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代魏立晋 第三节 改制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代魏立晋 第三节 改制

其实作为新力量的曹爽不是没想过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毕竟,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到处树敌是最为愚蠢的做法,一开始,曹爽也对司马懿尊敬有加,事事请示,表现出谦和的姿态,冀求得到元勋和士族的支持与合作。但是曹魏元勋们用最冷冰冰的做法拒绝了和曹爽的合作:从曹操时代就跟着曹魏打天下的卫臻拒绝和曹爽结成儿女亲家,也拒绝了曹爽对卫臻当尚书令的推荐,最终尚书令落到了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手里。而名义上录尚书事的曹爽,在尚书台仿佛是一个消失了的人物,一切都由尚书令司马孚说了算。作为宗室代表的曹爽,遭受了士族们的一致冷遇,原因很简单:当初士族们正是想在朝廷上有进一步的话语权,才搬开了宗室燕王曹宇这块大石头,而作为花架子临时扶上台的远支曹爽,无论是声望、能力、资历都无法和司马懿相比,碾压他不是相当轻松?

不仅如此,司马懿在士族的影响力,靠着联姻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他的妻子张春华的母家是河内山氏,这一支在当时最有名的是名士山涛;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先是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夏侯徽死之后又续娶了泰山羊氏的羊徽瑜:她的母亲是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姐妹,而她有一个更有名的兄弟——羊祜;次子司马昭则娶了东海王氏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四子司马伷则娶了琅琊诸葛氏一族诸葛诞的女儿。至于女婿,司马懿其中一个女婿,是名门京兆杜氏杜畿的孙子杜预。

代魏立晋 第三节 改制

于是,曹爽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宗室除了夏侯玄和他,再没什么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了,而司马懿除了自己的儿子们和亲族们,还征辟了王昶、邓艾、胡奋等一批人才;曹爽之前没有方面掌兵的经历,在地方军队上没有自己的势力,而司马懿之前作为荆州、关中的方面大员,独当一面对抗吴蜀,又在近期平定了辽东,在关中和荆州都有广泛的话语权;不但如此,司马懿还和士族们广结姻亲,拉拢结好,例如,举荐了司马懿的颍川荀氏的著名人物荀彧,他的小儿子荀顗,就得到了司马懿的提携,借此,颍川荀氏也成为了司马家的忠实盟友,对比曹爽在卫臻那里碰到的钉子,简直是天壤地别。

按这个剧情走下去,曹爽除了被司马懿生吞活剥,也没有别的结局。

不过办法也不是没有:既然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就自己再组建一个利益集团去取代他们。曹爽能依靠的人包括:自己的兄弟曹羲、曹训;之前不得志的浮华党人夏侯玄、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以及新提拔的年轻人才。这份年轻人才名单涵盖了郑冲、卢钦、王沈、王浑、裴秀、王基、荀勖等人,而有意思的是,这些年轻除了王基,其他都是建立西晋王朝的元勋人物,这个后面再提。曹爽打造的这个新集团,包含了曹爽的同宗、朝廷上的少数派、以及新锐少壮派。这些人和曹爽一样,之前没有在朝廷打下深厚的根基,相比司马懿为代表的曹魏功勋老臣以及既得利益者旧士族集团而言,他们除了反对旧制度,用改制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以获得新的威信和地位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而由此,他们决定去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首先要把实际的权力拿回来。何晏和丁谧主张以退为进,建议给司马懿来个明升暗降,拜他为太傅,用太傅这个荣誉和地位极高但没有实权的官位,把录尚书事的权力收回来。一方面,这里在名义上是对司马懿的尊崇和礼敬,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另一方面,曹爽就此掌握尚书台的大权,是得到了实际的好处的。除开最高权力,选官的吏部尚书这一重要职位,原本由颍川钟氏的钟毓担任,曹爽打发钟毓去当了仆射,把任用官员的权力交给了自己的亲信何晏;在尚书台内部,增补了自己人邓飏和丁谧作为尚书;监察京师官员的司隶校尉也由曹爽集团的毕轨担任;原本安排用来帮助曹爽制压司马懿,但不是曹爽亲信的孙礼,安排去了淮南当扬州刺史。至于原本打算让司马懿掌管兵权的大司马的职务,借用曹叡时期的就用过理由拒绝掉:柏人和彭亡的典故。

所谓柏人和彭亡,是两汉发生的两个故事:刘邦路过柏人县的驿馆的时候,觉得“柏人者迫于人也”,肯定有人要害我,不住了,赶紧走,事后一了解,果然有刺客要在驿站暗害刘邦;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岑彭,在攻打公孙述的时候在彭亡的地方扎营,结果被公孙述派来的刺客杀死,果真实现了“彭亡”。(庞统:“我有话要说!”对不起,我们讲的是正史。)用这个理由拒绝对司马懿的大司马的任命,其他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中枢的核心权力,就这样被曹爽集团收走了。

