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

【摘要】:远古,人类认识并保管火,“董”也就产生。漫长的岁月,“董”在草木中,“东”是日在木中,“董”早于“东”。从“董”到“东”的认识,到“重、墓”的认识,东西方位的认识,到观测仪器相风的使用,知道了南北方向,到后来的八个方向。从人类认识方向增加,风姓也就产生;《河图》、洛书》产生了也造就了伏羲时期的人文始祖。“重即羲,黎即和”,伏羲来源于重,是重黎的首领的名称变化;炎帝祝融之后,祝融部落迁徙,祝融到了山西、山东、河南一带,濮阳成为董邑,祝融八姓后,夏朝时期濮阳成为昆吾分部落的中心。辛来源于祝融部落的变化,董姓并不是来源于鬷川的“薡董”;董狐作为史官,率先改变姓氏混乱的局面,恢复母系部落董姓的的姓,是有依据的。

“混沌初开,乾坤始绽”、“浑天如鸡子(宇宙中的恒星大,是球体),天体如弹丸(天体中的行星小,也是球体),地如鸡子中黄(恒星地壳中心为黄色液态溶浆),孤局于内(一切大小不同的星体都有既定的运行轨道),天大而地小(时空大,星体小)”,创造了一对意义深远的象征符号:阳爻“一”和阴爻“--”。他将阴阳二爻重叠排列,以三爻组成一卦,共成八卦:干、坤、巽、震、坎、离、艮、兑分属八方,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以及与之相应的万事万物。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伏羲真的是他受河图,画八卦?

同样,《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就是风姓,伏羲氏随父姓风,义妹妻子女娲氏随夫姓风。风姓出自上古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属于以华夏文明起源口传历史姓氏。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据《史记·三皇本记》说:"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庖牺立,号曰女希氏。"这里的庖牺氏,就是指伏羲。又《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伏羲之后,有的相传姓风,称为风氏。《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昊庖牺(伏羲)氏,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观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多音字)以代结绳之政。",伏羲变成了八卦的始制人,人渔猎、制礼仪,故而被誉为"人文始祖"。难道,风姓是最早?

当然,从一些记载,所谓“伏羲氏随父姓风,义妹妻子女娲氏随夫姓风。”这与远古时期还处于母系部落,不可能随父姓的,姓是当时女性的专利。

为何风姓不是最早的姓,要回答此问题,也需要从河图八卦说起。

1,伏羲之前人类早已进入晚期智人阶段

人类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5500万年湖南衡东的亚洲德氏猴-------4500万年江苏上黄水母山的'中华曙猿’-----4000万年山西垣曲的'世纪曙猿’------15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400万年前的保山古猿(另有:蝴蝶古猿)——300万年前的安徽淮南市八公山古猿(另有:300万年前湖北建始县南方猿人 )。然而,这些有不同的来源,在直立人只前频繁迁徙流动的。还没有人的大脑思维,没有自动使用工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顶多是人类的演化的前身,在各地存在而已。

1.1、(直立人阶段)270万年的东方人,(另有:250万年建始人)——200万年的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80万年前山西西候度西侯猿人-----175万年(有记载180万年)的元谋人——133万年的陕西西安蓝田人⑾——100万年的湖北郧县人——60万年的陕西秦岭北麓蓝田县的陈家窝人(另有:60万年前山西芮城匼河文化)——50万年的北京人——35万年的南京汤山人——30万年前安徽和县人,这时期,还没有进入到早期智人阶段,只能说明智人前身,直立人在南方、山西、陕西。这些考古出现直立人,与智人是有区别的,一个来说还不是思维的人。考古以此来说明,人类来自何处?没有多大研究意义。

1.2、早期智人,也称古人,距今28万年~11万年前(修改原因:原早期智人以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晚期智人,以前以5万年~1万年前,2011年1月18日,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晚期智人以10万年前为起算点。因此晚期智人改写:10万年前~1万年前;同样,早期智人,因为辽宁"金牛山人"以距今28万年有一些接近智人的进步特征。故早期智人改写为:距今28万年~11万年前)。

考古发现:15万年的湖北长阳人——14万年的重庆奉节人——13万年的广西曲江县马坝人—12万年的丁村人(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1.3、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在10万年前~1万年前的新人(以前以5万年~1万年前,2011年1月18日,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处于古老型智人与现代人演化过渡阶段。是生活于东亚的最早的现代人,比此前已知生活于东亚的最早的现代人提前了6万多年)。新人的体质特征是: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下颏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这些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会制造磨光的石器和骨器,已学会钻木取火。

