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文/老张在路上

小时候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很困惑,就是里面的人名,怎么大多是两个字的名字。再看看我身边的同学们的名字,一般都是三个字。那时没有网络,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查不出来,问老师也是白问,乡村中的民办老师们自己也还云里雾里呢。

《三国演义》里单字名比比皆是,如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刘备,字玄德。然后是刘备的“五虎将”,关张赵马黄,还有其他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物。《水浒传》108将,除了几个复姓是三个字,阮氏三雄是排行为名,不算数。四位女将,那也不能算是正经名字。共他三个字名的,数来数去,也就是十来位吧:卢俊义、鲁智深、郑天寿、金大坚、陶宗旺、段景住、郝思文、安道全、魏定国、郁宝四、单廷珪、王定六、丁得孙。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秦汉以后,姓氏合为一体。

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的特定名称符号。在中国古代,每个人往往拥有姓、氏和名、字。姓、氏代表的血缘、血统关系,是公共的,而氏代表的是一种身份,平民没有;名、字则是个人的,人生来就有名,而字则是成年后才取的,供他人称呼而获得尊重。到了汉朝,姓和氏不再区分而合一,但名和字却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

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文学作品,翻看东汉、三国、西晋史,可以发现:许多历史人物的人名绝大多数是单个字的。两汉皇帝共计28位,西汉15帝中只有昭帝刘弗陵、平帝刘箕子为两字名,而东汉13帝则全部是单字名。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这种历史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传承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现象之一的姓名文化,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间之所以盛行单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中国人的姓名符号形式,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单名为主,崇尚单名已成一种社会潜意识。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之俗自然会代代传承下来,而非出自一人一时之劳。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第二、避讳

避讳起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代用避讳事奉神灵,人死之后,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讳的文字并不多,尚未因避讳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乱,所以两字名在两周时期并不少见。

进入秦汉特别是汉代,为了巩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帝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但死人名要避,活人名也要避。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吕后名雉,故将文书中凡遇“雉”字,一律用“野鸡”二字替代;汉文帝名恒,于是把姮娥改叫“嫦娥”,把恒山改叫“常山”;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将“秀才”改称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就改“庆”为“贺”,于是姓“庆”的也都改成姓“贺”了。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避讳之制在汉晋时代越来越严厉,汉律已有触讳犯法的规定。由于涉及上上下下需要回避更改的文字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的种种混乱。为了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晋时代的帝王采取了两种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采用单名,因为单名所讳之字要比之两字名少一半!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解沽》中指出:帝王采用单名是为了便于避讳,“其为难讳也,一字为名,今难言而易讳。”

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避免了“难言而易讳”。如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平帝刘衎、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质帝刘缵,以及魏明帝曹叡、高贵乡公曹髦。这些字,即便那些饱学之士也不一定能认全,除非手边有本《康熙字典》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第三、王莽复古改制说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史称“王莽改制”,这个“新政”也涉及到了人名。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王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汉书·王莽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莽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从中不难发现: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就是两个字;但在他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人犯法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隋唐以前人们起名为什么那么多单字?

新莽政权只存在15年,但这种规定还是作为一种习惯风气被继承下来,尤其在富家权贵、知识分子家庭中,而且一直延续到了三国时代。

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出现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纷入中原,汉族人建立起的避讳制度遭受严重冲击。此前后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又受到佛教的影响。隋唐以后,起名越发百花齐放,兼容并蓄,二字名、三字名、数字名、译名,其他稀奇古怪的名字,不胜枚举。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09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