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政策落地,多生养孩子的重任落在了8090一代人身上,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显然对养育多子女缺乏经验。多孩时代回归,在新的社会情势下,如何处理多子女家庭的关系,将会困扰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
毕竟,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劳拉·马卡姆(Laura Markham)曾说,唯一比抚养孩子更难的事情,是抚养一个以上的孩子。
01
是手足,也是竞争者
刚开始,小秀还以为3岁的姐姐只是把妹妹当成了玩具。
渐渐地,姐姐不仅会动手动脚打妹妹,还学会了用嘴咬。4个月大的妹妹手臂上,留下了斑斑伤痕,哭闹不止。心疼不已的小秀意识到,姐姐这是在欺负妹妹。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小秀必须要面对姐姐和妹妹之间的冲突了。手足竞争,是一种早已被心理学家关注到的现象,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对于先出生的孩子来说,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种压力,他们会体验到强烈的嫉妒,甚至会发展成为童年时期的一种创伤。研究表明,这种竞争在童年时期表现得最为强烈,甚至出现肢体冲突。
小秀也注意到,大女儿的变化是从妹妹出生开始的,原本乖巧的孩子,开始变得暴躁。她试图跟姐姐沟通,告诉她如何与妹妹相处,但3岁的孩子显然不明白这一切,仍旧我行我素。
图 | 小秀家的大女儿
同样被手足之争困扰的,还有35岁的父亲York。York有两个儿子,老大3岁,老二1岁。两个孩子在家里最常见的互动,是争夺玩具,哥哥总在设法将家里的玩具都藏起来,弟弟想玩也找不到。
York回忆说,当弟弟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老大的反应很正常。他会根据父母的介绍,把弟弟理解成陪自己长大的玩伴。随着弟弟降生,老大逐渐意识到“来者不善”——对方正在瓜分他拥有的一切:食物、玩具和父母的关爱。
“没出生前,弟弟是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但当活生生的一个人出现在家里时,老大越来越感受到威胁,反应非常大。”开始,York并不认为这问题很严重:“小孩子闹脾气很正常。”
可哥哥的反应却越来越大,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摔东西,气得York和妻子不知如何是好。
在纪实节目《超级育儿师》中,一个四胎家庭曾出现与小秀家和York家相似的情况。哥哥梓焜动辄将弟弟打哭,甚至动用到危险的工具,妈妈除了打骂哥哥以外,别无他法。育儿师兰海指出了这个家庭的问题所在:哥哥的顽劣来源于对弟弟的不满,总是被妈妈忽视的他,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宣泄。兰海提醒梓焜的父母,如果不及时帮哥哥解开心结,一家人的关系都将陷入不妙的走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颍曾将自己养育二胎的历程写成了一本书,取名《二孩时代》。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她没有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在当时的书店和网络也几乎找不到关于二孩家庭的育儿书籍,于是她决定将自己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冯颍在书中提出的疑惑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共鸣,如:要如何分配自己的关爱,如何让老大接受老二的出现,如何介入孩子之间的纷争等。
如今匆忙步入二孩时代的父母,正是像冯颍这样的独生子女一代。作为独生子女的小秀,决定生二胎便是因为“想给老大找个伴,两人互相关爱”。“独来独往惯了”的8090独生子女父母们,成长路上从来没人“分享我们的东西”,可现在,他们必须要面临多子女养育的难题了。
02
生二胎前,先一碗水端平
小秀的丈夫因为工作原因,每到周末才能回家,平时都是婆婆帮忙带孩子。大女儿的“闹腾”导致婆婆有些偏心老二,而丈夫觉得老二太小无法交流,更喜欢跟大女儿玩。
夹在家人中间,小秀坚持要“一碗水端平”,有时妹妹睡觉哭得太大声,她会说“不要吵到姐姐”。虽然妹妹太小听不懂,但姐姐听了会知道妈妈在关心她。
图 | 小秀家的两个女儿
劳拉·马卡姆在《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一书中强调,解决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最重要的是父母双方都要和老大保持深入和积极的关系,让老大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当弟妹出生了,不要忽视老大的中心地位,更不能因为照顾新生儿忽略了老大的心理感受。