考古发现:10万年崇左木榄山智人(另有柳江黄种人、山西许家窑人、丽江人、周口店附近的新洞人)——距今8万年前的三峡巫山县官渡人(晚期智人)——距今7万年柳江人----距今5万年柳州白莲洞人(另有:河套人、云南西畴人)——距今4万年的周口店附近的田园洞人

要说,人类来源,以晚期智人来看,考古发现基本以南方为先。

而晚期智人,从发现稻谷种植以来,遗址发现也几乎集中在南方。正如:《林邑记》中提到:"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传说,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历仙山,得到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因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有巢氏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遁甲开山图》中提到:"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是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东北)。从时间跨度10万年,有巢氏也代表一个时期,那就不仅仅是一个有巢氏,也由于有:《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即有了巢居,也在北方山西等处有了穴居。但是,从晚期智人来看,南方晚期智人早于北方。

1.4、距今3.6万年前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另有:广西隆安遗址有:1万年前的石磨、石杵等稻谷脱壳工具)------距今已有35000年四川资阳人-----距今3万年的左镇人(另有昆明人)------距今3万年以前湖南玉蟾岩遗址--------距今 28000 年山西峙峪遗址-----1.8万年的山顶洞人——1.5万年三峡河梁人(另有:贵州打儿窝崖厦人)------距今14500 隆林—蒙自人-----距今1.4万年前的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1.5、距今1.2万年的桂林大岩遗址等桂林遗址群72处(另有:广东牛栏洞遗址、贵州兴义人)——距今1.1万年南宁贝丘遗址---距今1.05万年的河北南庄头遗址----1.03万年河北磁山遗址----距今1万年的东胡林人(另有:贵阳金阳新区遗址)----- 距今约9000-8000年常德临澧杉龙岗遗址-----距今约9000—8300年彭山头遗址------距今年代距今8300年前江苏顺山集遗址-------距今7800-4800年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遗存.

1.6、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贵州天柱清水江流域古遗址群--------7000多年前贵州亮江遗址-------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另有:浙江马家浜文化)-----7000年至5000年江苏龙虬文化、山东北辛文化------距今约6800─6300年陕西半坡文化--------距今约6000年广西柳州兰家村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广西隆安贝丘遗址(另有:洛阳王湾文化遗址、湖北关庙山遗址)------前5000年至3000年河南省仰韶文化。

从考古发现,伏羲女娲之前,是漫长的远古历史,在柳州白莲洞遗址: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从广西隆安遗址有:1万年前的石磨、石杵等稻谷脱壳工具,以及野生稻种群在广西隆安县那桐镇双邓村附近田间被发现,再就是地处湖南、广西和广东接壤地带,南岭北麓,位于湖南道州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1.2万年前的古栽培稻,稻壳已有1.8—2.2万年。这远比伏羲女娲时期(王大有以公元前7724——前5008年划分,而有学者研究,伏羲时期,《河图》、洛书》产生了(有学者研究《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则该时期基本在南方考古遗址集中区)历史要早得多。

从考古遗址集中的区域发现,到了距今7000年,才开始集中向陕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转移。

2,祝融,火之始

伏羲之前,有燧人氏,也有记载: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那么,燧人氏与祝融是不是不同称呼?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之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自燧人氏发明的转木取火,但有了火种不会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后。然而,5万年以前"广西柳州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因此,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 、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祝融 ,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他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 祝融,“祝融”表示在炊器旁(鬲)用火,掌管用火的人。 融,从鬲,蟲省聲。字形采用“鬲”作边旁,用省略了两个“虫”的“蟲”作声旁。人跪在鬲旁边。在伏羲之前,也就是在南方制造陶瓷的时候,从南方考古发现:5万年以前"广西柳州白莲洞人"用火和熟食,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 桂林大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下岩门山北麓,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发现了一批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是中国史前陶器中心起源地之一。像大岩遗址这样的洞穴遗址在桂林已发现72处,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祝融,因为使用火作为耕种,燃烧野草,也成为融风。《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 梓慎 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 杜预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孔颖达疏:"东北曰融风。《易纬》作调风,俱是东北风。一风有二名。东北,木之始,故融风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风而盛,故融为火之始。" ,祝融部落对火与太阳的崇拜;而祝,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兌省。《易》曰:“兌爲口爲巫。”祝,主祭的司仪向神称颂。字形采用“示、人、口”会义。一种说法认为字形采用省略了“八”的“兌”作边旁。《周易》说: “'兑’卦可以代表'口’,可以代表'巫’。”

