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如约举行。
对中国人而言,这是难以忘怀的一次会议:2758号决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在这样重要的时刻,中国代表团翻译席上一位女性明丽动人,格外亮眼。
她就是唐闻生,是当时进入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唯一女性。
唐闻生的“高光时刻”在中国外交史上,还有很多。20世纪70年代初期,唐闻生来到周恩来身边,一直担任伟人的译员。
她不但工作能力出众,被首次访华的基辛格赞叹:“可以竞选美国总统”,而且相貌出众,是标致的美人儿。但令人们诧异的是,这样的一位美丽的大才女终其一生,都没有步入婚姻。
这是为何?
(唐闻生和周恩来)
一、“闻父而归生”1943年春天在美国纽约,即将临盆的张希先接到了丈夫唐明照的电话。
唐明照刚下飞机,心系妻儿,马不停蹄朝家赶去。
打完这通电话没多久,小孩就呱呱坠地,以嘹亮的哭声降临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产院里。
(唐明照)
这是一个健康的女婴。
父母为她起名为唐闻生,用来纪念那通不平凡的电话,寓意“闻父而归生”。
小小的唐闻生那时还不能预见,父母将对她的人生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她的父母都出生于华侨世家。1920年,唐明照随家人迁往旧金山居住,1927年跟随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回国。同行的另一位少女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她就是张希先。
回国后,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分别考入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深造之余,他们不忘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
两人1938年在纽约结婚后,更是运送物资,创办周报,声援抗日。
(唐明照、张希先二人支援抗日)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对杰出的父母,唐闻生自幼耳濡目染。虽身处大洋彼岸,她心中也酝酿着一颗爱国之心。
唐闻生在美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她儿时居住的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小楼里,充满了故事。
(唐闻生童年照)
这栋楼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藏龙卧虎,就连奥本海默的学生也居住于此。那是一位杰出的女物理学家,曾是美国物理教师协会的首任女主席。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为种族平等与妇女解放而不断奔走的社会革命家,也有精通影像,会洗印照片的有趣工程师。
活泼可爱的唐闻生是这栋小楼里唯一的小孩,因而得到了所有人的关心与宠爱。
小楼就像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跨越国籍、性别与种族的隔阂,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生长。唐闻生的邻居们常常给她讲故事,为她买书,带她出门游玩。
这些善良正直的人在女孩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颗种子,等待着未来生根发芽。
9岁的唐闻生1952年跟随父母,回到祖国。
她插班进入了私立明明小学三年级。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她的中文突飞猛进。
小学毕业后,唐闻生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她在这里度过了不平凡的青春岁月。
(唐闻生小学毕业照)
高中毕业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唐闻生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在这里,她过往的经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使得她可以连续跳级。
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课程,唐闻生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今日北京外国语大学)
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唐闻生就梦想着能有一天加入外交部。
因此,在同龄人享受着青春的悸动与恋爱的甜美时,她却一门心思扑在了翻译学习上。用今天的话来说,“搞事业”才是唐闻生的人生目标。
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开始为新中国寻找与培养新一代的外交人才。因此,他委托自己的第五任英语译员冀朝铸前往北京外国语学院挑选翻译人才。
(冀朝铸)
正是在这次招募中,冀朝铸与唐闻生进行了简单的对话。他惊喜地发现,唐闻生思维敏捷、口语流利,是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
于是,冀朝铸向周恩来推荐了当时22岁的唐闻生。
1965年4月,唐闻生如愿进入外交部工作,开始了她长达十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
二、风云变幻外交场最开始,唐闻生被分配在教育司翻译处英文组。在这里,她要先从练习英文打字做起。
放在今天,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实际上当时还没有电脑,所以只能使用英文打字机。
而英文打字机的修改十分麻烦。每错一个字母,就要用橡皮擦干净再在原地重新打,还不能使用修正液。
唐闻生需要训练自己的打字速度,要求达到10分钟打出一页纸,这一页纸里只能有一个橡皮印!
