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正月初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年就算是过去了。
要说过年的感觉如何?相信很多人都是忙碌、心累、疲于过年,甚至害怕过年 ,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年味儿”了。当然,这是时代发展所致。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离我们渐行渐远,而现在能记住的只有些许片断,少有人能完整的回忆起来。
安新人陈永皋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过年》,完整的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从腊月到正月十五),详细的记录雄安当地过年的风俗,读完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所谓的“年味儿”都是这样来的......
在我过的年中,就属童年时代对过年最期盼、最快乐、最幸福。
一进腊月门,便盼着过腊八。“腊七腊八,冻死鹅鸭”的俗语,形容华北农村大地之寒冷。然而腊八这天早晨吃腊八饭,晚饭又吃饺子,这对于每天两顿粗粮饭的家乡儿童,每天能吃两顿好吃的,怎么能不高兴呢?
家乡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谁家的灶筒早冒烟,谁家的高粱早红尖”。对经常沥涝的白洋淀畔家乡的旱地,很多地块都以抗涝性強的大高粱为主要作物。早红尖的大高粱成熟早,就能早腾出地来早耕作,及时的种上小麦。也因此原因,当年家乡人们过去都以高粱为主食,可以说当年几乎家家上顿下顿是高粱面大饼,高粱糁窩窩头,高粱面饼子,高粱面稀粥,秫米干饭,甚至高粱面条和暗红色高粱面皮的饺子。每家不多的白面(小麦面粉)都省着,等来了贵客或过年过节吃,不象改革开放后这些年,大米白面肉都随意吃。所以过腊八节,一天连吃两顿好吃的,当然心里盼望和高兴。
腊八那天,母亲天还黑着时就起来做腊八饭了,把适量的大红干枣.大米.江米.高粱米.菱角米.用水浸泡过的鸡头米.绿豆.豇豆.红小豆放入加够了水的铁锅里做腊八饭,当我们都起来后叠好被褥后,饭早已在锅里焖着呢。吃着香甜的腊八饭,沐浴在母亲洋溢着慈爱的笑容里,幸福极了。整天心情都特别好。
下午,母亲先用凉水调好榆皮面,在里面放入‘头二烂的高粱面’,把面合的较硬,放在面盆里饧着,又合好了一剂白面饧着,紧接看剁白菜馅、挤白菜馅,爆花椒油,又就着油锅摊了四个鸡蛋放入白菜馅中,又放入盐、五香面、葱花和蒜末,包了一荜簾白面饺子和一荜簾暗红色的高粱面饺子。饺子煮熟了,捞在碗里,红白相混,倒也好看,虽然是素馅,但是吃起来特别香, 也是因为我自很小就不愿吃肉的缘故,那饺子觉得口感特别好。
寒冷又快乐的腊八过去了,又盼望下一个节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哄小孩的话,'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盼望中日子过得也不算慢。这期间很多人家开始摊奴糯子。就是用发好的糜子面或者小米面稠糊糊,用杓勺着放进用柴火加热的铸铁奴糯锅子里,再盖好铸铁的锅盖,約一两分钟便摊熟了一个奴糯子,你若把面发的好,兑的碱水也恰当,摊熟的奴糯很好吃。这方人曾有个说法是'奴糯子泡腥汤”,很好吃,尤其对于咀嚼功能差的老年人,特别喜爱!我想,这就好比西北地区的'羊肉汤泡馍″一样受欢迎吧?