那祝融之前,祝融部落是什么? 3,祝融为何早于伏羲

3.1,农耕文明早于伏羲

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早于伏羲女娲时期,有的学者说,人类在每个时期几乎灭亡了,那人类的传承从何而来,不会一下就跃进几万年吧?那人类是逐步演变而来。

从广西隆安遗址有大量野生稻种群,由于广西的土壤而无法保存水稻种子的化石,且发现1万年前的石磨、石杵等稻谷脱壳工具,那水稻就不止一万年。湖南道县玉蟾岩1.2万年前的古栽培稻,稻壳已有1.8—2.2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遗址;农耕稻作文明为起点向四周延续扩散:向东向南产生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广东英德牛栏洞、浙江浦江上山等上万年的水稻农耕文明;长江流域一带水稻农耕文明星罗棋布,如距今9000年之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距今80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年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等等。这明显早于伏羲女娲时期(另外有学者以《河图》、洛书》产生了(有学者研究《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则该时期基本在南方考古遗址集中区)。

有记载:黎,在神话中即太阳(火)神祝融,蚩尤为九黎之君,而祝融即黎,以及从有学者论证“而东夷的传统是崇拜大火,而且用鸟象来表示大火崇拜。都与祝融部落有关联。

在伏羲女娲时期,祝融部落是伏羲管理下的主要倚重力量,因此,才有了女娲时期,祝融与共工之战,后帝喾时期,祝融部落又一次征讨共工部落,成为两次经典的远古战争。就不是一个人名使用几千年,也不是一个官名使用几千年,而是祝融,即表示部落名称,有时候表示官职,夏官。

伏羲女娲时期,“重、和、羲,黎”是伏羲的四个儿子?其实不是四个儿子,是指四个主要部落。而实际就是祝融一个部落。为何呢?《传》曰:“重即羲,黎即和”,也就是“羲和”是重黎的新称呼。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既然“重即羲,黎即和”,可见,伏羲来源于重,是重黎的首领的名称变化。

到了少昊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少昊氏有四叔:重、该、脩、熙。”所谓“四叔”,其实,“和与该、脩与黎、羲与熙”的变化,也是如同伏羲时期“重、和、羲,黎”一样。尧典孔疏引郑答赵商云:“先师以来,皆云火掌为地,(按:“掌”乃“当”字之误,“地”乃“北”字之误。)当云'黎为北正’。”。迁传臣瓒注云:重、黎司天地之官也。唐、虞谓之羲、和,则司地者宜曰北正。《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该前一句是说明远古时期处于东南海之外,是准确的;第二句则是套用到女子羲和,而帝俊入赘婚姻时期了,帝俊却入赘祝融部落。

重黎是祝融之后的名称,时而分开,时而合并称呼。而黎,表示什么呢,黎源于犁,又与“耒、飂、鹿、黎、耆、老、陆、禄 ”通假,重黎又见称呼“鐘離”。这黎的称呼,明显在农耕文明出现之时。而祝融也因为农耕出现需要火,即融风,改变了原来的称呼。因此,祝融早于伏羲时期。

3.2,记载远古的生不一定是后裔

有人习惯性引经据典:《山海经·海内经》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如此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裔孙?《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如此来看,似乎祝融是在炎帝或者黄帝之后了?若如此,那么,女娲造人之时,就有祝融了,女娲时期就有共工了,共工也是因为水利灌溉稻田,成为伏羲时期的分化部落。这祝融、共工似乎两大冤家为何从伏羲女娲到帝喾时期,都存在?这只有部落才能够如此。

而“戏器生祝融”其实就是:听訞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都是炎帝,祝融炎帝之后才出现后人称呼的“太子长琴”;因此,祝融并不是在炎帝之后才出现。既然早于炎帝,早于伏羲,难道是“颛顼生老童”?这都不是生。

4,人类首先认识东西方向,后认识北南方向

4.1,人类最早有意识并掌握火,并由火崇拜太阳

人类从有意识地掌握火之后,也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它用火驱赶野兽,煎煮食物药品、制造陶瓷、武器等,促进改变了人类的进步。

