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瓯网丨天柱景区白水岙

瓯网丨天柱景区白水岙

《人民画报》封面上的美人瀑与水电站。

朱继亮

今年10月,龙湾天柱景区入口白水岙的美人瀑试复流。水流从美人岩顶沿着峭壁奔泻而下,如斜披白绢、姗姗而来的女子。白水岙两边附近风景如画,传说众多,浓缩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

■《永嘉郡记》记载美人瀑

大罗山东麓的悬崖峭壁,海拔325米,坡长527米,一条瀑布从天飞来,张牙舞爪直扑山下。变化无常的水给峰岩梳上螺髻,描上蛾眉,系上罗裙。如青颜白衫的曼妙女子,婀娜身腰。若仙若灵,衣袖舞动,沿崖壁溅起的朵朵水花,似有无数花瓣,飘飘荡荡凌空而下,飘摇曳曳。于是山幻变成美人岩,水得名为美人瀑。

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泉山条载:“山北有泉,天旱,此泉不干,故以名山。山东有瀑布,长数十丈。”此瀑布即为美人瀑。

当地老人传说,过去本地有一位美人,坊间一算卦先生说她丈夫有天子之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到了朝廷,皇帝知道这一消息后,就派人挖了该地元宝山下有个叫“王坟”的地穴,害死了美人的丈夫。美人悲伤过度,化身为美人瀑,天天在此思念丈夫。

另一传说,美人的丈夫是位淳朴忠厚的渔民,有一天海上狂风大作,他在风浪中不幸丧生。美人悲痛望着大海,日夜思念丈夫,最后化身为美人瀑,在汪洋一片的东海之滨,沿着峭壁直泻平原之地,为海上往来船只引路指航。

美人瀑是古代瓯江口海上渔民作业的航标、天然灯塔,更是大罗山名胜地标。古今名流,闻风慕名而来的,历代不乏其人。明王毓有村居八咏之《白水漈》:“灵岩嶻嶭几春秋,倒泻银河落斗牛。饮涧白虹岚气湿,倚空寒剑玉光浮。明珠万斛随风散,素练千寻带月流。愿作甘霖济枯槁,何须更探老龙湫。”明谢暹《游天柱寺》:“寂静思行乐,登临逸兴长。瀑悬崖练白,麦老野云黄。绝壑松杉暗,幽溪药草香。悠悠望沧海,吾亦欲东航。”

■ 登上《人民画报》封面

1949年前,永嘉场曾流传这样一首悲歌:“大罗山上美人瀑,潺潺流水赛罗袍。大雨一来泻千里,万亩良田遭灾殃。”美人瀑虽美,但也有她可怕的一面。每逢大雨和山洪暴发,洪水一泄千丈,淹没良田,毁坏家舍,给永嘉场百姓造成洪涝灾害。

据天柱寺住持李达心生前回忆:他曾陪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登上天柱寺东面的山冈,刘英指着美人瀑说:“等到革命成功,一定要治一治这条恶水,变害为利,造福大众!”1949年后,为彻底治理洪涝灾害,永嘉场人齐心协力建设水库、电站,留下“英雄战胜美人瀑”的佳话。

1957年冬天,全国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1959年10月,永嘉场人在美人瀑的山巅建有峰台、后坑、山门坑、白水等长藤结瓜式的水库,蓄水量446万立方米。顺着陡峭的美人岩铺设527米的压力管道,一个发电为487千瓦的白水水电站建在山脚,从电站出来的水通过渠道灌溉千万百亩良田。永嘉场人治理了此处山水,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点灯不用油的夙愿。

1960年5月7日,《浙江日报》以《大罗山英雄传》为题,长篇通讯报道永强人民开发大罗山建设水电站的宏伟情景,推广“大罗山经验”。1960年第18期《人民画报》封面有白水水电站与美人瀑,说明为“浙江温州市郊永强公社的小型水电站,吴元柳摄影”。九叶诗人唐湜有《美人瀑电站》诗:“没有了往日妆台前的美人,没有了阳光下金色的长发。瀑流在水管里奔涌到山下,却开出了远近一片金橙花。”

而因此,昔日气势如虹的美人瀑再也不见往日风采。我们这一代人只能在台风季有大暴雨时,才能目睹这一壮观场面。美人瀑的试复流,再现白水岙的生态景观风貌,唤醒永嘉场人的乡愁记忆,为龙湾环大罗山乡村振兴示范带营造出意境美感。同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旅游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 龙湾最早的古桥

美人瀑正前方有一座宋代古桥,名为上岸桥。它位于天柱路北侧,此为旧时出入白水岙、天柱寺必经的路段。有学者考证,此桥创建于唐代。今白水社区郑宅村唐时已有盐业。约五代时,白水后垟即今诸募桥西岸设置盐监,旁立义仓,收贮盐课。据有关谱牒载,五代时有潘遇曾以钦差巡盐监察御史,按验盐场,后来卒于横山。宋初被封为横山宫主,又在横山麓建潘御史庙。

上岸桥的东侧桥板竖立阴刻“僧善辉并弟子姜禧合家等同造石桥一所元祐四年八月二十三建”,可知宋元祐四年(1089),寺僧善辉与居住此地姜氏家族同建此桥,称“姜合桥”,以方便信众。据考证,上岸桥是龙湾区境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迄今最早的古桥。明《弘治温州府志》记为上洋桥,《嘉靖永嘉县志》记为上岸桥,其他桥名同《弘治温州府志》且顺序一致,可以断定上洋桥就是上岸桥。

据说上岸桥旁原有“上浦馆”,这有待进一步考证,因为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温州府:“上浦馆,在府城东七十里,唐孟浩然于此逢张子容。”又据郑姓老人说,上岸桥原名上浦桥,后改名大河桥,亦称作郑家桥。

现存石桥为清乾隆年间重修,三孔梁柱式花岗岩石桥,南北跨白水前河。1966年,曾拆除东侧三间桥板各一,迁至白水浃囤建民兵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浃囤填没,桥亦废,复迁归桥板,故今东首北间桥板保留有阳刻“民兵桥”三字及纪年,依旧清晰。

上岸桥南侧为白水民俗博物馆,于2013年建成开馆,共展出500多件民俗物件。

来源:瓯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90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