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白云寺镇地图

中华民国前期,白云寺镇北部、西部多属杞县西肥社,南部、东部多为睢县所辖;1928年建民权县后,属杞县部分划归民权县;1948年原属睢县部分亦刘归民权县。

白云寺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其中白云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岗、吴岗有龙山早期文化遗址,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白云寺镇建村年代表

尹店

尹店又名尹岭集,村来历说法有二:

据《睢州志•古迹志》载:尹店州西北三十里,相传‘伊尹’游寓处。“伊尹”为商初大臣,“尹”为官名,故称“尹店”。

商初,毛路集为大集市,其南侧路东有一姓尹的开客店,称“尹家店”,后毛路集的集市迁于尹家店一带,故称“尹店”。

李庄

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五龙

据传明中期,村北有一寺院,名五龙寺,一些村民临寺院而居,渐成村落,村以寺得名。

毛寨

据传,夏、商时期,该村名气颇大,有东西主街两条,南北大街一条,有大道一条穿村而过,并有集市贸易,因毛氏居官,村前有下马牌坊,围有墙寨,故名“毛寨”。

湾子

原名大河湾。元初,程姓由洛阳伊川迁此,改名“程家湾”,后人简称“程湾”,清末演变为“湾子”。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湾子村

薛牌坊

据前徐庄《徐氏族谱》载:明末,后徐庄徐氏迁此,称“徐庄”。后赵氏亦定居于此。

清乾隆年间,赵氏族人为赵邦昌之妻立守节牌坊,改名“徐牌坊”。因“徐”、“薛”字音相近,误传为“薛牌坊”。

高庄

明永乐年间,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名“高庄”。

苏庄

明朝中期,苏氏自杞县西寨东侧小巷头村迁此。

打铁庄

明初,睢州至兰阳(今兰考县)的官道经尹店,尹店东南一公里处系一片荒地,遍地杂草丛生,并有一大坑塘。

明永乐年间,睢州一牛姓铁匠,携妻带子去兰阳谋生经此,在塘边筑屋而居,打铁为生,人称“打铁庄”。

薛庄

明末,孙氏从杞县迁此,名“孙庄”。

后孙氏迁出,李氏迁人。因这里方言“孙”、“薛”不分,故讹传为“薛庄”。

侯孟庄

明末,侯、孟两姓先后由杞县城迁居此地,故名“侯孟庄”。

蒋孟庄

明初,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孟庄”。

后孟氏渐绝,蒋氏由杞县迁来,更名 “蒋孟庄”。

驼王寨

宋末,施驼王外巡在此下榻,后围土寨,故名“驼王寨”。

张寨

明初,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清成丰年间筑寨,故名“张寨”。

席庄

清初,此村原为尹店集席氏的外庄子,有佃户居住,称“席庄”。

闪寨

明初,闪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闪庄”。

清咸丰年间筑寨,故名“闪寨”。

蔡寨

明初,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围墙筑寨,取名“蔡寨”。因蔡与车字音近,又称“车寨”。

白庙

明初,白氏在此居住,盖一所白玉奶奶庙,全用泥掺麦秸,庙呈白色,人称“白庙”。

袁庄

明初,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

代寨

明初,代氏由山西洪洞迁此,清成丰年间筑寨,故名“代寨”。

夏寨

明初,夏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清咸丰年间筑寨,易名“夏寨”。

裴寨

明初,裴氏从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当时此村与西寨(今属杞县)、瓦冢等村,均土地肥天,且居高岗上,故有西肥岗、中肥岗、东肥岗之说。该村居中,为“中肥岗”。

清咸丰年间筑寨,因裴氏人众,故名“裴寨”。

双楼

据传,明中期,黄土岗李氏在朝居官,此地为李氏花园。河北刘姓儒士谋生到此,被李氏聘为教师,在花园内盖楼两幢供二子读书,后两子均中进士。

为报师恩,李家把花园赠予刘氏,名“双楼”。

杨城

村约建于隋朝前期,名“阳乐城”,后演变为“杨城”。

中共克威县委曾在此村办公,著名的杨城战斗发生在这里。

楼岗

据传唐代,村西有一寺院,名“楼金寺”,后被黄水淹没,仅留古钟一个(此钟1945年被毁)。牛氏迁此居岗上,故名“楼岗”。

前徐庄

据《徐氏族谱》载:徐氏乃南直隶海州人氏,元代辟地来杞。

明嘉靖年间徐鸣鹤在此购地一块, 专种植花草,名“徐庄”,为区别北邻之徐庄,故称“前徐庄”。

后徐庄

据《徐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四川、山东道御使徐鸣鹤在此买地一块,建一花园,后定居于此。为区别于村南徐庄,故名“后徐庄”。