人类认识了火,也就要管理,管理的活动,就称呼“董”,也就是“董正”。也就成为部落的姓,以火为荣,崇拜太阳,最早冠以管理、保护、监管、收藏的职能,并衍生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如董统、董督、董正(督察纠正)、董理、董事。因此,董姓部落到火种耕种时代以祝融代称。董姓是最早的姓,却为何没有女子旁的姓呢?毕竟人类最早认识崇拜火,而管理火。到农业的发展,出现火的耕种“刀耕火种”,也就出现祝融代替称呼。而董成为管理观测天文。

为什么祝融部落之前不是其他的名字呢?不是风,也不是陈呢?答案在远古观测天文与文字也图腾中。

4.2,古代成熟的时间命名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隋书.天文志》记载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3,远古初期的时间命名

人类最早认识的方位是东方,是由于认识了火,火光的颜色,火热与太阳,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也就崇拜了太阳。太阳在东,记载太阳的东方方位也就是管理火的“董”字,而“董”四周是树木,中间太阳起来,在扶桑树上,发出灼灼的光辉;《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战国末期也是姓氏合二为一的时期,韩非研究姓氏文化,当然,也是从当时的文字或考古进行。 论及“蕫”与“东”。东,《韩非子·说疑》作“蕫不识”,这个“蕫”在《说文》是“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古董童重东通假。音为东。“董”书写下部分也从童”变为“重”。

“董”,早于“东”,因为“东”,为男子早上肩扛行囊出发,包囊纵横交错捆绑着去收割;经过一天的劳动,用绳带捆绑的包囊,收获而归。那就是劳动,字义明显要难于“董”字了。“东”,结合了人类的劳动。“東”:拆开是日在木中,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董”在草木中,日在木中,“董”早于“东”。推断“董”字原来是四周“草木”,中间“东”,后观测时候,中间“重”,四周草变成“四游表”,后“重”,演变到“童”,有人在用眼睛观察的用来辨别方位的璇玑盘(“目”)。

从太阳升起的“董”,到太阳下山的“墓”;逐步认识了中午的“重”。这些都与太阳有关。观测天文的仪器“重仪”出现,也就把三个太阳方位记载的“董、中、墓”,改变成“董、重、墓”,基本都有太阳与观测的重仪的影子重合的部分“田”。从姓氏图腾也就可以清晰辨别。

之后,“早”,是日在草之上,草木淋浴在朝阳中;太阳升高为“晓”;荷锄出工为“晨”,“晨”与“农”同源;“童”,从“董”,重省声;中,上下贯通;“重”,厚也,从东声,凡重之属皆从重。重也是观测仪器的太阳影子的重合;日在树下,太阳下山,为“墓”,日在树下为“杳”,墓通莫(日在草中),阳光映入丛林草野,日落而天地不分;太阳西沉为“昏”,安定入睡为“冥”……可见,董、童、重,与“东”读音基本一致,以“董”为最相似;而“童”,后来演化与“红彤彤”的“彤”类似,属于后话了。

远古从简单的日影判断,到采用天文仪器“重仪”,初期观测太阳,是依据太阳的运行进行简单的划分。人类先出现语言,才在其后出现文字。但是,漫长的远古,人类的活动安排,工作安排,与天气密切相关,农业耕作与天文密切。人类的文字也有符合文字与象形文字并存。就如后来流传伏羲创造了一对意义深远的象征符号:阳爻“一”和阴爻“--”,其实是人类的创造。

那么,开始的不知道方位,知道太阳出来、太阳正中影子重合、太阳日落;日出日落四周有树木,中午太阳远离树木,高高的太阳,也就没有树木。三个刻字象形符合:“董、中、墓”;后来人类从日出日落也就认识方位:东、西。这是许多学者论述的人类开始仅仅知道东和西,还没有知道南和北。

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

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

4.4,伏羲的风姓来源于人类对南北方向的认识

祝融部落从观测太阳的“董”到“重仪”的仪器出现,人类经历漫长的过程。而重的出现,是观测出现了风向的“相风”,重黎出现了,也由于农耕的发展,观测的天文知识掌握,于是祝融的名字,变成了“重黎”。这是明显早于伏羲而形成的兄妹婚姻的雏形。是祝融部落的两个联姻部落。

