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区域辫状水系,摄影/王宁,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水是国酒生命的起源——
白酒的50%、黄酒的80%、啤酒的90%
都是水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无数江河、湖泊、河流、湿地
催生出不同的水质、风土、气候、作物
无数酒人将酿造技术与自然地理密切结合
最终酿出你我杯中风味各异的琼浆玉露
▲由上至下分别是:黄酒、白酒和啤酒。
在酿酒界有一句俗话
“水是酒之血,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
水不仅是酿酒的必须原料
也是区分各地名酒特点的标志
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名酒在口味上极为不同
河水与泉水所酿的酒在具体成分也有显著差别
▲黄河,一边是山西,一边是陕西,黄河在两岸的悬崖峭壁间,迂回流经黄土高原,河曲蜿蜒,摄影/许兆超,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中国盛产名酒
它们的产地从南到北、由西向东
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全国
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这些名酒大都集聚在大江大河
或者清幽山泉之畔
那么,水究竟怎么影响了酒?
名酒又都用了什么样的水呢?
01
好酒还须好水酿
▲漓江,摄影/卞志武 姜平,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2月
古人对于水与酒的关系,很早就有认识。先秦典籍《礼记》中列有酿酒的六要素,其中之一即为“水泉必香”,必须要用甘甜的泉水。南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酿酒最好用河水,“远河者,取极甘井水,小咸则不佳”——如果在远离河流的地方酿酒,可以用甘甜的井水替代,切忌使用味道发咸的水。贾思勰还认为,河水的水质与季节有关,“初冻后,尽年暮,水脉既定,收取则用”——初冬时节,水面刚刚结冰,那个时候的水流较为稳定,最适宜拿来酿酒。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摄影/任亚东,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对于酿酒要用的井水,古人也很有讲究。北宋人朱肱在所著《北山酒经》中特别强调,酿酒要用“井花水”。所谓“井花水”,又称“井华水”,指水井的“平旦第一汲”,即每天清晨从井中打出来的第一桶水。按照《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的说法,井花水有镇静、安神、清热等多重功效。
▲成都水井坊博物馆内的古代酒坊遗址,摄影/甘霖,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除河水、井水外,可以用来酿酒的还有泉水。明代人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说,“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他认为,这些具有浑厚、奇绝、干净、清幽特点的泉水,都是上好的酿酒原料。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说明琅琊山的泉水很好,酿出的酒清冽可口。酿酒界至今相信“名酒产地必有名泉”,好酒与好水往往配套出现。
我们知道,无论河水、井水,还是泉水,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都会呈现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比如甘甜或者苦涩、清澈或浑浊、温热或冷冽,在酿造中都会影响成酒的口味。
▲滁州琅琊山泉水,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大略而言,黄河流域的名酒,如金徽酒、汾酒、仰韶酒等,大部分属于清香型,少数为淡雅浓香型。在长江上游,四川地区酿造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属于浓香型;在长江中游,两湖和江西地区酿造的稻花香、枝江、白云边等,有浓香型,也有浓酱兼香型,口味丰富多变。
在淮河流域,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酿造的洋河、古井贡、口子窖等,大多是度数较低的淡雅浓香型;在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酿造的二锅头、牛栏山、老白干等,多为度数较高的清香型;在珠江流域,两广、福建、云南等地区酿造的桂林三花、长乐烧、湘山等,则是极富南方地方特色的米香型。当然,别树一帜的贵州赤水河旁,诞生了酱香型的茅台、郎酒和习酒。
▲赤水河南岸吴公岩,书摩崖石刻“美酒河”。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9期
以上列举的这些名酒,大都诞生于明清时期,绵延数百年。比如,泸州自古产酒,相传诸葛亮曾命人以城南营沟头的龙泉水酿酒,宋元时期酒业持续兴盛,到明朝万历年间,泸州大曲的制造工艺初步定型。现在,泸州老窖还在沿用龙泉井水酿酒。洋河大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因产于白洋河而得名。现今的洋河酒厂位于骆马湖畔,其附近有一口“美人泉”,清澈醇甜,利于酿酒。
此外,汾酒使用杏花村的水、五粮液使用安乐泉水、剑南春使用诸葛井的水等,也是众所周知。这些名酒在数百年间,坚持不改变酿酒水源,从而维持了一贯的品质、口味和声誉。
▲(上)洋河酒厂美人泉,(下)洋河酒厂明清老窖池,来源/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公众号
02
水与酒有什么科学联系?
