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二)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二)

16

达盟喀喇沁旗来的“朱氏”蒙古安排在正黄旗三、四苏木和十四苏木。此外,还迁来一些如 伊(伊斯得)、明(萨绕拉)、贺(夏若高拉)、肖(肖得)、金(埃日得)、赫(赫若图 如特)、武(武那个青)、武(武文得)、梅(梅尔根哈拉)等姓氏的蒙古人,此后,察哈 尔愈成了多姓部族。 察哈尔八旗为清朝统治下的一个特殊的区域。 察哈尔八旗为清朝统治下的一个特殊的区域。他们的地位虽略高于其它蒙古八旗及汉 八旗。但却低于科尔沁六旗,只相当于哲里木盟十旗中的后四旗。 八旗。但却低于科尔沁六旗,只相当于哲里木盟十旗中的后四旗。清朝皇帝又将察哈尔部 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 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 都有察哈尔部蒙古。 都有察哈尔部蒙古 2、察哈尔八部(鄂托克) 、察哈尔八部(鄂托克) 明朝时期, 察哈尔本部有 8 个鄂托克(部)组成, 统称察哈尔八部, 明人称之为八大营。 按《蒙古源流》出现的顺序排列则为:1、察哈尔呼拉巴特鄂托克;2、察哈尔克什克腾鄂 、察哈尔呼拉巴特鄂托克; 、 托克; 、察哈尔浩齐鄂托克; 、察哈尔敖罕鄂托克; 、察哈尔察罕塔塔尔部鄂托克; 、 托克;3、察哈尔浩齐鄂托克;4、察哈尔敖罕鄂托克;5、察哈尔察罕塔塔尔部鄂托克;6、 察哈尔奈曼鄂托克; 、察哈尔札固特鄂托克; 、察哈尔克木齐古特鄂托克。到明朝末期, 察哈尔奈曼鄂托克;7、察哈尔札固特鄂托克;8、察哈尔克木齐古特鄂托克。到明朝末期, 乌珠穆沁、苏尼特也成了察哈尔部的成员,说明经分化、改组察哈尔八部的成员又有新的 乌珠穆沁、苏尼特也成了察哈尔部的成员 演变。察哈尔八部与清代所设的察哈尔八札萨克旗制和总管八旗制不同。这些鄂拓克和部, 只有浩齐特由大汗自己统领,其余的或属大汗的弟侄,或属达延罕之子阿赤赖台吉、格哷博 罗特等人的后裔。 察哈尔八部左翼又被称为山阳察罕儿,由阿剌处(阿喇克卓特)、敖汉、乃蛮(奈曼)、 兀鲁(主亦惕)四大鄂托克组成。右翼又被称为阿鲁(山阴)察罕儿,由浩齐特、乌珠穆沁、 苏尼特、克什旦(克什克腾)四大鄂托克组成。当蒙古右翼以阿勒坦汗为首的军事力量向西 方发展的时候,蒙古左翼察哈尔万户和喀尔喀万户的军事力量,在达赉逊库登大汗统率下, 向东方迁移兀良哈三卫驻牧地区。鄂托克名称流传下来的有浩齐特、苏尼特、乌珠穆沁、敖 汉、奈曼、克什旦(克什克腾),其它鄂拓克以及属于察罕儿的众多的部名到明末清初都消 失了,例如塔塔儿、兀鲁、阿速、克木齐古特、阿喇克绰忒、打刺明安、实纳明安等。明末 清初察哈尔万户各鄂托克的驻牧地分别是: (1)克什克腾部 ) 由达延汗第六子斡齐尔博罗特所领有。在古北口外,至京师八百有十里。东西距三百三 十四里, 南北距三百五十七里。 东翁牛特及巴林, 西浩齐特及察哈尔正蓝旗牧厂, 南翁牛特, 北乌珠穆沁。元太祖十六世孙鄂齐尔博罗特,再传至沙喇勒达,称墨尔根诺颜,号所部曰克 什克腾,服属於察哈尔。据明代史料记载,克什克腾部驻牧地距蓟州边墙大约 1250 千米。 由此可知,当时这个部大概是察哈尔万户驻牧地之最北边。鄂齐尔博罗特之子为达赉台吉。 他们的驻牧地距离明朝边境甚为遥远,似乎他们不曾同明朝发生过任何关系。 “克什克”也做“怯薛”,意既“值班”,克什克腾意既“值班人”。蒙古汗国时,克 什克腾是护卫值勤部队, 分班轮流值勤。 护卫军成员来自万户长、 千户长的子弟, 任务繁重, 待遇很高。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元末。达延汗时,克什克腾隶属察哈尔万户,是亲军中的 护卫军。克什克腾对北元汗忠贞不二,1634 年额哲孔果尔降清后,才由成吉思汗后裔沙拉 勒答率领降清,成为漠南最后一个降清的部落。清顺治九年(1652 年)始建克什克腾旗。 (2)浩齐特部 ) 浩齐特一词含意是天长日久,旧的不是新的等。元太祖 16 世孙图鲁博罗特由杭爱山徙 牧瀚海南, 子博第阿喇克继之, 其生三子, 长子库登号所部为浩齐特, 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后, 浩齐特部划其七子阿鲁博鲁特, 阿鲁博罗特之长子纳楚台吉和次子头喇台吉二人治理浩齐特 部族。但是,在记述蒙古各部变迁较为详细的《蒙古王公表传》一书中,又作为达延汗长子

