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腊月就忙年,除尘浆洗缝衣衫,
购物杀鸡推磨碾,年货食物备若干。
除夕这天不得闲,正堂中间摆香案,
莲花牡丹挂两边,正中祝子显庄严。
香炉烛台在前面,花瓶酒壶和杯盏,
五个碟子五个碗,五双筷子碗边站。
供品设置不简单,糖果花生及糕点,
肉鱼豆腐荷包蛋,还有馒头和枣山。
受封军户忠心鉴,敬重先皇曾修炼,
供奉祖先设素宴,过年三天吃斋饭。
遭遇白事挺凄惨,家中都是素装扮,
点燃白烛不放鞭,正月守孝要三年;
东厨灶台设神龛,敬供灶王和妻贤,
天地棚在院正南,供奉三界大神仙;
贴好年画貼对联,水缸里面水挑满,
封存剪子和针线,全家团圆吃年饭。
男丁请年到茔盘,敬请祖先把家还,
放下门棍把门拦,孤魂野鬼拦外面。
傍晚端贡到街前,焚香烧纸又放鞭,
恭迎灶王回家返,喜接财神送金钱。
穿上新衣吃好饭,孩童结伴耍得欢,
打着灯笼到处窜,噼里啪啦放小鞭;
妇人包饺忙不闲,张灯结彩喜庆添,
讲的都是吉利言,脏话陋习要改变。
五更时分很非凡,鞭炮齐鸣过大年,
三处香案齐祭奠,全家依次拜祖先;
家族拜年长为先,辈分大小不能乱,
少小磕头压岁钱,守岁狂欢不睡眠;
家中男丁要值班,连续烧香到送年,
香火延续不间断,人丁兴旺代代传。
干果皮壳盖地面,鞭炮纸屑铺满院,
垃圾浑水不外搬,富贵好客得彰显。
初二半夜来送年,跪拜祖先酒水奠,
请下祝子福显现,恭送祖先回茔盘。
初一初二到初三,看姑看舅看泰山,
看了亲朋一大圈,尽尽孝道表心愿。
正月设宴很普遍,亲情答谢轮庄宴,
劝酒行令声连绵,醉酒也是风景线。
十五拜年不算晚,有心无心看表现,
亲朋见面要寒暄,恭喜发财声不断。
庙会社火闹得欢,高跷龙灯跑旱船,
男女老少笑开颜,迎接一年新开端。
这是旧时老青岛人过年风俗的缩写。
青岛是一座移民城市,现在的青岛人可按不同时期分为三大类,德占青岛前的明朝移民和极少数土著居民与他们的后裔属老青岛人,而德占青岛后进入到青岛的居民及其后裔为准青岛人,改革开放后到青岛定居的人应为新青岛人,这三类青岛人的过年风俗虽在不断的兼容着同化着但还是有所差异。
现在的老城区在德占青岛前都是一个个的村落,据一九二八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为业,今之天后宫、太平路一带,乃三十年前泊舟晒网之所。章高元驻兵而后,渐成小镇市矣”。最为繁华的当属距总兵衙门百余米的下青岛村行街(商业街)计有六十五家商铺。
德占青岛后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德人居住区的建设,将青岛村和会前村等近二十个村庄的居民强行拆迁,这些被拆迁的居民拿着拆迁款征地款到郊区农村投亲靠友购置土地房屋仍从事渔业、农业,而留居青岛市区的老青岛人数量很少,这部分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服务业,也有到工厂做工的,这些人的住房已经不是原来的独院平房,而是像大鲍岛一样的大院,受住房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传承老青岛人的过年风俗。德占青岛后的市区涌入了大量闯青岛找工作的外地人,这部分人成了市区的大多数,而老青岛人反而成了少数。这些新移民也带来了不尽相同的各地风俗。
现在真正按老青岛风俗过年的也只有在郊区农村那些还居住在农家小院里的老青岛人还有所传承,但是也已经很少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老风俗了。
青岛四方路年前集市旧影
“文革”将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当作“四旧”给破除了, “文革”后虽有所恢复,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独门小院的平房变为楼房,由于电视、网络的迅猛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物质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逐渐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相互拜年,虽省时省力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淡化了年味,更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随着四面八方新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青岛地区的过年风俗也与原来的流传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20年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及春节前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防止疫情扩散人们都禁足在家,彻底改变了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大拜年的风俗,即看不到烟花的绚丽,也听不见爆竹的热闹声,更没有相互走动的拜年人群,已基本上没有传统的过年风俗了,也没有了过年的喜庆气氛和年味,传统的过大年风俗也只能在回忆中了。