由于方向的认识,天文有了突破性进展,才出现“四象生八卦”。而“相风”为何从单方向的,到多方向的,是“重”到“童”的演变。(见我在《从董姓图腾研究童、重黎与祝融部落》一文论述)。因为从风向的认识,人类不再仅仅认识东西两方向,而到了“四象生八卦”的“四象”,就是出现了南北方向的认识,促进了人类的天文的研究的发展。风姓也是从此而来。由“四象”到“八卦”就是方向的辨别,《河图》、洛书》产生了(有学者研究《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是人类的巨变。伏羲时期的伟大也在如此。

人类不可能一下就跃进到伏羲之时,只是人们把观测作为伏羲时期的重大突破而纪念那个时期。 伏羲有了“风”姓?有人以此把“风”作为最早的姓?明显晚于祝融、共工,因为耕种文明发展,早于伏羲很久。而燧人氏,只是说人们已经到了“用燧石取火”的时代,多少祝融部落的重黎部落首领,也以“燧人氏”时期统称。

“风”姓其实就是祝融部落在长久的观测天文中,伏羲女娲部落中心在“陈”,观测天文,也就出现“陈”姓等……对方向的增加认识。从东西两个方向,到发现有南北与东西方向不同,之后,再细分,出现阴阳鱼;八卦图是一个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最初始的观测太阳是:“董、重、墓”三个太阳标刻。太极图是古人长期观测太阳活动时,记录的太阳活动规律图,这一点勿容质疑,用立竿测日影说,能对太极图作出科学的复原和解释,一定程度上可填补古人画太极图的依据,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至关重要。为研究太阳在地上的投影规律,探索太阳运动规律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古人制造了原始的立竿测日影仪:晷仪。晷仪中心及圆周有圆孔,以备立杆用(杆分圭和表:直立的杆叫表,用来测日影,平放的尺叫圭,用来量影长。)。中心立定表,圆周立游表逐日流动。定表和游表在南北方向上。每日午时测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以冬至日所测日影长度为圆盘半径。夏至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回归线移时,用游表测日影,并在日影尽头作记号,这时游表在定表南边,圆盘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日转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阳南移到南回归线为止(整个过程是每天正午时,太阳在天上的高度由最高点向最低点移动,逐日南移。)。游表在圆盘上的日影逐日增长,到冬至日时日影最长,由游表点达定表点。这样圆盘上留下了太阳从夏至→秋分→冬至的运动投影。

当然,伏羲时期,是否达到八卦生六十四卦我不敢断定,应该是在少昊时期才增加。伏羲时期达到四象生八卦,则比较可信。

为什么把伏羲,甚至把燧人氏作为伏羲的父亲,也成为风姓,甚至祝融也成为融风?我的逻辑推理是来源与增加了南北方向甚至是八个方向,故此称呼“四象生八卦”。

5,董姓与龙

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

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

5.1,董姓、祝融、董邑

《左传》晋太史蔡墨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甚好龙,能求其嗜欲,饮食之,龙多旧焉。乃扰蓄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董氏,使豢龙,封诸鬷川”,《春秋·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对魏献子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然赐董氏是合理的,是属于候王之类,而姓则不是舜帝赐姓了;首先,祝融八姓分化就有参胡居董邑(今河南濮阳,濮阳在黄帝、少昊、帝俊、颛顼等时期都在以濮阳为中心)。我在《祝融六姓与祝融八姓的新研究》一文论证:把祝融六姓错误记载为“己,斟,彭,妘,曹,芈”就不是六姓,而是缩小至五姓“己,彭,妘,曹,芈”了;错误记载六姓是不愿意承认炎黄之时,还处于姓随母姓的表现:把参胡列为斟姓,把己姓分出“昆吾、苏、顾、温、董”的时期,唯独作为“己姓又分出董姓”的时期;把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彭姓又分出秃姓分族作为祝融八姓的由来,甚至说斟姓成为无后这几个方面说法都是谬误之谈。还原正确的记载是:祝融六姓是:“己,董,彭,妘,曹,芈”。最后,彭姓分出秃姓,曹姓分出斟姓。形成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首先,飂叔安属于昆吾分姓,而参胡即惠连不是昆吾分部落,参胡在濮阳,何来的鬷川的“薡董”?而撇开祝融先不考究,仅仅从参胡来看,参胡居住“董邑”,何为“董邑”,那就是董姓部落。可见,董姓不是在董父才开始,董的来源也不是鬷川的“薡董”的草取火。