在酿酒过程中,水首先可以作为糊化淀粉,以及溶解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各种微生物活动所需的介质。其次,水在蒸馏这道工艺中起到传递物质和热能的作用。第三,勾兑时所用浆水直接影响成酒品质。研究表明,水的硬度、碱度,以及其中富含的矿物质,都会对酒的香气产生影响。
▲赤水河,摄影/杨建,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水的硬度指水中钙离子、镁离子的浓度,以(DH)表示。硬度分为六等:0—4度为最软水,4.1—8度为软水,8.1—12度为普通硬水,12.1—18度为中硬水,18.1—30度为硬水,30度以上称为最硬水。硬度只要是在18°以下的水,都可以用来酿造白酒。优质泉水的硬度在8°以下。
▲浙江绍兴沃湖,摄影/吕跃兵,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水的碱度指水中碱性物质的浓度,主要包括钙、镁、亚铁、锰、锌等盐类。这些微量成分对微生物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的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水的碱度过低,会抑制发酵反应的进行,降低酶的活性,使生成的微量有机酸在中和过程里被消耗(酸类物质是产生酯类物质的基础,酯类可以决定白酒的香味类型,有机酸的多少是判断白酒优劣的重要标志),进而改变酒的香味和品质。水的碱度过高,也一样会影响发酵和酶的活性。因此,酿酒用水通常以倾向中性的pH6—8为最佳。
综合而言,硬度在8—12度,碳酸钙含量较高的甜水,适于酿酒。而硬度过高的水,硫酸镁、氯化镁含量较高的苦水,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含量较高的咸水,都不利于酿酒。
▲桂林阳朔的“漓江第一湾”,桂林三花酒产于漓江旁。摄影/李想,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那么,大体来说,酿酒是用江水、河水好,还是用泉水、井水好呢?在贾思勰、朱肱们所处的时代,人类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少,江河湖泊、泉水井水都还能保持清洁,可以直接用来酿酒。
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江水、河水往往存在污染,水面漂浮着垃圾,水质浑浊;相比之下,泉水和深井水要清洁不少;另外,地下水虽然纯净,但硬度过高。泉水、井水的硬度介于江水、河水与地下水之间,且受污染较少,是酿造白酒的首选水源。值得注意的是,水流通过水管、水泵、阀门等零件时,如果过多地融入其他铁元素,也会对成酒品质产生影响。
▲济南地标黑虎泉
当然,无论哪种天然水,与可以直接酿酒的工艺用水相比,都有不小差距。好在文明发展带来的不只有水污染,还有净化水源的手段。比如,酒厂会使用混凝法、过滤法等去除水中杂质,也会使用加热法、石灰乳软化法、离子交换树脂软化法等溶解杂质,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工艺用水。
现有研究也证明,中国各大名酒所用的水都堪称优质。汾酒产于汾河之畔的杏花村,那里有一口被誉为“神井”的古井。经科学测定,井水中含锶、碘、锌、钨、钙、钼、镁、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属于优质天然矿泉水,以其所酿的汾酒属清香型,入口绵甜、回味不绝。
▲(上)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摄影师/党永立,(下)汾阳城北的杏花村有一口古井,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俗称“神井”,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泸州老窖使用的龙泉水清澈透明、微甜,呈弱酸性,且硬度适中,利于酵母繁殖和酯类生成。随着产量扩大,泸州老窖也从岷江的江心取水。江水经过净化,同样可以成为富含微量元素的优质水源。泸州老窖被誉为“浓香鼻祖”,其后诞生于四川的名酒,包括五粮液、江南春、水井坊等,几乎全部属于浓香型,长江上游的名酒特色由此奠定。
由于茅台的缘故,人们对赤水河的研究和保护更多。经检测,赤水河水质清洁,无色无味,pH值为7.6—8.1,硬度为8.46—9.72,刚好适宜酿酒。为了保护这一酱香型白酒的集聚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赤水河的政策,使其成为中国唯一没有被开发、被污染、被筑坝蓄水的长江支流。
▲(上)龙泉井,(下)泸州老窖天然藏酒洞,来源/泸州老窖官方
03
孕育于江河的名酒镇
水除了是酒的原料外,还带动了名酒镇的形成。在历史上,运河流域的酒业通常十分发达,原因有几点:一是运河上人流密集,消费群体大;二是船只途经各地,有时需花几天,甚至几个月等待过闸,这时船上的人就要通过饮酒消磨时间;三是船工长期在船上就食,需要饮酒调剂。
▲浙江绍兴山会平原航运,摄影/谢伟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清朝中期,仁怀是“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之一,大量商人、船工、纤夫等云集于此,成为白酒的重要消费人群。当时,茅台作为仁怀水运的终点与陆运的起点,更是有数十家酿造白酒的作坊。后来,一家名为“成裕烧房”的作坊,研制出了“酱香鼻祖”——茅台酒。
在川黔交界处,还有另外一个名叫二郎滩的地方,同样非常繁荣。20世纪初,一名布商见这里酿酒生意兴旺,自己也开了一家“惠川槽坊”,这家作坊的酿酒师傅即是郎酒的发明人。
▲(上)郎酒酒生产车间,(下)天宝洞洞藏,来源/郎酒官网
安徽北部的濉溪亦是如此,其地处淮河流域,大运河曾在此经过。濉溪自古就是著名酒乡,明代万历年间已有酿酒作坊10多家,当地的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酿酒遗址。借助沟通南北的便利水运,濉溪出产的洋河大曲、口子窖、古井贡酒等行销全国各地。
作为著名的“九省通衢”,武汉在明清时期市井繁荣,酒肆众多。一个姓刘的人发明了一种新酒,喝起来犹如山西汾酒,被称为“汉汾酒”。特制黄鹤楼酒就是汉汾酒的代表。
▲摆放整齐的酒坛子,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
大江大河为中国名酒提供了“血液”,也为它们扬名全国,乃至世界准备了条件。因此,想要了解名酒,就要先从它们所在的地区、所在的江河说起。这就是“国酒地理”。
-END-
作者丨隋寄锋
编辑丨赵国建、阿梅
参考资料
陆寿澎《白酒工艺学》
周嘉华《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酿造》
傅金泉《古今论酿酒用水》
张国强《水质对白酒的影响》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40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