17

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领有的部落, 谓库登汗“号其所部曰浩齐特”。 《清太宗实录》 卷 17 曰:“遣尼堪往迎喀尔喀所属蒿齐忒部落归降额林臣台吉、巴特玛塔布囊。”该部归 入喀尔喀万户。后人认为浩齐特又称“好陈察哈尔”,即旧察哈尔。在蒙古历史上,由于封 建世袭关系的中断,导致某一部的领属关系的变迁,是屡见不鲜的事。因而,有浩齐特部从 最初达延汗第七子阿喇博罗特隶属的部, 后又隶属于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 汗的变化。 达赉逊库登汗以后,领有浩齐特部的图们汗同他的 9 个儿子,皆驻牧于明朝广宁卫(今 辽宁省北镇县)的正北边一带。当时,图们汗的汗帐设于“山后地名阿力素”(《武备志》 所引《兵略》)之地。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山后”所指,即今辽宁省的松岭山脉之北。在 松岭山脉之南,为图们汗叔父埃塔必(系博迪汗之弟乜密力长子)和其诸子的驻牧地。他们 的驻牧地东南端,距广宁卫约有七百余里。埃塔必有 10 个儿子,其中以长子挪门达(脑毛) 大黄台吉(清译《蒙古源流》作阿穆岱洪台吉)和幼子宫图台吉最著名。他们兄弟十人,拥 有部众万骑。宫图台吉的驻牧地位于最南端,其牧地的东南边距锦州西边的边墙约有 250 千米。宫图台吉经常率领部众前往锦州西边墙的大福堡地方,同明朝进行互市贸易。 崇德二年(公元 1637 年)浩齐特部族归附满清。顺治三年(公元 1646 年)博罗特额尔 德尼王被封为札萨克多罗贝勒,保留额尔德尼号。顺治七年(公元 1650 年)晋升为札萨克 多罗郡王,世袭统治浩齐特左翼旗。至此浩齐特部旗之名成为旗名。辖域相当于今锡林浩特 东北和东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西部各一部分地区。 旗札萨克府原设在图力格胡都嘎的 王爷庙。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七年(1914 年—1928 年)属东北三厅察哈尔特区,民国十八年 至民国二十二年(1929 年—1933 年)归绥远省管辖,1934—1944 年归属伪蒙疆自治政府。 1949 年 2 月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决定将乌珠穆沁左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浩齐特左旗合 并为东部联合旗, 旗政府驻地为乌珠穆沁右翼旗乌兰哈拉嘎庙 (现在的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 木)。1956 年 7 月,撤销东部联合旗建制,分设为东、西乌珠穆沁旗至今。 (3)敖汉部 ) 敖汉为蒙古语“力”、“权力”、“年长者”之意;拖雷长子蒙哥,人称“兀干王”, 他的一支亲军很有名,称兀干王亲军。这支亲军的番号逐渐成为这部分人的名号。原为达延 汗第八子格列博罗特领有, 后来博迪汗之弟乜密力之次子贝玛土谢图的长子岱青杜楞号所部 曰敖汉。敖汉部的驻牧地,位于距义州(今辽宁省义县)西边墙约 200 千米的地方。敖汉部 经常在义州西边墙的大康堡地方同明朝进行互市贸易。 岱青杜楞统率下的敖汉部, 拥有部众 5000 余骑,实力比较强大,十六世纪隶属察哈尔,先在义州西大康堡,后移老哈河,经常 活动于大凌河流域。天聪元年,贝勒塞臣卓礼克图举部降清,后封郡王,世袭。东界奈曼, 南界土默特,西界喀喇沁,北界翁牛特。 (4)奈曼(乃蛮)部 )奈曼(乃蛮) 奈曼也作“乃蛮”,“粘八葛”、“乃亦木德”、“耐曼”等。奈曼人原居乞儿吉斯地 区,辽时移牧于阿尔泰山和杭爱山之间。经济和文化发展较早,很早使用文字和玉玺,政治 制度也较健全,在成吉思汗征服之前已形成为国家类型的集团。据称,“奈曼”一词是数量 “八”的意思, 因其内分八部而得名。 早期的史料多以“乃蛮”二字出现, 清初始用“奈曼” 的写法。当时的辽、金等国,对奈曼的地位非常关注,其首领台布花受金封为“大王”,蒙 古语讹为“太阳汗”。1204 年奈曼部被蒙古部征服。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奔西辽,篡其政 自立。1218 年被哲别、速布台所灭。《清史》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 汗(达延汗),游牧瀚海北杭爱山,称其部曰喀尔喀。其长子图鲁博罗特,于明代由杭爱山 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图鲁博罗特之次子纳密克,纳密克之子贝玛土谢图生子二,长子岱

18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二)

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额森伟徵诺颜,以奈曼为部号。额森伟徵统率下的奈曼部,拥 有部众 5000 余骑。 察额森伟徵其子衮楚克(又称衮出斯),称巴图鲁台吉,服属于当时势力最强的察哈尔 部(该部当时在辽西)。 察哈尔部酋长林丹汗侵略科尔沁部,所行无道,引起奈曼等部不满。 皇太极天聪元年(1627 年),衮楚克率全部人民归附后金,受到皇太极的嘉奖。赐之牧地 为潢河、老哈河合流之南岸。东界科尔沁,南界土默特,西界敖汉,北界翁牛特。广九十五 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三度十五分。京师偏东五度。”天聪八年,又明确划定奈曼 部界。崇德元年(1636 年),依据衮楚克多年的功勋,皇帝赐授之扎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 的爵位,世袭罔替。在奈曼旗札萨克治理旗政的 300 年中,曾有 12 世 16 人世袭多罗达尔汉 郡王爵位, 充任了旗札萨克职务。 哈尔地区的奈曼氏表述为“耐曼”, 宁城一带表述为“乃 亦木德”。 ? 5)苏尼特部 ) 苏尼特部落是包尔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 最早居于贝加尔湖南部, 与浩力布力 亚特接邻,是具有历史悠久游牧生活的蒙古民族氏族部落的名称。“苏尼特”一词的来历有三 种解释:一说:苏尼特部落是从蒙古国腹地迁来,日行夜宿而得名,“苏尼”指夜,“特”指数 量词,表示多;二说:“苏尼特”来源于“苏尼古奇”(古时音:苏尼古德)一词,意为好奇。 据说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强,善于猎奇;三说:据《蒙古秘史》记载,1206 年成吉思汗将整 个蒙古汗国分为东,西两翼,把人口按兵力划分为十,百,千,万为数,以十进位方法,共 分为九十五个千户,命名九十五名立功将领,统一蒙古立过汗马功劳而划地赐名,其中把苏 尼特首领格鲁根巴特尔排在第五位, 为此可以看到苏尼特部落在历史上蒙古汗国时期的重要 地位。据历史文献记载第三种解释接近事实,但仍需考证。元太祖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再 传至库克齐图墨尔根台吉,号其部曰苏尼特。 蒙古汗国时期,苏尼特部落从蒙古中部迁址南部,即现张家口以北地带,属察哈尔八部 敖特克。 巴图孟克达延汗时期, 苏尼特部落居于南从现阿巴嘎旗库尔查干淖尔北岸到杭盖戈 壁,东从浩齐特到西边四子王旗的广阔地域。宝迪阿拉克汗时期,他的长子达力顺首领乌珠 慕沁部。次子呼和楚台首领苏尼特部。林丹汗时期,因满清侵占北元而无法统领全部蒙古, 只能管理察哈尔万户,当时西部三万户叛乱,东部科尔沁,哈拉沁归满清,政权不稳定,林 丹汗征服西部三万户时,察哈尔部的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嘎敖特克迁址到杭盖 依靠哈拉哈而去。苏尼特部于 1627 年迁往杭盖时已分为左,右翼两个旗,由宝尔海楚胡儿 之子达布海胡舒其首领苏尼特左旗,由宝音之子朝尔洪台吉首领苏尼特右旗。 1634 年,林丹汗去世后,他的夫人和儿子额日和洪格尔投靠满清,献传国玉玺,从而 整个察哈尔敖特克归满清管辖。1637 年苏尼特左旗首领达布海胡舒其之子唐吉思与满清汗 取得联系,并于 1639 年 9 月 26 日满清政府同意建立苏尼特左旗,实行王朝旗制。 《清史稿》 载:“天聪九年,其济农叟塞、贝勒滕吉思来朝,后封叟塞郡王,主右翼,滕吉思弟滕吉泰 郡王,主左翼,袭封。”从 1639 年至 1946 年共约十七代郡王统治了苏尼特左右旗。 苏尼特左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部,旗地东接阿巴噶右旗(今阿巴嘎旗西部) ,南接察哈 尔正白旗和镶白旗,西与苏尼特右旗(今苏尼特右旗及二连浩特市)接壤,北同喀尔喀土谢 图汗部毗连。相当于今天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部。东接苏尼特左旗, 南接镶黄旗察哈尔,西与四子部落旗接壤,北和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交界。相当于今天苏尼特 右旗和二连浩特市。 现今的苏尼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 右旗和二连浩特市,现有人口为 43000 多人。 (6)乌珠穆沁部 )