手足之争中,最容易留下隐患的便是长期对某一方的忽视。在名为“我们出生在多子女家庭”的豆瓣小组里,老大控诉父母偏心弟弟妹妹,以及女儿控诉父母偏心哥哥弟弟的发帖众多。即便没到“扶弟魔”的程度,一些生活中细微的差别对待,也会让孩子耿耿于怀。
一位网友在小组里发帖写到:我排行老二,有个哥哥和妹妹,我们年龄都是两岁之差,好的东西我永远不会拿到,蛋煮裂了都给我吃,有缺口的碗也给我。留言中,不乏有网友对其表示同情。
图 | 豆瓣小组《我们出生在多子女家庭》
拥有一儿一女的张煜,也逐渐摸索出调动老大的重要性。张煜让哥哥帮忙做事,一起参与到照顾妹妹的行列中,将主动权交给哥哥,让他来制定规则,以此激发老大的责任心,减少手足间的冲突。
还没有妹妹时,张煜夫妇就咨询过儿子的意见,儿子几次表现出对妹妹的期待,张煜夫妇这才放心地怀了二胎。妹妹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哥哥就经常被邀请听听妹妹的胎心,隔着肚皮跟妹妹说话,“让他从一开始就对妹妹建立感情”,张煜说。
女儿刚出生那一年,张煜夫妻俩的重心不知不觉都放在她身上了,直到有一次儿子哭着问“为什么你们只关心妹妹”,夫妻俩这才及时调整了对两个孩子的时间分配。“他非常好的一点是愿意说出来,可能很多孩子不开心也不会说,那问题就大了。” 张煜感慨说。
图 | 张煜家的一对儿女
面对容易引发争执的玩具,张煜不再为兄妹二人一人购买一件,而是实行另一套战略,“我现在只买一件玩具,讲一些关于分享的道理,让哥哥去做时间分配,安排谁先玩、谁后玩、每人玩多久。”
张煜的观念与美国演讲家希瑟·舒梅克(Heather Shumaker)不谋而合,后者在《不分享也OK》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与主流理念背道而驰的“叛逆法则”,旨在让家长了解并接受孩子的当下。舒梅克认为,强迫孩子无法帮助孩子学会慷慨地分享,而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地使用玩具,自己决定玩多久,等他充分享受之后,再用开放的心态分享给别人。
03
停止比较
多子女家庭中,比公平更难维持的原则是比较心理。如果父母在子女之间营造出一种互相比较的气氛,手足之间的竞争便会从争夺资源上升到互相较劲。
《该隐的遗产:把兄弟姐妹从一生的愤怒、羞愧、隐瞒和遗憾中解脱出来》的作者、曼哈顿心理学家珍妮•塞弗(Jeanne Safer) 指出:兄弟之间的较劲通常是公开的,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老爸更喜欢谁、谁的运动水平更高、谁的事业更成功等;姐妹之间的较劲则更被动、更隐蔽,往往集中老妈更喜欢谁、谁当妈当得更好等。
华尔街日报曾记录了一则真实故事,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艾略特·戈尔登有位双胞胎弟弟阿尔·戈尔登,父亲从小便会比较两人之间的表现,“你哥哥得了A,你为什么得了B?”“为什么哥哥游泳比你好?”这种经常被拿来与哥哥进行比较的经历,让阿尔·戈尔登直到85岁时仍不能释怀。
当然,适当的竞争关系也不是不被允许。研究手足之争的新泽西学院心理学教授珍尼娜·维沃纳认为,在心理上,手足之争服务于发育目的,会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也就是所谓的“差异”。
张煜夫妇很早便发现了自家两个孩子的不同,哥哥数学好、对色彩迟钝、同理心弱,妹妹则正好相反,但他们从不拿一方的短处去对比另一方的长处,“如果要对比,更多是为了夸奖其中一个,而不是为了贬低另外一个。”
图 | 张煜家的一儿一女
梁启超曾被誉为“最成功的父亲”,他一生养育了九个儿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除了将子女培养成才,梁启超的育儿之道更为人称颂。在他写给子女的400多封家书中,处处流露出作为父亲的平等意识。次女梁思庄当年大学没有哥哥们考得好,梁启超安慰她道:“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
在《平和式教养法(多子女篇)》一书中,劳拉·马卡姆提出同胞纷争最重要的解毒剂就是:无论兄弟姐妹得到了什么,父母都要告诉孩子,他们对每个人都倾注了同样的欣赏、关怀和爱。一旦孩子体会到这一点,同胞之争就会缓和。
小秀更希望姐姐能为妹妹树立一个榜样,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小的总是喜欢去模仿大的,这种习惯可能会持续一辈子。”她说。
- END -
撰文 | 肖衡
编辑 | 孙雅兰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78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哪些字代表火的意思?
下一篇:长三角“最美高铁”补上“过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