我小的时侯,我母亲摊奴糯时,每次我都在一旁一边帮忙,一边看着制作过程:母亲把两个奴糯锅子都用三块砖架起来,把发好面的盆放在两个架好的锅旁,把一梱晒干的高梁穗葶子放在身后,把盛着一点食油的碗放在手下,油里放着一端绑定一小团棉花的一根筷子。母亲先用高粱葶子将奴糯锅烧热,用棉球将锅擦上少许油,勺一杓面糊放入球面形的锅中,面糊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往圆周边流,盖上锅盖,顷刻间就熟了一个带厚边的又圆又香的奴糯子。
就这样,摊完一盆或两盆发好的小米面或糜子面,能摊百八十个,放在冷屋中或院子避光阴凉的瓮中,因为是大冬天,也坏不了,供几口之家能吃到来年的正月半。
眨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也是个节,而且据说在古代大中华的某小国内约定俗成,这天就是年,庆祝的还很热烈。这一天,不仅是吃饺子的日子,更重要的是祭灶的日子。
大约在六十多年以前,农村家庭里沒有日历来问时,加之脱胎于传统中的迷信风气,农村几乎家家都供灶王爷灶王奶奶夫婦二神的画像。画像用套色木板印刷,在花花绿绿的神像上方印着农历十二个月的大月小月情况,最上边还印着几龙治水,用以预测当年的旱涝情况。若是写着很多龙治水(例如七、八、九龙治水),预示着将大旱,说是因为'龙多死靠',都懒着不愿工作,去行雲布雨,所以雨水稀少。若上面印着二、三龙治水,预测当年雨水大,有水涝灾危险,因为布云行雨的龙少,没有靠头,不得不努力工作以完成任务。
按当年传说,灶王爷夫婦俩在每家的任务是监督家庭的诸事活动,之后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该户的善恶情况,而腊月二十三这天,就是他俩离开人间,去升天汇报的日子。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犯点错误,但只希望自我改正而不愿接受上天惩罚,就想象出用看起来很好看,而吃起来粘牙糊嘴的麦芽糖做成的糖瓜,给灶王夫婦的神像上供,二位神吃了供瓜,使二位神汇报过程中,因口齿被麦芽糖粘嘴粘牙不能多说话,言多语失么,这个过程叫'祭灶'。
晚上天黑后,在屋外的院子旮旯里,将神像点着烧化,边烧边一遍遍地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啊'!祭灶仪式结束,糖瓜被分食。小时觉得既神密,又好玩。
腊月二十三一过,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对于家乡同口镇和附近的村庄,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天是全年最热闹的大年集,附近村子的很多人也都来赶集进一步置办或增添年货,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摊主们下午了才散去。
人们买夠了所需要的红蜡烛、灯笼、糕点、肉食、鞭炮、使手的傢什,有的人家还买了新家俱,喜气洋洋地往家里搬运,为了过年吉祥安顺,街上行走碰面的人们都流露出喜庆的表情,彼此询问过年的东西准备好了吗?一派祥和的气氛。
这之后至年三十(或说小月的廿九)这几天,家家也都忙合着蒸粘窩窩,蒸粘糕,蒸花饽饽,熬焖子,炖肉灌肠子,剁肉馅的等等,都很忙合。大年三十要把新对联贴到大门、二门、和里屋门上。对联的内容多是歌颂新中国,歌颂新农村,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
年三十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是上坟祭祖。一过中午,村外路上一群群、一伙伙的人流不断,都是挎着篮子,带着鞭炮,背着供果和纸钱向各自家的坟茔走去。家家坟头烧钱纸,摆供果,放鞭炮,之后对祖上坟头跪拜叩头,哀痛故去的先人。家家一直忙到除夕之夜。
那时的除夕夜,人们家里沒有电,(同口镇上是1958年才开始办电的)更沒有电视和手机,没有春节晚会,人们都用各自的爰好度过这个不平常的夜晚。我家都是在除夕晚上就包好大年初一的饺子。我记得最早些年时全是包素馅的,白菜馅里放上一些切碎的炸豆腐泡和鸡蛋,还有泡过的干粉头,也很好吃的。以后过年时也包肉馅的了。
