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右)在村里留影 天水在线摄于2017年2月3日

还记得那是2017年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回到老家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大坪村的文章《大坪村,变化大》的文章,经天水在线转发后,引发网民关注。为此,第二天(2017年2月3日),天水在线记者专程赶赴大坪村采访了还在家过年的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今年,2019年2月7日(大年初三),人民日报4版又刊发了王锦涛写的《本分实在 传家久 》文章,请大家阅读,看看王锦涛又写了老家的哪些人和事?

本分实在传家久

人民日报记者 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7日 04 版)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在甘肃天水,沿着山路往北走,到了麦积区和秦安县交界的山岭上,有一个叫刘缑的自然村,那就是我母亲的娘家。她出生在那里,并生活了20多年。

我的母亲,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妇女,一辈子勤勤恳恳,风里雨里,不说累不说苦。下地干活,回家喂猪,闲了做些针线活。母亲爱煮罐罐茶喝,廉价的茶叶放得多、泡得浓,味道极苦。她说,这样喝有劲,干活有力气。母亲已过天命之年,始终相信社会光明,相信勤劳致富,相信本分实在才能传家久。

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掐着指头算日子,盼着我和弟弟回家过年。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多少文化。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交通信,她始终处于手忙脚乱的学习中,就连用微信打视频电话也是最近才掌握。她知道我是个记者,却并不清楚记者具体都干啥,只晓得要采访写字。所以,她很少给我打电话,生怕打搅了我的工作。

今年回家,母亲不知从哪里知道了新闻敲诈的说法,突然对我说:“从根子上讲,你还是农民。老话说,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你干的工作我不懂,但应该也是这么个道理。要说实话干实事,千万不要偷奸耍滑。咱家祖上都是老实人,吃过亏但没害过人。”听母亲这么说,我先是吃了一惊,接着又暗自慨叹,原来这人世间,母亲的话真深刻,真有力量。

我家大坪村,在沟壑纵横的北山上。北山是土山,缺水。前些年,家里养猪,水成了大问题。每天早中晚,母亲推上小推车,去到村里唯一的泉眼旁,一马勺一马勺地把3个30升的塑料水桶装满。然后,再将这重达180斤的水,沿着山路独自推回家。

一路爬坡,夏天太阳毒辣,汗水滴在厚厚的浮土上,能听着响。冬日里三九天,铁把手上的寒气,透过劣质的线手套直往手心里钻。纵然是这样苦,母亲一干就是数年。直到后来,政府出资,为整个山村通了自来水,母亲才歇了一口气。她常说,人一辈子的路,最终都要靠自己。靠自己踏踏实实地干出来,才会有好日子。

按照惯例,大年三十晚上,母亲包了扁食。吃饭时,母亲喝下一小杯白酒后说,“我和你爸都老了,在供你们上学的时候,榨干了力气,再想帮衬你们,基本上没了可能。你们兄弟成家买房,看来只能靠自己了,我们尽量不成累赘,保护好身体,不随便进医院。”我转过头,泪水顺着喉咙流。

每年回家,都能发现,母亲在变老,白头发越来越多,皱纹越来越深。母亲不会做大菜,但面条擀得好。每次回家,她都要给我做浆水面。面一定要自己手擀切细,再炒上一盘绿辣子。人的胃是有记忆的,母亲知道,小时候,能吃上一碗白面条,那就是我的饕餮盛宴。如今回家,到了饭点,只要看我坐定,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就端了上来。母亲站在一边,看着我狼吞虎咽,高兴得像个孩子。

母亲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天安门广场看看。去年夏天,我带着父母看了升旗,又登上天安门,再进故宫博物院。吃饭时,听得一碗炸酱面25元,母亲偷偷将碗底的酱汁都舔干净。登临八达岭,在好汉坡前,母亲让我给她和父亲拍照留念。回去的车上,她说,这辈子到过了首都,没啥遗憾了,再就要赶紧回家,这次出来花钱不少,要好好干活,一分一分地挣回来。

故乡人多地少,山地尤其贫瘠,收入微薄。但人人活得高贵,精气神饱满。又一年返乡,又一次回家,母亲又对我再三叮嘱。每年她都要说,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不管世事咋变迁,人心定然要良善。

链接:

人民日报记者汇入回家的人潮,看见变化的中国——春节返乡记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编者的话: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中国。这个春节,常年奔波在外的本报记者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们利用返乡的契机,感受家乡的变化,写下观察与思考。

