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韦「違」136

重違(重违),◆猶難違。○《漢書‧孔光傳》:“[傅太后]欲與[成帝]母俱稱尊號……唯[師丹]與[光]持不可。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內迫[傅太后],猗違者連歲。”○[顏師古]注:“重,難也。”○《隋書‧李安傳》:“[安]請為內職,[高祖]重違其意,除左領左右將軍。”○[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一:“世傳[太祖]將禪位於[太宗],獨[趙韓王]密有所啟,[太祖]以重違太母之約,不聽。”○《明史‧劉健傳》:“帝重違太后意,曲從之,而[健]等諫甚力。”

陽奉陰違(阳奉阴违),◆表面遵從,暗中違反。○[明][范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如有日與胥徒比,而陽奉陰違、名去實存者,斷以白簡隨其後。”○[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二:“不是築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長城,而是拆毀這個長城,或是陽奉陰違,要做不做地講一頓‘團結’。”

懸違,◆凭空违约;毫无理由地拒绝。○《北齐书·封述传》:“一息,爲娶隴西李士元女,大輸財娉,及將成禮,猶競懸違。”

心違(心违),◆心願沒有達到。○[唐][杜甫]《憶昔行》:“秋山眼冷魂未歸,仙賞心違淚交墮。”

相違(相违),◆1.互相避開。○《左傳‧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2.彼此違背。○[晉][陶潛]《歸去來兮辭》:“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宋][蘇軾]《戲題巫山縣用杜子美韻》:“直知難共語,不是故相違。”○[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然泛覽古人日記,實與此道相違。”

無違(无违),◆1.沒有違背;不要違背。○《書‧多士》:“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無違。”○[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三:“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宋][文天祥]《贈莆陽卓大著順寧精舍三十韻》:“[伯奇]令無違,[申生]恭不貳。”◆2.特指不要違反禮法、天道。○《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楊伯峻]注引[黃式三]《<論語>後案》:“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之三:“至人秉元化,動靜體無違。”

違眾(违众),◆1.違背多數。○[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違眾旅叛,舉以喪名,為天下笑,則明哲不取也。”○[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違眾速尤,迕風先蹶。”◆2.與眾不同,違反常規。○[唐][韓愈]《送牛堪序》:“違眾而求識,立奇而取名,非[堪]心之所存也。”○[元][袁桷]《垂綸亭辭》:“豈直鉤以違眾兮,守釣道之自然。”○[清][陶正中]《讀史》詩:“君子重違眾,持衡妙善俗。”

違中(违中),◆1.失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事非其物,繁略違中。”◆2.違心。○[清][龔自珍]《最錄神不滅論》:“盡若是其孰視如無睹耶?抑違中之佞耶?”

違質(违质),◆謂本質邪惡。○《國語‧晉語四》:“質將善而賢良贊之,則濟可俟。若有違質,教將不入,其何善之為?”[韋昭]注:“違,邪也。”

違制(违制),◆違反制度。○[漢][應劭]《風俗通‧愆禮‧河南尹太山羊翩祖》:“首倡導犯禮違制,使[東嶽]一郡朦朦焉,豈不愍哉!”[宋][王鞏]《甲申雜記》:“詔有敢易一門一窗,以違制論。”○[清][趙翼]《甌北詩話‧白香山詩》:“論[裴均]不當違制進奉。”

違志(违志),◆違背意願。○[宋][韓維]《程伯淳墓志銘》:“先生與[正叔]朝夕就養無違志,閨門之內,雍肅如禮。”○[明][李東陽]《<葉文莊公集>序》:“其或違志咈意,不克自盡,則欷歔顰蹙,若有已而不能已者。”

違指(违指),◆違背意旨。○[宋][王安石]《與程公辟書》:“平字韻詩,不敢違指,聊供一笑。集古句亦勉副來喻,不足傳示也。”

違執(违执),◆猶違拗。○《南齊書‧張岱傳》:“[王儉]為吏部郎,時專斷曹事,[岱]每相違執。”

違正(违正),◆指違背正統的王朝。○《後漢書‧荀彧傳論》:“﹝[荀君]﹞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李賢]注:“言[彧]本心不背[漢]也。”

違章(违章),◆違反規章。○[張英]《老年突擊隊》:“[老林],我[唐銀山]打解放後,處處遵守國家制訂的制度和法令,可是今天在勞動保險上,我只得違章一次。”○《人民日報》1982.3.11:“這個分部還有倒簽合同日期,違章進口等嚴重問題。”

違約金,◆因违反合同或契约等所支付的赔偿金。分协议违约金和法定违约金。还可另行规定赔偿性违约金。○谭一平《女白领职场日记·人与狼》:“一是您涨幅那么大,超出了我们的预算,我们肯定不租,你们要赔违约金,而且永远失去了我们公司这样一个客户。”○《文汇报》2007.3.8:“西藏旅游热引发竞业限制案,跳槽员工昨被判支付违约金10万元。”

違約(违约),◆違反條約或契約的規定。○《後漢書‧袁安傳》:“此明其畏威,而非先違約也。”○《史記‧項羽本紀》[唐][司馬貞]述贊:“違約王[漢],背關懷[楚]。”○[明][張居正]《答宣大王巡撫書》:“舊額之外,一馬不增。如違,即閉關謝之,走告[俺]酋,責以違約。”○[張周]《步履艱難的中國》第一章:“繼而以違約名義在當地告狀。”

