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达昕(Marcin Damek)

【编者按】2021年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7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刘晨共同邀请国内外学者撰写系列稿件,向读者介绍“太史”研究的新方向、新成果,也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力。

170年前的1851年,随着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中国内战。尽管初期取得了成功,后期太平天国力量渐渐衰落。1864年,清军将领曾国荃占领当时太平天国政治中心天京(南京市),洪秀全在围困期间因疾病而死亡。同年,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和其他起义的最高领导人,包括干王洪仁玕和忠王李秀成被捕。

当我们谈论太平天国运动时,一般都是指1851年到1864年间。在历史叙事中,1864年便是“太史”的终结点。其实,不少学者对太平天国余党情况均有关注。本文就几位典型人物详加介绍,以飨读者。

赖文光:最后的太平军人

1864年南京陷落后,江苏、安徽和浙江省都有太平天国余军,其中一个统帅便是遵王赖文光,他的部队与捻军联系在一起。捻军从1853年以来与清军战斗,在1864年南京陷落之前,捻军与太平方合作,共同抗击安徽省的清军。1864年后,随着遵王部队到来,这种合作得到了加强。

目前尚不清楚赖文光的部队与捻军合作程度如何。一些消息表明,赖文光被捻军认定为重要指挥官。曾国藩对遵王评价很高,他描述赖文光是“最重要的土匪指挥官”,这表明太平天国余部已成为捻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茅家琦先生认为,捻军并不认为赖文光的实力是重要的。(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第三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44-146页)

无论遵王与捻军之间的合作如何,我们都能确定地说,赖文光的加入使得捻军起义持续了更长时间。1865年,捻军杀死僧格林沁,曾国藩成为了清朝军队主要统帅。曾国藩了解捻军的力量——游击战术。此外,捻军骑兵可以较好地围困敌人,并在前线找到可以休整队伍的地方。看到这一点,曾国藩改变了策略。他没有与捻军进行更多的战斗,而是专注于加强前线,之后逐渐将他的军队移入捻军领土。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以至于在1865-1866年,捻军分为两组,即所谓的西捻军和东捻军。东捻军聚集在赖文光周围,直到1868年赖被清军俘虏。被处决前,赖文光写下了他的自述,在供词里,遵王描述了与捻军的战斗如下:“久知独立难持,孤立难立之势,于丙寅十六年秋,特命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怀王邱远才等,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

赖文光余军是否到陕西并参与了当地回民起义,具体情况不详。而西捻军在1868年至1869年间设法通过了直隶省,最后去了陕西。但是他们与太平军的关系仍不明确。与赖文光部队同时期,太平军余部向南进军是由李世贤指挥的。李世贤余军逃到福建省,一直抵抗清军直到1866年。(崔之清主编,《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585-2653页)

赖文光部队的覆灭意味着较大规模的太平军部队作战的结束。然而,仍有太平军余部造成的小规模战斗。不久,曾由翼王石达开指挥的太平军余部,在前军官李福猷的指挥下,又开始在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边界地区行动。直到1871年,这支余军才最终被摧毁。

李世贤旧势力的遗部由东王杨秀清的弟弟杨辅清收拢。1874年,他试图占据福建省。然而,面对清军的压倒性优势以及缺乏当地居民支持,杨辅清被击败并被处决。(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05-306页)

洪全福:给后代革命者启发

不是所有太平天国余部都继续进行武装斗争,有些人逃到南方并设法活到老年,其中一个便是赖文光的亲属赖汉英。他出生于1814年,比天王洪秀全还年长。在太平天国初期(1851-1853),赖汉英是起义最重要的指挥官之一,封为丞相。1864年南京陷落后,赖汉英设法到达广东省。在那里,他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在乡下过着简朴的生活。据记载,青年孙中山先生曾拜会过太平天国老兵,这位老兵就是赖汉英。赖汉英于1906年或1909年去世。

然而,关于赖汉英可靠的记载不足,而关于另外一个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有着更多确切记载,这位就是瑛王洪春魁。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洪春魁(后改名洪全福)

洪春魁1836年出生于花县,是天王洪秀全的侄子。据简又文收藏的口述记载,他少年“三随太平军北上”,十二岁时,洪春魁成为天王馆童。由于他在战争中的贡献,“以屡立战功得封王位,称三千岁。”