19

成吉思汗 16 世孙图罗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戈壁南,达赉逊库登汗三弟翁衮都喇尔(史 料或作堵剌儿) 所率之部。 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卫拉特人小部落之一, 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卫拉特人小部落之一 蒙古语为“葡 萄山人”,因为他们原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驻牧,故有此名。明代时,漠北的蒙古部族 间发生纷争,乌珠穆沁山下的蒙古人被迫南迁漠南。他们看中了大兴安岭以西、宝格达山以 南的草场, 即在此驻牧下来。 世宗嘉靖年间, 头领翁衮都喇尔诺颜将所辖部落, 沿用此名称, 始定名为:乌珠穆沁部,这就是现代乌珠穆沁草原名称的由来。翁衮都喇尔在政治舞台上曾 经十分活跃,几乎参加了图们汗组织的所有军事活动。到目前为止,对于乌珠穆沁部当时的 驻牧地,还不能确定。17 世纪,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年间,乌珠穆沁部落首领道尔吉与 林丹汗不合,率所部迁到克鲁伦河一带驻牧。崇德元年(1636)归附满清。 清朝崇德年间(1636—1643 年)设乌珠穆沁左、右两翼旗,直沿至民国年间。左翼扎 萨克(执政王)驻在鄂尔虎河(乌拉盖河)畔之奎苏陀罗海(乌拉盖苏木东北) 。1945 年东 乌珠穆沁旗 6 个苏木在西乌道尔吉王和其弟东乌扎萨克带领下与乌兰夫部冲突兵败, 北迁蒙 古国,两年后驻牧于蒙古国道尔诺特省克鲁伦河附近,至今游牧于布日干等三个苏木中。原 东乌珠穆沁旗只剩下今天的乌拉盖、额仁高比等两个半苏木人口。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东部 联合旗(东乌、西乌) ,1956 年分设为东乌、西乌两个旗(约一半西乌人口、地域并入东乌 珠穆沁旗) 。 (7)察哈尔万户的阿喇克卓特部、主亦惕部 )察哈尔万户的阿喇克卓特部、 现不知是由哪位台吉领有,其驻牧地何在。但是,上述图鲁博罗特后裔中,其次子贝玛 土谢图长子埃塔必一支和图们汗之弟威正达尔罕一支, 在察哈尔万户中实力雄厚, 举足轻重, 所以此二部很可能是他们领有的鄂托克名称。 1631 年林丹汗率察哈尔部队出征之际,阿鲁部一名济农派遣三百人组成的哨探,对其 后方的阿喇克绰特部进行袭击, 把阿喇克绰特部奥鲁中的老弱妇幼斩尽杀绝后, 携带林丹汗 管领阿喇克绰特部事的太后扬长而去。从此林丹汗六万户之一的阿喇克绰特部不成形了。 1632 年土巴济农北遁,林丹汗妹婿杀害桑哈儿寨济农以后逃入明边。脑毛大之孙桑哈儿寨 洪台吉在林丹汗西迁以前掌管阿喇克绰特部, 因为他被牵连到敖汉、 奈曼二部与爱新国联盟 之事,同克什可腾部一起受到林丹汗的讨伐,从此阿喇克绰特部失去相对独立的地位,在西 迁过程中逐渐被合并到察哈尔本部。 (8)多罗特部 ) 多罗特部全力支持林丹汗联明抗女真的政策,它的地理位置在察哈尔部中离明边最近, 与明朝的关系也是最和睦者。林丹汗兼并阿喇克绰特等察哈尔所属部落时没有碰多罗特部。 多罗特部控弦 5000 人马。天聪二年皇太极袭击多罗特部的敖木林战役中所获之人多说为妇 幼,很明显,他所袭击的时多罗特部之后营地——“奥鲁”。此时的多罗特部兵丁跟随林丹汗 与右翼作战。 归附爱新国时多罗特部以察哈尔本部名义投奔爱新国, 没有建立单独的扎萨克 旗,从此多罗特之名消失。显然它融合到察哈尔本部中了。 3、内扎萨克八部: 、内扎萨克八部: 内扎萨克八部,始祖哈撒尔,为也速该次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他从少年时代 起辅佐成吉思汗, 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哈撒尔以 神箭”著称, 勇力善射” 矢无虚发、应弦而倒” 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 “神箭”著称,“勇力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 五百步”之说。 “有哈撒尔之射, 有别里古台之力, 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 五百步”之说 成吉思汗曾说: 后来,蒙古文献均称哈布图·哈撒尔,即射箭好手哈撒尔。哈撒尔是蒙古历史上出类拔萃的 一员猛将,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谋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0

