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类在这个不断进化的社会中繁衍生息。人类最初为原始群、生产力低、物质缺乏、游徒聚散、采猎为生。
到了母系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氏族成员生活也相对稳定了,婚姻关系从乱婚发展为血缘群婚、族内同辈男女互为夫妻,禁止不同辈分的婚配关系。由于近亲婚配会对后代不良影响,于是就实行了族外婚。为把不同氏族区别开来,产生姓氏。
其实在秦以前,“姓”与“氏”的含义是不同的。俗话说,姓别婚姻、氏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秦以后姓与氏区别开始有了变化。到了汉代,姓与氏融为一体,两者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曾氏姓氏来源古代的姓有以地名为姓、有以国名为姓、也有以官名为姓。
而曾姓就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曾氏远祖出于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出嫁、随妻居住、子女姓氏随妻的姓氏。曾姓出于“姒姓”。
公元前2059年,夏帝第五帝少康封其儿子曲烈于曾(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鄫国经历夏、商、周三代,于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太子曾巫奔鲁,其日:“国既灭矣、邑亦值除”。即去掉鄫之“”(邑), 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这是曾氏受姓之始。曾巫的孙子曾点是孔子贤子弟,曾皙之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族居鲁郡(今山东滋县西25公里)。一派祖曾参传到78代。
曾氏堂号曾姓堂号主要有:鲁国堂、武城堂、庐陵堂、三省堂、宗圣堂、追远堂、敦本堂、守约堂
其中鲁国堂、武城堂、庐陵堂、大学堂、是以地域命名的堂号,而三省堂、宗圣堂、追远堂则与曾子有关。
鲁国堂:因曾姓始祖曾巫在鲁国供职,而且是曾姓得姓之地。
武城堂:为宗圣曾子出生地,也被曾姓族人作为堂号。
三省堂:来源于"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曾子以对自己严格要求而著称,每日从三方面检查自己,即为人做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失信,先生传授的东西是否好好复习。
宗圣堂:是因曾子被尊称为"宗圣"而来。
追远堂:则来自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语。
敦本堂、守约堂:当是以垂戒训勉后人的礼教为堂号。
曾氏字派曾氏字派如何制定?
据宗圣奉祀官曾宪讳所说:“曾氏派语,山东武城大宗房(即东宗)是向曲阜衔圣公府领取的;而江西、湖南各南宗房则在建谱时由山东大宗房颁给,曾氏不会自行制定派字。至于衍圣公府孔氏的派语,则由朝廷颁发的。
曾氏字派具体情况如下:
旧字派: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仁皇帝巡曲阜。谒圣庙,御策题赐派语二十个: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伟、纪、广、昭、宪、庆、繁、祥。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2月17日乾隆告示:凡是“四姓”字族,都要遵照这二十个字取名,随意取名者,不准入家谱。
新字派:清宣宗道光成皇帝又续赐派字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字派:民国九年(1920年), 孔子七十六世衍圣人公孔令贻,续订二十个派语:建、道、敦、安、定、樊、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此字派经过当时北洋政府内务部批核咨行。
至于另存二十个字派,是否由衍圣公府颁出或经过政府批准,或是否得到孔、颜、曾、孟四姓认同,史无记载,不得所知。这二十个字是:历、代、朝、廷、赠、辅、阁、尽、忠、良、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由于存在争议曾氏部分支房不使用,孔氏也不使用。
自1774年2月17日乾隆告示后,曾氏自六十三代起达全国统一使用名派十五字,即:宏、闻、贞、尚、衔、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注:旧谱以巫公为第一世祖(授曾姓始祖),以曲烈为第一代祖(授鄫姓始祖),新谱以参公为第一派祖。】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425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