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水源
镇江南乡里,丹阳西门外,南望茅山之麓,北临长江之滨,沪宁高速,扬溧高速在此交汇,S122、S265两条省道在这里聚会,X310县道穿境而过,丰城水库、盘荣水库犹如镶嵌在境内的两颗璀璨明珠;村与村道路四通八达,村子里水泥路户户相通;村外公路两旁是新型太阳能路灯,村内路两旁是LED路灯,幢幢洋楼掩映在红瓦绿树之中。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丰城。
沿着镇荣公路到上会集镇向东,过扬溧高速上跨桥就能看到丰城。她隶属上党镇,是丰城村委会所在地,所辖丰城、郦庄、蒋庄、三里、东新、南新六个自然村。共有793户,户籍人口2580人。丰城不仅是镇江南乡的大村庄,更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名村。早在清乾隆年间,丰城陈氏宗祠正中就悬挂着一块绿底金字“世代恩光”的御匾。丰城陈姓第十七世孙廷梓公时任福建汀州府归化县主簿,在剿匪平乱中浴血奋战,以身殉职.朝廷感其忠节,特下圣旨褒奖抚恤,追封廷梓公后人世袭恩骑尉。清乾隆的御匾和世袭官职给丰城增添了无上荣光,当年的大小官员来到丰城都十分敬畏,见御匾都得下跪,在宗词吃饭不敢坐头席。
清咸丰年间(1851),粤匪在本地劫掠,因丰城村大、人口多,村庄四周有村门防守,粤匪受到村民坚强阻击,便率重兵围攻丰城。面对手持长矛大刀的乱匪,丰城陈氏族长率全村民众毫不畏惧,同心协力,浴血奋战两昼夜,终因军火不及,又无外援,被粤匪攻破村防工事。粤匪攻进村内后,放火抢劫,村民惨遭屠杀,死亡大半。由于丰城临敌不屈,奋力抵抗粤匪,从而使邻村得以保无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能看到村中间有很多咸丰丧乱遗留下来的空院子和院墙。据”丹徒县志”和”丹徒丰城陈氏支谱”记载:按我丰城陈氏家乘,于清嘉道间,丁口以千计,经粤乱,乱兵四乡劫掠,我丰城能屡挫贼锋,贼骇甚,率重兵至我丰城,犹能以耰锄耒耜之属,与贼抗拒之两昼夜,终以军火不敌,故力竭无援乃溃而,我丰城之遇害者不可胜计矣,光绪乙亥重修谱牒,查所存之丁口不及十之二三,犹惜,-----村墟冷落,败瓦颓垣。
1941——1943年间,为开展敌后抗日工作,在东起丹阳、西到南京一线的长江南岸地区成立了中共长江工委,彭炎任书记,徐盘荣任镇三区区长。他们当时就在丰城、三里、东新、蒋庄一带,组织开展敌后抗战。“上下会战斗”、“丰城三里村战斗”、”火烧竹篱笆”等精彩的战斗故事便从这里载入史册。
1943年7月,徐盘荣夜宿丰城三里村,因被叛徒出卖光荣牺牲。2016年,丹徒区政府在丰城为徐盘荣等20多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重建了烈士陵园。
1985年,在自卫反击战中,丰城籍战士沈国良主动报名参战,多次参加排雷破阵战斗,在攻打1073高地战斗中,他喊出了“我是排长,让我上”的响亮口号,连续排雷40余颗,因不幸触雷,壮烈牺牲——把23岁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荣立一等功。2015年丹徒新区广场长香路公路桥被区政府命名为”国良桥”。
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在丰城小学读书,学校就是原来的“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春三月,五间三进;南大门顶上有一块白云石碑刻,上刻“陈氏宗祠”四个大字,大门两旁有一副石刻对联“颖川世泽,信国家声”;进大门过道两旁有一对二米多高的园鼓形石马,中间是条石板铺成的过道,大厅正中挂着“联桂堂”的匾额,左右两边各挂着“万派同源”,“枝茂流芳”的匾额,为状元石韫玉所书。
丰城陈姓源于颖川世家,时为国之望族。 南宋时远祖第三十二世孙似衡公由浙江临安,金渊竹溪村徙居句曲(句容)东40里丰义里,其第五子良卿公生二子,长子留居句曲,次子入赘本地丁村,传至第六世择居丰城。而丰城陈氏则上溯良卿公为丰城一始祖。据1917年“丰城陈氏支谱”记载“陈姓自居丰城后,其族保聚滋大,当其极盛时,丁计万指,居密盖如市”。清顺治年间,丰城第十六世中分一支迁居镇江润州。陈姓自迁城200多年间,丁盛族旺,于1917年在城东坡子上即古梦溪建有“丰城陈氏支祠”,并编修“丰城陈氏支谱”。1948年丰城又编修“丰城陈氏宗谱”。谱上可见丰城陈姓邦分,西分,享分,下分,中分,四分,楼分24—31世次字辈。我是邦分瑞字辈,第二十九世次。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讲,丰城地处丘陵高岗,比周围的村庄都高,下再大的雨水都不会淹。有十三个塘灌朝外淌,十三条水沟绕村庄。传说村西北高平向比茅山高三尺,西汉元帝时,茅氏三兄弟下江南去茅山修道,途经高平向见一茅棚内有一女人和婴儿悲伤的哭泣,于是老大,老二就先去茅山修道,老三便在此落脚,因这里地势又高又平,便给孩子取名叫高平。古时候村东还有一条车马大道,叫十里长巷,从丰城一直到丹阳尧庄雷甲,都在一个等高线上,是苏北经镇江到茅山的要道,南来北往的商队、游人、香客不断。