違遠(违远),◆遠離;離別。○[三國][魏][曹植]《請祭先王表》:“自計違遠以來,有踰旬日。”○《南史‧謝瞻傳》:“[劉]弟[柳]為[吳郡],將姊俱行,[瞻]不能違遠,自[楚]臺祕書郎解職隨從。”○[宋][范仲淹]《與韓魏公書》:“伏自違遠門牆,以道塗之勞,久疏上記。”○[明][李東陽]《送南京國子監祭酒謝公詩》序:“雖藏修退學,違遠功利,未嘗不以人才風俗為意。”

違義(违义),◆違背義理。○《後漢書‧竇融傳》:“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

違意(违意),◆違背意志。○《漢書‧敘傳下》:“[竇后]違意,考盤于[代]。”○[顏師古]注:“此敘言[竇姬]初欲適[趙],而向[代],違其本意,卒以成樂也。”○《後漢書‧鄭玄傳》:“大將軍[何進]聞而辟之。州郡以[進]權戚,不敢違意,遂迫脅[玄],不得已而詣之。”

違異(違異),◆亦作“違异”。◆1.離別;分離。○[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亦猶姻媾之義,恩情已深。違異之恨,中間尚淺也。”○[清][惲敬]《答趙青州書》:“[敬]嘗觀之古人,其畜道德,能文章者,饑寒之外,復多變故,或家室違異,或朝廷歧阻。”◆2.不一致;違背。○《南齊書‧禮志上》:“[漢][元鼎]五年,以辛巳行事,自後郊日,略無違異。”○《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三年》:“謂群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三:“我穿的那件破棉袍子,還覺得不十分與節季違异。”

違异(\违异),◆見“違異”。

違養(违养),◆指父母或尊長去世。○[唐][元稹]《唐故河南元君墓志銘》:“先府君違養之歲,前累月而季父侍御史府君捐館。”○[明][袁宗道]《封知縣劉公墓志銘》:“書至則[封公]以仲春違養矣。”○[明][章懋]《費太常小傳》:“[伯玉]已登鄉舉而享年不久,既而父亦違養。”

違言(违言),◆1.因語言不合而失和。○《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杜預]注:“以言語相違恨也。”○[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客主違言,徵貳太僕。”○《明史‧鄭辰傳》:“[辰]為人重義輕財……在[山西]與同僚[杜僉事]有違言。○[杜]卒,為治喪,資遣其妻子。”○[陳彥彬]《論收回利權之宜有根本解決》:“未幾,又與[英][法]有違言,而[圓明園]尤足痛心。”◆2.不合情理的話;不適當的話。○《管子‧戒》:“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元][元明善]《丞相淮安忠武王碑》:“時親王有違言,王按劍陳祖宗寶訓。”○[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時[倭文端公]方以首揆掌院,偶有違言,遂疑[倭公]迂闊,沮大計。”◆3.失信;食言。○《太平廣記》卷三三七引[宋][李隱]《瀟湘錄‧張勍》:“素聞將軍誓言,不害[恒陽]人,將軍幸不違言。”

違序(违序),◆違失次序。○《宋書‧文帝紀》:“加頃陰陽違序,旱疫成患,仰惟災戒,責深在予。”

違信(违信),◆失信;不履行諾言。○《東觀漢記‧郭伋傳》:“諸兒送出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使別駕計日告之。既還,先期一日,[伋]謂違信,止於野亭,須期乃入。”○[宋][晁補之]《開梅山》詩:“帝王下令萬國同,事成違信道不容。”

違心之言,◆见“違心之論”。

違心之論,◆违背自己本心的话。○《镜花缘》第十一回:“若説過多,不獨太偏,竟是‘違心之論’了。”○叶圣陶《英文教授》:“我不能够站到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尽说些违心之论。”■亦作“違心之言”、“違心之詞”。○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卒之言爲心聲,違心之言,矯情之詞,縱自占地步,終難逃識者洞鑒,何益之有?”又卷四:“意既真摯,情自纏綿,本非違心之詞,亦是真詩,均不得以應酬論。”

違心之詞,◆见“違心之論”。

違心(违心),◆1.二心;異心。○《左傳‧桓公六年》:“‘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清][洪昇]《長生殿‧獻飯》:“若有違心,皇天鑒,決不爽。”◆2.違背本人心意。○《北史‧高允傳》:“違心苟免,非臣之意。”○[宋][陸游]《閑趣》詩之三:“世情元自懶,不是事違心。”○《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只因為你兩個名譽未成,使我作違心之事,冒不韙之名。”○[魯迅]《野草‧死後》:“我生存時說的什麼批評不值一笑的話,大概是違心之論罷。”

違鄉負俗(违乡负俗),◆離別家鄉,違背世俗。○[南朝][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昔[蘇季]、[張儀]違鄉負俗,尚復招三方以事[趙],請六國以尊[秦]。”

違憲(违宪),◆違犯國法。○《後漢書‧第五倫傳》:“繩以法則傷恩,私以親則違憲。”特指違反憲法規定。○《世界知識》1984年第13期:“最高法院把[路易斯安那州]關於學校可以自願做禱告的規定宣判為違憲。”

違限(违限),◆超過期限。○《明史‧食貨志三》:“[武宗]列水程圖格,按日次填行止站地,違限之米,頓[德州]諸倉,曰寄囤。”

違統(违统),◆違背傳統。○《漢書‧韋玄成傳》:“臣[衡]中朝臣咸復以為天子之祀義有所斷,禮有所承,違統背制,不可以奉先祖,皇天不祐,鬼神不饗。”

