3.8 千米。与唐庄北山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2057 人,21个姓氏,王、张姓居多。总面积 428.81 公顷,耕地 18.14 公顷,地势平坦,引曹宅水库之水自流灌溉,高产稳产。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设农贸集市。相传元末唐氏在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唐庄。后诸姓迁入。

据《王氏四修谱碑序》:“溯自明末季,我先祖由博山县来自沂水择于姚宅而家焉。嗣后生齿渐多,遂析居於蝙蝠峪、东河南、唐庄等处。”后唐氏迁走,仍沿用此名。考古发现,该村古遗址属龙山文化、战国、汉时期,2012年7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3月,该村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唐庄北山(Tángzhuāngběishān)唐庄北山位于唐庄北部,唐庄村民委员会驻地。1800 人,15 个姓氏,张、王姓居多。耕地 60 公顷,属低平山岭地带。民国初年开始,唐庄居民迁此居住。1972 年以来,唐庄居民、学校、 供销门市部、 加工房先后迁此, 形成村落。以方位取名。

南场(Nánchǎng)南场位于唐庄南部。与唐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80 人,6 个姓氏,秦、魏姓居多。耕地 9.33公顷。清朝此处为唐庄顾姓大户一打谷场。民国年间居民迁入,形成村落,取名南场。

隽家峪(Juànjiāyù)隽家峪位于唐庄南部,阎王鼻子山之阴。与唐庄组成村民委员会。300 人,5 个姓氏,隽姓居多。耕地 16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山泉,山坡为林木覆盖。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隽氏由唐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地貌而取名。

瓦屋河(Wǎwūhé)瓦屋河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12千米,黄草顶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891 人,8 个姓,刘姓居多。 总面积265.19公顷, 耕地54.53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葡萄、桃、花椒、蚕茧等。 据乾隆六年 (1741年) 永固桥碑载: “如泉峪庄前,有石桥一座,年久损坏,虽非通衢,山沟实阻往来。”原以村旁山泉取名泉峪。后刘氏繁衍人众,傍河修建瓦屋。故更名瓦屋河。

东山(Dōngshān)东山位于瓦屋河东部,与瓦屋河组成村民委员会。127 人,2 个姓,李姓居多。耕地 7.33公顷。清光绪年间居民从瓦屋河迁此。以方位、地貌而取名。

泉峪(Quányù)泉峪位于瓦屋河东北部,与瓦屋河组成村民委员会。250 人,10 个姓,刘姓居多。耕地16.67 公顷。清代建村。自清咸丰年间居民多自瓦屋河迁此。以村边峪中多泉得名。

五里沟(Wǔlǐgōu)五里沟村位于西里镇政府西南 4 千米,苗庄河北岸。 村民委员会驻地。 960人, 13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262.27 公顷,耕地 42.35公顷,地势平坦,耐干旱。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葡萄、 桃、 苹果、 花椒等。 据武氏碑文载: “明崇祯年间,始祖由沂水武家洼迁至五里沟。”因东距苗庄,西距前程各有 5 华里,又以地貌取名。

五里沟北山(Wǔlǐgōuběishān)五里沟北山位于五里沟北部,莱(钢)——韩 (旺) 公路经村内, 与五里沟组成村民委员会。300 人,5 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 19.33 公顷,属山岭地带。 民国初只有李姓1户。 因村内有泉,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近年五里沟新扩户大部移此建房,形成村落。以地貌、方位取名。

五里沟南峪(Wǔlǐgōunányù)五里沟南峪位于五里沟南部,凤凰山东麓。与五里沟组成村民委员会。382 人,2 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 20 公顷,属山岭地带。明崇祯年间(1628—1644 年)建村。以方位、地貌而取名。

西王家庄(Xīwángjiā Zhuāng)西王家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6.8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649 人,8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212.44 公顷,耕地 21.31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 花椒等。 据碑文载: “明万历年间 (1573—1619年) 王氏迁此立村。 ” 取名王家庄。 建国后,区内有两个王家庄,本村以方位更为现名。

北大峪(Běidàyù)北大峪位于西王家庄东北部,与西王家庄组成村民委员会。300 人,3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13.33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

据《李氏家谱》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李氏迁此建村。”以方位、地貌而得名。

辛庄(Xīn Zhuāng)辛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10.6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893 人,回族占 53%,10 个姓氏,郝、丁姓居多。总面积 242.37 公顷,耕地24.76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相传明代建村。以姓氏取名。

文明峪(Wénmíngyù)文明峪位于辛庄东部,与辛庄组成村民委员会。97 人,4 个姓氏,回族居民。耕地 5.93公顷,属山岭地带。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马姓从章丘明水迁此建村。山峪群山环抱,取名无门峪,雅化为现名。