不仅如此,打字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她还需要掌握笔译、口译、同声传译等多种多样的技能。
进入外交部后不久,唐闻生就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
当时,芬兰驻华大使即将离任。他邀请周恩来到使馆赴宴,唐闻生也出席了这次宴会。
一见到她,周恩来就亲切地说起了俏皮话。他说:“你是新来的,要好好努力,争取两年赶上你的师傅。”
周恩来口中唐闻生的师傅,就是引荐她进入外交部的冀朝铸。
周恩来短短的一句鼓励,瞬间让她感到了肩上的重担。这既是压力与鞭策,也是信任与期待。
唐闻生在1965年7月,迎来了第一次“大考”。
彼时,新中国的外交进入了至关重要的新阶段。中国代表团远赴阿尔及尔参加继万隆会议后的第二次亚非会议。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飞往阿尔及尔的途中,代表团突然收到了阿尔及利亚发生政变的消息,不得不返回开罗。
(第二次亚非会议)
商讨过后,周恩来决定,让陈毅副依照原计划前往阿尔及尔,唐闻生也跟着随行翻译。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
多年后再回忆起这件事,唐闻生还能记得陈毅特意放慢说话速度,亲切鼓励她的场景。
(周恩来与陈毅)
接着很快,唐闻生迎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为毛主席当翻译。
那是1966年的夏天,正值七月酷暑,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在北京闭幕。
闭幕后与会的各位代表接到通知,需前往武汉与毛泽东进行更深入的会谈。
因此,外交部指派了三名翻译,分别承担法语、阿拉伯语与英语的翻译任务。唐闻生便是其中之一。
(亚非作家紧急会议闭幕式邀请函)
听到这个消息,唐闻生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紧张!
与其他两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员相比,才来外交部一年的她完全是“初生牛犊”!
她甚至紧张到手脚冰凉,眼前发黑,生怕自己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唐闻生顾虑颇多,担心自己会因为听不懂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坏了大事。
幸好这时,负责法语翻译的齐宗华耐心开导了她,说道:“你有一定的基础,又经过训练,要相信自己有能力翻译好,只要沉着、冷静,是可以成功的。”
会议就是战场,译员身怀重任。
唐闻生心情忐忑,怀着出征般的豪情一步一个脚印,踏入会场。
她面色有些发白,却仍然极力控制住心神。齐宗华对她耳语道:“唐闻生,你不能晕,不然就没人顶替了……”
听到这话,唐闻生强迫自己打起精神。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在她终于做好准备的时候,廖承志主任匆忙赶来告诉大家:主席的讲话临时取消了,翻译工作可以免了!
唐闻生长舒一口气,尽管这次她没能做成毛主席的翻译,主席在会上的神采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纪念邮票)
又过了几年,唐闻生以飞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她最终还是成为了毛主席的随行译员,见证并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史上无数的重要事件。
其中,她在中美建交一事中做出的翻译贡献,尤为亮眼。
1971年夏天,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高层间的和平互联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方极其重视,派出会谈小组,唐闻生担任随行翻译。
(基辛格)
这是一次秘密任务,唐闻生的出色表现给美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快,1972年的春天,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访华,历史的关键节点出现了。
在这场世界级的谈判中,时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冀朝铸和他的徒弟唐闻生承担了会谈的主要翻译工作。
其中紧张与艰辛可想而知,但唐闻生的成长也有目共睹。
她从容不迫的传达着中国的声音,自此在外交界崭露头角,成为真正的新秀。
而唐闻生与尼克松之间,还有着另一则故事。
尼克松携夫人,1976年2月再度访华。
当时,他虽因水门事件卸任总统,但依然关注着中美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中方也依然以国宾礼仪相待,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
在这次宴会上,尼克松灵感大发,进行了一场长达十五分钟的演讲,惊呆众人!
