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湖北省地级市,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全市共辖3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3个县,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襄阳市常住人口为5260951人。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部为名城寻古文化旅游区,西南部为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东北部为史迹采风揽胜旅游区。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风景名胜点达700多处。共有6个国家4A旅游景区,分别是:隆中风景区、凤凰温泉、唐城景区、春秋寨景区、保康县尧治河旅游区、保康县五道峡自然风景区。
襄阳历史沿革
前223年,秦灭楚,今境入秦。(今境指现今地级襄阳市的管辖范围,下同)
秦置郡县,今境分属南郡、南阳郡。南郡治江陵,领六县,其中邔、鄀、鄢为今境宜城市;南阳郡治宛,领十四县,其中邓、筑阳、山都、酂等县属今境。
西汉今境依然分属南郡、南阳郡,而两郡则同隶荆州刺史部。今境共置十二县,南郡有襄阳、宜城、中庐、邔、鄀;南阳郡有邓、山都、阴、酂、筑阳、蔡阳、舂陵等。约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襄阳城,置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东汉,除舂陵改为章陵、析蔡阳置襄乡县外,基本沿袭西汉。
王莽建国元年(9)改名相阳县,建武元年(25)复名襄阳县。
三国时期,今境分属魏荆州襄阳、南乡、南阳、义阳新城5郡,设县15个。
两晋时期,今境先后分属荆州襄阳、顺阳、南、随、义阳、新城、新野7郡,设县17个。太元十四年(389),今境侨置雍州,并侨置郡、县。
刘宋时期,今境分属雍、司、梁、荆4州,共有属县30余个。
西魏时期,雍州尽归西魏,改名襄州。此时,今境分属襄州、蔡州、昌州,领县近30个。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统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以郡统县。今境除枣阳及保康大部外,基本归属襄州。襄州治襄阳,属县12个。
唐朝贞观初,分全国为10道,今境大部属山南道。开元二十年(733),分全国为15道,其中山南东道治襄州,监察襄、邓等17州。至德二年(757)山南东道正式设置节度使节制,节度使兼襄州刺史,统辖襄、邓等9州。唐末文德元年(888),山南东道改名忠义军,元佑元年(904),复称旧名。
五代,今境政区设置大体沿用唐制。
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今境大部属京西路襄州,设置6县:襄阳、邓城、谷城、宜城、南漳、中庐。熙宁五年(1072),全国由15路而演变为23路。政和元年(1111),京西南路治襄州,统辖襄、随、房等8州与光化军。
南宋绍兴四年(1134),岳飞收复襄阳府,随、郢、唐、邓4州,信阳军,置襄阳府路,治襄阳。绍兴六年(1136),襄阳府路复名京西南路。
元代,今境属湖广行省,置襄阳府,治襄阳,属县有襄阳、宜城、南漳、谷城4县。至元十九年(1282),均州、房州,光化县、枣阳县改属襄阳府,其中光化县为至元十四年(1277)废光化军所设,同时乾德县并入。
明代,今境置襄阳府,属湖广行省。崇祯十六年(1634),李自成攻占襄阳后,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
清代康熙三年(1664),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分为湖广左、右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属湖广左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湖广左承宣布政使司改称湖北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属之。襄阳府领州、县与明代相同,终清一代,未有变动。
中华民国元年(1912),襄阳府废,今境属安襄郧荆道,道治襄阳,所领20县中有7县在今境,分别为襄阳、枣阳、宜城、南漳、谷城、光化、保康。
1950年5月,以襄阳县襄城、樊城两区设立襄樊市(县级),属襄阳专署。1951年6月,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简称“襄阳专署”)。
1965年,从襄阳专区划出6县,设郧阳专区。
1979年6月,襄樊市(县级)升为省直辖市。
1983年8月,襄阳行署撤销,所辖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
1984年1月,原襄樊市(省直辖)境与襄阳县新划入区域,分别组建襄城、樊东、樊西、郊区4个县级区,属襄樊市。
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襄阳市,襄阳区更名襄州区。襄阳市统辖襄城、樊城、襄州3区,南漳、谷城、保康3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市,延续至今。
襄阳下辖的这些县市区,部分在历史上曾多次变更名字,假如用过去的名字,哪一些会比较好听?