違條舞法(违条舞法),◆見“違條犯法”。

違條犯法(违条犯法),◆違犯法律條文。○[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摺:“他做了違條犯法的事,昨已斬了。”○《水滸傳》第二八回:“須知憤殺姦淫者,不作違條犯法人。”○[清][大汕]《海外紀事》卷二:“另設牌二十四面,分類標明,如有違條犯法者,許被害抱牌進告。”亦作“違條舞法”[宋][蘇軾]《論綱梢欠折利害狀》:“一船點檢,即二十九隻船皆須住岸伺候,顯是違條舞法,析文破敕。”

違條(违条),◆違反法律條款。○《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你家做了違條事,苦主親妻告我身。”○《東周列國志》第五三回:“[陳]主荒淫雖自取,[徵舒]弒逆亦違條。”○《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由刻薄而輕狂,由輕狂而恣肆,由恣肆則犯法違條,傷天害理,愈出愈奇,無所不至。”

違天逆理(违天逆理),◆做事殘忍,違背天道倫理。○《周書‧文帝紀上》:“[侯莫陳悅]違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專戮罪重,不恭詔命,阻兵[水洛],彊梁[秦][隴]。”亦作“違天害理”、“違天悖理”。○《南齊書‧魏虜傳》:“[武帝]之胤悉被誅戮,初無報效,而反為今主盡節,違天害理。”○《金瓶梅詞話》第九一回:“當初這廝在日,專一違天害理,貪財好色,奸騙人家妻子。”○《明史‧王直傳》:“今敵肆猖獗,違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

違天害理(违天害理),◆見“違天逆理”。

違天(违天),◆謂違背天意。○《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國語‧周語下》:“夫天道導可而省否,[萇叔]反是,以誑[劉子],必有三殃,違天一也。”○《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憑你怎的巴結他,他怎肯忍心害理的違天行事?”

違俗(违俗),◆違背世俗。○《漢書‧何武王嘉等傳贊》:“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者也。”○[宋][陸游]《冬日出游十韻》:“疏狂違俗久,衰疾與年增。”○[明][何景明]《贈君采效何遜作》詩之三:“違俗勢靡合,遺名跡自超。”

違順(违顺),◆1.猶依違。指模棱、猶豫。○《宋書‧裴方明傳》:“往年[氐]豎[楊難當]造為叛亂,俛首者眾。其長史[楊萬壽]、建節將軍[姚憲],情不違順,屢進矢言。”○[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謝公]江海之士,違世絕俗乃其常耳。顧以別為難者,豈酣於富貴而習於違順也耶?由是觀之,以別為難,非士之正也。”◆2.違背與順從。○[宋][陳師道]《上曾樞密書》:“夫事有曲直,人有違順。”

違事(违事),◆指違背禮儀的事。○《左傳‧昭公二十年》:“若有德之君,外內不廢,上下無怨,動無違事,其祝史薦信,無愧心矣。”○[楊伯峻]注:“違事,違禮之事。”

違世異俗(违世异俗),◆同“違時絕俗”。◆《宣和書譜‧宣召記》:“[米芾]性好潔,世號‘水淫’,違世異俗,每與物迕,人又名[米顛]。”

違世絕俗(违世绝俗),◆同“違時絕俗”。◆[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謝公]江海之士,違世絕俗乃其常耳。”

違世(违世),◆1.去世。○《左傳‧文公六年》:“[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南朝][梁][沈約]《齊明帝哀策文》:“哲王違世,克播遺塵。”○《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四年》:“先王違世,兄為人子,初不臨喪,可乎?”◆2.避開塵世。○《子華子‧神氣》:“吾聞之:太上違世,其次違地,其次違人。”亦指逃避世事而隱居。○[宋][曾鞏]《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銘》:“侍郎家[梁]自祖[琮],違世恬幽樹儒術。”○[元]《送吳真人持招寧親》詩:“千騎萬騎中,孰是違世儔。”

違時絕俗(违时绝俗),◆違背世俗常情,與眾不同。○《後漢書‧獨行傳‧范冉》:“[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

違時(违时),◆1.謂違背當時的形勢或時代的趨勢。○《國語‧魯語上》:“動不違時,財不過用。”○《管子‧霸言》:“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漢][蔡邕]《陳太丘碑》:“儉約違時,懸車致仕,徵辟交至,遂不屑就。”○[宋][胡錡]《代良耜謝表》:“臣敢不戒其趨末,毋或違時。”◆2.不合時令。○[宋][曾鞏]《亳州謝到任表》:“使天地人神,莫不順序;雨暘寒燠,罔或違時。”○[明][劉基]《御柳》詩之一:“御柳青青陰綠池,迎春擢秀不違時。”◆3.貽誤時機。○[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兒子二人未歸。行雨符到,固辭不可,違時見責。縱使報之,亦已晚矣。”

違失(违失),◆處事失當;過失。○《後漢書‧百官志三》:“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舉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違失舉刻之。”○[李詳]《<歷代詩話續編>序》:“合二《詩話》觀之,[仲祜]之正風軌,懲違失,六義之盛,其殆鍼盲起廢。”◆补证条目■处事失当;过失。○《普曜经·叹佛品》:“一曰:言行相應,無所違失。二曰:口言至誠,而不虚妄。”

違闕(违阙),◆短缺。○《唐六典‧將作都水監‧將作監》:“若諸司之應供,四署三監之財物器用,違闕隨而舉焉。”