新华(Xīnhuá)新华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7 千米,曹 (宅) ——店 (子) 公路西侧。 村民委员会驻地。127 人,3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82.38 公顷,耕地 10.27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

据王氏家谱:“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始祖王玉丰由蒙阴县迁此。”因位置偏僻,四面环山,取名旮旯。1960 年更为现名。

徐马庄(Xúmǎ Zhuāng)徐马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6.9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819 人,14 个姓氏。总面积 191.21 公顷,耕地 21.68 公顷,属平缓山岭地带, 河谷平地为水浇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等。相传侯氏于明朝在此建村。“明故侯氏墓碑”尚存。清康熙年间徐氏迁此定居,现存徐建公碑刻:“同治岁次庚午又阳月”。以徐姓命名。

尹家安(Yǐnjiāān)尹家安位于徐马庄东部,与徐马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55 人,4 个姓氏,尹姓居多。耕地10.33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乾隆年间尹氏建村。以姓氏、吉祥言取名。

薛家峪(Xuējiāyù)薛家峪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南6.4千米,团园崮之阴,村民委员会驻地。1331 人,15 个姓氏,王、李、孙、杨姓居多。总面积 428.49公顷,耕地 33.81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相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 年)建村。现存薛氏碑刻:“明故显考薛大公之墓”。以姓氏、地貌取名。

黄沟(Huánggōu)黄沟位于薛家峪东部。与薛家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00 人,3 个姓氏,胡姓居多。耕地 7.87公顷。据胡氏谱碑序言称:“我胡氏本源皆由沂南孙祖,后迁古莒白崖村,嗣后又迁於沂张代庄、李万西峪、桃花万、东里店、南马庄、黄沟等处。我曾祖讳乾由道光来黄沟庄业已百有余载:”此沟内多黄粘土壤地,故名。

杨家峪(Yángjiāyù)杨家峪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南13.5千米。库区村。村民委员会驻地。526 人,少数回族,18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158.11 公顷,耕地14.19公顷, 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宋代建村,以姓氏和地貌取名。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杨家庄(Yángjiā Zhuāng)杨家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6千米、孤山之阳、苗庄河北岸。519 人,8 个姓氏,徐、张姓居多。 村民委员会驻地。 总面积95.13公顷,耕地 2.63 公顷,属半山岭地带,河谷平坦地为水浇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公元 627—649 年)建村, 取名崮前。 元朝至治年间杨氏中举成大户,改村名为杨家庄。1982 年地名普查时,因与中庄乡杨家庄重名,更名兴华。根据村民意愿,又复称杨家庄。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姚宅(Yáozhái)姚宅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11.7 千米,锄印鼻子山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梨行脖。由梨行脖、黄屏安、秦家山、西姚宅、马家岭、大洼子、东姚宅、井峪 8 个自然村组成。姚宅河 6.2 千米,发源与该村,流入沂水县石井水库。1102 人。总面积 325 公顷,耕地50.66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苹果、桃、山楂、花椒、柿子等。据陶氏谱碑载:“吾陶氏原籍淄川人,自乾隆元年(1736年)来沂水安家产而立荒庄。”取名陶宅。以谐音、沿革为现名。

梨行脖(Líhángbó)梨行脖位于片村中部。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168 人,5 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11.27 公顷。梨行脖原为山坡名。1955 年在此建村办公室,居民随之迁此渐成村落。此处有山鞍,种有梨树,故名。

黄屏安(Huángpíngān)黄屏安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107 人,4个姓氏。耕地 6.67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彭氏碑载:“吾彭氏一脉,祖居蒙邑井王庄,自光绪十一年 (1885年) 迁沂邑西北乡。 ” 村处山口,以黄石山为屏障而得名。

秦家山(Qínjiāshān)秦家山位于片村北部,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115 人,3 个姓氏,秦姓居多。耕地 8.4公顷。清代建村,以姓氏、地貌取名。

西姚宅(Xīyáozhái)西姚宅位于片村西部,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217 人,5 个姓氏,陶姓居多。耕地13.47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山泉,有自流灌溉之利。 清乾隆年间建村。 又因方位与东姚宅对应,故名(村名沿革参见姚宅)。

马家岭(Mǎjiālǐng)马家岭位于片村西北部,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156 人,5 个姓氏,王姓居多。耕地11.33 公顷,属山岭地带。明万历年间建村。王氏碑记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原以姓氏、地貌取名麻家岭。后沿革为现名。