不带偏见,只录看见,看见的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中国,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故乡虽不完美,但并不缺少美,还将越来越美。乡土中国,没有旁观者,美丽中国,需要建言者、建设者。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奔一路、盼一路回到的那个家乡,有泥土芬芳,萦绕着我们最深的牵挂;有发展期盼,期待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大坪村,变化大

本报记者 王锦涛

大坪村,甘肃天水麦积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那里便是我的家乡。虽然叫大坪,却一点都不平。村里全是山地,吃水也成问题。小时候,早上4点多起床,推个手推车摸黑出门,在村里唯一的泉眼边等水,去得晚,水就会被别人舀没了。

13岁之前,我从未走出过村子。在村里上小学,帮着干农活。那时候,对一个农家男孩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掌握种庄稼的本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我很早就明白,在十年九旱的山区,丰收和勤劳并非正相关。当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时,顿顿能吃白馒头,是我心底最大的愿望。

那时,从村里到镇上赶集,要走20多里山路。起初都是步行,来回一趟好几个钟头。后来,农用车开始载客,一车能拉数十人。由于坡度大、弯道急、尘土厚,出过几次严重的车祸,我的表弟也在一次车祸中停止了心跳。

这条山路,也是我的求学路。村里只有小学,初中要去镇子上。无论风霜雨雪,每个周六的晚上和周日的下午,都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山里娃,背着书本和一周的干粮,走在或泥泞或积雪的山路上。

如今的大坪,早已不是当年的大坪。带着记忆返乡,我看到了新的活力正在迸发。

村里不再穷。现在,村里基本上都已转向种植经济作物。苹果、花椒、外出务工支撑起了大坪村脱贫致富的脊背。今年从省城驱车回家,上山的路都已硬化,班车准点发车,弯道和崖边均设置了护栏。

勤劳就有回报。“谁家的孩子挣了多少钱”“谁家的娃娃买了新车”,既是街坊的谈资,也是父母的面子。村里的年轻一辈都说,在外工作,只要人勤快,就能挣上钱。

观念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改变。农民一辈子两件大事,造一座新房、给儿子娶媳妇。近几年,村里人基本上都盖起了新房,曾经破败的土房子,永远地存留在了上世纪的照片里。娶媳妇,过去“干礼”张嘴就是十来万。此外,表面上看,孩子是自由恋爱,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家长说了算。今年,一个族弟订婚,双方父母见面,不再谈“钱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就行”。

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中国。当我回到大坪村,切身感受这里的变化,就像在触摸时代的变迁。全面小康的建成,必将让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固有观念,成为泛黄的记忆。

新春走基层·感受除夕夜

秦腔吼出新年景

本报记者 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8日 04 版)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还未进得村,就闻秦腔声。

年三十晚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大坪村的秦腔自乐班已经吼了起来。自乐班设在村民王建伟家,他把一间房子专门腾出来供大伙儿唱戏。夜色渐浓,记者掀开门帘,火炉烧得很旺,围坐了数十人,都已沉醉在秦腔演绎的悲欢里。

“唱戏的乐器,都是自乐班成员自己凑钱买的。”村民王振川说, “在我们这儿,观众就是演员,演员也是观众。”秦腔又称“乱弹”,是我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如今在陕西发扬光大。

大坪村山路蜿蜒,到镇上有10公里。“现在硬化路直通村里。”村民王润强说,早些年全是土路。“娃娃们上学也苦。都住在镇上的老乡家里,周六晚上走回来,周天下午背上酸菜和馍馍,再回去。”王建伟有些感慨,一个煤油炉子,一个面袋子,娃娃们自己做饭、刷锅、洗衣服,“冬天,手上全是冻疮。”

现在日子好了,很多人家里都有车。“镇上的学校都有宿舍和食堂,吃饭既便宜又有营养。”村民王利君上六年级的孩子,吃住全在学校。王利君父亲原来是村里秦腔剧团的“台柱子”,他现在是自乐班的“金嗓子”。“打小就喜欢唱,大伙儿一起热热闹闹,才有年味。”

大坪村全是山地,吃水更难。刚回到村里的海军军官王瑞琪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村里唯一的泉眼边等水。“早上4点多起床,推上小推车,摸黑出门。”现在水龙头家家有,如果冬天也能正常供水,等水吃将彻底成为历史。