違親(违亲),◆不侍奉父母。○[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安國]違親,悠悠我思。”○[清][陳夢雷]《己未入都江干留別諸同學》詩:“病擬[王維]終負國,檄慚[毛義]竟違親。”

違棄(违弃),◆離棄;丟棄。○《楚辭‧離騷》:“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頃世亂離,衣冠之士,雖無身手,或聚徒眾,違棄素業,徼倖戰功。”○[宋][司馬光]《撫納西人詔意》:“不幸先帝違棄萬國,朕嗣守令緒,祗承前志,夙夜寅畏,迨今期年。”

違期(违期),◆失期。○《宋書‧孝義傳‧孫棘》:“[世祖][大明]五年,發三五丁,弟[薩]應充行,坐違期不至,依制,軍法,人身付獄。”

違農(违农),◆違背農時。○[元][虞集]《大龍翔集慶寺碑》:“財自內出,不涉經費。工以傭給,役弗違農。”

違年(违年),◆過期不赴任。○[宋][趙昇]《朝野類要‧雜制》:“﹝違年﹞過期不赴任也。”

違逆(违逆),◆違抗;不遵從。○《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今遭變異,穀價數倍,憂惶晝夜,不安坐臥,而欲封爵,違逆慈母之拳拳。”○《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吳侯]乃大孝之人,怎敢違逆母言?”[康有為]《大同書》戊部第七章:“以言防則不能防之,而徒有虛名,致遏閼人權,違逆天理。”

違難(违难),◆避難。○《國語‧周語中》:“雖吾[王叔],未能違難。”○《北齊書‧李維廉傳》:“本郡紛擾,違難赴京。”○《新唐書‧竇建德傳》:“我聞[高雞泊]廣袤數百里,葭薍阻奧,可以違難。”○[章炳麟]《艾如張董逃歌序》:“是時[青島]、[旅順]既割,天下土崩,過計者欲違難異域,寄籍為流民。”

違命(违命),◆1.違背天命。○《左傳‧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無違命。”○[杜預]注:“自[幕]至[瞽瞍]間無違天命廢絕者。”◆2.指違背命令。○《國語‧晉語一》:“吾聞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聞違命。”○[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顧西尚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宋][丁謂]《丁晉公談錄》:“於是三軍皆曰:不敢違命。”○[清][冒襄]《影梅庵憶語》:“家人行李紛沓,違命而出。”◆补证条目■违背命令。○林汉达《上下五千年·密谋沙丘》:“另外又写了一封信给扶苏,说他在外怨恨父皇,蒙恬和他是同党,都该自杀,兵权交给副将王离,不得违命。”

違慢(违慢),◆違抗怠慢。○[晉][傅咸]《御史中丞箴》:“執憲之綱,秉國之憲,鷹揚虎視,肅清違慢。”○[宋][歐陽修]《乞條制催綱司》:“仍令本路轉運司逐時點檢,如有違慢,並乞嚴行斷決。”○《西游記》第二七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

違律(违律),◆違反律令。○《陳書‧周敷傳》:“受任遐征,淹時違律,虛衿姦詭,遂貽喪仆。”○《新唐書‧蘇頲傳》:“若夫擇良將,募重而約嚴,違律必誅,殺敵必賞,多出金以購酋長,虜亡無日矣。”

違亂(违乱),◆謂不遵守禮法。○《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宋]程頤《代彭思永論濮王典禮》:“此蓋執政大臣,違亂典禮。”

違令(违令),◆違背命令、法令。○《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聽汝則違令,殺汝則誅首,歸深自藏,無為吏所獲。”○《唐律‧雜律‧違犯令式》:“諸違令者,笞五十。”

違禮(违礼),◆違反禮儀。○《金史‧術虎高琪傳》:“詔封[吳曦]為[蜀國王],[高琪]為封冊使。詔戒諭曰:‘卿讀書解事,[蜀]人亦識威名;勿以財賄動心,失大國體。如或隨去奉職有違禮生事,卿與[喬宇]體察以聞。’”◆补证条目■违反礼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如所遣及在任敢有不遵戒飭違禮犯法者,爾堂上官即具實舉奏,以憑降黜。”

違理(违理),◆違反常理。○[漢][應劭]《風俗通‧過譽序》:“蓋觀過知仁,謂中心篤誠而無妨於化者,故覆其違理曰過譽也。”○[宋][胡宿]《禁內降詔》:“或違理覬恩,或負罪希貸。”

違離(违离),◆1.背離。○《漢書‧韋玄成傳》:“違離祖統,乖繆本義。”○[漢]徐幹《中論‧慎所從》:“豪杰背叛,謀士違離,以至窮困,身為之虜。”◆2.離別;分離。○[晉][盧諶]《贈劉琨書》:“錫以咳唾之音,慰其違離之意。”○[明][張居正]《謝召見面辭疏》:“臣數年供奉,一旦違離,悵望天顏,心焉如割。”○[清][吳定]《答曹尚書書》:“[定]生十有六年,即違離先妣膝下。”

違科(违科),◆違反法令。○《晉書‧外戚傳‧王薀》:“朝廷以違科免[薀]官,士庶詣闕訟之。”

違舊(违旧),◆違反舊例。○《南齊書‧王琨張岱等傳論》:“後才先貌,事同謁者,以形骸為官,斯違舊矣。”

違經(违经),◆違背義理、法則。○《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夫[河]者水陰,[四瀆]之長,今乃大決,沒漂陵邑,斯昭陰盛盈溢,違經絕紀之應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用疏則藏奸而不信,用密則任數而違經。”