老青岛人还有在腊八节这一天用醋腌制腊八蒜的习俗。经过二十多天的腌制,蒜瓣就成了翠绿色,翠绿色的可口蒜瓣和腌制蒜瓣的醋均是过年吃饺子的最佳伴侣。腊八蒜虽然好吃,因商家有忌讳所以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醋泡腊八蒜。
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在青岛方言中“散”与“算”发音相同,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商号在腊八这天要拢账盘算(现在称年终盘点),即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抓紧收账付债,支付年终工钱,并设宴款待掌柜的(经理)、大先生(会计)、伙计(员工)们,以及确定有关人员明年的去留。在农村家有雇工的东家也在这一天与雇工算账,付完工钱后即喝腊八散场酒,雇工拿钱回家过年,俗称觅汉(也有称泥汉的)下人。如双方商定明年继续雇佣,则待明年的二月初二再来东家报到,俗称觅汉(泥汉)上人。
在旧时由于没有冰箱冰柜,腊月及正月天气寒冷有着储存宴席所用鱼、肉等食材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婚嫁喜事也多在腊月和正月举行,这也给腊月和正月增加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
上世纪八十年代,腊月里的李村大集(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腊月里的李村大集(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过了腊八节人们就开始忙年了。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进入腊月门人们忙碌着到处排队购买年货,那时的年货无非就是凭票凭证供应的数量有限的一点糖果、咸鱼、冰鱼、酒、香烟、过年包饺子用的面、菜、肉等。虽然那时的物资非常的匮乏,但人们平时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让年货丰富一些。家庭主妇忙着缝缝补补洗洗浆浆,买布做新衣、新鞋。过了腊八节小孩们就开始数日期,“吃了腊八煮(粥)还有二十二天二十二宿”盼着过年吃好饭穿新衣放鞭炮还能得到几毛钱的压腰(岁)钱。集市上就开始有卖过年的鞭炮、红席、干海货、粮食、对联、灶码及香烛等祭祀用品的了,不时传来鞭炮商贩们为促销而燃放的鞭炮声。人们也开始扎制过年和正月十五用的灯笼,年味渐浓。过了腊八节老青岛人过大年的序幕就已经拉开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俗称辞灶,这一天在东灶台的上方贴上灶王爷及两任妻子的图像(俗称灶码)设香案摆上糖瓜、花生、点心三个碟以及面条,家中的老人一边供面条一边念叨着“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相传供糖瓜意为能粘住灶王爷的嘴,免得上天多言多语不说好话。傍晚时分焚香烧冥币并将在灶码上方有灶王爷骑马的长条幅(俗称灶码头)一起焚烧,燃放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贴灶码意为在灶王爷去天庭汇报工作时由其画像坚守岗位实施监督权。在旧时,出嫁的闺女过了小年就不能回娘家了,如有急事必须回娘家就要扶起锅盖垫挡住灶王爷的图像以免被他发现。
过了小年家家户户就开始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灰),粉刷墙壁,忙着推磨碾碾做馒头、包豆包、蒸琦馏(用地瓜干馇与黄豆沫做成的窝窝头)、卡鱼花、包包子、做枣饽饽、做枣山、蒸年糕、炒花生、炒瓜子、理发洗澡等,到处都是忙年的景象。“大年三十百般不凑,正月初一万事皆休”就是对忙年的真实写照。
在年除夕的上午家家户户忙着将水缸挑满水,在家中所有的门上贴对联贴过门贴,并在与之相适应的地方贴“福”贴及“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新年大吉”“吉星高照”“炕暖人安”“老当益壮”“衣服满箱”“粮食满仓”等竖式条幅,卧室的两侧墙壁上及窗榜贴年画。
布置供桌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在正间的正堂北墙挂上幔布衬底,中央上方贴上大“福”贴再挂上“祝子”(即登录去世的本支家族成员名讳的影图也称轴子青岛方言将轴念“柱”柱则与祝同音),在“祝子”的东侧挂莲花的竖式长条画联,祝子的西侧挂牡丹的竖式长条画联,设“三代宗亲之位”的牌位,供桌上摆五个碟(糖果、花生、水果、糕点等)五个碗(鱼、肉、豆腐、鸡蛋制品等)五双筷子,一摞贡(四个枣饽饽和一个插满枣的馒头枣山摞在一起)以及香炉、一对红烛、两个花瓶插上耐冬鲜花或竹子、冬青及绢花、蜡花等,并备有一个酒杯、一把酒壶,有条件的在正堂挂上花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出嫁当过和尚,城里受封的军户们,为感恩尊重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年三天不动荤不吃荤吃斋饭的习俗,因此其供品也没有鱼、肉。(家有丧事者三年不贴对联、不点红烛点白烛,不放鞭炮,一摞贡为五个馒头并不能出门拜年。)东灶台上方还是贴着灶王爷的图像摆上三个碟三双筷子一摞贡(五个枣饽饽)及香炉,在院子里用木杆及席子等搭建坐南朝北的“天地棚”,上面插满竹枝、松枝,棚内设“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牌位、设香案摆供品、供奉天地三界的各路神明。在院门、屋门两侧设挂式的小香炉敬奉门神,院子挂灯笼。