饺子包齐了后就边看儿童书边'坐岁'直到深夜。这个晚上,改点煤油灯为红蜡烛,屋里照的很亮。陪伴着跳动的烛光,除夕的前半夜,全村爆竹声不断,相当热闹。
接当地风俗,大年初一很早就起来了,穿上母亲亲手剪裁缝制的新衣裳。我记得开门前先放一个小鞭炮,响一下再打开门。灶膛里的灰在睡觉前就掏好了,不能初一现掏灰。之后就是煮饺子,当饺子下锅后就要拉鞭庆祝农历新年。
煮熟的饺子端上桌之时,先要给长辈跪下磕头拜年,祝愿长辈新年快乐,安康长寿。磕头拜年礼毕,全家一起吃团圆饺子,心情都很高兴,这时间只许说好话,不许说破嘴子话,否则全年不吉利。要尽量吃快些,有时你正吃着呢拜年的就来了。
大年初一的整个上午,街上人来人往,喜气洋详互贺春节,人与人之间有点小过节的,通过初一在街上友好的打招呼,或是入户拜年,矛盾便自动化解了。那情景特别能表现出北方农村的'老'农民憨厚、善良、包容、团结的性格。
我和我二哥结伴给本家长辈或本村的亲戚拜年。拜年的人(群)将要进屋门时先高声称呼(爷、叔、奶、嬸)一声,问是否在家?然后进屋再当主人的面或是作辑或下跪叩头,这时主人家会出来拦住不让下跪说:″好了,好了,来到就是,来到就是!'若遇到上几岁年纪的则说:这个岁数了还拜什么年哪!孩子们来过就行了。紧接着便递烟敬茶往里屋让。
我家在村里陈姓中辈份高,来我家拜年的人很多,应酬也很忙和的。以上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大饥荒年代。大年初一的下午,我去串几家同学朋友表示亲近或友好,由于起的很早,白天活动量又较大,晚上早早的就睏了,所以在那个沒有电灯,沒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的年月里,大年初一的晚上反到早早的躺下睡了。
初二是新人姑爷拜年的日子,大街上也热闹,做买卖的人家初二就开了张,真是'熙熙来来,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商家的逐利同时,满足了常人的需求,也为国家的GDP做出了贡献,社会面上一片繁荣,在此时社会各层人等都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所以说过节的过程,也是安定、繁荣社会的过程,要不现今国家提倡过传统节日呢!
正月初三,在家乡,是女眷去上坟烧年三纸(儿)的日子。这天一般是家庭女主人或女儿、儿媳去上坟烧纸,表示节日的思念,亲人还会在坟前哭嚎一番,借此机会诉说自已胸中的愤懣与不幸。这一天是不能认亲访友的,不是个吉利的曰子。
正月初五,家乡人们叫这天'破五″,是利于出行的吉日。这天又是吃饺子的日子,可能是吃了滚旦饺子,就该干吗干吗去了?出远门做买卖的,串远亲的都可在今天动身启程,自此,离初一渐远,距元霄节渐近。
由于年还没过完,白天街上仍是闹攘攘的。除了正大街上的商家小贩做买卖之外,就连我家门前街上(余家街),也很热闹,除了卖糖等吃食的小车、挑子以外,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有'拉大篇″的。
一个象一顶小轿子大小的装置,里边布有机关,一侧約在 1 米半高处一排开有三、五个镜眼,人可站在镜前往里看,外边架着一套连锣带鼓挂鼓槌的装置,拉大篇的人可有意地拉动绳头使锣鼓按一定规律响起来,咚咚仓仓的很中听。看大篇的小孩每次二分钱即可看一场(约三、五分钟)。拉篇人拉动绳头,锣鼓响起,他口中念念有词:'往里头瞧来,往里头看,许仙游西湖在里边……。合辙押韵的唱白,配上锣鼓点,很招人,不仅孩子们爰看,大人们也闲得围在附近凑热闹。
若一个故事的片都看过之后沒人看了,他就更换一个新故事片。看片的孩子两手捂着镜头边,里面的画花花绿绿的,人物画得活灵活现的,也很吸引人。有的熊孩子看的兜里没钱了,就恶搞拉片人的念词:王八里头瞧来,王八里头看,王八在敲鼓拉大篇!边喊叫边跑,有大些的孩子追赶他,笑着打闹成一团。
临近元霄节的晚上,街上便是孩子们的乐园。
每天天一黑,小孩子们便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来街上游玩,有荷花灯,有蚂皮灯,有细秫秸絲编的罩上红纸的灯,还有宫灯样式的灯等等。灯里边都是点的小红蜡,是在集市上买的,一角钱一 包,每包10只。将要点完一只时就该回家了,很少自己续新的,怕燎着灯笼引发火灾,这是家长们嘱咐了又嘱咐的。