違禁(违禁),◆違犯禁令。○[宋][蘇轍]《乞裁損待高麗事件札子》:“諸親事官隨人從出外遊看買賣,輒呼樂藝人飲酒作過及買違禁物者,杖八十。情重者奏裁。”○《明史‧朱紈傳》:“造雙桅大船,運載違禁物,將吏不敢詰也。”○[郭沫若]《蘇聯紀行‧六月十日》:“算好,我自己並不是違禁的人,也並沒有攜帶什麼違禁的物品,雖然麻煩了將近一個鐘頭,算也通過了。”

違節(违节),◆1.違背制度、法規。○[漢][賈誼]《旱雲賦》:“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違節。”◆2.不聽節制。○《南史‧羊希傳》:“[希]以[沛郡][劉思道]行[晉康]太守,領軍伐[俚]。○[思道]違節失利,[希]遣收之。”按,《宋書‧羊希傳》作“[思道]違節度,失利,[羊]遣收之”。

違教(违教),◆1.違反法典、法令。○《左傳‧文公十八年》:“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2.謙詞。謂沒有聽到有教益的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當下各人一一相見,通過姓名;[小雲]道過違教,方才坐下。”○[丰子愷]《緣緣堂隨筆集‧悼夏丏尊先生》:“八年違教,快要再見,而終於不得再見。”

違間(违间),◆離別。○[唐][劉禹錫]《上門下武相公啟》:“自違間左右,沈淪遐荒,歲月滋深,艱貞彌厲。”

違紀(违纪),◆違犯紀律。○《人民日報》1982.10.12:“[北京市]嚴處分房建房中的違紀事件。”○《紅旗》1984年第10期:“實現黨風好轉,扶正祛邪,必須敢於‘碰硬’。即做到‘官’違紀,敢碰;友違紀,敢揭;親違紀,敢處。”

違歡(违欢),◆指違逆尊長的歡心。○[元]《節婦王氏》詩:“送行遺之語,敬順無違歡。”

違和(违和),◆1.不協調;失常。○[漢][焦贛]《易林‧屯之泰》:“調攝違和,陰陽顛倒。”○《宋書‧裴松之傳》:“懼國俗陵穨,民風凋偽,眚厲違和,水旱傷業。”◆2.身體失於調理而不適。用於稱他人患病的婉詞。○[南朝][梁][沈約]《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又經違和極篤,忽自見大光明,遍於世界。”○[宋][歐陽修]《嘉祐七年與王懿敏公書》:“昨日公謹相過,迺云近少違和,豈非追感悲戚使然邪?”[清][昭槤]《嘯亭雜錄‧傅閣峰尚書》:“上違和,醫藥皆公掌之。”◆补证条目■身体失于调理而不适。用于称他人患病的婉词。○柏杨《反说西方取经·政躬违和》:“《倚梦闲话》,停了七天,盖柏杨先生政躬违和,已逾半载,肚子发胀,吃啥药都吃不好。”

違寒(违寒),◆避開寒冷。○《列子‧黃帝》:“避平依險,違寒就溫。”○[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應瑒》:“嗷嗷雲中鴈,舉翮自委羽。求涼[弱水]湄,違寒[長沙]渚。”

違害就利(违害就利),◆避開禍害,追求利益。○《吳子‧圖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

違害(违害),◆避開禍害。○《莊子‧齊物論》:“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唐][柳宗元]《駁復仇議》:“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蓋勢在則欺之以為功,勢同則奪之以自利,勢去則背之以違害,使之且難,況同之乎?”

違規,◆违反规定。○三毛《稻草人手记·西风不识相》:“这种违规的事情,做来自是有趣极了。”○《文汇报》2007.3.31:“对需急诊抢救的患者要坚持先抢救、后缴费原则,坚决杜绝见死不救等违规违法行为。”

違格(违格),◆違反法律規定。○《北齊書‧王峻傳》:“坐違格私度禁物並盜截軍糧,有司依格處斬。”

違干(违干),◆違抗冒犯。○《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凡是初次出來做官的人,沒有經過風浪,見了上司下來的札子,上面寫着什麼違干、未便、定予嚴參等字樣,一定要嚇的慌做一團。”

違負(违负),◆1.違反,背棄。○[漢][王充]《論衡‧對作》:“禍重於[顏回],違負[黃][老]之教,非人所貪,不得已,故為《論衡》。”◆2.相差;虧欠。○《宋史‧食貨志下七》:“戶工部、尚書省皆有籍鉤考,然所憑唯帳狀,至有有額而無收,有收而無額,乃責之縣丞、監官及曹、部奉行者,而更督遞年違負之數。”

違費(违费),◆猶違拂。○《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唐][孔穎達]疏:“言君子之人,遭值亂世,道德違費,則隱而不仕。”

違非(违非),◆1.是非。違,通“韙”。○《管子‧水地》:“水者萬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違非得失之質也。”○[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對文而誤解例》:“按‘違非’二字對文,‘違’讀為‘韙’。○[隱]十一年《左傳》:‘犯五不韙。’[杜]注曰:‘韙,是也。’然則‘違非’猶言‘是非’。”◆2.悖逆。○《元典章‧戶部四‧嫁娶》:“如已後似前違非,不紹家業。赴官告實,即便聽離。”

違方(违方),◆違背法則。○《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穿鑿異端者,以違方為得一。”○[李善]注:“[杜預]《左傳》注曰:‘方,法也。’”[南朝][梁][陸倕]《新刻漏銘》:“積水違方,導流乖則,六日無辨,五夜不分。”

