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朋友的妈妈叫雨荷,她顺理成章地成了“紫薇”。
琼瑶阿姨笔下“紫薇”娇柔温婉、情感细腻,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朋友完全长在了反方向。
标志性动作是仰天长笑,走路带风还外八字,从不穿裙,做事豪爽,关键是古诗记不住,怼人段子张口就来。
不得不佩服琼瑶剧的影响力,朋友紫薇从小到大常常遇到“还珠粉”或者“还珠粉”的子女,比如初中同班同学的“傅尔康”,隔壁班的“梁永琪”。
朋友紫薇成人礼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无奈被上辈子有望成为贵妃娘娘的“雨荷妈妈”以生活费为要挟,遂放弃。
再后来,选择了传媒专业的紫薇,在《还珠格格》热播20周年的2018年,被同班同学拉去演了一部情景剧,作为新媒体策划课的期末作业……
有人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
但如果你妈的少女梦里种草了一个玛丽苏男女主的名字,请做好心理准备。
被“梓”掉的新生儿
这几天,2020年中国人口姓名报告新鲜出炉。
一份报告,多个热搜话题,不约而同地加上“狗头保命”的表情包,估摸有事要纠结。
“王”姓作为目前我国户籍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姓氏,子孙兴旺,“隔壁老王”的梗诚不欺人。
报告显示,新生儿爆款名字诞生,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依次为“梓”“子”“宇”“辰”“一”等,言情小说的味儿扑面而来。
佛山2020年的新生儿取名热门榜中,男孩叫“梓睿”的最多,连续2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占据榜首……
流水的宇杰恒、琳妍颖,铁打的梓梓梓。10后甚至20后可能是被“梓”掉的一代孩子,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诗·鄘风·定之方中》有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梓是一种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组词:~器(棺材),~宫(皇帝的棺材),桑~(故乡)。
呃……这字是带有树木坚韧长久的愿望,还是洞穿生死的哲思?
有网友表示:
当不懂事的“zi xuan”出现,仿佛在老师面前摆一组多米诺骨牌。连名带姓地喊名字,不够亲切;只叫“zi xuan”,孩子们傻傻分不清……
此处划重点,建议设为教师资格证的考题。
中国人到底有多么在意名字?
坊间传言“男名找楚辞、女名看诗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国人始终对名字中的吉祥寓意怀有真实、朴素且迷信的寄托。
有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会把女儿的名字取为招娣、引娣、唤娣。
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初期,很多人叫建国、国庆、建设、胜利、卫东等。
这些重名率极高又充满时代感的名字,成为媒体们每逢重大纪念日的优选采访对象。
有篇报道里写道:
“读完初中后甘建国更懂事了,也懂得父母在那个年代给他取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希望他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美丽的祖国。17岁的甘建国为了不辜负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做了当时他认为最好的选择——去参军。”
“建国”们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了重担啊。
上世纪八九十时代,名字里“雪”“娜”“伟”“梅”等浪漫文青元素盛行。
近些年,古风文艺的取名倾向,似乎和扎堆上映的古装剧有一定关联。
比如开头提到的经典剧《还珠格格》,再比如热播剧《步步惊心》。
那个被很多阿哥们喜欢的女主角马尔泰·若曦,被转化成若曦、若兮、若惜、若溪、若熙。
我怀疑这些家长在“抄作业”,但没有直接证据。
有一阵子兴起“浪漫取名法”,就是父母的姓氏以“某思某”“某爱某”“某念某”之类的形式。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星文章和马伊利的女儿,小名文爱马,一看就知取意“文章爱马伊俐”。结果……当时相爱是真的,后来出轨也是真的,很drama。
孩子取名需谨慎,万一分手很讽刺。
喜欢在孩子名字掺点生僻字,如“娪”“彧”“懸”“昉”的家长们能有什么坏心思?
无非想体现自己有文化,让孩子显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结果孩子开学第一天就上了新闻;考场上别人写了三道题,你家孩子还在写名字;孩子的老师们不断怀疑自身的文化水平;输入法有时找不到,各种身份录入有障碍……
名字最怕谐音梗。
范童、隋毅、祁立、史真香、钱列宪、熊初墨……取名不能只翻字典,还得读出来呀。
还有一个小朋友前两年火遍全网,叫“王者荣耀”,年轻父母坑娃从小抓起。
孩子跟谁姓是个question
在传统观念里,子女通常跟随父亲的姓氏,如果男方入赘就随母姓。子女冠名权是男女家庭地位最直接的体现。
这种社会习俗在倡导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容易成为“矫正过度”的导火索。
网络红人papi酱就曾身陷孩子冠名权的舆论风波。
从将2000万广告费捐给母校的壕气,到短视频中围绕社会对女性偏见的调侃,再到在综艺或真人秀节目中对原生家庭、婚姻的思考,papi酱引发无数自我感觉“不自由”女性的羡慕与认同。
作为一个头顶新时代独立女性人设的名人,其孩子跟父亲姓而导致的“网络暴力”言论是一种积累性、情绪化的曲解。
随后,冠名权风波变成了papi酱的短视频灵感,也算是符合她风格的公开回应。
这些年,所谓女权主义的出击常常出现过度矫正的情况,导致“女权”这个词不断被污名化。
很多事件里,一些人追求的实际不是平等,而是另一种特权。这种双标行为源自千万年女性地位的弱势,和当下女性在社会、家庭的地位不平等。
但言语攻击和人为制造性别对立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
当“不争馒头,争口气”的信念转移到给孩子取名的场景中,成为2020年新生儿姓氏中“随母姓与随父姓的比例是1:12”这一话题上热搜的关键点。
我想,如果这个比例到209X年变成1:1,“键盘侠”们或许会推开棺材板来庆祝。
真没必要这么吓人,名字就是个符号而已。
不是排队摸“霍去病”“辛弃疾”的名字就能长命百岁。
也不是孩子跟着爸爸姓,妈妈就不独立;孩子跟着妈妈姓,爸爸就吃软饭。
作者:竞妞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25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