年除夕的午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喝酒,吃一顿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午餐,俗称吃年饭。过年期间所有的美味佳肴、酒水均要在各处香案前祭奠,以示对祖先及各路神明的敬意。午餐后家中的女人开始忙着包饺子。
家族有祠堂的在从祖茔请年回来要先送祖先灵魂到祠堂,上香叩头后才能回到各自的家中,在正堂的供桌前磕头上香,并在胡同和院中铺撒放置谷草(青岛方言叫赶草)意为给先人的坐骑准备的草料,也因过年院门彻夜开着门,如果有人进入到院中踩到谷草就会发出响声给守夜人提个醒,还要在院门内放置一根“拦门棍”,意为防止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穷神恶煞进入。
傍晚前男丁携带香、冥币、酒水、鞭炮前往祖茔请家族的先人灵魂回家过年,俗称“请年”。
青岛境域内的明朝卫、所、军寨的居民,如鳌山卫及下辖的浮山所,浮山所统辖的四军寨—楼山寨(今李沧区)、金家岭寨(今崂山区)、于家庄寨(今李沧区)、张家寨(今城阳区上马镇)、同属鳌山卫所辖的雄崖所及所统领的军寨,以及灵山卫与灵山卫下辖的胶州所、夏河所及其所辖的军寨,因这些卫、所、军寨都筑有城墙城门,居住证里面的居民被称作城里人。为防止倭寇袭扰,所有卫、所、军寨的城门天黑前都要关闭,因此城里人都要在关闭城门前“请年”回城。
家族有祠堂的在从祖茔请年回来要先送祖先灵魂到祠堂,上香叩头后才能回到各自的家中,在正堂的供桌前磕头上香,并在胡同和院中铺撒放置谷草(青岛方言叫赶草)意为给先人的坐骑准备的草料,也因过年院门彻夜开着门,如果有人进入到院中踩到谷草就会发出响声给守夜人提个醒,还要在院门内放置一根“拦门棍”,意为防止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穷神恶煞进入。
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故每年除夕均要派人风雨无阻的天不亮就出发,步行前往,家境殷实有条件的人家赶着马车携带贡品、香烛、冥币、鞭炮等长途跋涉,途经常有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茂密丛林和泥泞不堪的崎岖小路,前往王演庄的胡氏祖茔及胡氏祠堂祭祖请年,路途遥远者往返二百多里,星夜兼程,大年初一方能返回家中与本支族人及家人团聚,行过年之礼。
期间发生了在请年途中被野兽伤害人命的事件,令人十分痛心,苦不堪言。在发生了伤命事件后便有了“偷宗”之举。何谓“偷宗”?即在前往王演庄请年的时候其他人去祖茔祭祖,留有二人在祠堂,一人潜入到祠堂的香案下面,外面的人恭敬的诵读着“宗”上各世次列祖列宗的名讳,香案下面的人在桌帷的掩护下用准备好的纸笔进行记录。第二年根据记录绘制了宗轴,春节时在本支的尊丈家中供奉,相近的族人到其家中祭拜列祖列宗,也就没有长途跋涉前往位于王演庄的祖茔、祠堂祭祖请年。年后居住于王演庄的族中尊丈率一干人马前来兴师问罪,其祭出新绘的“宗”摆上酒席说明原委求得谅解。一九二四年修纂了《胡氏族谱》其余各地的胡氏族人家家户户供奉登录有列祖列宗名讳的族谱,也免去了长途跋涉的请年之苦。
有着相同“偷宗”经历的还有红岛观涛村的车姓,祖庭海阳行村,也是这样将“宗”偷回来的,还有前往浮山后王氏祠堂“偷宗”的王姓人士、湛山村的孙姓也是通过类似的形式到祖籍崂山水(山色shui)峪的孙氏祠堂“偷宗”的,不过他们叫“偷主”或“偷祖”。
“接灶”也叫“接年”也有“迎财神”一说,其仪式是在傍晚时分进行,在家中查好黄历上财神、喜神方位,由家中的长者率家中的男丁端着放置供品酒水的木盘子前往大街焚香、烧冥币向财神、喜神所在方位磕头,燃放鞭炮迎接灶王爷自天庭返回,同时将财神、喜神迎进家中。“接灶”时将灶王爷的图像与冥币一起焚烧,并将“东厨司命主灶君之位”的牌位贴在原灶王爷的图像处,而且还要捞“接年饭”(由黄米小米做成的半生不熟的米饭插上大枣)也叫“隔年饭”供于香案之上。
晚上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也称大年五更,有道是一更分二年,此时是过年的时辰,有祠堂的家族由族中的尊丈,在统一的时间内,率全族的男丁到祠堂中供饺子奠酒水焚香燃烧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磕头拜祖过大年。然后各自返回家中行过年之礼,由家中的长者率全家人点燃香案上的蜡烛、焚香燃烧冥币、供饺子、奠酒水、燃放鞭炮、跪拜先人、跪拜东厨灶王爷、跪拜天地三界诸神明并焚烧祈福文疏(俗称大年五更发码子),再由家人给长辈磕头拜年,后全家人一起吃饺子。