違犯(违犯),◆違背和觸犯。○《後漢書‧烏桓傳》:“﹝[烏桓]﹞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吏民祈禱,無不如應,若有違犯,亦立能為祟。”○[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摺:“你若違犯了不輕恕。”○[歐陽予倩]《黑奴恨》第四場:“你背叛你的主人逃走,就是違犯了我們國家的法律。”

違反(违反),◆不符合法則、規程、成說等。○[漢][王充]《論衡‧問孔》:“夫攻[子貢]之短,可言[賜]不好道德而貨殖焉,何必立不受命,與前言‘富貴在天’相違反也。”○《後漢書‧律曆志中》:“意造妄說,違反經文,謬之甚者。”○[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三章二:“這是自然的次序;違反這個動作的次序,便顯得是難看的。”

違法亂紀(违法乱纪),◆違反法規,擾亂紀律。○[任斌武]《無聲的浩歌》:“毫無疑問,這是一起地地道道的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違法亂紀事件。”◆补证条目■违反法规,扰乱纪律。○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什么叫严重‘违法乱纪’?就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而这种损害,是在屡戒不听一意孤行的情况下引起的。”

違法(违法),◆違犯法規。○《宋書‧自序傳‧沈亮》:“時儒學崇建,[亮]開置庠序,訓授生徒。民多發冢,并婚嫁違法,皆嚴為條禁。”○《唐律‧斷獄律‧共犯移送違律》:“若違法移囚,即令當處受而推之,申所管屬推劾。”○[明][王瓊]《雙溪雜記》:“如有違法,臺諫得糾正論劾。”○[洪深]《青龍潭》第三幕:“哈!盲動!違法!人到眼看要餓死了,還管違法不違法!”

違廢(违废),◆背離、廢弛。○《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直繩則虧喪恩舊,撓情則違廢禁典。”

違度(违度),◆失度,反常。○《後漢書‧殤帝紀》:“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凶饉流亡。”○《宋書‧恩倖傳‧戴法興》:“卿等忠勤在事,吾乃具悉,但道路之言,異同紛糾,非唯人情駭愕,亦玄象違度,委付之旨,良失本懷。”

違德(违德),◆違反道德。○《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君無違德,方國將至,何患於彗?”○《漢書‧文帝紀》:“上下驩欣,靡有違德。”○[唐][韓愈]《順宗實錄二》:“居有令聞,動無違德。”

違道(违道),◆違背正義。○《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孔]傳:“失道求名,古人賤之。”

違代(违代),◆猶去世。○[唐][獨孤及]《為李給事讓起復尚書左丞兼御史大夫等二表》:“纔擢掖垣,慈顏違代,罔極之痛,終天莫追。”

違錯(违错),◆1.失誤;錯亂。○《三國志‧魏志‧牽招傳》:“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間違錯,天子命[曹公]代之,言當白天子,更假真單于,是也。”○《元典章‧臺綱一‧設立憲臺格例》:“諸官司刑名違錯,賦役不均,擅自科差及造作不如法者,委監察糾察。”◆2.違反;不遵從。○《紅樓夢》第十八回:“[元妃]雖不忍別,奈皇家規矩,違錯不得,只得忍心上輿去了。”

違從(违从),◆1.違背與順從。○[宋][范純仁]《自警》:“所稟有違從,委擇有不精。”○[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公范公神道碑銘》:“事有罪功,言有違從。”◆2.猶言何去何從。○[宋][呂陶]《尚書左丞梁燾資政殿學士同醴泉觀使誥》:“君臣之會遇,豈不難哉!平居竭股肱之效,則與之合謀;一旦有筋力之憂,則遂欲去位。違從之際,朕甚重之。”

違程(违程),◆耽誤行程。○[唐][劉禹錫]《和僕射牛相公春日閑坐見懷》:“階蟻相逢如偶語,園蜂速去恐違程。”

違常(违常),◆違反常規、常情。○《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前後數貶削,皆以語言不節,舉動違常也。”○[明][劉基]《郁離子‧虞孚》:“故主憐而召之,而其同里皆疾其亡故而違常也。”

違材(违材),◆見“違才”。

違才(违才),◆亦作“違材”。◆謂委屈其才能;屈才。○《晉書‧謝萬傳》:“處廊廟,參諷議,故是後來一器。而今屈其邁往之氣,以俯順荒餘,近是違才易務矣。”○[明][文徵明]《先友詩‧定山莊公》:“惜哉用違材,零落成棄捐。”

違兵(违兵),◆放下武器。○《左傳‧成公十七年》:“昔吾畜于[趙氏],[孟姬]之讒,吾能違兵。”○[杜預]注:“畜,養也。違,去也。○[韓厥]少為[趙盾]所待養,及[孟姬]之亂,[晉]將討[趙氏],而[厥]去其兵,示不與黨。”

違別(违别),◆1.違反;違抗。○《元典章‧禮部六‧釋道》:“僧道不守戒律,違別教法,干犯院門。”○《水滸傳》第一回:“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聖旨。”◆2.離別。○[宋][司馬光]《答河陽李夷白秘校書》:“違別已來,汩沒俗事,未遑修問信。”○《紅樓夢》第一○四回:“[賈政]先到了[賈母]那裏拜見了,陳述些違別的話。”

違變(违变),◆改變;變故。○[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一旦投身事中,地親勢迫,違變不得如意料,始喟然嘆立言之不可易,雖賢者亦往往有是。”