大洼子(Dàwāzǐ)大洼子位于片村东部,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128 人,2 个姓氏,谢姓居多。耕地 7.8公顷, 属山岭地带。 清代建村。 据 《谢氏谱》 载 : “吾谢氏祖居新泰小官庄,清康熙年间,太高祖桂生移於沂水西北乡黄土坪,其支又移居于此。”以地势取名。

东姚宅(Dōngyáozhái)东姚宅位于片村东南部,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157 人,5 姓,谢、刘姓居多。耕地 8.87公顷,属山岭地带。清乾隆年间建村,谢氏支脉从黄土坪移居于此。与西姚宅对应,故名。

井峪(Jǐngyù)井峪位于片村西南部,与姚宅组成村民委员会。93 人,5 姓,邱姓居多。耕地 6.8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咸丰八年(1858 年)邱氏祖迁此建村。其峪状如井,故名。

涌泉(Yǒngquán)涌泉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7.9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532 人,12 个姓氏,祁姓居多。总面积 122.35 公顷,耕地 10.47 公顷,属河谷平坦地。村西建有大口机井,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明崇祯年间赵姓建村,取名赵家庄。因与原沟泉乡赵家庄重名, 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为现名。2014—2017 年连续荣获市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赵家庄北山(Zhàojiāzhuāngběishān)赵家庄北山位于涌泉北部,与涌泉组成村民委员会。350 人,9 个姓氏,祁姓居多。清末建村。 居民从涌泉先后迁此, 形成村落。 以姓氏、方位、地貌取名。

张家泉(Zhāngjiāquán)张家泉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8.7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941 人,10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188.24 公顷,耕地 21.62 公顷,属平坦山岭地。村西老龙潭泉灌溉全村大部分农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张氏碑载:“祖籍山西,始祖于明成化年间, 徙居张家庄。 ” 因与悦庄镇张家庄重名,1982 年地名普查时更为现名。该村现建有朱彦夫事迹展览馆。2014 年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荣誉称号。

池家峪(Chíjiāyù)池家峪位于张家泉北部,与张家泉组成村民委员会。80 人,6 个姓氏,池姓居多。耕地 4公顷,属山岭地带。民国初(1912 年)建村,以姓氏、地貌取名。

朱家峪(Zhūjiāyù)朱家峪位于张家泉北部,与张家泉组成村民委员会, 385人, 11个姓氏, 张姓居多。 耕地7.73公顷。清朝末年(1909 年)建村。以姓氏、地貌取名。

南山(Nánshān)南山位于张家泉东南部,与张家泉组成村民委员会。170 人,7 个姓氏,赵姓居多。耕地 8 公顷,康熙年间建村。以地理位置而得名。

翟家庄(Zháijiā Zhuāng)翟家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5.1 千米,曹宅水库西侧。与翟家庄北山组成村民委员会。906人,12 个姓氏,翟姓居多。总面积 235.91 公顷,耕地 26.27 公顷 , 属半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 建村。 据翟氏谱碑序言称:“吾翟氏一脉,世居博山县西河庄。于明洪武年间,自西河迁沂邑。遂卜居翟家庄。”以姓氏取名。

翟家北山(Zháijiāběishān)翟家北山位于翟家庄北部,370 人,9 个姓氏,翟姓居多。耕地 15.13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开始,居民从翟家庄陆续迁此,形成村落。以姓氏、方位取名。

周家上庄(Zhōujiāshàng Zhuāng)周家上庄村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 8.1千米,凤凰山之阴、菸台顶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1190 人,9 个姓氏,周姓居多。总面积281.34 公顷,耕地 30.21 公顷,为河谷平地与山岭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桃、葡萄、花椒等。明代建村。周氏祖从本县高庄迁此。现存周氏碑记年为清道光年间。村以姓氏、方位取名。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属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子峪(Ānzǐyù)安子峪位于周家上庄西北部,与周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80 人,3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13.33 公顷,属山岭地带。民国初年(1912年)建村。以地貌、吉祥言取名。

风门六(Fēngménliù)风门六位于周家上庄东北部。与周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曹(宅)——店(子)公路经村前。80 人,2 个姓氏,王姓居多。耕地 8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光绪四年(1878 年),王氏祖迁此立村。因村北有一山口,北风直吹到村内,起名风门溜。后沿革为现名。

石灰峪(Shíhuīyù)石灰峪位于周家上庄东部,与周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20 人,4 个姓氏,刘姓居多。耕地 12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刘氏家谱》载:“刘氏兄弟,自清同治六年(1867 年),从临沂迁沂水西北乡居住。”以此峪烧过石灰而得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86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