许多参加宴会的记者都傻了眼,因为演讲时间过长,根本来不及记录。
可是,担任本场主要译员的唐闻生恰恰是最气定神闲的那一个。
她不慌不慌的将尼克松的话一一翻译,不仅大意正确,就连细节也一一兼顾,语调抑扬顿挫,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大国外交,大国实力,正是在唐闻生的这一次出色翻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尼克松访华)
除了各种严肃的翻译外,唐闻生在外交翻译过程中也有着不少趣闻。
其中,她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爱恨情仇”格外有意思。
要知道,唐闻生虽然说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但是碍于生长环境等原因,刚开始接触翻译工作的时候,她对中国的古籍并不熟悉。
但是,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都常有在谈话中引经据典的习惯,这一下就成了个不小的挑战。
比如有一次,毛泽东接见美国著名学者埃德加·斯诺,为了说明自己性格大胆,从而引用了一句俗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唐闻生一时没弄明白,翻译成了毛泽东是一个拿着雨伞云游的孤僧!
搞清楚误会之后,众人都大笑起来,原本严肃的氛围也得到了缓和。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不过,唐闻生知道自己文化上的不足,跟着周围人积极“补课”,进步飞快。很快,这些典故就难不倒她了。
多年后,当我们重新读起外宾们的回忆录时,就能轻松重现唐闻生当年的风采。
基辛格曾这样写道:“唐闻生,那个难对付的南希·唐,她出生于布鲁克林,因而能讲一口十分漂亮的美国英语,我常跟她开玩笑说,因为她是在美国出生的,她不会像我一样受到宪法的限制不能当总统。这个前途似乎对她没有什么吸引力,她既活泼又聪明……”
《纽约时报》的副总编也曾这样夸奖她:“她的翻译是那么熟练和敏捷,使我几乎无法感觉到双方是在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
1973年秋天,在中共中央第十届代表会议上,唐闻生当选为中共候补委员,她是当时唯一的女性。
次年,唐闻生升任外交部美洲司副司长,被盛赞为中国外交界一朵亮眼的金花。
她用她的才华感染着世界。而她背后所站立着的,正是日益强大的中国。
三、赤诚丹心华侨情除了外交工作以外,唐闻生在许多别的领域也有着不平凡的建树。
她于1984年3月担任《中国日报》副总编辑,两年后,又进入铁道部工作。
她先后担任过外事局局长、国际合作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更是在1999年7月当选了中国侨联副主席。
唐闻生的一生都与“华侨”二字紧密相连。
初到侨联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基层。
而在对基层的走访中,她对“华侨”二字的重量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唐闻生负责的是海外的联系工作。她顺着父母曾经走过的路,访问美国,又重新看到了父亲等人在纽约创办的“衣联会”与《美洲华侨日报》。
(美洲华侨日报)
历史兜兜转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然后由此延伸,传承发生,继续走向了未来。
唐闻生在侨联所做的工作常常很“接地气”。
比如,“如何过春节”往往是海外华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过去的海外春节总是冷冷清清,找不到半点年味。唐闻生在2000年春节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接受了英国王储查尔斯的提议,带领着一队人马,组成“中国侨联艺术团”,敲锣打鼓地踏上了英国的土地。
就这样,那一个龙年变得格外热闹。
除了欢喜过大年的中国人,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就连查尔斯王储也在唐人街看得津津有味!
“不忘本”、“要寻根”这两句简单的教诲,似乎铭刻进了唐闻生的骨子里。
她2002年特意前往祖辈的家乡——广东省恩平市寻访故里。
她虽然出生于美国,在这之前从未亲眼见过真正的家乡,但家乡的痕迹就在父辈们的口中,永远不会淡去。
她依然逢人就说自己是恩平人,甚至学习了家乡话。
如此种种,都让在场的父老乡亲们感慨万千。
唐闻生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一生,也有不少人关心着她的感情生活: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为何终身不婚呢?
早年间,唐闻生忙于事业,并没有闲暇时光来谈情说爱。
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她更是为此奉献出了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
这恰恰也证明了,无论结婚与否,女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光芒。
正是对于翻译和祖国的热爱,成就了她一生的传奇。
编辑:雪糕
责编:thalia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4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