公元 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给予同母兄弟哈布图哈撒儿 额尔古纳河和海剌尔河附近、 石勒喀河至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封地。 这一地域的哈萨尔后裔以 科尔沁为总的部号,内有乌拉特等较小的蒙古部族。哈撒尔妻妾甚多,相传有 40 子,但知 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有三:长子淄川王也苦,次子移相哥大王,三子脱忽大王。哈撒儿家 族曾在中亚地区(呼罗珊)试图拓展领地,但统治时间延续很短,尔后大多数哈撒儿后裔均 游牧于今天的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三省一带。 哈撒儿家族传至七世阿克萨噶勒代, 其长子阿 鲁克特穆尔,于公元 1425 年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即阿岱汗。他将哈撒儿家族的势力扩展到 兴安岭以南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阿鲁克特穆尔即为日后的内扎萨克八部之祖。此八部为: 阿鲁克特穆尔即为日后的内扎萨克八部之祖。 阿鲁克特穆尔即为日后的内扎萨克八部之祖 此八部为: 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拉特。 科尔沁、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赉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拉特。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各旗县、哲里木盟绝大部分旗县、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各旗县、哲里木盟绝大部分旗县、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乌 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和达茂联合旗的一部分、 淖尔盟乌拉特三旗, 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和达茂联合旗的一部分、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三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 彦郭勒蒙古自治洲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青海省绝大部分蒙古族自治县, 彦郭勒蒙古自治洲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青海省绝大部分蒙古族自治县, 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原来都是哈撒儿及 其后裔所属部落。在中国蒙古族人口中,他们几乎占三分之二。 其后裔所属部落 (1)科尔沁部—嫩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 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科 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 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科尔沁为“怯薜”执事之一,“怯薜”是从各 “千户”、“万户”中精选年轻力壮、武术高强、箭法出众者组成二千人的“科尔沁”,连 同“各千户内选拣得宿卫八千人”共同组成一万人的亲军。 科尔沁这个军事机构, 平时是负 责护卫“帅帐”的卫队, 战时为冲锋陷阵的主力。 这支侍卫军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 尔统领,称为“带弓箭的豁尔臣”。这支部队在跟随成吉思汗征战中,屡立战功。哈撒尔号 所部“科尔沁”,即“豁尔臣”的同名异译。法国著名蒙古史学者伯希和、韩百诗 法国著名蒙古史学者伯希和、 法国著名蒙古史学者伯希和 韩百诗等认为: “为了纪念豁儿臣这个职务, 才变成一个部”。 哈撒儿父子精湛的射箭技艺在蒙古人民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长久地怀念他们,到了 15 世纪初,“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演 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明代中期东迁至嫩江一带。明 永乐八年(1410 年),卫拉特部马哈木杀死了蒙古本雅失里汗(忽必烈系),明宣德元年 (1426 年)哈撒尔第八世孙阿鲁克贴木尔,在阿鲁台太师的拥立下以“元氏子孙已绝”为 理由,即全蒙古汗位,号称阿岱汗。明宣德七至八年(1432—1433 年),阿岱汗和阿鲁台 太师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 被称为“嫩江科尔沁”,简称“嫩科尔沁”。仍然留驻原地的科尔沁人,则被称为“阿鲁科 尔沁”。 15 世纪末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 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重新划分领地时, 保留了科尔沁兀鲁斯(万户),尊称它为“阿巴嘎科尔沁”(叔王科尔沁),使之同六万户 并立于蒙古。当时科尔沁兀鲁思(万户)内部也分左右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 乌拉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尔罗斯七个部(鄂托克)。右翼包括克里叶特 (克列亦惕)、噶滚贺什格、主亦惕、吐亦别滚、伊克明安和萨阿赤惕六个部(鄂托克)。 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享有特殊地位,在军事方面对兀良哈万户有统辖权。 明正德年间,达延汗之死,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避战乱,嫩科尔沁部于 嘉靖年南迁到已西迁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驻牧。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左右,嫩科尔沁部 继续往西南扩展, 遭到扎鲁特等内喀尔喀部的阻滞后, 开始向开原东北边外的海西女真诸部 居住的混同江口一带扩展,一时控制了女真的叶赫、乌喇等部。在此期间,嫩科尔沁与察哈

21

尔大汗的关系是,时而联合进攻明朝边境,时而互相攻伐,总体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由 于科尔沁部子孙繁众,到明末,奎猛克长子博迪达喇子乌巴什、爱纳噶、阿敏等分别占有嫩 江东西两岸一带游牧的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等部。嫩科尔沁部活动范围,西从兴安 岭山阴起, 东至哈尔滨以东, 北起嫩江上游, 南抵混同江江口一带。 这与北自齐齐哈尔南边, 南至旧边墙的清代科尔沁部哲里木盟地区大不相同, 清代的科尔沁部经过明末清初的多次征 战和融合,最终形成了科尔沁十旗。 科尔沁部为同察哈尔部争雄, 又担心女真建州首领努尔哈赤的强大的威胁, 就与势力较 强的叶赫、乌拉部结盟,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台吉们奉林丹汗的命令,曾几次同后金交 战,保卫了自己的境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叶赫部首领布斋、纳林布禄联合科 尔沁部首领翁果岱、莽古斯、明安等人及其所属锡伯、卦尔察、哈达、乌喇、辉发和满洲长 白所属朱舍里路、 纳殷路等九部兵 3 万人 (其中科尔沁蒙古兵 1 万人) 向努尔哈赤大举进攻, 史称: 九部联军伐满洲 “九部联军伐满洲 九部联军伐满洲”。 努尔哈赤古勒山一战, 大破九部联军, “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 马被陷,遂弃鞍,裸身,乘骣马逃,仅身免”。努尔哈赤并未趁胜进逼,反而主动修好,科 尔沁部深感清太祖的大度,同时又不愿出现内受制于林丹汗,外树敌于满洲的局面,所以开 始靠近满洲以抗衡察哈尔蒙古。 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 这也是蒙古大汗第一次失去哈撒儿后裔的支持。 1626 年, 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 1636 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 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 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 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奥巴之子巴达礼被 封为土谢图亲王,去汗号;诏世袭罔替,领科尔沁右翼中旗;布达奇(哈布图哈撒尔十八世 孙)封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诏世袭罔替,领科尔沁右翼前旗;喇嘛什希(哈布图哈撒 尔十八世孙)封札萨克镇国公,领科尔沁右翼后旗;蒙衮(哈布图哈撒尔十七世孙),于 1648 年封固山贝子,诏世袭罔替,领扎赉特旗。 科尔沁部在清朝入关和征服各部落的战争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 科尔沁部在清朝入关和征服各部落的战争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大清王朝的建 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位列二十四部之首,爵高位尊, 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位列二十四部之首,爵高位尊,俸银俸缎均高于其他蒙古 各部,是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重要依靠力量,与满州贵族的关系也最为紧密。(顺治皇帝 各部,是清廷统治蒙古地区的重要依靠力量,与满州贵族的关系也最为紧密 福临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即是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 顺治帝可怜的第一个皇后也出自科 尔沁部, 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 咸丰年间勇冠蒙旗的僧格林沁即是科尔沁左翼 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等等) 科尔沁人主要居住在今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地区。 科尔沁右翼前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 沁右翼前旗南部、乌兰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通榆县及白城市的一部分地区;科尔沁右翼 中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吉林省通榆县的北部和白城市的一部分地区; 科尔沁右翼后旗辖境相当于今科尔沁右翼前旗北部、 扎赉特旗、 吉林省镇赉和大安等县的部 分地区;科尔沁左翼中旗辖境相当于今通辽市大部、科尔沁左翼中旗、吉林省公主岭市、梨 树县、四千市和双辽县的大部、辽宁省康平县的一小部分地区;科尔沁左翼前旗辖境相当于 今科尔沁左翼后旗西部和西南部、库伦旗一部分、辽宁省彰武县东北、康干县西部、法库县 西北等地区。 4、内五部喀尔喀 、 15 世纪末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 巴图孟克( 巴图孟克 达延汗) 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 分为左右两翼, 每翼三万户。 喀尔喀万户属左翼, 共十二部,以分布于喀尔喀河得名。