違避(违避),◆背離;避開。○《宋書‧隱逸傳‧翟法賜》:“違避徵聘,遁跡幽深。”○《夜譚隨錄‧崔秀才》[清][蘭岩氏]評:“富貴則趨附之,貧賤則違避之,俗情概然。”

違背(违背),◆1.違反;不遵守。○《後漢書‧申屠剛傳》:“僻經妄說,違背大義。”○[宋][沈作哲]《寓簡》卷二:“作史者務矜於文,而違背道理者甚眾。”○[曹禺]《雷雨》第二幕:“可是人家說一句,我就要聽一句,那是違背我的本性的。”◆2.離開;背離。○《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秋胡]既奉王教,一喜一悲,悲乃違背王庭,喜乃得見慈母。”◆3.指去世。○[唐][柳宗元]《叔妣吳郡陸氏夫人志》:“顧仲父違背於歲首,而夫人捐棄於是月,遺孤眇藐,未克承紹。”

違暴(违暴),◆謂雜亂失常。○《禮記‧樂記》“過作則暴”[唐][孔穎達]疏:“過作則暴者,謂違暴失所。若過誤作樂,則樂體違暴。失文武之意,謂文樂武樂雜亂也。”

私違(私违),◆私自違背。○[唐][韓愈]《河南府同官記》:“郡臣惕慄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傷違(伤违),◆因別離而悲傷。○[宋][梅堯臣]《依韻和玉汝對月見懷西軒》:“夜深依岸落,寒色入傷違。”

色仁行違(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語本《論語‧顏淵》:“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唐][白居易]《有木詩》序:“余讀《漢書》列傳……見色仁行違,先德後賊,如[王莽]輩者。”

三違(三违),◆1.謂因道不行而三次去官。○《禮記‧表記》:“子曰,事君三違,而不出竟,則利祿也。”○[鄭玄]注:“違,猶去也。利祿,言為貪祿留也。臣以道去君,至於三而不遂去,是貪祿。”◆2.謂三度未見。○[唐][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詩:“獨臥[嵩陽]客,三違[潁水]春。”

闕違(阙违),◆(禮節上)有所欠缺或違背。○[唐][白居易]《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趙郡李公家廟碑銘》:“公有斬縗中,親護九喪,匍匐萬里,及期,喪事禮無闕違。”

辟違(辟违),◆1.邪僻背理。○《左傳‧昭公二十年》:“其適遇淫君,外內頗邪,上下怨疾,動作辟違,從欲厭私。”○《荀子‧修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辟違而不愨,程役而不錄,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棄。”◆2.指行邪僻背理之事。○《史記‧五帝本紀》:“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

逆違(逆违),◆猶違逆。○《晉書‧石崇傳》:“古人稱‘榮華於順旨,枯槁於逆違’,誠哉斯言,於今信矣。”

逆天違眾(逆天违众),◆謂違背天理人情。○《漢書‧伍被傳》:“夫以[吳]眾不能成功者,何也?誠逆天違眾而不見時也。”

面違(面违),◆當面贊成。○[漢][桓寬]《鹽鐵論‧相刺》:“鄙人不能巷言面違。”○[郭沫若]校訂:“‘巷言面違’,‘違’與‘韙’通,猶言面諛腹誹。”

慢違(慢违),◆輕慢違背。○《後漢書‧順帝紀》:“政失厥和,陰陽隔并,冬鮮宿雪,春無澍雨。分禱祈請,靡神不禜。深恐在所慢違‘如在’之義。”○[明][唐順之]《廷試策一道》:“臣願陛下嚴慢令之戒,重沮格之罪,限某日至某所,于某日蠲租,于某日賑貸,慢違者必坐以罪,而少姑息焉。”

離違(离违),◆1.離去;離別。○《國語‧晉語四》:“[狐姬],[伯行]之子也,實生[重耳]。成而俊才,離違而得所,久約而無釁,一也。”○[韋昭]注:“違,去也。離禍去國,舉動得所。”○[唐][韓愈]《與李翱書》:“離違久,乍還侍左右,當日懽喜。”○[明][方孝孺]《慈竹軒記》:“季弟來,寄詩數十章,敘離違之情。”○[林紓]《與姚叔節書》:“離違久,不得足下之書,故拾其所聞以相語。”◆2.不和睦,不團結。○《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若[備]與彼([劉表])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行違(行违),◆行為乖戾。○[宋][王明清]《投轄錄》:“我之主翁行違多不循道理,寵婢多而無嗣息,每鉤致年少之徒與群妾合,久則斃之。”

告違,◆告别。○《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從,以賤質自絶豪友耳。今子遠適千里,會面無期,故輕行相候,以展訣别。如其相追,將有慕貴之譏矣。’便起告違,拂衣而去。”○《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久侍師席,今將告違。氣質偏蔽,不能自知,尚望賜以一言,使終身知所佩服。”

負違(负违),◆違背,違反。○[前蜀][杜光庭]《三會為弟子醮詞》:“或噉食葷血,穢亂正真;或嗜欲繁華,負違禁戒。”

分違(分违),◆離別。○[南朝][梁元帝]《答晉安王敘南康簡王薨書》:“且分違易久,嘉會難逢。”○[明][文徵明]《滁州官舍侍少卿家叔夜話》詩:“夜闌無限分違意,月滿空階酒正醒。”

非違(非违),◆謂違法。○[宋][曾鞏]《申明保甲巡警盜賊札子》:“保甲之法,使五家為保,蓋欲察舉非違之事。”