有的把:“惠连的儿子叔安被封于飂”,那就把昆吾与惠连颠倒了。《国语。卷第十六同时记载:“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这明确界定:“曹姓分出斟姓”,祝融六姓为:“ 己、董、彭、妘、曹、芈”;也明确指出,斟姓并非无后;《国语。卷第十六》记载:“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

而有的学者套用舜帝赐封董氏,再引用《説文·艸部》说:“董,鼎董也。”鼎董,又作“薡董”,即是现在的长苞香蒲。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塘、水沼边,其茎叶可编席。用“董”来做火绳,而惠连一族却能熟练掌握,自然就认为与“董”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于是就以“董”作为图腾。这不仅把昆吾与参胡(惠连)混淆,也把董父驯龙(类似鳄鱼的龙)的豢龙氏与董氏混淆。也把董姓真正来源搞乱套了。参胡居住濮阳,没有“薡董”,那早于董父的“董”,又何解释。

我在2015年8月12日,幸好从湖北董才鑫提供的宗谱中,看到图腾的解释:“此图为董姓图腾,图腾是古代氏族的族徽。董是炎帝第四世祝融(烛龙)八姓之一,我姓风姓分支,祖先飂叔安其子重父擅长驯养蛟龙,服侍舜帝有功,赐姓董,为候伯,因而可以在居邑设立天文仪器'重’,享有祭天权。”

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

图腾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从用词与图腾,则在民国时期宗谱还基本接近,然图腾一般在现代使用居多。该说辞,对董父与重父,相同使用,则表示“董重童”古同一;而重来源与天文“重仪”,与祭祀有关。但是,由于局限性,还是套用了:《山海经·海内经》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等把祝融作为炎帝的第四世,也把祝融列为伏羲风姓,可见,依然沿袭错误记载。

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

5.2,参胡、董父、豢龙氏与濮阳“蚌图龙”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近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古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中,令人惊喜的发现了M45蚌壳摆塑龙虎图--既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蚌塑的龙形,又是最早的"四象"构图--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濮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化。相传濮阳是帝颛顼之墟,又是夏王朝的重要的昆吾国(夏朝昆吾为重要部落,也设在董邑,今濮阳)所在地。关于东方龙、西边虎与北斗组成的天象,早在《公羊传?昭公十七年》中就有记载:"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文献中涉及三个星宿名称:大火、伐、北辰。其实,稍有些许天文知识的人都知道,大火是指东方苍龙星座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颗星组成,天文上称之为心宿一、心宿二和心宿三,大火星即是心宿二,即龙星座中最明亮的一颗,古人称为"龙心大火"。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把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三组蚌壳摆塑的图案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其内在联系,得出星图的结论,是仰韶时代的先民们精心绘制的四时天象图,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表示时令的专用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利用蚌壳这一与农业、天象具有玄妙关系的自然物质,在濮阳西水坡遗址上,选择了最突出的地段,利用宗教主(或者说远古执行天象观测的部族首领)安葬的大祭仪式,创成了含有天文学潜在意义的三组蚌图。反映的四时天象就是二分二至天象图。这一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二分二至,就是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是农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半年和冬半年的四个节气。

西水坡的蚌龙是真正的龙——鳄。在很早的时候,祖先是把鳄称作龙的,由于历代艺术家在载体上进行表现和艺术加工,才失去了原来的真貌,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艺术“九似”龙。《左传》所载上古有“御龙氏”、“豢龙氏”,也并非向壁虚造。从远古时代鳄龙发展为后来的艺术龙经过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而从艺术构图的角度考虑,西水坡蚌龙已经具备了后来传统艺术龙的大部分要素和创意,即和秦汉明清龙一脉相承。从这一意义上讲,西水坡蚌龙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龙”。