22

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因其子虎喇哈有子五人, 形成漠南内五鄂托克喀尔喀集团,称喀尔喀五部。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 旗,属内札萨克。它主要驻牧于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今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一带地 区) 。东临叶赫部,西接察哈尔部,北靠科尔沁部,南连明朝的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满族自 治县) 。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外七部称外七鄂托克喀尔喀,后称“喀 尔喀多伦和硕” (即喀尔喀七旗) 即后来的漠北蒙古。 , 每个鄂拓克里面包含着各种名称的部。 虎剌哈赤有五个儿子, 他们分别统率喀尔喀万户的五部。 长子乌巴什卫征 (汉籍作委正) 统率札鲁特部; 次子苏巴海(又作速把亥) 统率巴林部;三子乌班贝穆多克新(汉籍作兀班) 统率翁吉剌特部;四子索宁岱青统率巴岳特部;五子舒哈克卓里克图(汉籍作爪儿兔)统率 乌齐叶特部。 16 世纪中叶达赉逊库登大汗统率下的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两个万户东迁。东迁后的喀 尔喀五部驻牧地分别是: (1)札鲁特部 )札鲁特部,驻牧地位于今沈阳和铁岭正北,距离明朝边墙约 350 千米。部长乌巴 什卫征驻帐于岳落。他有四个儿子:额尔登、脱布胡、托敦、晓罗斯。他们的驻牧地位于翁 吉剌特部暖兔驻牧地之南,伯雅尔驻牧地以西。额尔登之子哈拉巴拜、沙拉巴拜、庄南、庄 图等兄弟 9 人的驻牧地,则位于宰赛驻牧地以东。再往东则是他们侄子朱身的驻牧地。札鲁 特部拥有部众 5000 余骑。 清初与札鲁特内齐汗结亲。后贝勒色本引兵助明,太祖击擒之,旋释归。天聪二年,色 本等为察哈尔所侵,与内齐举部来降,封内齐为贝勒,主左翼,封色本为贝勒,主右翼,世 袭。左、右同游牧地,当哈古勒河、阿鲁昆都伦河之源。东界科尔沁,南界喀尔喀左翼,西 界阿噜科尔沁,北界乌珠穆沁。 (2)巴林部 )巴林部,驻牧于广宁卫的镇定、镇宁、镇武、西平等堡和海州卫(今辽宁省海城 县)的东昌、东胜等堡的边外一带。其驻牧地距离明朝边墙约 200 千米。另据记载,苏巴海 之子巴特尔的驻牧地在“旧辽阳以北, 适两河之中” 瞿九思 ( 《万历武功录; 8226; 把图儿传》, ) 驻帐于哈孩额力素地方。所谓“两河”,系指西辽河和辽河而言。苏巴海将军是内喀尔喀五部 总的统帅,他曾奉大汗之命,多次统率蒙古军队同明朝进行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1582 年,苏巴海将军在同明朝军队作战时被击杀。苏巴海将军拥有部众 2 万余骑。他统帅的巴林 部是当时左翼蒙古实力最强的一个部。 (巴林部详细见后) (3)翁吉剌特(弘吉刺惕)部,驻牧地位于铁岭和开原西北,距离明朝边墙约 350 千 )翁吉剌特(弘吉刺惕) 米,翁吉剌特部部长乌班贝穆多克新有两个儿子:暖图和巴雅尔(伯牙儿) 。巴雅尔因“骁勇 而多智”,被称为达尔罕巴都鲁。他驻帐于古路半升户儿地方。巴雅尔将军是继其伯父苏巴 海将军之后,统率内喀尔喀五部的杰出统帅。他于 1594 年同明朝边将董一元作战时,阵亡 于镇武堡。 (弘吉刺惕部详细见后) (4)巴岳特部 )巴岳特部,驻牧地位于沈阳平虏堡正北,距离明朝边墙约 200 千米。巴岳特部部 长索宁岱青,驻帐于珠尔库周地方。他有五个儿子:卜儿亥、耳只革、老思、卜儿罕古和额 森达。卜儿亥驻牧于暖兔驻牧地之西约 15 千米处。耳只革、卜儿罕骨、额森大兄弟三人的 鄂托克位于卜儿亥鄂托克之西。 老思及其三子的鄂托克还在耳只革等人驻地之西。 索宁岱青 的巴岳特部,拥有部众将近万余骑。 (5)乌齐叶特(兀济叶特)部,由苏巴海五弟舒哈卓力克图统领。兀济叶特原为肯特 )乌齐叶特(兀济叶特) 山一带的游牧部众。 成吉思汗将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和侄儿 额勒只带二人,作为他们的兀鲁思。帖木哥斡赤斤的兀鲁思,西起大兴安岭,横跨嫩江,东 与女真为邻,南近松花江,北抵黑龙江流域,该兀鲁思的主要部众是乌齐叶特人。元代有一 部分兀济叶特人随斡赤斤到达嫩江一带生息。