犯違(犯违),◆觸犯;違反。○《漢武帝內傳》:“天禁漏泄,犯違明科。”○《後漢書‧循吏傳‧童恢》:“吏人有犯違禁法,輒隨方曉示。”

犯法違條,◆同“違條犯法”。违犯法律条文。○《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只因安享富貴的久了,後邊生出來的兒孫……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由刻薄而輕狂,由輕狂而恣肆,由恣肆則犯法違條,傷天害理,愈出愈奇,無所不至。”

多違(多违),◆1.多違背,多背謬。○《左傳‧襄公八年》:“謀之多族,民之多違,事滋無成。”○[晉][陸機]《吊魏武帝文》:“接皇[漢]之末緒,值王塗之多違。”○[劉盼遂]等注:“違:背謬,不正。”○[唐][李商隱]《春雨》詩:“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2.謂久別。○[唐][王勃]《送盧主簿》詩:“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

彈違(弹违),◆彈劾違法亂紀者。○[晉][葛洪]《抱樸子‧用刑》:“姦黨實繁,而不嚴彈違之制者,未見其長世之福也。”○《晉書‧應詹傳》:“今之艱弊,過於往昔,宜分遣黃、散若中書郎等循行天下,觀採得失,舉善彈違,斷截苟且,則人不敢為非矣。”○[唐][白居易]《使百職修皇綱振策》:“有若讜直強毅,舉正彈違者,引而進之。有若慎默畏懼,吐剛茹柔者,推而遠之。”

錯違(错违),◆有誤差,不正常。○《後漢書‧爰延傳》:“臣聞天子……意有邪僻,則晷度錯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日月星辰,若皆是氣,氣體輕浮,常與天合,往來環轉,不得錯違,其間遲疾,理宜一等。”

從違(从违),◆1.依從或違背。○[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爰有[區子]熒熒暉,觀以彝訓或從違。”○[錢仲聯]集釋引[孫汝听]曰:“示以彝訓,或從或不從,故曰或從違。”○[宋][文天祥]《至揚州‧且行且止正依違》詩序:“時曉色漸分,去數步,則[金]一邊來牽住,回數步,則[杜]一邊又來拖行,事之難從違,未有如此之甚者。”○[明][文徵明]《送劉君元瑞守西安敘》:“人心有從違,君自視於此,果能皆副其意乎?”◆2.跟從或離去。○[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請斬趙忠定》:“竊謂父子之閒,寧閒于存沒;賓主之際,則在于從違。”○[太平天國][洪仁玕]《誅妖檄文》:“爾等何竟昧於從違而不早圖變計乎?”◆3.指境遇的順逆。○[宋][陳師道]《南豐先生輓詞》之一:“身世從違裏,功言取次休。”○[任淵]注:“[南豐]仕宦不偶,晚得掌誥,以憂去,遂死。蓋從違各半也。”◆4.謂取捨。○[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持此為心,遂不覺以生平底裏,和盤托出,并前人已傳之書,亦為取長棄短,別出瑕瑜,使人知所從違,而不為誦讀所誤。”○[魯迅]《集外集‧<窮人>小引》:“歧异之處,便由我比較了[原白光]的日文譯本以定從違,又經[素園]用原文加以校定。”

辭違(辞违),◆1.猶退避。○《呂氏春秋‧忠廉》:“忠臣亦然。苟便於主,利於國,無敢辭違,殺身出生以徇之。”◆2.辭別。○《舊唐書‧姚崇傳》:“事[則天]歲久,乍此辭違,情發於衷,非忍所得。”

常違(常违),◆謂屢背正道。○《楚辭‧離騷》:“[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游國恩]纂義引[汪瑗]曰:“常違,謂屢背乎道也。”

長違(长违),◆永別。死的婉辭。○[宋][王安石]《祭蘇虞部文》:“聊陳薄奠,以告長違。”

差違(差违),◆I略違,稍違。○[唐][張鷟]《游仙窟》:“比不相知,闕為參展,今日之後,不敢差違。”◆II差異,不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若是刪存,無煩改作也。”

不違農時(不违农时),◆不誤耕作季節。○《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毛澤東]《減租和生產是保衛解放區的兩件大事》:“不違農時,減少誤工,也十分重要。”

不違(不违),◆1.依從。○《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不違者,無所怪問,於[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元][馬致遠]《耍孩兒‧借馬》曲:“恰才說來的話君專記,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2.不遠。○《國語‧齊語》:“天威不違顏咫尺。”○[韋昭]注:“違,遠也。”◆3.不休止。○《左傳‧昭公二十年》:“徵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杜預]注:“違,去也。”◆4.符合。○[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實欲使名實不違,徼倖路絕。”

避蹟違心(避迹违心),◆違背本意而隱匿。○[清][陳確]《答張考夫書》:“其為[荊公]與非[荊公],亦難逃後世之公,某萬不敢避跡違心,以負兄夙所教督之意。”

背違(背违),◆背逆違反。○[三國][魏][曹丕]《禁母后預政詔》:“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後漢書‧公孫瓚傳》:“忝辱爵命,背違人主,[紹]罪二也。”○[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五:“[子厚]作相,[美叔]見其施設大與在[金山]時所言背違,因進謁力諫之。”○[章炳麟]《四惑論》:“其不以是利人,誠涼薄寡恩矣,然而不得以背違公理責之。”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697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昜「揚」129

下一篇:亭「亭」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