杨楼

明初,山西洪洞迁来史、李、杨三姓,建杨岗、史洼、李庄三小村。三姓合使牲口,均感不便,便合村而居,取名“杨楼”。

新兴寨

元末,这里先后建起赵庄户、许贺庄、星兴三个小村。

清成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义军经此,当地豪绅为抵御义军,合三村为一体围墙筑寨,取名“新兴寨”。

新兴为老革命根据地,1937年至1945年,新兴学校为共产党地下联络站,郑文曾在此执教,郑文于1953 年后历任民权县副县长、县长。

黄岗

西汉初,高祖刘邦游此,五老进肥羊于圣寿寺,封五肥,此村居北,称“北肥”。

明初,魏氏由今睢县蓼堤迁此,后村被淹没,人们为避水患搬迁一黄土岗上,取名“黄土岗”,演变为“黄岗”。

高公寺

相传,元朝时村人高氏在朝居官,在村内建一所庙院,称“高公寺院”,后人以此院为村名。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高公寺村

柏木岗

明初,此地为一高岗,洪水流经此地栏下木料颇多,称“得木岗”。

清初渐演变为“柏木岗”。清光绪年间筑寨。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柏木岗

黄庄

该处原有一小村,后被黄水淹没。

清康熙二年(1663年) 黄氏由今龙塘镇寄岗迁此,取名“黄庄”。

彭庄

相传,明初,此处有宋庄,王楼,朱庄三个小村。

明中期,彭氏由现睢县蓼堤乡彭寨村迁此,人丁兴旺,宋庄、王楼、朱庄三村渐衰,更名“彭庄”。

段小庄

明洪武年间,郭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因此地系小浑子段御宾(皇帝侄婿)窑厂,故名“段小庄”。

樊寨

宋末,樊氏迁此。

明末,樊氏族人曾为御宾(皇帝侄婿),在此占地48顷,围墙筑寨,故名“樊寨”。

民国初期,一村归二县,东部和南部属睢县,余属杞县。属杞县部分于1928年划归民权县;属睢县部分于1948年划归民权县。

周庄

宋末,周氏迁此,名“大周庄”。

清末周氏迁出,李氏迁入。因村小故去“大”字名“周庄”。

小浑子

小浑子为县西南历史较悠久的村庄之一,建村时间已不可考,其村名来历传说有三:

其一说,小浑子由村东浑子集迁来,浑子集原有兄弟二人,兄人少家富,弟人多家贫,兄请弟喝酒,菜丰酒厚,有戏弟之意;弟请兄赴宴,令其子分扛桌之四腿,以显人盛。二人不睦,兄迁现址。

其二说,宋嘉祐四年(1059年),村东有座奶奶庙,西侧有条浑水河。翌年,人们在河中捉鱼两条,此鱼无鳞,称之为鱼浑子。河东村逮条大的,故呼大浑子(今浑子集);河西村捉条小的,呼小浑子。

其三说,原两村均称浑子。明末,战乱频起,官府令围村筑寨。西浑子为皇亲“御宾郡马”,即皇帝侄婿之地,御宾恐围寨毁地,便把寨筑于村东浑子,东浑子因围寨而安,人渐盛为大浑子,西为小浑子。

清时该村所种白菜曾为贡品,当地有歇后语:“小浑子的白菜——混汤”。

宋庄

相传,明初,宋氏由今龙塘镇宋庄村迁此,故名“宋庄”。

刘庄

相传村建于唐代。宋初,村西北角有座关帝庙,并有庙会,宋朝名将杨继业之七子杨彦祠曾到此赶过庙会,并打擂。

后刘氏于明初从山西迁庙东,名“刘庄”。

平庄

明末,平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平庄”。

莫小集

明末,莫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后起集,名“莫小集”。

青行

明末,睢州王行村王氏在此建佃户庄。因村东有一片青杨树,外人称为“青杨行”,简称“青行”。

大楼

明末,有一赵姓大户占地33亩,建有高楼一座,站在楼上可看到距此地十余里的黄河支流流水,故名“大楼”。

半截楼

明末,张姓居此,欲建一所比大楼更高的楼以示富有。楼建半截,战事骤起而停工,人称“半截楼”。

赵庄户

明初,赵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名赵庄户。

姜寨

明洪武年间,姜氏由山西洪洞迁此,按当地习称,取名“姜寨”。

刁寨

阴初,刁姓由山西洪洞迁此。清咸丰年间筑褰,故名“刁寨”。

碱场

村建于明初,因多盐碱地,居民多以卖碱、小盐为生,故名“碱场”。

张庄

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迁此,故名“张庄”。

范寨

明初,范氏由山东迁此,为防水患筑土寨,故名“范寨”。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范寨