23

留在肯特山的兀济叶特人, 北元时期属于喀尔喀万户。 乌齐叶特部和巴林部的驻牧地相 去不远,都位于西辽河和辽河之间。1389 年(明朝洪武二十二年) ,明廷在大兴安岭以东的 蒙古诸部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福余卫是以乌齐叶特为主组成。该部驻牧地位 于广宁卫的镇武、西宁二堡和海州卫的东昌、东胜二堡及沈阳卫的长静、长安、长勇和平虏 等堡的边外一带。打来孙库登汗东迁时,兀济叶特随往。林丹汗时期,两万兀济叶特骑兵是 林丹汗抵抗后金的中流砥柱。清朝立国后,兀济叶特的部号消失,成为散居各地的兀济叶特 氏。 外七部喀尔喀格埒森长子阿巴泰死后, 次子额列克嗣位, 其次子阿布琥, 号墨尔根诺颜, 有子三,长子昂噶海,袭父墨尔根号,次子喇琥里,号达赖诺颜。清朝顺治十年(1653 年) 二月,达赖诺颜长子本塔尔携其弟本巴什希、札木素、额琳沁及侄子衮布,率户千余归附清 朝。是年三月,清廷诏封本塔尔为札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统其部,赐牧塔尔浑河及艾布盖 河流域。与内札萨克蒙古诸部并列,诏世袭罔替,称为喀尔喀右翼部。札萨克驻地在塔尔浑 河畔。自本塔尔亲王至策思德巴拉吉尔札萨克诺颜,喀尔喀右翼部后称为达尔罕贝勒旗,王 公共传世袭 10 余代,达 296 年。康熙时,自喀尔喀西路南下投附清廷的喀尔喀左翼部,在 喜峰口外放牧,自为一旗。 5、巴林部 、 巴林部为蒙古古老部落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 13 世纪蒙古文名著《蒙古秘史》 。到明 初,明人用汉字音写的《秘史》译作巴阿邻。用波斯文撰写的 14 世纪名著《史集》通作 明人用汉字音写的《 世纪名著《史集》 明人用汉字音写的 秘史》译作巴阿邻。 Barin,汉译作八邻 ,汉译作八邻。 巴林部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公元 10 世纪。蒙古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正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世 祖,孛儿只斤氏的创始人孛端察儿的时代。据一些可靠的史书记载,蒙古巴林部就是孛端察 儿的后裔所繁衍。孛端察儿与其兄征服一群“无主”之百姓时,从中捉拿到札儿赤兀惕部的名 叫兀良合真的妇女。 《秘史》说:“那个妇女又跟孛端察儿生了一个儿子,因为是捉拿来的女 人,就给那个儿子起名叫巴阿里歹,也就是巴阿邻氏族的祖先”(秘史§41) 。据《秘史》和 《史集》的记载, 巴林氏族可分四支: 一曰巴阿邻;二曰蔑年巴阿邻; 三曰你出古惕巴阿邻; 四曰速客讷惕(Sugaina't) 。 巴林部的祖先孛端察儿去世以后,他的子孙曾一度归属泰亦赤兀惕部。到了成吉思汗 时代投靠了成吉思汗( 《秘史》《史集》,参与了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的活动,立下了丰 、 ) 功伟绩。从而成吉思汗将巴林部的三千户百姓由该部的诺颜“豁儿赤管辖,做万户,沿着额 尔的思河林木中百姓之地,自由扎营居住”( 秘史》§ 207) 《 。从此大部分巴林人由东西迁, 移到今阿尔泰山西北,额尔的失河上游。达延汗在位时代,巴林部在左翼三万户之一的喀尔 喀万户名下,以其十二鄂托克之一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蒙古图们汗在位时代,巴林部苏巴 海担任了汗庭五位执政大臣的要职,参与处理政务。明万历后势力衰落,明万历四十八年喀 尔喀五部的 28 名诺颜以“刑白马乌牛誓盟”,向后金乞和,其中有巴林部。 天命十一年,后金以巴林叛盟,征之,戮其贝勒。天聪二年(1628 年) ,巴林部为察哈 尔所破,苏巴海之孙色特尔等率领巴林部投降后金。天聪八年(1634 年) ,改封色特尔之子 塞布腾郡王,主右翼,满朱习礼为贝子,主左翼,袭封。右翼、左翼同游牧地,当潢河(西 拉沐沦河)北岸。东界阿噜科尔沁,南界翁牛特左翼,西界克什克腾,北界乌珠穆沁。 6、弘吉刺惕部 、 弘吉刺惕部,为古老的蒙古部族之一。该部最早见于《辽史》 ,按契丹人读法 onggirat, 译作王纪刺, 《金史》按 Qonggirat 的读法译作广吉刺,与此相应, 《元史》还有弘吉刺、弘 吉烈、吴吉刺,弘吉列带,瓮吉刺等十几种译法。其中“弘吉刺”是《元史》和《圣武亲征录》

24

常见的译名。 《秘史》一般用其复数形式,译作翁吉刺惕。 《黄金史》等蒙文文献一律作 Qongirat,与《蒙古源流》写法一样,因此,弘吉刺惕这个译法较符合原文的音值。 据《史集》记载,弘吉刺惕是远古传说中的涅古思的后代,属于蒙古迭儿列斤部。据 说, 弘吉刺惕部是最先离开涅古思和乞颜二人生息的摇篮“额尔古讷昆”的, 他们是从一个“黄 金壶”里出生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弘吉刺惕出自其长子一系,亦乞列思和斡罗忽讷惕出自其 次子一系, 合刺讷惕和弘里兀惕出自第三子一系 (今巴林右旗弘吉刺惕人中均有这些姓氏) 。 最初,弘吉刺惕部的游牧地在今呼伦贝尔地区的根河,得尔布尔河,额尔古纳河流域。 《元史·特薛禅传》说:“最初,弘吉刺氏族居于苦烈儿,温都儿斤(今根河和得尔布尔河之 间的山名) ,迭烈木儿(今得尔布尔河) ,也里古纳河(今额尔古纳河)之地。”后来,因为 这个地区分给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哈撒儿为封地, 所以又对弘吉刺惕部另行分赐了封地。 今居 住在巴林右旗的蒙古族人口,其部源主要有二,其一是巴林部,其二是弘吉刺惕部。 7、翁牛特部 、 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封地, 在临潢 (今巴林左旗林东) 东北方, 元代的泰宁路 (在 今吉林省洮儿河流域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 东至嫩江和松花江交汇处以西一带。 , 另外,别勒古台的孙子爪都,曾被忽必烈汗派驻辽阳行省的陈河(今黑龙江省汤旺河)一带 任探马赤。因此,别勒古台的后裔有一部分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根据蒙古文献记载,他们 所领有的部落称为翁牛特。合赤温后裔的属民、别勒古台后裔的属民、斡赤斤后裔的属民, 在这一带游牧,由于这三部分经常在一起活动,被外界视为一体。另据《蒙古游牧记》载: 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诺楚因,其后裔蒙克察罕诺颜,有二子,长子巴颜岱青洪果尔诺颜,号所 部曰翁牛特。 翁牛特意为“神圣的山”,原部人信奉山神由是得名。这个敬仰山神的风俗,可以追溯到 历史遥远的东胡民族,战国时的东胡败于匈奴,其部溃退,余部保乌桓山的称乌桓,保鲜卑 山的称鲜卑。王沈《魏书》记载,乌桓被汉迁到蒙古草原东部并进入蒙古草原东南部后,仍 将死者的灵魂护送回赤山,这个习俗与原翁牛特部习俗近似。鲜卑山有人考证称其为“吉祥 的山”,这与“神圣的山”含义近似,习俗与乌桓相同。翁牛特部保留敬仰山神的古老习俗, 从这个方面讲,翁牛特部很可能是乌桓人北迁到嫩江流域的后裔。 翁牛特,兀良哈(乌梁海) 兀济叶特组成山阳万户,明人称之为兀良哈三卫,构成了 ,兀济叶特组成山阳万户 翁牛特,兀良哈(乌梁海) 兀济叶特组成山阳万户,明人称之为兀良哈三卫 构成了 , 北元蒙古汗国的三大势力之一,兀良哈三卫与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卫拉特) 北元蒙古汗国的三大势力之一,兀良哈三卫与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卫拉特)三足鼎 立。蒙古达延汗时代,东蒙古复兴。其后,东蒙古各大万户东迁并吞并了兀良哈三卫。东蒙 古内部还曾有过一支强大的翁牛特部落,也为哈赤温的属民,驻牧地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在其首领毛里海太师的统治之下曾经相当强大, 与当时称霸蒙古的喀喇沁万户博来太师战事 不断。毛里海太师最终打败了博来太师,雄居蒙古政坛。但好景不长,科尔沁人刺杀了毛里 海太师,其后翁牛特部落也渐渐衰落而不为人知了。天聪七年,济农索音、贝勒东率所部降 后金,后将其分为二部,封索音郡王,主右翼,东贝勒,主左翼,并袭封。所部东界阿噜科 尔沁,南界喀喇沁及敖汉,西界热河禁地,北界巴林及克什克腾。 翁牛特部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散居各地的翁牛特人以部落名为姓氏, 部 分改汉姓为高氏,包氏,敖氏。 8、阿巴噶部 、 阿巴嘎蒙古语“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故 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延用下来。明属察哈尔,清崇德、顺治间归附清朝。崇德四 年 (1639) 塔尔尼库同曾孙多尔济率所属迁回漠南, , 归附清朝。 右翼旗设于祟德六年 (1641) , 左翼旗设于顺治八年(1651) 。嘉庆间,两旗间各有佐领十一。牧地近库尔察罕诺尔,约当