襄城区,湖北省襄阳市辖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南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684.8平方千米。襄城区因拥有始筑于汉初的襄阳古城而得名,有古隆中、习家池、广德寺、夫人城、昭明台、明王府等景点。
因河南已有襄城县,个人觉得襄城区可改名隆中区,更显历史传承,也避免县级行政区划重名。
樊城区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面和北面与襄州区接壤,南面以汉江为界与襄城区接壤,西面与谷城县、老河口市接壤。樊城区是襄阳的中心城区,是襄阳市的经济、交通、信息、物流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尚书·禹贡》载,天下分九州,古时樊城属豫州之域。“樊”之地名始于殷商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置郡设县,樊城隶属南阳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樊,置襄阳郡,樊城隶属襄阳郡。南北朝、西魏时(535-557年),置樊城县,隶属河南郡。
从历史看,樊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历史悠久,虽北周曾名安养县、唐朝曾名临汉县,皆不如樊城历史文化传承,故不讨论使用历史旧名。
襄州区,隶属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总面积2306平方千米。 襄州区原为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篇均记: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
自西汉初,置襄阳县,历代多为州郡驻地,名称也多在襄阳、襄州变换,因襄阳已作为地级行政区划名称,故襄州区传承襄州知名足矣,亦不讨论使用历史旧名。
南漳县,隶属湖北省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属鄂西北山区向汉水中游过渡地带,总面积3859平方公里。 南漳县以境内南漳水(南方漳水,今称漳水或漳河)而得名。
南漳县有各类景点110多处,其中有三国故事源头水镜庄、古山寨文化代表春秋寨、生态休闲景区香水河、工业特色景区楚桑丝博园,有夏季旅游特色线路龙王峡漂流、翡翠峡探险,有特色乡村旅游点印象老家、天池山、芈月桃岭、九龙观,形成了三国源头、荆山生态游、古山寨游等多条生态文化旅游线路。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始改思安县为南漳县。至南宋,县域多次分合,治所几度变迁。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合中庐、南漳二县为南漳县。
如改旧名中庐、思安可选。
谷城县,隶属湖北省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武当山脉东南麓,汉水中游西南岸。东以汉江为界与老河口市相望,北与丹江口市接壤,西与房县毗邻,南与南漳县和保康县相连,总面积2553平方千米。
风景名胜有承恩寺、薤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河小三峡、堰河乡村旅游区等。
公元前11世纪,周时封嬴姓(名绥)为谷伯,建都城于谷山,名谷伯国,又称谷国。
春秋,谷国为楚附庸。
秦,依筑水立筑阳县,属南阳郡。
秦后先后设置扶风郡、义成郡、泛阳、义成、万年等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谷城县,县名沿用至今。
从历史沿革看,如改旧名,筑阳挺不错。
保康县隶属湖北省襄阳市,地处鄂西北,位于襄阳市西南部。东依襄樊,南接宜昌,西连神农架,北交武当山。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荆山主脉横亘东西,荆山以北南河水系注入汉江,荆山以南沮水水系注入长江。保康县名意为“保民康乐”,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建县,至今已有500多年。是楚国的源头和荆楚文化的发祥地。
三国魏置亓乡县;西晋置沮阳县;北魏置潼阳县,西魏先后置大洪县和重阳县;北周改大洪县为永清县;唐朝相继设受阳、荆山、土门、归义县;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废县入房陵。
北宋雍熙三年曾在房县设立“保康军”(军,宋朝区划名,与州府同级),以此得名,暗寓“保民康乐”之意。
保康县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治潭头坪(今城关镇),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保康建县时间不长,且县名沿用至今,亦不讨论使用历史旧名。
枣阳,县级市,由襄阳市代管,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东与随州接壤,西与襄州区毗连,南与宜城为邻,北与河南省唐河县相连,东北与河南省桐柏县交界,西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为邻。 枣阳市总面积3277平方千米,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 ,也是“中国桃之乡”,著名景点有白水寺、九连墩、中国汉城、雕龙碑遗址等。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分襄阳县的东北地带设襄乡县,属南阳郡管辖。
北魏道武帝登国年间(公元386-396年),废襄乡县为广昌县,属广昌郡管辖(治所在广昌县)。