马岗

明洪武元年(1368年),马姓奉旨由山西洪洞迁此,因惧水患。建村于土岗上,故名“马岗”。

小麓岗

明初,户姓由山西洪洞迁此,为避水忠,居于麓岗之上,故名“小麓岗”。

石柱

相传,明朝前期,刁、石两姓居此,称“刁石柱”。

明初,刘、徐两姓先后由山西迁入,后刁、石两姓绝,改名“石柱”。

清光绪年间筑寨,有壕沟环绕,现寨墙遗址仍存。

赵楼

相传,明朝时一绰号叫赵四打鸡的河总(管理河道的官员)在此建楼院,故名“赵楼”。

码头

明末清初,这里原为马儿河的一个重要渡口,后渐成聚落,取名“码头”。

程店

据传,明末清初,村东有一大河,北一华里处有一码头,程氏在此开客店,后成村落,取名“程家店”,后简称“程店”。

南黄庄

据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氏所立碑文记载:黃氏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居湖北,随后又迁兰考黄家底马场,再迁居此地,取名“黄庄”,1982 年易名“南黄庄”。

黄小楼

现一村归二县,大部分属民权,两户属睢县。

明末,安氏由龙塘安园迁此,娶伯党马尔村黄氏女为妻,黄氏为其女盖楼一所,故名“黄小楼”。

尹堂

据重修白衣庵碑文序言所述,该村原名“许殷家堂”。明朝中期,许氏、殷氏分别从龙塘阁口和黄河北岸迁此,取名许殷家堂,后演变为“尹堂”。

白云寺

据《民权县志》载:白云寺因白云寺院而得名。建村时间在建寺院之后,清威丰年间筑寨。

唐贞观末年起古会,清初起集。

村东北有白云寺院,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白云寺

夏辛庄

明初,夏,辛氏由山西洪洞迁此,故名“夏辛庄”。

李岗

据“百祥禅院”“准提阁”碑文记载:“自从盘古开天地,有此龙行岗”。龙行岗位于村东400多米,为5000年前早期龙山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约十二世纪末或十三世纪初,在龙行岗建百祥禅院,准提阁为禅院的主要建筑。

据李氏族人讲,其先人于明朝中叶由杞县黄土岗迁此,因居于龙行岗西侧,取名“李岗”。

黄寨

明代,黄氏从四川迁此,名“黄庄”。

清咸丰年间筑寨,易名“黄寨”。

吴岗

据《吴氏族谱》载:明初,吴氏奉旨由山西洪洞迁此,为防水患居岗建村。此岗高居众岗(即李岗、任岗、小麓岗)之首,故名“大麓岗”。

因村民多吴姓,称名“吴岗”。清光绪年间筑寨。

1956 年村中部偏南处发现新石器时期龙山早期文化遗址一处。1963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权县白云寺镇村庄历史沿革

吴岗村烈士陵园

田寨

明末清初,田氏从山西迁此,按当地习称,取名“田寨”。

柏寨

据传明初建村。大约明末,一位叫做毕头虚的绿林好汉,杀富济贫,病逝该村。居民为纪念这位草莽英雄,取村名为“毕寨”,后演变为“柏寨”。

苍头

相传,西汉高祖刘邦游此,五老进肥羊于圣寿寺,封五肥,此即“东肥”。

明初,何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搭简陋草庵居住,故名“藏头”,后演变为“苍头”。

贾新庄

相传,清初村东有座三奶奶庙,贾氏居此,人称“三奶奶庙”。

民国初年庙宇倒塌,改名“贾新庄”。

任岗

据任氏祖坟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任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名“任家岗”,简称“任岗”。

胡坑

明洪武年间,胡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当时无井,村民自坑塘内取水饮之,故名“胡坑”。

孔庄

明初,孔氏迁此,故名“孔庄”。

和尚楼

据传村建于明初,原名“波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义军北伐经此,将村内一财主的楼房烧掉,习称“火烧楼”,后演变为“和尚楼”。

前王庄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名“王庄”。

后聚落分为前后两部分,此村于前,故名“前王庄”。

后王庄

此村在后,故名“后王庄”。

王寺寨

明初,王氏从山西洪洞迁此,于村西建一寺院,村周筑起土寨,故名“王寺寨”。

郭庄

明初,郭氏由山西洪洞迁此,名“郭庄”。

小李庄

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李庄”,1982年易名“小李庄”。

魏老府

据魏氏碑文载:明初,魏氏奉旨由山西洪洞迁此,名“魏堂”。明中叶,族人出一名郡马,后在村内建有郡马府,人称“魏家府”,天长日久,人称“魏老府”。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13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