25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二)

今内蒙古阿巴噶旗。隶锡林郭勒盟。 阿巴噶左旗地域为东接浩齐特,西邻阿巴哈纳尔右旗,南起正蓝旗察哈尔,北抵阿巴哈 纳尔左旗,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锡林浩特市。阿巴噶右旗位于苏尼特东部。旗地东临阿巴哈纳 尔右旗,南接正蓝旗察哈尔,西与苏尼特旗相邻,北和达里冈爱牧石交界。大体相当于今天 的阿巴嘎旗西部。 9、阿巴哈纳尔部 、 阿巴哈那尔为“叔父”、“伯父”之复数。首领为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 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明末附属于喀 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 尔喀车臣汗。崇德间,台吉塞冷、董夷思拉布来降,后封董夷思拉布贝子,主左翼,塞冷贝 勒,主右翼,并袭封。康熙四年(1665)归附,设左右翼两旗。嘉庆间,左翼旗有佐领九, 右翼旗有佐领七。牧地在锡林河畔,约当今内蒙古阿巴哈纳尔旗。隶锡林郭勒盟。1983 年 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 阿巴哈纳尔左旗牧地康熙四年初定时, 游牧在阿巴噶左 旗之北,相当于今天的锡林浩特市北部。清末,阿巴哈纳尔左旗渐处于阿巴噶左旗之东,浩 齐特右旗之西,南邻克什克腾,北交喀尔喀蒙古。这一位置大体相当于今天锡林浩特市东部 和东乌珠穆沁旗西部的一小部分。 阿巴哈纳尔右旗旗地东及东南与阿巴哈纳尔左旗相接, 南 和正蓝旗交界,西和西北同阿巴噶右旗(今阿巴嘎旗西部)毗连,北和东北同达里冈爱牧厂 接壤。清末时,阿巴哈纳尔左旗渐处于阿巴噶左旗之东,旗地则大体相当于今天阿巴嘎旗东 部的狭长地带。 10、鄂尔多斯部 、 “为猛隼之羽翼,为驾辇之护卫,为刚毅之明哲,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者”等等, 这是蒙文文献《蒙古大黄册》一书中对鄂尔多斯万户的记载。鄂尔多斯一词,是古突厥语, 鄂尔多斯一词 鄂尔多斯一词,是古突厥语, 意为汗的殿宇、 陵寝之地。 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 千户, 也就是各万户、 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 鄂尔多斯部, 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卫护部队。 这支精锐卫队, 当年为成吉 思汗四大鄂尔多服役, 也有一部分为成吉思汗母亲斡额仑和成吉思汗几位弟弟、 儿子的鄂尔 多服役。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 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鄂尔多斯人。公元十四世纪,守护成 吉思汗陵寝的卫士们,改自已“艾马克”(部)的名称,始称鄂尔多斯部。 鄂尔多斯部的祖先,不是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的人 而是来自诸多氏族。 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的人, 鄂尔多斯部的祖先,不是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的人,而是来自诸多氏族 (1)、兀良哈人。十三世纪在肯特山孛儿罕哈里敦一带居住的兀良哈人,成吉思汗在 ) 世时,一部分为他做门卫,另一部分为斡额仑母亲和四大鄂尔多服务,是成吉思汗得以依赖 的部落,成吉思汗大将者勒蔑、者别、速不台等都为兀良哈人 成吉思汗大将者勒蔑、 成吉思汗大将者勒蔑 者别、速不台等都为兀良哈人。1227 年,成吉思汗去世后, 兀良哈部派出一千人,日夜守护成吉思汗葬地伊克霍日克(大禁地),并守护祭祀成吉思汗 灵帐和斡额仑母亲灵帐。十五世纪,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兀良哈人,随漠北的八 白宫一同入驻宝日陶亥。 (2)、成吉思汗亲军。1204 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身边的亲信精兵,在这基础上于 1206 ) 年建立大蒙古国后,扩充了亲信军。成吉思汗身边的亲军称“万名客什克腾”(万名受福 成吉思汗身边的亲军称“ 成吉思汗身边的亲军称 万名客什克腾” 也有史料记载为“ 者)。也有史料记载为“怯薛军”(吉希亚,轮流值班守卫之意)。这是守护成吉思汗鄂 也有史料记载为 怯薛军” 吉希亚,轮流值班守卫之意) 尔多的精兵。其总数为一万人,成吉思汗规定:从万户、千户、百户、十户长官(诺彦)的 儿子及百姓的儿子中挑选有才华、身体健壮、能够胜任者。 大蒙古国初建时期,官吏和机构很少,国家的军政事务,几乎都由成吉思汗亲军包办。 大蒙古国初建时期,官吏和机构很少,国家的军政事务,几乎都由成吉思汗亲军包办 当时, 亲军担负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保卫大汗和汗廷的安全; 二是在作战时充当“大中军”; 三是担任汗廷的文书、生活、杂役等繁多的具体事务。因而,在亲信军内出现了好多为成吉