为了图个好彩头在饺子中放上硬币,谁吃到了就说一句“发财了”等吉利话,并将吃出的硬币放到正堂的供桌上。过年时分任何人不得大声喧哗以免被“收法”的将声音收了去,如果有人被“收法”的将声音收了去,此人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嫣嫣嘟噜的萎靡不振就像丢了魂似的,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狗在大年五更也不叫。过年时所说的话必须是吉利的话,如饺子破了要说“中了”,如打碎了东西要赶快说碎碎(岁岁)平安,有笑称“大年五更死了头驴不好也得说好”就是对这一风俗的真实写照。
过年烧香也很有讲究,自请年回来至过年前所烧的香均是前一年留下来的香,从过年开始烧新香,这叫延续香火。从过年到送年期间要不间断的烧香,这叫香火不断。这里所说的香火是指血脉的意思。饭后给本家族的长辈磕头拜年,对前来磕头拜年的孩童,长辈要给压岁钱以示祝福。除夕夜初一夜及初二前半夜人们便聚在一起打扑克、玩麻将、推牌九、放鞭炮、捉迷藏或其他游戏,通宵不眠尽情娱乐彻夜狂欢。
在本地广为流传着“过年过的早,年年过的好”的说法, 其原意是如果你有人早过年前来拜年,问过年好,你又不好说我还没过年呢。所以在过年的时辰内(即子时)抢年过,因此抢年过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在有的人对这一说法有了新的解读和演绎,抢年过的现象越演越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文革”中,大麦岛村根据上级关于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指示,通知全村统一在午夜十二点放鞭炮过年,结果没到十一点钟就有人开始放鞭炮过年了,随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燃放鞭炮,大队书记就在大喇叭头子上喊:“社员同志们,社员同志们,请坚持最后的五分钟,请再坚持最后的五分钟!”,结果鞭炮声掩盖了喇叭声,也没人听他的喊话了,以至于成了多年的笑谈。前些年麦岛一带在除夕傍晚时分,接灶仪式与过年仪式几乎是同步进行,接灶的鞭炮声与过年的鞭炮声交融在一起,同时拜年声也此起彼伏,趣味十足,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俗演绎风景线。2020年春节因禁放烟花爆竹,加之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爆发人们都禁足在家,接灶过年都没有烟花爆竹悄无声息,即看不到川流不息的拜年人群,也听不到此起彼伏的拜年声,因此也就没有过年的感觉了。
初三,是已婚的男人与妻子去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俗称“走丈人”。未婚青年则去姑家姨家拜年。
大年初二,去姥爷舅父家走亲拜年。晚上子时即十一点至一点以后送年(送年要比过年的时辰晚),先在家中各处香案前奠饺子、酒水,在东厨灶君的牌位前天地棚前焚香烧冥币并焚烧“东厨司命主灶君之位”的牌位和“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牌位,请下“祝子”“福”出来(在挂祝子之前贴在幔布中央上方的大福贴就显露出来),东莲花西牡丹的竖式长条画联仍然挂在原处,撤去供桌上的供品,但是香炉蜡台花瓶不撤,撤去拦门棍,清扫出一条自正堂至院门外的路,用盘子端着“三代宗亲”的牌位及香纸、酒水,到大街上燃放鞭炮焚烧香纸及“三代宗亲”的牌位叩头恭送列祖列宗及先人回祖茔。有祠堂的家族先将先人送到祠堂,再集体举行送年仪式。
“接灶”至送年,不动针线不动剪免得伤了龙的眼,不扫院子不扫地不向院外倒垃圾以免财宝被丢弃,视水为财要珍惜,脏水也要留家里。送年之后才能进行清扫或将垃圾脏水清理出去。
初三,是已婚的男人与妻子去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俗称“走丈人”。未婚青年则去姑家姨家拜年。
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各家的锅里都要放上鱼花、年糕,寓意年年有余年年高。正月十一不动剪,庄稼生日盼丰年,吃面条、吃枣山(过年摆供的枣山)五谷丰登粮仓满。
民国时期的于姑庵庙会
民国时期海云庵庙会
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各村镇便有唱大戏、敲锣打鼓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闹正月的社火活动。还有正月初一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台东的玉皇庙庙会(萝卜会)、正月十一错埠岭于姑庵庙会,正月十三的浮山所真武庙庙会(香油果子会)、正月十六的海云庵庙会(糖球会)和荒草庵庙会,人们便忙着到处看热闹赶庙会,走亲访友。熟悉的人们见面相互拜年,“过年好”“恭喜发财”的祝福声络绎不绝,有道是“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本地还有在正月里喝轮庄酒、谢恩酒的习俗。即亲朋好友之间轮流坐庄设酒席宴请款待宾客,及宴请答谢在过去的一年里对自己有恩或帮助过自己的人。