一到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过正月十五元霄节,更是热闹。家乡给十五这天叫小年,十四晚上包好饺子,十五早起煮饺子拉鞭放炮穿着过年的新衣,晚饭吃甜馅的元霄,尤其是晚上,临街的各家大门上自发地挂上灯笼,人们可观看到各家不同风格的灯,品评着灯的样式如何。
我清楚的记得我本家东院的叫'池'的三爷,高个子,身板很直,有一只眼不太得劲(可能年轻时正常),因为贫苦,终生未(能)娶妻,孤独一人生活,他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买了一只较大的走马灯挂在我家临街的大门临街的墙上。灯约一尺多见方,灯上方平置一风扇轮,轮轴中间高度处有一圈水平细杆,杆的外端固定着一条弯曲的长龙,龙是浅绿色的纸剪成的,还剪出了规则细密的龙鳞、弯曲的龙角龙须,龙的首尾相接构成一个圆周。灯内下方点着蜡烛,灯外糊着透明纸,燃烧的烛焰使灯内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变小,热空气由于密度变小而上升,下面的冷空气上来补充,这样形成了灯内空气由下向上循环,上升的热空气便推动灯上方的风扇轮不停的转动,从而使整条龙动起来,十分逼真,过往观灯的没有一个不夸赞的。可憐我东院的老贫农三爷,在穷困的生活中还给邻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我在此纪念他,愿他在地下安息。
在元霄节晚上还有一件使我高兴和兴奋的事情,那就是看我村的音乐会游街演奏。
我村的音乐会起始于明代,兴办于村子东南头的农户自发组织,其演奏乐谱乐曲为明代的道士亲传,与道教的南乐对应,属于道教的北乐,经过历代传承,融进了更古老的曲目,含有深远的历史元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支瑰宝。其吹奏击打乐器主要有大鼓,钹,铙,镲,钣子,管子,笙,云锣,笛等。每到元霄节便游街演奏,.主要吹奏道家传统音乐如:左太平,右太平,上山虎,下山虎,大凉州,小凉州,四牛郎,四娥郎,碟里金钱等等曲目,配合着一曲打击乐《套词》,特别招人和动听。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这个音乐会镇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xxx的管子,xx的笙,xxx的云锣敲的好听。(文中的三个xx,是己故的三位老乐师,在此姓名隐去)。无论你是在家里休息,还是在街上逗留,听見远远传来咚咚的大鼓声和嚓嚓的大铙声就知道音乐会敲《套词》呢。大人们驻足等待着,小孩们则循声而去,顺着街远远迎接,巴望着跟着乐队多走一段路,多听一会音乐。当打击乐的《套词》戛然而止的那一刻,随之飘起一曲仙乐般的《左太平》。几支管子发出高昂的曲调,横笛和笙们紧和起来,清脆的云锣噹噹的伴合了主旋律,云锣发出的声音很特别,那种音色使你听后很难忘却。
我多次听音乐会的演奏,甚至胡乱记住了其中'工尺谱'的多处音节,我上中学以后曾拿那些记住的音节与道教音乐的南乐如《二泉映月》,《听松》等曲目比照,韵意完全不同,乐曲表现流露的情感大不一 样。家乡的音乐会淘冶我从小喜爱国乐,把我领进了业余的音乐之门。
雄安新区成立后,同口音乐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些品学兼优的少年学生接过了非遗的接力棒,好几位同口村的青年才俊在音乐会里挑起了大樑,练成了新时代的主力。祝愿家乡同口音乐会越办越好。
正月十五,放了鞭炮,吃了饺子,闹了元霄,观了花灯,听了仙乐般的鼓乐合奏,童年时代的年,就这样过完了!
【作者:陈永皋 雄安新生活编辑】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68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腊八节是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