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文 | 林康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王店镇四喜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其中东起中石环桥,西至大井弄(现梅溪桥)段因曾有一座天主堂,所以旧称“天主堂街”,我家就住在这条街上。

据《王店镇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神甫韩日禄购屋建造王店天主堂,比嘉兴天主堂早了14年。

可以这样说:先有王店天主堂,后有嘉兴天主堂。王店天主堂的建筑类型和嘉兴天主堂相仿,也有两个很高的钟楼,中间一个大礼堂。但我小时候见到时已年久失修,钟楼长满了杂草。

“文革”时,大礼堂成了宣传场所,批斗走资派、地富反坏右,镇上各单位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这里轮流演出,我们“红小兵”也曾在这里跳“忠字舞”。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天主堂街上的王店天主堂建筑规模很庞大,沿街口有一幢九楼九底的高大楼房,中间是过道,两边各四楼四底,除西边两间钟表店外,还居住着六户人家。

进入第二幢楼房前(这幢楼房为现在仅存),是一个石板大天井,墙边花台里月季、牡丹常年花开,天井里还有一口水井。

第二幢楼房曾作为税务、商业的办公用房。

经过这幢楼房就是大礼堂了,两个钟楼在大礼堂北边,礼堂窗户为装有彩色玻璃的欧式长窗,在阳光照耀之下,显得绚丽多彩。

南面梅溪边有宽敞的河埠头,以前坐船过来做礼拜的人很多。据说解放初期还留着一位修女,有教徒二百多人。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天主堂街上原有一座古称“坟桥”的中石环桥,北面距响铃坟百余步。

环桥弄里,俞家天井的水井是夏天最爱,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冰镇西瓜真是爽!而冬天的水温却又很暖和。嘉庆年间,坟桥破损严重,由乐善好施者募捐重建,取名“中石环桥”。

桥上北边有个庙楼,庙楼下有一块“重修中石环桥记”青石碑,石碑上还刻着募捐者姓名和募款金额。

夏天,我们小孩子打赤膊贴在青石碑上,觉得好清凉。庙楼上供奉着不少大小菩萨,记得有个老太太常年拿个木梯上楼烧香点烛,很虔诚。

我小时候出于好玩,拿小石子把一个小菩萨击到了,被老太发现后告诉家长,被痛打了一顿屁股。桥南边以前还有戏楼,逢重大节日,镇上请戏班子上楼演出,说是给对面菩萨看,其实是人和菩萨一起看戏。

“文革”开始时,红卫兵小将把庙楼上全部清空,菩萨拖到在弄堂口全部砸碎,能烧的也一把火烧了。

以前家家户户都用灶台烧饭做菜,一年柴火堆放也成了问题,清空的庙楼正好成了我们存放柴火的地方。那时的中环石桥缝隙中长满杂草,石栏杆外面两边的缝隙里还长了石榴树和枸杞子等树枝,每年春天树枝上长满红红的果子,石榴花开得非常漂亮,江南古镇的韵味十足。

如桥现在还存在的话,摄影师们一定会拍出艺术感极强的照片。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我家门牌号为“天主堂街2号”,就在中石环桥边上,以前各家都有点自留地,大家将收获的芝麻、棉花、葵花籽等在桥上晒。

有一段时间,镇上做红薯片风靡一时,桥上蚕匾放满,晒着的都是薯片干。夏天的晚上,桥上又是纳凉的好地方,太阳落山后,人们早早提几桶水往桥上一洒,接着便搭门板、放椅子,抢占好地方,我们静静躺着,一边看星星,一边听大人讲故事,享受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

因为明天还要上学,小孩不能纳凉太晚,我虽被大人赶着不情愿地回家,但时常因进屋后太热睡不着,在床上听大人们聊天,什么响铃坟传说、古南寺、铁佛寺、祈堂寺、茅亭庵、东圣堂、南圣堂等等,听得出神,直到他们渐渐散去没了声音才睡着。

夏天下午二、三点钟,环桥下梅溪里的游泳戏水便热闹起来,胆子大的还在桥上跳下水去。下午四、五点钟时,游泳人数达到高潮,河上往远处望去黑压压一片,这场景后来就见不到了。

我家街对面的天主堂街1号住着一位因患青光眼失明的老人,街坊邻居都叫他“大伯”。家中摆放一张老账桌,他坐在桌子旁的箱柜上,其他还有椅子、凳子、躺椅,时常有人来他家坐坐,和大伯说说话、聊聊天。