从遗迹本身的意义也形成了若干看法:(1)四组蚌图是原始宗教巫术活动留下的遗迹,墓主人可能是巫觋。(2)蚌图龙虎处于遗址的较下层,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灰坑所打破,其年代应属后岗类型较早时期,即距今6000余年。(3)蚌图龙是一幅杰出的艺术作品,其造型之生动和明清故宫的龙相差不多。(4)西水坡遗址的考古收获,“对于搞清濮阳地区古文化序列,对于探索龙的起源,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等有关重要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学术意义”;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图遗迹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从伏羲时期看,有学者研究,《河图》、洛书》产生了(有学者研究《河图》、洛书》始作于距今一万四千八百年以前,则该时期基本在南方考古遗址集中区),那么,蚌图龙遗址距今6000年,不是伏羲,不是黄帝,而祝融部落迁徙,是在炎帝祝融之后,后人称呼的“太子长琴”迁徙山西、山东濮阳等一带,濮阳是参胡居住的董邑,而后来豢龙氏驯龙,那么这是巧合吗?那应该是董姓部落的豢龙。

既然,蚌图龙遗址距今6000年,那就早于黄帝,而炎帝不是在濮阳为中心,则属于董邑应该为董姓部落的遗址。也明显早于祝融八姓分多姓氏部落,昆吾部落也晚于董邑,则参胡、飂叔安晚于董邑,则再次证明祝融部落原名为董姓部落。

5.3,辛有与董狐

舜帝时期,进入赐氏阶段,氏是男性官员所独有,姓则是百姓。由于姓氏混乱,战国后才姓氏同一。而董狐是最早认识姓氏混乱带给部落的婚姻混乱的,也就率先在晋国,原董姓集中居住地,率先改为董姓。

①、周灭商后,天子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也称方国),数量超过百个。那么辛有,辛有,“姒姓,辛氏,名有,周朝太史”。《国语注·晋语四》:“因,晋大夫,周太史辛有之后。”《春秋经传集解·昭公十五年》:“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左传·昭公十五年》:“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晋灵公时,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走,未出境,其族人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此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由于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旧时被誉为"良史"。

②、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杞国为姒姓之裔国。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当以国为姓。周文王之母为太姒,出自姒国。夏朝灭亡后,有些夏朝后裔改为夏姓。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

③、出自莘姓,又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代。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封其支子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建立莘国。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为莘氏,后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草头为辛姓。

从上面三个混乱繁杂的历史记载中,鱼龙混珠,会得出什么真正的来源呢?首先从姒姓开始,周文王之母为太姒,出自姒国。而夏朝的姒国又是从何而来?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通志·氏族略二》云:"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一五云:"黄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有功,颛帝嘉之,封诸汾川,其后为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姓。"

《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即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曲沃、侯马、襄汾一带。境内有黄河、汾河、听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清康熙十三年《汾西县志》载,曰:“青山堆云”、“汾川漾月”、“洞口仙游”、“圣水奇迹”、“银涧白龙”、“清泉胜景”、“东阁灵应”。

《路史·疏佗纪》,高辛氏上妃有胎氏女,曰姜 嫌是也。闻喜于古为台胎邑。台部之称有胎,优陶唐之称有唐也。··…台部所处 大原,兼带汾、洗,在河东,降大泽,实相当于今之闻喜,即姜嫌之有邻,而后攫之 所生也。“陆终之后,封于黄”是指祝融陆终之后;而“闻喜于古为台胎邑。”,何为“在河东,降大泽”,不是鬷川的董泽?是董父豢龙地,这汾川不是原来董姓部落的董邑集中居住地吗?再看,董正虽然是管理,最早的董就是管理的意思,而辛有的儿子真的是以“董督晋典”才改为董姓吗?非也,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国家的史官,会随意该董姓吗?《国语注·晋语四》:“因,晋大夫,周太史辛有之后。”只是说作为太史,那么,为何是“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从邹姓,出自曹姓,那曹姓源于祝融,可见邹姓非源于姒姓,“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为邹氏。”那出自邑名,也是出自祝融部落,着才是真的。

那辛呢?据《元和姓纂》、《辛氏家谱》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②出自高辛氏所改。从辛。这辛与童字的上面部分观测重仪的相风,是否一致呢?夏朝,祝融部落被追逐,逃逸远方,是否到了陕西。辛,只是多了草字头,这草,是否与“董”字的草表示四周的“四游表”一样呢?“辛”是设立的风向标,古代称“相风”,辛刀,代表刑具,合起来就表示手持刑具的官员握有生杀大权。

至此,“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原来是在夏朝时候,“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也就是祝融部落董邑的地方,被改称为“姒姓”,夏朝后,改为“莘”,保留“手持刑具的官员握有生杀大权”的意思,作为姓,但部落还是部落,原来的还是没有改变,董狐改辛为董,是应该有充分依据的。

2015年8月19日17:09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15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