村里的收入基本靠种植苹果。路通了,水通了,苹果也能出山了。“钱包自然鼓了。”王建伟乐呵呵地说。这两年精准扶贫推广开来,王建伟则开了家小卖部,交给妻子打点,自己天天下地种苹果。“不能光靠政策帮扶,要想真致富,得自己勤快多动手。”王建伟指着一桌子年夜饭说,“你瞅瞅,鸡鸭鱼肉、新鲜蔬菜,啥都不缺。”

山下的镇子上烟花璀璨,山上的村子里秦腔吼唱。“在我们天水,秦腔才是大戏,过年唱秦腔才过瘾。”王建伟说。

天水在线走进大坪村专访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

2017年2月4日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天水在线记者2月3日在大坪村采访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右)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大坪村秦腔自乐班

鸡年新春大吉大利,鸡年日子红红火火。就在今年春节期间,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大坪村因为《大坪村,变化大》 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让天水人民感到十分自豪。大坪村,这个普通的小村落无疑也成了天水人春节假期中最为关注的网络热点。文章的作者,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也是土生土长的大坪村娃娃。听说王锦涛还在村上,天水在线第一时间走进大坪村,对这位天水的“山里娃”进行专访。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2月3日,天水在线走进大坪村,实地感受大坪村这个小山村的大变化。去村里的山路蜿蜒,但全都是硬化路,路两旁的田地里种满了苹果和花椒,一路上时不时有走亲访友的村民驾驶小桥车迎面驶来。一进村子,新建的村小学和巷道边的太阳能路灯格外引人注目,村里的秦腔自乐班吼唱秦腔,高亢深沉。有活力、有潜力,这是大坪村给记者的第一感受。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大坪村远眺

麦积区石佛镇大坪村地处麦积区渭河流域北部山区,全村共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27户15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847人,贫困发生率为53.4%。全村耕地面积2456亩,其中核桃园800亩,花椒410亩,苹果1120亩。2016年脱贫36户、145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9.8%。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王锦涛

王锦涛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天水山里娃,依靠自身努力走出大山来到首都北京,成为了一名人民日报的记者。春节回家期间,他用笔墨记录近年来家乡的变化,书写自己的切身体会。《大坪村 变化大》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让全国人民知道了这个天水普通村落的发展变化。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王锦涛,13岁之前从未走出过村子,上学之余帮着家人干农活。初中到了镇子里的学校,但20公里的山路步行少则要几个钟头,和其他那些山里娃一样,他只能每周回家一次。“那时候家里条件苦,只能每周六下午回趟家,周日背着一周的干粮再返回学校,很多时候还没等到周末干粮就已经变质,但也只能就着吃,总比饿肚子好。” 王锦涛说。

就是这种艰苦的环境让王锦涛从小就懂得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本在高中时期就对文学十分感兴趣的他一心想学习文学,但受家人的影响他选择了历史专业。然而,他的内心世界一直住着一个文青,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写诗歌和小说。

大四毕业季,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人民日报的招聘公告,王锦涛便毫不犹豫地选择“进京赶考”,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被人民日报所社录取。

满怀信心进入报社,王锦涛依然感觉到了一种差距。在总编室一年的悉心学习和积淀,让他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2015年,王锦涛开始在人民日报青海分社驻站。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知疾苦、有悲悯,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王锦涛牢记人民日报记者“要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的精神,行走青海,记录变迁。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右)在村里留影

2017年1月26日(腊月二十九),王锦涛回到家乡大坪村,走在家门口的水泥硬化路上,看着家家户户盖起的新房,出门就能听到乡亲们自娱自乐的秦腔弹唱,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果树、庄家,村民下山再不用步行,随处可见的私家车在村里来来往往。王锦涛对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颇有感触,随即将这份感情写进了文章。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家

《人民日报 》(2017年02月02日)头版头条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的返乡记《大坪村,变化大》,同时,《人民日报 》(2017年01月28日)4版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采写的《秦腔吼出新年景》的文章。两篇文章分别描写了王锦涛春节返乡期间对家乡大坪村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亲身感受,在天水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家乡登上《 人民日报 》感到骄傲。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又回天水老家过年,这次他写的是……

△大坪村小学

王锦涛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让家乡为全国人民熟知。时代变迁,村里变化,实现的已不仅是脱贫,小康生活也不再是梦想,大坪村的小康建成正一步步越走越近。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22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