1864年南京陷落后,洪春魁与两个青年王子洪绍元、洪奎元逃到南方。“过某河时,桥折磨,同坠水中,由时分散。瑛王伤足,自行逃回。”从此,洪春魁一个人抵华南地区。

抵达广东华县后,洪春魁(后改名洪全福)“得知凤岗有与自己同祖不同宗的洪姓村落,遂来到凤岗洪屋围,洪屋围的洪氏族长怕惹祸上身不让其入祠堂。于是他就自己在洪屋围象山东边劈地,盖了十间房屋,自造一间小祠堂——洪氏宗祠,还购置了一批田地,自此成家立室,并转籍至洪屋围。”(洪全福故居_中国东莞凤岗镇栏目dg.gov.cn)不久,洪春魁无法留在广东。当时,清政府官员和清军在中国南方地区对前太平军以及太平天国亲属进行镇压行动,或许这使得洪春魁决定逃到香港。

抵达香港后,洪春魁改名为洪和,做了一名前往古巴船只的厨师。在海外,他联系了未来的革命家孙中山,帮助孙中山运送武器。“返香港,悬壶问世,医奇难杂症。庚子年,孙中山先生起事于三多祝。”1901年,洪春魁回到香港,改名为洪全福,与革命党成员谢缵泰、李纪堂等准备起义,宣布大明顺天国建立。然而,1902年起义事败。据记载:“全福识浅薄……革命时,只思为天国复仇,且思想陈旧,在黄埔谋事,刻印有天国天父等字样,复以黄绳夏委任壮一如天国旧式云。”虽然时代变了,但洪全福思考方式仍与上一代太平天国领导人如出一辙。

起义失败后,洪全福回到香港,后来情况不明。据记载:“全福晚年遥于香港,于癸卯年病死于港中某医院。”(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1936年,229页)而有的记载指出,起义事败,洪全福逃往新加坡。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香港,并于1910年去世。无论洪全福最后几年在哪里度过,香港公墓中有他的墓地,并且,洪全福也有后人。虽然洪全福无法完全跟随时代变化,但他与他的时代人给予下一代革命家不少启发。

太平天国︱天国余部:遵王、瑛王、琅王的“后来”故事

洪全福(洪春魁)墓 达昕拍摄 2019年1月于香港

洪奎元:移民与传教

除了洪春魁之外,上文提到,南京逃亡者还有另外两个王子:洪绍元和洪奎元。关于洪绍元记载不足,而为了更好理解洪奎元的故事,我们先要简述太平天国与基督教传教士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外国传教士就开始考虑能否利用太平天国来传播基督教。太平天国失败后,很多前太平天国运动者愿意参与基督教教会,为何?首先,从思想角度,前太平天国运动参加者对基督教思想非常熟悉。关于太平天国宗教方面,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太平天国运动传播了基督教思想最基本的概念,例如“同一个上帝”、“三位一体”等等。其次,基督教教会总部在香港,他们一加入教会就能避免清政府的镇压,并在此寻找工作的机会。最后,是广东本地和客家之间的冲突。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时,广东本地人和客家人之间的矛盾渐渐增加。为了逃避本地人的镇压,不少客家人决定逃到香港去。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之后,这样的客家为主的人口迁移很明显。

洪奎元,又叫洪魁元,是干王洪仁玕的长子。关于他的早期生活具体情况不明,口述记载常常有矛盾。据一种口述记载,洪奎元和他两个族兄弟洪绍元、洪春魁“三人之幼即随太平军北上,以亲或以功俱封王位”;而另一种记载说洪奎元“自十二三岁时随其父至南京,十四岁即统兵出战”。洪仁玕抵达天京并封为干王后,洪奎元已经跟他父亲住在干王府。1861年,英国外交官富礼赐抵达天京,拜访干王洪仁玕前,富礼赐描述洪奎元为如下:

“回大门,则见有一白面小孩,全衣黄服走出来。如果他认识你,即伸手与你握着,口里用英语说:早晨(good morning)。这是干王的独子(简又文按:其名为洪奎元)——是一个很精巧可爱的小孩。他也有头衔,称为‘干嗣君’。他对仆人说话确会大模大样,架子十足,说即遵从。”(简又文,《太平天国杂记》,商务印书馆,1936年,150页)

青年洪奎元不仅在天京当着王子,有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出任了太平天国的一个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在他的供词中提到洪奎元曾参与忠王府内举行的会议。然而,洪奎元无法留在天京,关于他的逃出我们也看到不同的记载。

据第一种记载,洪奎元是跟他两个族兄弟一起离开太平天国首都:“过河时,桥折磨,同坠水中,由时分散……玕王、琅王而人,相偕潜伏水中,载沉载浮,顺水留下二十余里,至无清兵处,乃潜行登岸。”抵达江西时,洪奎元假装自己是卖武者,为了付住宿费,他出卖自己剩下的首饰等物品。“抵粤后,仅余戒指二枚。”

