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猪年说猪(随笔)
原创 灞水两岸 灞水两岸 2019-01-03
西安高五幸
元旦早上睁开眼,习惯地摸起手机浏览,滿是新年的祝福话语,心潮感受到丝丝缕缕的温暖。因了关切新筑综合厂厂友群王雪绒参加西安电视台“吼一嗓”秦腔大赛结果,便进了群里。
悠的,网名“雪儿”的一则微信引起我的好奇和注意,让我眼晴一亮,“迎猪猪,送狗狗,冬至开始数九九。出门冻的嗖嗖嗖,戴上口罩捂口口。提醒咱的好友友,小心冻脚冻手手!”
新筑公社综合厂(含制钳厂)的厂友们现在最小的都在六十岁往上,一大把年纪,熬到了当爷当奶的“处级”,竟童心犹存,还有如此的雅趣,漾溢青春活力,真是了不起!我替厂友们乐观生活、传递关爱而感到欣慰和快意。
天地轮回,自然规律。睡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就到了“猪年”里。
“金猪娃,银克郎,肥肉块块咥着香”。我边穿着衣裳,脑际依然还是猪,猪使我叩开了记忆的闸门: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鹿原上下的灞桥一带农村,“清一色”的粮棉队,看猪养鸡是农民主要的副业收入以贴补家用。那阵子几乎是家家都养猪。公社“八大员”中就有“养猪专干”,区食品公司专门负责生猪生产、收购和销售,当时我因计划生育离开公社就在区食品公司“避难”。农民卖猪要“卡片”,市民吃肉要凭票,亲历了农民的“卖猪难”。我用笨拙的秃笔记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的改革变化,和政府管理部门为解决农民“卖猪难”而采取的措施,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上接连发了几个头版、头条,以致于后来有“机会”又回到公社、区政府部门去上班。
生在农家的我,对猪再也熟悉不过了。小时候放学后给猪拔草,成家后年年都养猪,还看过母猪,在外面上班,星期天给猪打料、拉糟子、起猪圈,不亦忙乎。看着猪吃得欢势就高兴,看见猪发烧慢食,就一路小跑找兽医。猪给我带来劳动的愉悦,也使我尝到了苦累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猪蹄子,营养大,能给月婆子把奶下”。“猪尾巴,味香美,能治小娃的涎水嘴”……,北村地主爷李应西先生编的“猪的全身都是宝”顺口溜,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他那滑稽逗人、妙语连珠的神态,仍言犹于耳,忍俊不禁。
猪以“憨态”示人。闷的是猪,脏的是猪,香的还是猪。所以才有了“最脏的也是最香的”说法。人在说谁脑子不灵活叫“猪脑子”;不讲卫生说“脏的象猪”;猪俨然象“老鼠过街,人人过街”的另类。可喜的是,有了《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他虽然贪吃贪睡,但也有可爱之处。高家庄的高小姐爱恋他,就喜欢八戒额头上的抬头纹,沧桑的可爱,更喜欢他的老诚和顾家。
说到家,其字组合是房子下面是豕。意思是房子里面看了猪才算是个家,可见猪在人类发展史上位置作用的重要。村里上了年龄的人中,叫“猪娃”、“碎猪”、“猪蛋”小名的人不少,这与当时的文化和医疗条件背景有着关系,大概还有娃在猪年出生,好长易活的缘故吧?
民间还有“猪娃年,好耕田”一说,就是说逢上猪年好“生娃”,十二年属相轮回,仅有一次。因此上婚龄青年大都选择在“金猪年”走向婚姻的殿堂,喜欢要个“猪宝宝”。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没有错,我却以为,属相和名字一样,仅仅是个符号,没有必要刻意的去“跟风”,凑那个“热闹”,婚姻是讲个“缘”字,只有缘份到了,结婚生娃“天天都是良辰”。你说呢?
作者简历
高五幸,曾用笔名:高五星。陕西西安灞桥人。20多岁时,开始在报刋杂志发表小说,散文等,创作的剧本《席简相亲》(与王韶之先生合箸),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因生计足迹农、政、商,改行公文及新闻报导,获荣誉若干。现为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会员,陕西农村报网乡村作家;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西安市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数百篇拙作散见“陕西农村网”“中国原创歌词网”“凤凰网”“搜狐网”“腾讯网”“新浪网”“今日头条”“手机百度”“天天快报”“网易”“新浪”等网媒,《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不时有小作在省市区纸媒见面。用文字记录生活,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是作者努力的向往。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525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