光绪十七年, 丰城第二十四世孙时若公,又称六太爷,为镇江南乡一带民众做了一件大善事。六太爷时任镇江府参事,有一次,陪镇江知府王仁堪来丰城体恤民情,村内八耆向其诉之苦情,决定利用万寿宫原址,建房屋30余间,栽植树木40余亩,创办义学和保婴局,隶属镇江同善堂管辖,当地无钱读书人家的孩子和无力抚养的婴儿就送到保婴局。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保婴局的房屋被日本兵拆掉、树木砍光拿去修上党汤家桥。解放初期,在丰城村东边还能看到保婴局遗址。
说起丰城五神庙,当地仍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南宋君王赵构为报五位神仙的救命之恩,特令丹阳到句容一路的大村立庙祭祀。丰城最初的寺庙是玉景观,明万历元年改建为顺天古寺,清道光六年重建五神庙,前后共三进。同治元年(1862)金山住持法海募捐,为五神庙铸造大钟一座,香炉一鼎,上铸“顺天古寺”四字。五神庙大门朝南,两旁刻着“庙貌垂千古,威灵镇一方”,院内钟鼓声可传数里之外。庙正殿供奉五位尊神,两边是四大金刚。庙前还有一棵200多年的银杏树,要二人才能合抱,顽皮的孩子常爬上去摘银杏果。每年四月初二是丰城五神庙会,上庙前几天各家各户就要忙起来,要准备加工豆腐、白页,育豆芽菜,杀鸡宰鸭,招待来上庙的客人。庙会前一天晚上,村上要连唱五本大戏,村里还有一个业余剧团——新华剧团,有布幕,乐器和一套戏班子,有时还会邀请专业剧团来唱戏。五神庙里有一个大戏台,可以坐上千人,戏台上方挂着两盏汽灯,每到唱戏的下午,小把戏就会扛着家里的长板凳,老早到五神庙里抢占地方,以便晚上和大人一起去看戏;村上还有一支“长波”篮球队,庙会期间都会与邻村的球队进行篮球比赛。五、六十年代的庙会为我们的儿时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
当你打开丹徒上党镇志,可见丰城近百年来的区划演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丰城一直是盘荣小乡所在地,1959——1960年间,丹徒撤区设大乡,这里又叫盘荣乡政府。百货商店,供销合作社,餐饮旅馆便应运而生。1963——1968年丹徒县恢复上党区建制,盘荣小公社仍然设在丰城,所辖上丰,下丰,倪庄,三星,步甲五个支部。
迎着奋进的旋律,沐浴改革的春风,丰城在乡村振兴中获利受益。“丰城地势高,只怕旱不怕涝”,过去种庄稼是”望天收”,兴修水利是几代人的梦想。1958—1961年,丰城人靠的是钉耙、挑箕、小推车,筑起了丰城、盘荣两座小水库;1968年,丰城在丹阳吴塘水库修建一,二级翻水站,挑筑、开挖引水渠道6公里,至丰城三级电灌站,并在村东西两边各开挖渠道共12公里,两条水路直通丰城、三里、东新、南新、西新等24个生产队,灌溉面积2500多亩。从此丰城接通了三级站电源,老百姓生活照明告别了”煤油灯”;1975年,丰城在原丰城小水库的下游修建了一座蓄水197万方的大丰城水库,开挖引水河1.5公里,直接引水库水至三级站, 使原来的三级站变为一级站;1978年,为从根本上解决丰城干旱缺水,又在上党凌塘水库建仙人山电灌站,开挖,挑筑渠道5.6公里,从长山灌区引来长江水。如今,土地集约化经营,村里创办了”三明百草园药材基地”,”苗木种植基地”,”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希玛牧业养殖基地”.丰城水库已成为”丰城湖度假观光园区”。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在又一个风吹麦浪,菜花飘香的季节,丰城文体节如期开幕。村中间原来的新塘四周围起大理石栏杆,垂柳倒挂,塘中间只见几片荷叶,池塘水清澈;老大塘已填平,建成村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两面建有凉亭和葡萄架。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中心,更是老年人的”大世界”。白天在这里看书读报、谈心聊天、打牌下棋,晚上跳广场舞、做佳木斯操。村南的郦家沟已重新开挖成郦家河,全长1.2公里,新建三座过桥节制闸,与文龙水库连成一体。河西岸建成绿化带和水泥塑胶跑道,小桥流水,田园风光。乡恋、乡情、乡味、乡愁,时常在心中萦绕。
故乡丰城,在收获的季节里,但愿你收获更多的财富和文明!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494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