而据第二种记载,洪仁玕求天王允许他儿子离开天京,目标为“保存嗣续计”。不久,洪奎元意识到太平天国的灭亡,他解除了自己的部队并“孑身策马亡命”。到达福建后,他的骏马死亡,他仍然“徒步南行,沿途乞食糊口,展转流离,始得返至粤境”。没有资金的洪奎元需要赚钱,因此,他“佣于人家,养鸭为生”。没习惯贫穷日子的洪奎元生气地说:“我曾统十万雄兵,无不惟余命是听是从;你乃敢违抗命令乎?”据口述记载,洪奎元的异常行为使得当地人提醒当地官员,官员曾试图擒洪奎元,巴色会牧师同一时间也收到了消息,洪奎元抓住机会在巴色会开的李朗书院读书。

1872年1日,黎立基牧师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通知给巴色会总部,洪奎元被聘用为樟坑径学校校长。黎牧师夸奖洪奎元说:“我认为,他可能在小学里有用几年,之后可以变成有能力的传教士。”洪奎元的老师贝隆牧师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还指出:“我早就把他以前的生活故事写在纸上,他是在南京宫殿当王子生活如何,他是如何遭受伤口的,这些伤口现在常常使他无法工作;作为一个不法行为者,他如何几乎没有幸免于最可怕的折磨和剥皮,以及后来如何几乎没有摆脱饥饿……由于他成熟的性格和丰富而认真的生活经验,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传道人。”

在同一封信中我们能了解到,1873年4月,洪奎元与一位女子学校毕业生结婚,据简又文收藏的口述记载,这位女士姓江,不久,这对青年夫妻有了孩子。但是,“清吏侦知仍事缉捕归案”,洪奎元与他的亲属无法留在华南地区。1878年,巴色会与英国公司的代表以及英国外交官达成协议,巴色会牧师帮助招募英格兰殖民地移民工,英方负责运输。1878年10月,洪奎元和他的亲属乘船,于次年3月抵达美洲圭亚那哥郎港口。

在当地“大钻石”种植园里,洪奎元成为华人移民工的管理者。1880年,他给巴色会写了一封信,在信的开头,洪奎元感谢巴色会写给他的信,并强调“关于您和关于我们老祖国的新闻,我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接着,他介绍当地华人的情况:“这里已经有很多基督徒,但其中大多数都是肤浅的。英语神职人员不懂中文,因此,他们完全依赖于华人助手,这些助手被称为带给许多人洗礼。”当地来的华人来自广东和福建,洪奎元指出他们的工作条件艰苦:“新来的中国人中有一半尚未找到工作……如今,如果一个人努力工作,每周最多可赚两美元。为了生存下去,他必须非常限制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搬到其他地方,或搬到荷兰圭亚那和特立尼达的原因。”洪奎元也注意到圭亚那作为多元化的社区,黑人、印度人和“无数混血种族”都生活于此。

不久,洪奎元成为哥郎市圣救世主教堂牧师。但是,有可能由于他提到的经济条件原因,洪奎元与他的家人搬到特立尼达岛。从此,洪奎元与巴色会以及广东华县故乡的联系渐渐消失。简又文采访的广东亲戚当时提到,奎元搬到特立尼达岛之后他们收到关于他的消息,“惟今年音闻不同矣”。

通过巴色会的帮助,笔者有机会与洪奎元后代人洪彼得联系。据他口述,洪彼得(Peter Fung)先生在特立尼达大家庭里成长,虽然亲戚说他们身份与太平天国有关,但具体说法很模糊。后来,他对于家族历史进行研究,调查证明自己是干王洪仁玕后裔。

太平天国余党与我们对历史的思考

遵王赖文光、瑛王洪春魁、琅王洪奎元,他们的故事各有特色。太平天国虽然灭亡,但1864年后它的确有余党。大体上,余党分为三种。首先,是赖文光和李世贤代表的游击战余党。这些太平军人,尽管天京陷落,但他们继续战斗,直到1860年代末1870年代初才被打败。

其次,是革命前辈者余党。例如赖汉英和洪春魁,虽然太平天国灭亡后他们对推翻清朝几乎影响不大,但他们与无数太平天国人一起,给予下一代革命者不少启发。孙中山有机会拜访赖汉英,也有可能接触过洪全福,但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等那代革命家将太平天国当成思想祖先。

最后,是家庭余党。某个历史阶段有时候并不抽象,不涉及抽象的思想,而属于个人的记忆。洪奎元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故事,同时,他也代表一部分人的共同经历:由于太平天国的影响,不少中国人从大陆移民到香港,又从香港移民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余党问题是个多层面的问题。当然,本选题不是对“大历史”有多少影响,通常涉及个人“小历史”,此外,笔者所见记载也有所矛盾。同时,这样的研究也迫使我们思考自己对待历史的方式本身是否有问题。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施鋆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526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