我感觉他有神奇之处,街坊邻居常来问他钟点,他都能正确无误说出。我有时不信,他看不到钟表,怎能知道时间?便特地看了钟点后去问他,他竟然说得一点也不差,这才使我真正佩服。

后来有次问他,他说出的时间跟实际竟然相差了十多分钟,回家后听爷爷说起,我家楼上一台老式座钟拿去钟表店修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天没有听见敲钟声,老式座钟不但整点敲钟,半点也敲一声,大伯虽然失明,耳朵却特别敏感。座钟坏了,大伯没了正确时间,所以报时就有误差了。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那时天主堂街大井弄东边有个跃进旅馆,旅店常有外地手艺人居住,门口经常看到磨剪刀,补锅补碗,修棕绑修藤椅,以前的手艺人都有一技之长。

旅馆西边还有一爿酱酒店,以前油盐酱醋都是另拷,需要多少买多少。天主堂进门西边有两间钟表店面,以前专修机械钟和手表,一进店门就会看到修表技师一眼夹着放大镜一眼紧闭,聚精会神地在修理钟表。

除了这三爿店外,天主堂街上没有其他店了。

弄堂口又是夏天最凉快的地方,原因是大井弄西边有高墙,东边没有高大的房子,夏天微弱的东风在弄堂里放大。而环桥弄东边高墙,夏天东风吹不到,冬天西风弄堂口吹得直哆嗦。

大井弄高墙还会形成回音壁,在响铃坟高高土堆上向西边高声喊话会有回音过来,感觉很有趣。大井弄以前有颗高大的古银杏树,我们三个小孩手拉手抱不住,后来因得不到科学维护而渐渐枯萎。

一直以为响铃坟的土堆有五、六米高,儿时我们经常在这高高土堆上玩啥,还天真地在上面蹦蹦跳,然后趴在地上听有没有铃声响?

1958年,土堆上筑起高炉大炼钢铁,铁佛寺里仅剩的一尊铁佛也在这里被熔化。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三年自然灾害后至文革前一、二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天主堂街上新开了两爿店。天主堂3号由嘉兴回族人开了大饼、牛肉生煎包子店,天主堂7号由本镇的“味芳斋”开了油条、糕团分店,这两爿店的开设,丰富了镇上居民的早点饮食。

大饼牛肉生煎包子店就在我家街对面,以前的大饼牛肉包子一出锅,香气诱人,我总是向爷爷要钱去买几个吃,越吃越爱吃,后来发生一件事从此就不去买了。

那次我抬着饭碗在家门口吃中饭,将吃剩的一小块肥肉随手往街上一扔,不知扔的劲过大了还是什么原因,竟然扔到了街对面摆放在包子店门口的长凳上,而且正好被店主看到,那老头竟勃然大怒地向家长告状,我的屁股少不了一阵痛打。

只见他们又是清洗又是开水冲地认真处理着长凳,我仍懵懂地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来慢慢知道回族最忌猪肉,这才懂得了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

中环环桥上的庙楼后来破旧失修成危房,七十年初房管所把庙楼彻底拆除,我家东墙没了依靠,好像也成了危房。幸运的是,1975年我高中刚毕业遇上了城镇大改造,当年7月我家房子第一家拆除,得到补偿款后,父亲在环桥弄底现梅园路上翻建新房,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

记忆中的王店天主堂街

“文革”开始后,破四旧,立四新,老街名和桥名都改了。天主堂街改名“反帝街”,我家为“反帝街2号”,中石环桥改名“反帝桥”,铁路边西至塘桥后来一并改名为“四喜街”了。

1974年6月,创建王店自来水厂,响铃坟北打了一口158米的深井,随后,镇上的居民渐渐喝上了自来水。

自从那年起,天主堂街面老房子和整条街上居民老房子全部拆完重建。八十年代,原天主堂街没了老街影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新街,从东到西建起了农业银行(后改为信用社)楼房、房管所居民住宅楼、新华书店、宇宸旅馆以及粮管所住宅楼等,面貌焕然一新,商业街气息浓厚。

九十年代,天主堂大礼堂也被拆除,税务所在原地建了宿舍楼,仅剩的一幢天主堂楼房现在产权也属半公半私。响铃坟高土堆彻底整平,建起梅园新村,筑了梅园路。

大井弄拓宽改造成花园路,南与百乐路联通,2010年建成的梅溪桥,大大改善了老镇的运输条件。可惜的是中石环桥七十年代末期也拆除了,之后王店镇上老石桥几乎没有保存下来,连石桥的影像资料也没有留下,王店古镇就象一位耄耋老人,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来自公众号:虎斋】

--END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17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