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襄阳说"者们,无法坦诚相见、亦无能去诚信面对的历史史证(六)

一、诸葛氏族谱认定:南阳始祖忠武公发迹南阳,遂成鼎族。

1、2016年11月12日央视1套《我有传家宝》栏目播出,诸葛村诸葛议先生展示的传家宝《诸葛氏宗谱》,同时展示的还有一本小册子《兰西 诸葛简史》。

小册子中收录了一封诸葛亮临终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武侯公五丈原八月朔日寄子「瞻」书》,信中写道:

"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

译文:我在隆中卧龙岗下搭建草庐,不是自甘贫贱,(诸葛家族名声显赫)祖父亦是汉朝名臣。

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

译文:在襄阳城里,(我们住宅)门户高大。然襄阳是权利追逐之所,流民集聚之地,但生于乱世(旦夕祸福,朝不保夕),我打算在南阳建造庄舍,以便躬耕稼穑(避祸趋吉,以求平安)。

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

译文:我没有料到先帝三次来隆中邀请我,在情义上难以拒绝,不得已把南阳隆中卧龙岗下的农事交给你叔叔诸葛均打理。

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译文:我现在的职务是丞相,授命军师,住在四川。岂止我还有一个最后的心愿,翘首企盼兄弟们在襄阳宅院相聚,但这个心愿已经不能实现了!

今汉业未统,奸党未除,先帝逝而托孤重,身染疾而家国危。

译文:今天统一大汉的事业尚未完成,奸党还没有清除,先帝去世留下托孤重担,我身体有疾而国家面临危难。

汝为子者,亦受先帝之恩,赐为驸马。不能代余而行事,锦衣玉食,娇养宫中,竟不能事于干戈,且不能事于稼穑。

译文:你作为我的儿子,亦受到先帝的恩典,被赐为驸马。但你无法代替我去做事,你锦衣玉食,被娇养在宫中;你也不能去带兵打仗,又不能去做稼穑之农事。

今不为余惜而且深为汝忧也,为汝危也。凡为子者,以孝亲忠君为心,以建功立业为事,早夜勤劳,詎得宴享玉食坐撮金釵为安乐耶?

译文:我现在不为我自己考虑但却深深为你忧愁,为你感到危机。但凡为子者,以孝敬父母和忠诚君主为信仰,以建功立业为事业,日夜操劳,岂能每天宴享美食、积累金银钱财以为乐呢?

余欲命汝复往襄阳,理有未愿;欲汝代身行事,势有未能;欲汝固守西川,力又不及;汝父子当秉忠仗义,他日倘临国难,捐躯赴敌,甚勿偷生苟全性命,以遗家国之羞可也,至嘱!

译文:我想派你去襄阳,理由有我未了之心愿;我想你能够代我去做事,但居于目前的情势你还做不到;我想让你固守西川,你的能力又不够;但我们父子一定要秉承忠义,他日国家有难,捐躯赴敌,千万不要偷生苟且性命,以蒙受把家国丧失的羞耻啊,这是我留给你最重要的嘱托!

诸葛亮主证认定: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其清晰地把躬耕南阳的位置坐标明确,是"南阳隆中卧龙岗"这个地方!

2、金坛谨慎堂《诸葛氏宗谱》云:南阳始祖忠武公发迹南阳,遂成鼎族……京由南阳还河东……

3、《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亦云:“亮生于琅琊,迁居于南阳,官于西蜀。”

又曰:诸葛均娶南阳林氏之女为妻,次年得子……

4、山东临沂《诸葛亮祖故碑》亦日:“我诸葛氏家于琅琊,迁于南阳。”

二、成都武侯祠唐记载碑和勉县武侯祠唐碑记载佐证南阳诸葛庐。

大唐一统后,将东晋南北朝战乱割据时期,私人各自编纂的历史,抛弃糟粕,纳其精华,并进行了统一的归纳、辨析、认证和编纂,官修史书,确定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事实,并翻修草庐,正式成为人们祭拜诸葛武侯的场所。

成都武侯祠有三绝碑,名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作者:裴度的文绝、柳公绰的书绝、鲁建的刻绝。成都武侯祠三绝碑:"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

成都武侯祠三绝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立, 楷书碑文:

“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都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公本系在简策,大名盖天地,不复以云。当汉祚衰陵,人心竞逐,取威定霸者,求贤如不及,藏器在身者,择主而后动。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我未从虎,时称卧龙。《诗》曰:“潜虽伏矣,亦孔之炤。”故州平心与,元直神交。洎乎三顾而许以驱驰。一言而定其机势,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搞魏,拥蜀称汉,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城中……。”