隋会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昌县为枣阳县,枣阳名称始于此。
从历史沿革看,如改旧名,襄乡挺不错。属于襄阳代管县级市,襄乡名字对历史文化也有所传承。
宜城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襄阳市代管。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界随州市随县、枣阳市,西邻南漳县,南接荆门市钟祥市,北抵襄州区、襄城区。总面积2115平方公里,有楚皇城遗址、春秋车马坑、长渠、庞居洞、宜城市清真寺等著名旅游景点。
宜城历史悠久。夏,为巳国。
周,为罗、鄀鄢地。
春秋,并于楚,为巳阝、鄀、鄢3邑。
秦,为鄢、巳阝、鄀3县,隶属南郡。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
隋朝更名汉南县。
唐天宝七年(748年),又改名宜城县,宋、元、清名因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殉国,更名自忠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以后,汉水以东地区隶属中共襄枣宜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后,汉水以西地区隶属中共荆钟宜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中共湖北省委撤销襄枣宜县、荆钟宜县,恢复宜城县建制,隶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1983年,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宜城改属襄樊市。
1994年6月,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
从历史沿革看,如改旧名,自忠挺不错,缅怀历史,铭记先烈,犹如志丹县。
老河口市,隶属湖北省襄阳市。位于鄂北门户、汉水中游,区域面积1043平方千米,因地处汉江故道而得名,挟蜀汉、扼新邓、枕太和、通秦洛,得舟楫之利、扼四省要冲,素有“襄郧要道、秦楚通衢”之称,享有“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之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春秋名将伍子胥的故里、汉相萧何的封地。著名景点有梨花湖、百里生态丹渠、桃花浔、李宗仁司令部旧址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
两汉沿袭秦制,高祖五年(前202年),封萧何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于此”。东汉光武帝封邓禹为酂候,“食邑万户于此”。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得荆州,以南阳西为南乡郡,辖酂、阴等八县,南乡郡城临汉水,在县境内。曹魏时期一度名称南乡县。
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以其地为顺阳王封地,改南乡郡为顺阳郡,辖酂、阴、筑阳三县,郡治设于酂城,曾称顺阳县。西晋永嘉(307-313)中,城没于汉水。
南北朝,战争频仍,郡、县设置多有变迁。
唐初,置酂州,旋废。贞观八年,阴城县并入谷城县,改称阴城镇,隶属襄州。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以阴城镇建光化军,境内另设置乾德县,属光化军。熙宁五年(1072年),废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为名,属襄州。元祐初年,复光化军,领乾德县,属京西南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光化县,属南阳府,十九年(1282年),属襄阳路。
明洪武十年(1377年),光化县并入谷城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光化县,属襄阳府。
清朝,设置光化县,属襄阳府。
1912~1948年,置光化县,先后属襄阳道、第八、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置老河口镇,为光化县治。
1949年,属襄阳专区。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老河口由镇两度设立老河口市,均撤销。1960年,均县并入光化县,1962年,二县分治,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
1979年,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
1983年,撤销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
从历史沿革看,如改旧名,光化上千年历史长期使用,比老河口更优且好听。
结语:讨论历史旧名不是小编一天闲得慌,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对过往历史有所了解回顾认知。所谓“历史很精彩,传承更重要;知事先知史,看人看古今。”不喜勿喷。
以上就是襄阳市历史沿革及各县市区部分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字,大家觉得哪个名字好听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450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