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总要有人为之取名。那么,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由谁来取名最有权威呢?根据嘉铭宝宝起名软件的调查发现,原始社会初期,由母亲为孩子取名。因为当时的人们仅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亲为之命名乃责无旁贷。《史记》说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曰弃,正是他母亲姜嫄为之取的。只可惜我国上古时期保存下来的此类史料少得可怜。另外,我们读《左传》时,仍能看见母亲为孩子取名的遗风:"早年郑武公从申国迎娶一宫女叫'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降生时脚先出,使武姜感到很惊讶,因此就给他取名叫"寤生"(倒生)。
到了屈原时代,已经确立了父亲为孩子取名的绝对权威。《离骚》云: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做"灵均";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的主要由父亲为子女命名的规则,在《左传》及西汉戴圣编定的《礼记》中都有详细的总结。从此,"父为子女名"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延续至今。
除了父亲为子女取名外,谁还能担任这个角色呢?
首先是祖辈。《礼记·内则》:"凡父在,孙见于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南北朝时宋人王镇恶,生于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传说此日生,男害父、女害母。于是,他祖父给孙子取名曰镇恶。文天祥原名云孙,鲁迅本名周樟寿,都是其祖父取的。实际上,祖母也常常为孙子取名。《宋书·袁粲列传》曰:"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而袁粲之名是他后来改的。《旧唐书·李百药列传》:"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为儿童时多疾病,祖母赵氏故以百药为名。"祖辈为孙子取名,应该是整个人类历史上较古老的命名习俗。希腊神话《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两大史诗的主人公奥底修斯(Odysseus)这个名字,就是他祖父给起的:"让我的孙儿就叫奥底修斯吧,它的意思就是使人生气的。"
其次是皇帝取名。由于我国古代皇权和忠君思想的存在,皇帝也好为非皇族之人取名,这里说的是最初的命名,并非改名。例如,宋孝武帝曾为王义恭之子命名曰伯禽,为颜竣之子命名曰辟疆。宋人王谠《唐语林》卷一也载有皇帝命名之事:"马司徒之孙始生,德宗名之曰继祖。笑曰:此有二意,谓以索系祖也。"《元史·耶律希亮列传》还载有皇后为人取名一事:"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孙,铸之子也。初,六皇后命以赤帖吉氏归铸,生希亮于和林南之凉楼,曰秃忽思,六皇后遂以其地名之。"皇帝如此,比皇帝小的官们也效法之。《北齐书·李稚廉列传》曰:"李稚廉,赵郡高邑人也。齐州刺史义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欲,为儿童时,初不从家人有所求请。家人尝故以金宝授之,终不取,强付,辄掷之于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州牧,一州之长官)
第三、由舅舅取名。清人钮琇《觚剩续编》卷三"名字前定"条:金文通是由舅舅取的乳名"德儿"。
第四、近代社会,除父母、祖父母为孩子取名外,还保留着请父辈之友、祖辈之友为孩子取名的习俗。郑逸梅先生曾为汤志钧之孙取名,就记在《艺林散叶续编》第608条里。至于邓朴方之名,大家则较为熟悉了,那是邓小平请刘伯承取的:"邓朴方乳名叫胖子,刘帅用拆字法,按照中文拼音把胖(pang)字拆读,取"朴素方正"之意,命名为"朴(pǔ)方(fāng)"。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244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翟姓宝宝起名诗经 翟姓取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