勉县武侯祠795年唐碑记载:诸葛武侯"腕足南阳"。腕足,是对南阳卧龙岗地形态势的形象描绘:“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北靠雄峻挺拔、气势磅礡的伏牛山,南频蜿蜒回环的淯流锦带,如龙盘虎踞,"腕足白水",亦符合龙形之“卧龙”特征。

赵均《金石林时地考》载:诸葛庐“在南阳县城七里”。迨至唐代,此处草庐仍存,内有唐《诸葛庐碑》(后佚)。

三、唐宋文人骚客见证南阳诸葛庐,并以诗篇文章颂扬。

在唐宋隆中卧龙岗已经名扬四海,人们敬佩南阳诸葛亮,文人骚客多游历隆中卧龙岗并以诗赋颂扬。

李白游南阳留下名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唐代白居易游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庵留下如此诗篇:

先生晦迹卧山林,

三顾那逢贤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外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

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许浑《南阳道中》:“荒草连天风地动,不知谁学武侯耕”。

胡曾《南阳》诗云:“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迨至宋代,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尚存,武侯祠内岳飞手书《出师表》跋曰:“绍兴戊午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岳飞由襄阳北上抗金,途经南阳卧龙岗,拜谒诸葛庵,应道士之请,手书诸葛武侯《出师表》,以抒其直捣“黄龙”之愿景。诸葛草庐后遭兵燹。

宋代文人大咖多游历南阳并留下诗篇:

宋金时北方文雄,时任南阳县令元好问诗云: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

宋祁的《孔明书台》云“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卧龙未起蜀天远,茅庐日日空南阳。”——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已经名闻天下。

王安石《诸葛武侯》“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卧龙也。

黄庭坚~夜观《蜀志》:“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南阳陇底卧龙日。”——卧龙也。

宋华镇《咏古》“兴平昔丧乱,豺狼恣吞攫。雄才卧南阳,盘桓寄云壑。”——卧龙也。

陈与义《次南阳》“卧龙今何之,有冢已半摧。”

王十朋《诸葛武侯》“卧龙起南阳,不为鼎一足。”

杨亿 《成都》“漫传西汉祠神马,已见南阳起卧龙。”

岳珂《睡起》“南阳一梦何关醉,自爱终身作卧龙。”……

四、南阳隆中卧龙岗的历史传承脉络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记载:“从父元往依刘表,亮从至荆州。元卒遂家于南阳隆中。

”南宋张栻在《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记载:“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

《翰墨大全》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

《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

《氏族大全》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

《(嘉靖)四川总志》记载:“孔明琅琊人,寓居南阳隆中。”

《武备志》记载:“ 琅琊诸葛亮寓居南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

《三才图会》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

《武侯全书》记载:“ 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

《纲常懿范》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

《(康熙)诸城县志》记载:“诸葛亮琅邪诸人,寓居南阳隆中。”

《(乾隆)建宁县志》记载:“世乱避地荆州,因家南阳隆中,有大志每自比管乐。”

《(雍正)四川通志》记载:“ 孔眀琅琊人,寓居南阳隆中,躬耕陇亩不求闻达。”

《四书经注集证》记载:“ 亮字孔明,琅琊人,寓南阳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学宫辑略》记载:“ 从父元依荆州牧刘表,元卒寓南阳隆中,不求闻达。”

《忠武志》记载:“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

公元310年王隐完成《蜀记》,其《蜀记》收录了刘弘将军的《诸葛故宅铭》祭文,王隐把"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于远望中诸葛故乡——九座孤山环抱之南阳城名隆中地区。

这是卧龙岗亦名隆中的史源,也是南阳郡隆中的名称渊源,此论述被诸葛亮《寄子书》记载之印证: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这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明确地标。

五、元代、明代之南阳隆中卧龙岗。

1、《大明一统志》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诸葛井在卧龙冈上,诸葛草庐前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

“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明王直《抑菴文集》有《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明王直《抑菴文集》有《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明程敏政《明文衡》收录王直《诸葛武侯祠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冈,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旧即其地建祠以祀焉。”

明陆应阳《广舆记》记载“卧龙冈,府城西南,即诸葛亮躬耕处......诸葛草庐,卧龙冈上。”

明严嵩《南宫奏议》记载“南阳府诸草庐,在城西南七里卧龙冈上,即孔明所居,今立庙,有司毎岁春秋致祭,合遣官祭以脯醢。”

明严嵩《钤山堂集》记载“(卧龙冈)卧龙之故庐,地志:卧龙冈起自嵩山,绵亘数百里,至南阳而止回旋如巢然,诸葛亮草庐在焉。”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记载“诸葛书院,在南阳府卧龙岗,汉诸葛孔明故地之东,元至大中建,程巨夫作记。”