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将用豌豆面做成形态各异的面灯蒸熟(因面灯用过后还可食用),或将青萝卜切段做成碗状用火柴杆缠上棉花作芯子插入其中,加入豆油、花生油、猪大油或蜡油做成的灯,在傍晚时分携带灯笼、香烛、冥币、酒水、鞭炮及油灯前往祖茔,焚香燃烧冥币燃放鞭炮将点燃的油灯在茔地四处照耀并放置于坟头及坟前的供台石上,然后祭奠酒水叩头后用供台石上的灯点燃灯笼中的蜡,恭请先人回家过正月十五,其仪式与请年仪式相似俗称“请灯”,城里人因天黑后就关闭城门了,所以不去祖茔“请灯”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回家后下饺子或元宵(本地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及吃元宵也就是从德占青岛后才渐渐兴起),回家后用灯笼中的火种点燃家中各盏灯(与奥运传递圣火有异曲同工之意),在所设的正堂、东厨、天地棚三处供桌香案前供放油灯,焚香烧冥币祭奠水饺、元宵、酒水,院中燃放鞭炮、烟花,将豌豆灯、萝卜灯、红蜡灯点燃到处放置,俗称“散灯”。在散灯时还要叨念着“萝卜灯照到哪里哪里清,照过以后不生虫”。正月十六傍晚时分与正月十五一样在家中进行“散灯”仪式,焚香燃烧冥币祭奠酒水给祖先叩头燃放鞭炮,恭送祖先回祖茔。
自正月十五“请灯”开始至正月十六“送灯”将不间断的烧香,其间的很多的忌讳讲究也与接灶至送年之间的讲究是一样的。孩童则打着灯笼到处燃放鞭炮、嘀哒纸(一种用毛头软纸、木炭粉、铁末子制成的烟花)尽情玩耍,大人们又聚在一起娱乐狂欢。
正月十五晚上的散灯时分在崂山、沙子口、午山、浮山周边都会看到一个奇特而神秘的景象,就是在蜿蜒起伏的山峦中有一条闪亮的灯光带随着山峦的走向移动着,一直持续很长时间,老人说那是狐仙散灯。这种奇妙壮观的景象在没有雾霾天气晴朗的情况下现在还能看到。
正月十七早上请下莲花、牡丹画联,撤去各处香案供桌,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本文作者:胡延竹,系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胡氏族谱浮山所支谱》主修者、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网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是狐仙散灯。这种奇妙壮观的景象在没有雾霾天气晴朗的情况下现在还能看到。
正月十七早上请下莲花、牡丹画联,撤去各处香案供桌,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本文作者:胡延竹,系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胡氏族谱浮山所支谱》主修者、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网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本文作者:胡延竹,系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胡氏族谱浮山所支谱》主修者、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网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者、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网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是狐仙散灯。这种奇妙壮观的景象在没有雾霾天气晴朗的情况下现在还能看到。
正月十七早上请下莲花、牡丹画联,撤去各处香案供桌,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本文作者:胡延竹,系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胡氏族谱浮山所支谱》主修者、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网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本文作者:胡延竹,系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胡氏族谱浮山所支谱》主修者、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网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者、国家语保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网友提供及网络摘编,非原文描述内容,转载请注明。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481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