接着是禁军方面,禁军最重要的两个职位分别是领军将军(又称中领军)和曹魏新设的禁军精锐武卫营(著名的虎豹骑是其前身)的统帅武卫将军。曹爽在曹叡时代就是武卫将军,在禁军中深厚的根基是他相对司马懿最大的优势。而中领军的职位,原本由曹魏老臣蒋济担任,曹爽又玩了一招明升暗降,打发蒋济去做了没有实权的太尉,把中领军的职位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曹羲。至于中领军下属的中护军,先后由曹爽的亲信毕轨、夏侯玄担任。曹爽牢牢把控的禁军,也成为了他把持朝政最为坚实的依靠。

一切安排妥当,这个掌控了诸多权力的集团,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这一政治理想,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看起来是对手的司马懿,于是夏侯玄提笔给司马懿写了一封《答司马宣王书》在信中,夏侯玄明明切切书写下了自己理想的为政举措:第一,把中正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把选拔人才的任务交给尚书台来实行;第二,郡太守实权过重,建议去掉郡,只保留州和县,可以提高行政效率;第三,禁止奢华,改善社会风气。希望能得到司马懿的支持,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曹魏,携手向前。

层层剖析夏侯玄的建议,背后能发现不少东西:首先是第一条,确实由于九品官人法草创于战乱时期,实行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在体制上,原本九品官人法的目的是为了将选官权收归中央,结果由于中正和地方官长权力过大而又职责界限不明,导致吏部的选官权不完整。

举个例子吧,假如你是曹魏的某地士族的其中一个年轻人,辛辛苦苦读书,成长到了出仕的年龄。你为人正直,不愿意和低劣行为同流合污,该打理的地方的官长和中正官都没打理到,于是中正官找了个由头:“你出门都坐车,一定是不廉洁的人,今年出仕就别想了,等着吧。”你很气愤,托家里的人找到了朝里做官的亲戚想追究中正官的责任,然而亲戚告诉你没有办法,因为中正官举荐人才出了问题是不用负责的。要么选择打碎门牙往肚里吞,要么和中正官同流合污,这就是你面对的现实。

夏侯玄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呢?如果你再要出来做官,中正官只负责考察你的德行,推荐你上去的时候把你归纳到“廉洁”“孝道”等各个门类,建议你具体当什么官,现在中正官说了不算了;而地方的官长负责查询你的能力,和当地别的人才分出高低等级,然后归纳到吏部综合考虑,最终决定你的任命。而这里,德行方面的品评出了问题,就追究中正官的责任;才能方面的品评出了问题,就去追究官长的责任。看起来很美好。

接着是第二条,把州郡县三级改成州县两级,简化机构,怎么看待这件事呢?犹如今天有人提出一条建议:去掉市级机构,直接由省去统领县,你怎么去看待这条建议?

第三条就是直击当时的风气了,要求简化繁文缛节,去除奢华风气,大家勤俭持家,不搞那些有得没得的的虚事,返璞归真,该干啥干啥就好了。

三条建议,一条条看起来都是中肯的好建议,然而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实行,或者换句话说,大家都不想实行。大家已经对这套运转的制度再熟络不过了,中正官虽然收钱不负责任,好歹中正官大多是士族出任,世家大族出仕的权利是得到了保障的;州郡县你现在撤掉一级,那些随之被裁撤的官员怎么办?喝风吗?至于风气改革,说起来好听,老子家里世代当官,出门坐个车,平时衣服穿好点,喜欢玩的东西多点,怎么着你了?要你管吗?

改革家的理想总是很好的,然而到了实行起来才发现面前的阻碍重重。年轻的夏侯玄感到了政坛的复杂性,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不是不明白制度上出现的问题。但在他看来,政治的本质是妥协和利益交换,而夏侯玄提出的这些改革条目,正是他可以用来和世家大族们进行交换的筹码,想到这里,司马懿笑了,提笔回复夏侯玄:“您的建议很好,不过现在还不到实行的时机,还是等以后有了更贤能的人才再说吧。”

带着失望和不甘的夏侯玄还想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一纸任书改变了这一切。看到任书,夏侯玄明白:一场新的竞争,又要悄无声息的展开了。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南朝梁)刘校标注,(清)余嘉锡笺疏

5.《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

6.《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

7.《正始名士的政治抱负——析<夏侯玄答司马宣王时事议>》,徐斌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99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