26

思汗宫廷服务的专职人员。 而这些职司, 后来成为鄂尔多斯人不同的姓氏。 成吉思汗去世后, 这些亲军守护成吉思汗墓地和祭祀宫帐,并世代相传,成为鄂尔多斯部的祖先。 (3)、黄金家族。十五世纪,大批鄂尔多斯部进入河套时,也有一部分与成吉思汗同 ) 一氏族的人员。十六世纪初,成吉思汗后裔巴图孟克达延汗控制了蒙古诸部,将蒙古诸部重 新划分为六万户。1512 年(正德七年),任命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鄂尔多斯、 土默特、永谢布三万户之济农。从此以后,鄂尔多斯济农均由巴图孟克达延汗的子孙担任。 1649 年(顺治六年),清朝实行盟旗制度以后,鄂尔多斯各旗札萨克均由巴图孟克达延汗 清朝实行盟旗制度以后, 清朝实行盟旗制度以后 的后代世袭。这样以来,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越来越多, 的后代世袭。这样以来,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越来越多,在鄂尔多斯人中 蒙古贵族占一定比例。 蒙古贵族占一定比例 (4)、成吉思汗大将。成吉思汗的崛起,离不开他身边的一大批将领和人才。这些人, ) 忠心耿耿为成吉思汗奋斗一生,并让子孙后代永远祭祀、守护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几百年之 后,这些人的后裔也就成为鄂尔多斯人的一部分。 当年成吉思汗身边将领有: 当年成吉思汗身边将领有 成吉思汗九员大将:阿尔拉德的博斡儿出,札来尔台的木华黎,朱尔其特的朝莫尔根, 阿尔拉德的博斡儿出, 阿尔拉德的博斡儿出 札来尔台的木华黎,朱尔其特的朝莫尔根, 苏勒丹的陶尔贡迭剌 兀良哈的者勒蔑,巴苏德的者别,维拉特的哈日赫如, 陶尔贡迭剌, 苏勒丹的陶尔贡迭剌,兀良哈的者勒蔑,巴苏德的者别,维拉特的哈日赫如,朱尔根的孛 儿忽剌、塔塔尔的希吉忽图忽。成吉思汗四位亲家:乌勒呼古德的哈鲁巴音, 儿忽剌、塔塔尔的希吉忽图忽。成吉思汗四位亲家:乌勒呼古德的哈鲁巴音,弘吉刺的得 薛禅(岱斯钦),克烈惕的王汗,维亦剌特(卫拉特)的呼特嘎青德。 ),克烈惕的王汗 薛禅(岱斯钦),克烈惕的王汗,维亦剌特(卫拉特)的呼特嘎青德。还有成吉思汗四位 结拜盟友,四位薛禅(斯钦,智谋者)、四位英雄(速别台、吉鲁根、朝勒给台、 )、四位英雄 结拜盟友,四位薛禅(斯钦,智谋者)、四位英雄(速别台、吉鲁根、朝勒给台、芒呼勒 )、四位向导 四位匠人等等。这些当年跟随成吉思汗打江山的功臣后代,世代守护成 四位向导、 台)、四位向导、四位匠人等等 吉思汗八白宫,定居于鄂尔多斯,成为鄂尔多斯人的组成部分。 公元 1510 年,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为便于统辖,恢复万户组织。鄂尔多斯 此时为右翼三万户主干,驻牧河套。在巴尔斯博罗特和衮必里克父子任济农的时代,它在 在巴尔斯博罗特和衮必里克父子任济农的时代, 在巴尔斯博罗特和衮必里克父子任济农的时代 全蒙古的地位举足轻重,十分突出。该万户的疆域不仅包括鄂尔多斯高原, 全蒙古的地位举足轻重,十分突出。该万户的疆域不仅包括鄂尔多斯高原,而且也包括贺 兰山以西、甘肃河西走廊以北的广大地区。衮必里克济农共有四位夫人,她们为他生育了 兰山以西、甘肃河西走廊以北的广大地区 九个儿子。 他按照达延汗的领地分封制度, 把他的儿子全都分封于鄂尔多斯万户管辖的广大 疆域。形成鄂尔多斯十二鄂拓克,并分左右翼各六鄂拓克。鄂拓克的名称有失保嗔(清译锡 色沁)、乌喇特、打郎(清译达喇特)、杭锦、兀甚、察哈特、委兀慎(清译卫郭尔沁)等 等。1542 年衮必里克死,长子诺延达喇继任济农。此后部众分衍,势力渐衰,一些部落曾 随土蛮俺答汗的对外扩张,移居贺兰山以西及大小松山(今甘肃永登东北)一带。衮必里克 济农逝世以后,鄂尔多斯万户的实力逐渐衰弱。 衮必里克济农的第一夫人是土默特 (蒙郭勒津) 万户杭锦部诺延爱兰色格尔之女唐苏克。 她生有二子:诺延达喇 拜桑固尔郎台吉 诺延达喇和拜桑固尔郎台吉 诺延达喇 拜桑固尔郎台吉。衮必里克济农于 1542 年左右逝世后,诺延达剌 即济农位。 诺延达喇济农时期, 鄂尔多斯万户基本上保持和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的联盟关系。 在阿勒坦汗进行对内对外战争的时候,鄂尔多斯万户往往全力以赴相助。 1、诺延达喇有五个儿子,一共拥有四个鄂托克(即四个部)。据明代汉文史料记载, 有四个鄂托克( 、诺延达喇有五个儿子,一共拥有四个鄂托克 即四个部) 这四个鄂托克均在陕西榆林(今陕西省榆林县)边外驻牧。 2、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和唐古特等地 、扣克特、锡巴固沁、 为拜桑固尔郎台吉的领地。他有四个儿子:爱达必斯达延诺延、鄂巴卓哩克图诺延、塔 噶齐宰桑诺延、昆都楞诺延。 2-1、爱达必斯达延诺延(汉文史籍中称他为宾兔),驻牧地为扣克特。汉文史料记载 说他在甘州庄浪卫边外的松山(今甘肃省兰州到武威铁路线以东)一带驻牧。 2-2、鄂巴卓哩克图诺延,原驻牧于毗邻陕西花马池(今宁夏盐池)至兴武营(盐池西 北)一带的锡巴固沁,后西迁至贺兰山西边的长流水、蒲草泉一带驻牧 其牧地称唐古特。 后西迁至贺兰山西边的长流水 其牧地称唐古特。 后西迁至贺兰山西边的长流水、蒲草泉一带驻牧,其牧地称唐古特

蒙古部族历史及分布(二)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509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