2、元大德二年(1298年)诸葛亮庵重建,四年春告成。

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何玮扩建诸葛庵,并创建诸葛书院于庵东,皇庆元年(1312年)秋落成。

延佑二年(1315年),经中书省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奏请,敕命诸葛亮庵为“武侯祠”,并为书院颁额曰“敕赐诸葛书院”。

3、明正德元年(1506年),经南阳唐敬王弥锑同意,王妃苏氏捐内帑重修武侯祠。

4、南阳历任知府陈正伦、陈梯、段坚、杨应奎,南汝分守道、河南参政顾福及乡民等亦先后修葺武侯祠。

5、嘉靖四年(1525年),河南布政司抚民兼分守汝南道右参政许复礼具呈钦差都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督御史蒋曙,蒋曙在调查南襄两地武侯祠后判定:卧龙岗隆中是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地和故宅。并奏请为南阳武侯祠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皇帝题准:是!并下发明朝翰林院转达地方实施。

6、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赐额曰:“忠武”,又钦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春祭为每年春仲月次丁日(旧历二月十四日),秋祭为秋仲月(旧历八月二十八日)。祭品为猪一口,羊一羫,鱼醢,肉醢,菹菜五品;米面食五品,香一灶,烛一对,帛一段,酒二瓶。并颁春秋祭文,敕令南阳府按期致祭。

7、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又遣驸马都尉邬景和来南阳武侯祠致祭——这是明嘉靖王朝来南阳隆中卧龙岗实施的第一次国家公祭!

诏曰:

养高隆中,非三顾不起。戮力王室,待二表乃行。观其褫孟德,走仲达,孔明其人豪也。与惜乎将星陨地,中道而殂,汉遂不振,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表忠有祠,遣祭有仪。灵爽不昧,尚其歆之。

文曰:嗟哉!夫子兮千载忠臣,伊贼操之挟天子兮夫固唾手而为君。贼智百倍于新莽兮何乃頫首而不敢以即,真赖夫子之在蜀汉兮贼破胆而惊神。嗟祁山之六出兮喜天戈之肆疎,死制司马之魄兮生摄曹氏之魂。惊豪奴与悍婢兮将夺位于主人,有一士焉钳其家兮令彼目卑睨而无因。真千万年一大痛快兮又何出师未捷云,是盖爱夫子者过于望夫子兮故犹以大统未集为嗔。惟予小子之爱夫子兮独不在于一统,而妙正在于三分。肃拜祭而陈祠兮觉夫子大笑,吐喜气而氤氲。

六,清代之南阳隆中卧龙岗

1、至清代,总兵张应祥、柯彩,知府朱璘、罗景、顾嘉蘅、傅凤飏,知县吴棠、姚暄、任恺等皆有增葺。

2、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知府罗景在大修施工中,发现地下五通明代唐藩题咏卧龙岗十景石刻,即按石刻十景加以扩建。

3、咸丰三年(1853年),知府顾嘉蘅于祠之南增建“龙角塔”。经元、明、清三代不断重修、扩建,武侯祠始成现代规模。顾嘉蘅: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其所!

后记:

诸葛亮本人主证认定南阳,南襄两地历史地理边界记载清晰,请问"襄阳说"者史学大咖们:你们如何把发生在南阳的历史事件"搬迁"到了襄阳呢?

你们不仅否定了诸葛亮本人认定,你们也否定了陈寿及《三国志》之历史地理认定,你们推翻了前四史历史地理边界认定,你们推翻了襄阳历代方志边界记载之地理认定……你们改写了三国历史及历史地理!

你们把自相矛盾的《汉晋春秋》之野史论条"邓县隆中"说,当成绝对史证去论述三国历史地理,而不去考究"邓县隆中"是被习凿齿本人所否定,被司马光所否定的伪历史地理归属,它是后人所杜撰附会之谎言。

"襄阳说"史学大咖们,研究三国历史,解决三国课题,为什么不以三国史作为基本材料采集史证信息呢?

你们为什么要拿三国史之后一两百年的野史《汉晋春秋》去推翻《三国志》记载呢?去推翻前四史历史地理记载呢?是不是被酒足饭饱之后你们犯了迷糊呢?

故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准确位置是:南阳隆中卧龙岗——南阳城西南七里卧龙岗。

而《汉晋春秋》之"号曰隆中"说,及其演绎下"邓县隆中"或襄阳隆中、古隆中,都是附会之历史虚无,是伪历史地理归属的论条,是文化讹传、凿造之谎言。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67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